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伟祥,林庆裕,曾龙凤
(广州市胸科医院内六科,广东 广州 510000)
结核分枝杆菌(结核杆菌)通常侵袭患者肺部及其他组织,当其进入血液循环或直接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或脊柱组织后,可造成脊髓脊膜病理性改变,引起结核性脊髓炎[1]。结核性脊髓炎的发病率较低,以颈部和胸部段为主要发病部位,可使患者出现肢体麻木、瘫痪以及感觉功能障碍,其中双侧、单侧肢体功能障碍较为常见[2]。临床上,结核性脊髓炎病程和治疗时间较长,易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身心和经济负担,因此对此病进行早期诊断,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磁共振(MR)对人体组织内蛋白质和水含量变化的敏感性较高,通过多平面、多序列、多参数成像,可从微观水平显示患者病变组织内水分子的扩散速度和运动方向,并据此判断脊髓内神经的异常以及受损所导致的微小结构变化,进而有效缩短疾病诊断时间,提高诊断效能[3-4]。本文旨在分析结核性脊髓炎的临床特点及MR 特点,报道如下。
回顾性选取2018 年1 月至2023 年1 月期间收治的35 例结核性脊髓炎患者,其中男女比例为19:16;年龄为21~68岁,平均年龄为(33.37±2.13)岁;病程为9~89 d,平均病程为(35.06±2.17)d;其中合并肺结核者15 例,脊柱结核者9 例,结核性胸膜炎者8 例,肾结核者3 例;主诉为头痛、发热者8 例,双侧、单侧肢体功能异常者22 例,头晕、呕吐、意识障碍者5 例。本次研究开展前,由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与相关人员对研究进行讨论并在严格审查后批准实施。入组标准:(1)符合结核性脊髓炎诊断标准,诊断基于典型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特点,包括:存在脊髓或神经根受累症状,MR 提示有神经根和脊髓损害,合并其他部位结核,抗结核治疗有效;(2)病历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先天脊柱畸形者;(2)存在肝肾功能异常者;(3)存在寄生虫、梅毒等感染者;(4)因各种原因中途退出本研究者。
对所有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均进行MR 检查,且经MR 检查均发现脊膜脊髓异常表现。使用MR 扫描仪[型号:SIGNA Pioneer,国械注准:20183060284,生产厂家:通用电气医疗系统(天津)有限公司]。扫描参数T1WI:TR/TE=500 ms/9.73 ms;T2WI:TR/TE=2500 ms/111 ms; 层厚4.0 mm, 间隔1.0 mm,FOV:320×320,NEX:2。使用脊柱线圈,扫描序列包括常规矢状位frFSE T1WI、矢状位FSE T2WI、横轴位FSE T2WI、矢状位脂肪抑制STIR 序列。MR 增强扫描对比剂为钆喷酸葡胺[规格:按钆喷酸双葡甲胺(C14H20GdN3O10·2C7H17NO5)计15 mL:7.04 g,国药准字H19991127,生产厂家:上海旭东海普药业有限公司],肘静脉注射,剂量为0.1 mmol/kg,扫描序列为矢状位及横轴位T1WI 序列。
(1)MR 表现:对所有患者的MR 图像进行分析,观察MR 表现。(2)预后:观察所有患者治疗后的预后情况。
计数资料采用例及%表示,以统计学软件SPSS 26.0 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MR 检查显示,35 例结核性脊髓炎患者中,7 例(20.00%)病变累及胸段脊膜,3 例(8.57%)累及颈段脊膜,8例(22.86%)累及颈、胸段脊膜,13例(37.14%)累及腰、胸段脊膜,4 例(11.43%)累及腰、颈、胸段脊膜;24 例(68.57%)脊膜增厚强化,其中12 例(34.29%)脊膜条片状强化,3 例(8.57%)脊膜不均匀增厚强化,1例(2.86%)脊膜板状均匀强化,11 例(31.43%)脊膜结节状强化;5 例(14.29%)脊髓炎表现为脊髓T1WI 低信号、T2WI 高信号,19 例(54.29%)伴髓内结核瘤,表现为增强扫描强化结节,2 例(5.71%)伴脊髓水肿。
经治疗及出院后随访,35 例结核性脊髓炎患者中病情好转33 例(94.29%),自动出院2 例(5.71%);19 例(54.29%)无后遗症,3 例(8.57%)双下肢麻木,3 例(8.57%)双下肢瘫痪,2 例(5.71%)双下肢肌力减退,2 例(5.71%)右侧肢体乏力,1 例(2.86%)双下肢乏力,1 例(2.86%)双下肢肌力0 级、大小便失禁,1 例(2.86%)左侧肢体肌力减退,1 例(2.86%)双下肢肌力2 级。结核性脊髓炎典型影像学表现见图①~⑤。
结核杆菌主要侵犯患者肺部,通过呼吸系统进入患者肺内使其罹患肺结核,同时也可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播散到人体的各个器官[5]。当结核杆菌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时,可导致结核性脑膜炎及结核性脊髓炎,其中结核性脊髓炎是因脊髓受感染而引起的自身免疫性反应,可出现脊髓灰质或白质的炎性病变[6]。结核性脊髓炎大致可分为三种不同的病因:(1)以脊髓内受累为主的结核杆菌感染;(2)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中的脑脊液向下延伸而成;(3)脊柱结核的就近扩散。结核杆菌通过血行或直接侵入而累及脊髓、脊膜和脊髓血管,形成结核性肉芽肿或结核球,致脊膜、脊蛛网膜炎及脊髓缺血,导致结核性脊髓炎的发生。结核性脊髓炎会引起脊髓的广泛性充血、水肿及炎症反应,并在蛛网膜下腔可见大量炎性和纤维蛋白性结核性渗出物,早期表现为脊神经后根刺激,并伴随着剧烈的疼痛[7]。在慢性阶段,可伴有纤维组织和血管增生,造成脊髓膜增厚、脊髓或神经根粘连,形成囊肿,对脊髓产生压迫。若脊髓小动脉内膜出现炎症反应,可导致内膜增厚,并逐渐阻塞,形成血栓、脊髓梗死、软化等缺血性损害。结核性脊髓炎早期具有隐匿性,难以及时治疗,导致患者预后较差,因此需要寻找一种较为有效的诊断手段,实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改善患者预后[8]。MR可通过磁共振波谱分析、功能成像和增强扫描等多种方式对疾病进行诊断,为后续治疗提供帮助[9]。
结核性脊髓炎以亚急性发作为主要特征,表现为疼痛、进行性肢体麻木及膀胱功能障碍。结核性脊髓炎可以在结核感染及抗结核治疗后的几个月甚至几年内发展而成,无论是否接受过系统的抗结核治疗,结核性脊髓炎的发病率都很高。此病可以与其他结核病同时发生,也可以单独发生。结核性脊髓炎早期以炎性渗出为主,主要表现为炎性渗出物,并填充在蛛网膜下腔,包绕脊髓,侵犯神经根,导致脊髓各段脊膜肿胀、充血、水肿、增厚,可见大量结核结节和干酪样坏死。病变可以弥散、不规则分布在颈、胸、腰段,也可只局限于1 ~2 个脊髓节段。临床上患者的主要表现为脊神经刺激,同时脊髓还会受到压迫,引起神经根痛,在损伤平面之下,会出现传导束的异常,并伴有运动及排尿障碍[10]。本研究结果显示,结核性脊髓炎患者的MR 表现为:24 例脊膜增厚,呈条片状强化,5 例脊髓炎表现为脊髓T1WI 低信号、T2WI高信号,19 例伴髓内结核瘤,表现为增强扫描强化结节,2例伴脊髓水肿。提示可根据MR不同表现判断患者病情,与李多等[11]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
中枢神经系统结核占全部结核病的1%,其中半数累及脊柱。在结核性脊柱脊髓炎中,大约一半的患者椎体受累,表现为一侧肢体无力、感觉障碍和大小便失禁,或大小便滞留,仅少部分患者发生结核性脊髓炎。结核性脊髓炎通常发生在年轻人身上,特别是男性多见,并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大公众健康问题。结核性脊髓炎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会导致患者永久性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且急性期未接受相应治疗可能危及生命。本病患者可依据MR 检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给予异烟肼、利福平等抗结核药物治疗,对于脊髓多发性硬化患者可给予激素类药物治疗;髓内结核瘤患者可在炎症静止期采取手术切除,缓解瘤体压迫所致症状。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35 例患者中病情好转33 例,19 例无后遗症,3 例双下肢麻木,3 例双下肢瘫痪,2 例双下肢肌力减退,2 例右侧肢体乏力,1 例双下肢乏力,1 例双下肢肌力0 级、大小便失禁,1 例左侧肢体肌力减退,1 例双下肢肌力2 级。提示根据MR 诊断结果给予对症治疗能改善结核性脊髓炎患者预后,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
综上所述,MR 能够清晰反映结核性脊髓炎患者的脊髓病变特点,对发病部位进行精准定位,且能评估治疗效果,为后续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等提供科学参考,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