李锋,王亚桃#,王建敏
1 西安市第三医院妇产科,西安 710021
2 西安大兴医院妇科,西安 710000
子宫内膜癌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其病死率居女性恶性肿瘤第3 位,仅次于卵巢癌和宫颈癌,目前其发病原因尚未明确,临床多将该疾病分为雌激素依赖型和非雌激素依赖型[1]。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表现多为不规则阴道出血、阴道排液、疼痛、腹部包块等,严重者可导致发热、恶病质等全身衰竭表现。目前临床对于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多采取手术治疗,同时辅以放化疗、激素治疗等,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传统开腹手术操作较为简单,但对患者机体创伤较大,术中出血量较多,导致患者术后恢复较慢[2]。腹腔镜手术相较于传统开腹手术,具有手术切口小、疼痛轻、安全性高等特点,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3-4]。本研究探讨腹腔镜手术对子宫内膜癌患者肿瘤标志物、凝血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以期为子宫内膜癌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9 年5 月至2021 年5 月西安市第三医院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第四版)》[5]中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标准;②初次确诊且未接受过放化疗及手术治疗;③无开腹或腹腔镜手术禁忌证。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恶性肿瘤;②既往存在腹部手术史;③合并胃肠功能、盆底功能障碍。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本研究共纳入87 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开腹组(n=43,开腹手术)和腹腔镜组(n=44,腹腔镜手术)。开腹组患者年龄35~72 岁,平均(54.42±3.70)岁;临床分期[6]:Ⅰ期16 例,Ⅱ期18 例,Ⅲ期9 例;病理类型:子宫内膜样腺癌39 例,非内膜样腺癌4 例。腹腔镜组患者年龄36~71 岁,平均(53.88±4.01)岁;临床分期:Ⅰ期15 例,Ⅱ期17 例,Ⅲ期12 例;病理类型:子宫内膜样腺癌38 例,非内膜样腺癌6 例。两组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及病理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开腹组患者行开腹手术治疗,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全身麻醉后常规消毒铺巾,将腹壁组织切开,对腹腔内的肿瘤病灶与周围组织进行探查,对盆腹腔进行多次冲洗,并将双侧的骨盆漏斗韧带切断,高位结扎卵巢动静脉,将阔韧带、圆韧带切断,并将子宫动静脉切断,之后将骶韧带与双侧子宫主韧带切断,切除子宫与双侧附件后对阴道残端进行缝合,对盆腔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进行清扫,常规留置引流管并关闭腹腔。
腹腔镜组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全身麻醉后常规消毒铺巾,患者取膀胱截石位,留置导尿管,置入举宫器。采用气腹针在患者脐部进行穿刺,建立气腹,并将其压力调整为15 mmHg(1 mmHg=0.133 kPa),置入腹腔镜及30°内窥镜,在右下腹麦氏点做一个约4 mm 的穿刺孔,并在左侧髂前上棘内侧做一个约4 mm 的穿刺孔,同时在第3 个穿刺孔与脐部连线的中点位置做一个穿刺孔。采用腹腔镜探查腹腔内的肿瘤病灶与周围组织,并多次冲洗腹腔,切断双侧的圆韧带,采用超声刀将两侧的骨盆漏斗韧带切断,电凝切断子宫动静脉,并采用超声刀将双侧主、骶韧带切断,之后将子宫与双侧附件切断,并经阴道取出,然后采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盆腔、阴道,对阴道残端进行缝合,清扫盆腔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常规留置引流管。
①围手术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置管时间及住院时间。②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分别于术前、术后3 天抽取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4 ml,离心后取上层血清,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人附睾蛋白4(human epididymis protein 4,HE4)水平。③凝血功能指标:血清采集方法同②,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以及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④免疫功能指标:血清采集方法同②,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4+、CD8+水平,并计算CD4+/CD8+。⑤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输尿管损伤、肠道损伤、切口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尿潴留。
采用SPSS 22.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置管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开腹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的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的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血清CA125、HE4、CEA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天,两组患者血清CA125、HE4、CEA 水平均低于本组术前,腹腔镜组患者血清CA125、HE4、CEA 水平均低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的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PT、APTT、FIB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天,两组患者PT、APTT 均短于本组术前,FIB 水平均高于本组术前,腹腔镜组患者PT、APTT 均短于开腹组,FIB水平高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CD3+、CD4+、CD8+水平及CD4+/CD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天,两组患者CD3+、CD4+水平及CD4+/CD8+均低于本组术前,CD8+水平均高于本组术前,腹腔镜组患者CD3+、CD4+水平及CD4+/CD8+均高于开腹组,CD8+水平低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
表4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的比较
腹腔镜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55%(2/44),低于开腹组患者的20.93%(9/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6,P=0.021)。(表5)
表5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n(%)]
相关报道显示,子宫内膜癌占所有妇科恶性肿瘤的7%,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7]。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尚无定论,多认为与遗传、生活习惯以及长时间的雌激素刺激有关。子宫内膜癌患者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后期可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贫血、全身疼痛等症状,患者预后较差,且病死率较高。因此,早期对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至关重要。
目前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方法包括手术、放化疗、激素治疗等,其中开腹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是常用的治疗方法,该方法操作简便,可直接将肿瘤及周围组织切除,但手术切口较大,对患者机体损伤较大,易导致输尿管损伤、肠道损伤等并发症,同时开腹手术在操作过程中需充分暴露患者腹腔、盆腔,且暴露的时间较久,因此易诱发炎症反应[8-9]。作为一种微创术式,腹腔镜手术相较于开腹手术切口较小,对患者机体损伤较为轻微,且手术操作过程中未长时间将腹腔、盆腔暴露,可减少对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同时可有效减轻炎症反应。腹腔镜手术在腹腔镜下进行操作,可将肿瘤及周围组织放大,从而使手术操作更为精准,且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在淋巴结清扫时能够将深处血管避开,从而减轻机体受损程度,减少术中出血量[10-11]。本研究结果显示,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置管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开腹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患者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促进患者术后恢复。相关临床研究显示,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有助于诊断肿瘤并判断其病理分型、治疗效果及预后[12]。作为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标志物之一,CA125 可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宫外转移情况及治疗效果进行判定。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血清CEA 呈高表达。HE4 是一种新型的卵巢癌特异性标志物,其诊断卵巢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于CA125,HE4 除在卵巢上皮癌中高表达外,在子宫内膜癌、肺癌中的阳性率也升高[13]。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术后3 天,腹腔镜组患者血清CA125、HE4、CEA 水平均低于开腹组。表明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患者可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其原因在于腹腔镜可准确显示腹腔、盆腔结构,充分显示病灶,可使手术操作更为精准,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14]。
研究证实,肿瘤患者如果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则易发生出血[15]。PT、APTT 缩短及FIB 升高表明机体处于高凝状态[16]。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3天,两组患者PT、APTT 均短于本组术前,FIB 水平均高于本组术前,腹腔镜组患者PT、APTT 均短于开腹组,FIB 水平高于开腹组。说明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机体处于高凝状态,且相较于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对患者凝血功能的不良影响更大。其原因在于气腹建立使内皮细胞受损,血液凝固系统被激活。在对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腹腔镜手术时,应采取相应措施以预防术后血栓的发生[17-18]。手术创伤可使患者产生应激反应,从而导致免疫功能下降。本研究中,术后3 天,腹腔镜组患者CD3+、CD4+水平及CD4+/CD8+均高于开腹组,CD8+水平低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相较于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对子宫内膜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较小,其原因可能与腹腔镜手术操作时间短,且术中未长时间将腹腔、盆腔暴露有关[19-20]。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腹腔镜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55%,低于开腹组患者的20.93%。表明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患者可减少并发症发生,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患者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减轻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促进患者术后恢复,且安全性较高,但易对凝血功能产生不良影响,临床需采取相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