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困与破局:“双减”背景下隐秘的课外补习现象研究

2024-04-24 14:17陈振中李乔珊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4年4期
关键词:双减政策

陈振中 李乔珊

[摘要]“双减”政策颁布以来,校外培训机构整顿,大量教培机构倒闭或转为非营利性机构导致学科类培训服务的供给减少。本研究通过质性研究方法,重点在于探究“双减”政策颁布之后违反“双减”规定的隐秘课外补习现象的具体运作细节,预测隐秘课外补习现象泛滥带来的监管难度升级、补习价格飙升及加剧教育不公的无序发展风险。通过实地观察、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探寻隐秘的课外补习现象背后纷繁复杂的“双减”政策颁布、升学导向、就业导向、教育本质等原因,具体在于家长“抢跑”思维根深蒂固、替代选项无法满足提分需求、家长对中考普职分流制度的认知偏差、劳动力市场的文凭筛选作用以及高等教育机会获得促进社会阶层流动。从构建学习化社会的角度提出治理建议:完善教培机构管理制度、完善校内课后服务、改善学校教育质量、改革中高考选拔制度以及破除“文凭社会”局面。

[关键词]“双减”政策;课外补习;影子教育;教育焦虑;家庭资本

[中图分类号] C78[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4-6120(2024)04-0077-17

一、问题的提出

早在20世纪,课外补习就在东亚国家盛行。1992年,在美国最早提出“课外补习”的史蒂文森和贝克在调查日本课外补习现象时发现,课外辅导活动主要发生在主流学校教育之外,因此他们生动地称之为“影子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比较教育教席马克·贝磊对影子教育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并明确提出“影子教育”概念为:“一系列旨在教育之外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教育活动”,此概念被学界广泛认同、引用。21世纪以来,虽然我国的课外补习现象日益普遍,但是我国学者很少直接使用“影子教育”来进行概念界定,而是使用“课外补习”“课外辅导”“家教补习”等相近概念来进行研究。我国最早提出课外补习概念的研究员王有升认为,课外辅导是指在正规学校教育之外对中小学生的文化课程或艺术进行辅导。此概念的界定也是对马克·贝磊所界定的“影子教育”概念的补充,本质含义并无差异,因而被我国学者广泛引用。

由于资本的加持、家长教育焦虑的加剧与现实教育考试制度的分流功能等多重原因的复合影响,课外补习在我国进入白热化阶段,随之带来的教育不公等问题消极影响并阻碍了主流教育的稳步发展。我国于2021年7月24日颁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试图解决该问题,明确提出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校外培训负担,要从严格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入手,对校外学科培训机构进行大范围整顿,因此大量学科培训机构倒闭或转为非营利性机构,导致学科类培训服务的供给减少。在严令禁止之下,许多家长纷纷为中小学生寻求“隐秘的课外补习”服务,与“双减”之前热火朝天的公开的课外补习形成鲜明的对比。关于“双减”背景下的课外补习相关研究,仅有一项从“私人家教”的视角揭露“双减”背景下的“私人家教”带来了培训机构无序发展的风险,对于其他课外补习形式,如“挂羊头卖狗肉”的托管机构、无牌无证的黑机构等进行“隐秘的课外补习”活动,尚未有相关研究。因而本研究致力于补充该研究空白点,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重点揭露“隐秘的课外补习”现象的相关细节,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借鉴其他国家相关经验,如实施过类似中国“双减”政策的韩国实施经验,致力于探寻该现象的形成原因及提出纾解建议。

“隐秘的课外补习”现象的出现与“双减”政策的颁布这一大背景息息相关,因而“隐秘的课外补习”概念在本研究中界定为:“双减”背景下,为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即中小学生)所修的某个学科(如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成绩,在周末、节假日进行的,违反“双减”政策相关规定的课外学科类补习。“双减”背景下隐秘的课外补习现象与“双减”之前的课外补习最大区别在于“双减”之前的招生、上课场所等皆为公开,“双减”后的运行形式相对“双减”前而言,隐秘了许多,因而称之为“隐秘的课外补习現象”。

本研究提出以下主要问题:第一,隐秘的课外补习现象细节为何?第二,为何家长、学生冒着违规风险参与隐秘的课外补习?第三,治理隐秘的课外补习现象的建议有哪些?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G市某区为研究区域。

研究对象主要为参与隐秘的课外补习相关的主体:第一类是提供隐秘课外补习的机构运营者(有牌证的机构运营者、无牌证的机构运营者);第二类是参与隐秘课外补习的教师(包括机构聘任的教师,上门家教的教师);第三类是参与隐秘课外补习的学生家长。

研究对象分别选取了:第一类,有牌证的运营者教培机构P机构及其校长W,无牌证的机构运营者选择了教师F;第二类,参与隐秘课外补习的机构聘任教师H,参与隐秘课外补习的上门家教L;第三类,参与隐秘课外补习的学生家长3名,包括母亲M、父亲H 与母亲Q。

(二)研究方法

陈向明将“质性研究”定义为: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运用多种数据收集手段对自然情境中的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探索,利用归纳分析数据、形成理论,通过注意与研究对象互动建构其行为和意义而获得解释性的一种活动。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法,主要通过非结构化访谈、观察、实地调查,展示隐秘的课外补习的细致面貌,探明不同主体参与隐秘的课外补习现象的原因,结合调查结果以及借助已有资料,寻求破局之道。

本研究重点研究途径:实地观察与访谈(通过对不同主体的访谈、对话),展现隐秘课外补习的细节,深入了解不同主体参与隐秘的课外补习的真正动机,从而归纳出隐秘的课外补习现象背后的原因。

三、研究结果

(一)隐秘的课外补习细节

调查发现“双减”后G市某区教培机构发展情况如下:区教育局于“双减”后发布的关于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白名单”的公告显示,在“双减”之后,截至2021年10月份,该区的41家正规课外培训机构减至28家,28家培训机构中,仅剩5家线下中小学生学科辅导类型的机构,且已经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截至2022年8月,只剩一家线下学科辅导类型有证机构,另外27家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开设的课程主要为美术与书法类、语言艺术类、舞蹈辅导类、计算机编程类等。按照要求,该区只有一家备案培训机构能在非周末与非节假日时间为中小学生提供学科课外补习服务,走访却发现:27家转型成功的机构实际上大部分已转为隐秘的课外补习形式进行营利性课外补习,目前对外公布的书法、围棋、舞蹈等艺术类服务名存实亡,因在该区很少有家长为孩子去报名跟学科补习无关的培训,主要还是以提高学科成绩为主。

1.P机构:一家有托管资质的机构

P机构位于G市某区,是该区教育局在2020年12月15日审批成立的正规教育培训机构,该机构“双减”前的办学内容为中小学学科课程辅导,“双减”政策明文限定课外补习的时间后另外拓展小学生托管业务,因而其中一项业务为“小学课外托管服务”,严查时,以“托管”业务来躲避监管。2021年“双减”政策颁布之后没多久,P机构的教育培训机构资质便不在该区公布的白名单上,P机构运营者主动放弃教育培训机构的资格审查,主要是正规机构在当时被审查的几率较大,哪怕被允许在周中进行学科补习,也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学科补习需求,因而该机构放弃正规教培机构的资格,这样还减少了被关注、被检查的机会。

笔者通过观察对比发现:在参与学科补习的人数上,“双减”之前,P机构的课外补习学生每期(一般以一个学期为一期,寒暑假各为一期)数量接近上百,“双减”政策颁布当月(2021年7月)正值暑假只有2名五年级小学生;2021年8月,只有3名初中生(一名新初一学生,两名新初三学生)。在参与课外补习的场所与方式变化上,学生参与学科课外补习采用比较隐秘的方式。学生全部抵达P机构之后,当天课外补习的相应学科老师要把学生带到最里面的小教室反锁,无论白天还是晚上,P机构大厅的灯光保持关闭状态,大门紧闭。2021年9月开始,非寒暑假,同时利用托管业务来躲避检查。

2023年以来,随着社会与家长对课外补习的强烈呼吁,各个地方包括G市某区也稍稍放松了对课外补习的监管,P机构的课外补习活动相较于前期稍微活跃了起来。

通过W校长(W校长为P机构的法人,也是招生负责人)招生号的微信朋友圈发现:周末以及节假日时间,依旧有部分学生在P机构进行学科课外补习。2021年7月24日至2023年8月,两年来该朋友圈持续更新招生需求,且更新节假日与周末时间中小学生补习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补习的现场上课情况。该招生微信号朋友圈更新动态主要内容为招生推广、课外补习学员的考试捷报、课外补习学员剪影、课外补习伙食展示等。该朋友圈持续更新,从“双减”政策颁布之后累计至今(2023年8月16日)已有132条相关动态的发布。

如2021年12月23日朋友圈,文字“金牌特色课程,历经多年打磨,良心教育之作”,配图分别是:初一、初二、初三年级的“期末考冲刺课时间安排表”,涉及的学科有初中语文、数学、化学、英语及物理,开课时间为2022年1月2日(周日)、1月8日(周六)、1月9日(周日)。最近一次朋友圈动态为:2023年8月6日,2023年新初三年级暑假化学培优班开课时间及费用通知,补习时长为7天,费用为1100元。

若非家长举报,相关部门几乎不上门查处学科补习行为。“双减”政策颁布初期,基于保险起见他们在进行学科补习活动时一般会关好门窗来躲避监管部门的突击检查,学生与家长也会非常配合,和学生也对好了暗语,万一有人过来查,他们就说是小学托管或自习。W校长被查过一次,四个部门联合执法来查,他被要求做笔录,填写补习学生人数、金额,并对他进行了罚款。他把人数与金额写得比较低,执法人员似乎也没有跟他计较这个金额。W校长认为是执行检查比较有温度,仅算是一次警告。

W校长是70后,师范毕业后当了几年编制内的数学教师,觉得日子过于平稳,于是辞职创业经商,创业几年失败,便加入教培机构当课程咨询顾问,积累了几年经验后开始重新创业,自己开了培训机构,终于在2020年取得营业执照。W校长表示不能让机构关門,当时校区场地签约投了他所有积蓄才取得合格的营业执照,一下子限制课外补习时间与资质,失去大部分生源的结果让他难以接受。他目前的就业技能仅限于教培行业相关工作,很难再寻他业。现在转型为课外托管机构,主要业务为小学生的课后托管服务。事实上,W校长也不愿意违背“双减”规定,尽管他能理解“双减”政策减轻学生课外补习负担的初衷,但依然孤注一掷,因“双减”政策一般的处罚是处罚金、停业整顿,严重情况就是取消办学资质、处罚较高的罚金、取消教师资格证这几项处罚,哪怕被监管部门查处了,对于W校长也是能承担得起的后果。对于如何改变这个他也不愿意维持的隐秘的课外补习局面,他表示应该规范一些教培机构的管理,希望尽量可以放宽一点课外补习的时间。

2.F机构:一家民租房的无证“地下”机构

F老师是该机构的运营者,他原在某知名教培机构当化学教师,“双减”政策颁布之后便被辞退。本科非师范专业的他无法像其他师范生一样投身考编,后被熟人介绍上门补课,随着生源逐渐增加,便在家附近的民租房租了场地,通过家长之间“熟人介绍”,慢慢开起来他的“地下补习班”,家长知情并自愿配合。

访谈F老师了解到,在招生方面他非常谨慎,不是熟人家长或朋友介绍的他不敢收,怕被查。在隐蔽工作方面,他选的是很偏僻的民租房,从路边进来要经过许多小巷子,一楼上了锁,二楼还有一道锁,每次学生过来他们都会有教师出去接,对暗号才敢放进去。需要注意的事情特别多,最基本的是,如果费用方面和家长起了争端,他一般会妥协退步,怕被家长举报;疫情严重的时候,不敢开课,怕万一被感染了,轨迹被曝出来;培训机构和学生也有配合,如果学校要调查学生的校外培训情况,要求学生不能说他们机构,陌生人问起也不能说。当然任课老师也要做好保密工作,因为学生的课外补习费用F老师都和他们平分,他们拿到手的钱也比较多,一般都不担心。他们现在教师也不多,F 老师教化学和物理,还有一个数学教师,一个语文教师和一个英语教师,学生主要是初中生,特别是快中考的学生,年纪太小的学生太吵闹,也不敢要。在收费方面,并不低。现在家长很难找到合适的机构补课,供不应求,因而价格比起“双减”之前基本翻倍。以前他所在的教培机构,初中一对一基本是收180~220元/小时,现在基本是300~350元/小时,小班课会便宜一点250元左右/小时。不过他们这里基本是小班课为主,他认为一对一(收费)不划算。

截至2023年8月,F 老师的“地下”机构依然进行隐秘的学科课外补习活动。

3.H老师:机构聘任教师

H老师今年已经36岁,他是某省重点大学物理学院的优秀毕业生,本科毕业后他如愿进入了专业对口的公司上班,可惜日夜对照精密仪器伤害了眼睛,做了一次大手术,也熬白了头发。6年前因机缘巧合进入G市有名的教培机构工作,后来创业,与朋友合伙开了教培机构,辗转终于办下了营业执照。半年后,与合伙者产生管理方面的意见分歧,毅然决然选择离开。他去别的机构任职物理教师,不出三个月遇上“双减”,机构纷纷裁员,他也由全职教师转为兼职教师,至访谈时已有两年多时间。当访谈到为何“双减”后不打算另寻一份工作时,他表示自己无其他技能,只能从事与物理或者教师相关的工作;当访谈到为何不通过考试到中小学当教师时,他表示他没有教师资格证,没有达到进入中小学当教师的资格;当访谈到为何不去考取一个教师资格证时,他表示需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去备考,平时需要在机构带课获取生活费,没有专门的时间去备考。总而言之,“双减”之后的他依然不愿意离开学科课外补习行业的主要原因是,他别无选择,仅能以此谋生。

当了解“双减”前后关于课外补习的一些相关情况时,他表示第一个变化是教培机构的数量锐减,在相关部门的督查下,不符合规定的机构纷纷“关门”。第二个变化是许多全职教师离职转为兼职教师,因该机构全職教师不能上门家教,而兼职教师可以。第三个变化是学生的课外补习费用,H老师目前所在机构收取学生家长的初高中一对一课外补习费用为370~400元/小时,原因是补习教师供不应求(许多机构没有进行学科补习的资质,机构全职教师离职,许多家长为自己孩子寻求家教补习,教师供不应求导致补习价格上涨)。

4.L老师:上门家教教师

L老师是G市某区本地人,原是一名会计,在“双减”前两年开始转行到教培机构从事中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工作,分别在该区几家大机构任职过,“双减”之后,由于机构裁员,她便一直从事家教工作。

当访谈她所了解的最近该区的课外学科补习情况时,她表示几乎所有的机构,包括该区培训机构白名单中的机构(兴趣类培训的机构),非中小学生学科类辅导的培训机构都在开展学科培训业务。他们的招生途径是通过私聊以前的家长、通过家长介绍或发朋友圈的方式招生。当访谈到为何有机构在招聘教师,而她不去任职时,她表示目前家教的收费较高,比她在机构任职的课时费要高许多,小学非毕业班能收到220元/小时起(要是大机构教师上门家教,小学能收到350元/小时),市场价在200~400元/小时之间浮动,具体价格看家教教师与家长协商。当访谈到请家教教师的学生家境时,她表示一般都是家庭经济条件中上的,几乎很少有家境差的。当访谈到学生的学科补习年级与目的时,她表示基本都是初中生,补习目的为考上高中。

当谈到她对学科补习的建议时,她觉得周末与节假日恢复学科补习会比较好。因为从她的观察来看,无论“双减”是否存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家长依旧送孩子去进行课外学科补习,只是有一部分家长补习的形式变为家教或者隐秘的“地下”辅导班了。对于孩子而言,周中需要做作业,不适合用于学科补习;学生在正规机构参与周中学科补习的效率低,因上了一天课,比较疲乏,不如周末补课效率高。

5.三名家长的执念:中考分流之普通高中(1)母亲M:为分流到重点高中

母亲M的女儿学习成绩中等,是一名初二升初三的准毕业班学生。她就读于 G 市的一所重点中学,“双减”之前她一直在教培机构上周末类学科培优班。“双减”之后,第一个月,因为大部分机构都不敢大量招收学科补习,因而母亲 M 为她聘请了各门主科的上门家教教师,补习的主要目的为基础补习,以求考上重点高中。

母亲 M 是一名二本民办高校的校医,谈起孩子的成绩,她时常对孩子未来透露出一种担忧:现在教育内卷现象特别厉害,孩子有本科学历只是最基本的,我们学校的老师基本都是硕士生学历,连辅导员也要招“985”或“211”本科的。突然就不让去机构补课了,她马上就上初三了,要是中考考不到好的成绩,她就只能去普通高中或者读技校(职业技术高中)了。技校先不说学习风气差,就算之后顺利考上了大学也是个大专,现在工作基本学历都要本科,没有本科连公务员考试的机会都没有,还是上个好高中,才有机会考个好大学。

显然,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母亲 M 希望孩子能在成绩上拔得头筹,将来找个好工作。既然一些培训机构不开课,上门家教便填补了这一空缺。

(2)父亲H:为中考分流寻求“补差”服务

父亲H 为儿子寻求隐秘的课外补习服务,主要原因是儿子成绩太差,远远达不到升高中的分数。儿子初二下学期的期末成绩分别为:语文44.5分,数学6分,英语12.6分,政治40分,历史31分,地理28分,生物27分,总分189.1分。父亲H 平时很少关注儿子的学习成绩,虽说也知道孩子小学以来学习成绩不太好,可真正意识到孩子甚至可能没有高中可读时,也慌张起来。寻求课外补习,是父亲H 唯一的出路。他先为儿子报名了一家口碑较好的“补习机构”,补英语与数学科目。进入该机构上了两天补习课之后,补习机构反馈儿子基础太差,许多小学的英语单词、数学计算基础都很薄弱,便建议父亲 H另寻一对一补习教师先把儿子的小学基础补起来。父亲H 直言不讳,他为儿子寻求课外补习服务,目的直指通过中考,考上高中,而不是进入职业技术学校。

(3)母亲 Q:为“小升初”需求“基础提升”服务

母亲 Q 的女儿即将升入小学六年级毕业班,母亲 Q 为女儿购买了暑假课外补习服务,女儿的学习成绩一直是60至70分的水平,希望可以提高学习成绩。G 市某区当地小学升初中并无升学压力,小学生进入中学就读,除了特别拔尖的学生有少许名额进入重点中学,其他学生都是根据学区就近分配入读。当提及送女儿参与隐秘的课外补习的原因时,母亲 Q 表明,主要是为了让孩子打好小学基础,为初中的顺利过渡作准备,为中考作准备。

综上可概括隐秘的课外补习具有显著的特点。第一,违规性。隐秘的课外补习是一种违反“双减”政策相关规定的课外补习,不被认可。第二,隐秘性。由于违规,相关组织者和课外补习者只能采取隐秘的方式在隐蔽场所进行该类课外补习,不敢公开,以躲过相关部门的监管。第三,升学目的性强。应试性特征明显,中小学直指中考分流,直接原因在于通过中考分流到高中,而非职业技术学校。

(二)隐秘的课外补习产生原因

1.直接原因:“双减”政策颁布

隐秘的课外补习现象的出现具有一定的时间性,时间节点非常明确——在2021年7月“双减”政策颁布之后,因此“双减”政策的颁布与严格实施是导致课外补习由明面转为隐秘的直接原因。

根据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介绍,截至2022年2月,校外教培机构数量从原来的12.4万个压减到9728个,压减率超过90%;线上校外培训机构由原来的263个压减到34个,压减率为87%;营业性教培机构转为非营业性及“备改审”完成率达到100%,直接说明了“双减”政策的颁布导致学科培训服务供给减少。对教培机构而言,“双减”导致机构经济利益减少,隐秘的课外补习只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从参与隐秘课外补习的教师角度而言,失去工作,一下子无所适从,只能通过隐秘的课外补习继续从事教培工作;从家长和学生角度而言,学科类课外补习的供应量锐减,供求无法平衡,为满足对学科类的课外补习需求,家长只能设法为自己的孩子寻找替代品——隐秘的课外补习。调查结果显示,除了G市某区外,其他地区也存在隐秘的课外补习现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广州、佛山、深圳、南昌四地共2391名相关人员进行调研,发现在这些地区同样存在隐秘的课外补习现象(私人家教的课外补习形式。

为何家长对课外补习的需求,在“双减”后依然无法通过其他途径来满足?因为目前存在的替代选项无法满足学生的学科提分需求。虽然课外补习对每个孩子不一定有成效,但是在课外补习内卷现象形成时,它有助于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因此哪怕要背负沉重的经济压力,家长也会硬着头皮为自家孩子寻求学科课外补习服务。“双减”政策“一刀切”了学科课外补习,家长暂时无法找到除学科补习之外的替代选项去提高孩子的学科成绩,以缓解教育焦虑。

第一,校内课后服务不完善。因为“双减”背景下,配套的校内课后服务虽是一个可供家长选择的替代选项,但由于校内课后服务的提供过于仓促,在我国教育历史上沒有类似的经验可以让学校借鉴,所以校内课后服务效果较差。目前我国的校内课后服务更多的是托管形式或兴趣类拓展,无法提供学科课外补习,也无法针对个别学生的学科进行课外补习、提分,无法真正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因而这一替代选项相对于隐秘的课外补习更少地被选择。“双减”背景下关于校内课后服务相关研究资料显示,校内课后服务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现实困境亟待完善,如因全国大范围仓促开展校内课后服务,导致师资力量不足而难以高质有效地开展服务。“双减”前校内教师主要教学内容为学科类,与“双减”后体育锻炼、作业辅导、学科答疑和素质提升等课后服务课程内容不一致,教师难以胜任等问题尚未找到出路,最主要的原因是校内课后服务的核心是减负与素质教育,与家长期待的学科课外补习有极大的差异,无法满足家长的“提分”需求,不在家长的考虑范围内。

第二,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辅导无法满足孩子学科类提分需求。对当下中国大多数家长而言,不管是考量他们工作外的可用于孩子的辅导时间还是家长们自身的学科知识与能力储备,都难以满足他们为孩子“提分”从而成功“抢跑”的需求。有研究对城市家长进行实证调查发现,家长虽有意愿参与孩子的学科作业辅导与解答,但由于工作繁忙、自身知识与能力储备不足、教学技能欠缺等原因无法给予孩子相应的辅导。家长只能以最便捷的方式购买课外学科补习服务,以满足自己的“提分”需求。

2.重要原因:升学导向

家长“抢跑”思维根深蒂固,同时,对中考普职分流制度有认知偏差。从1992年至2021年,教培行业从初步发展经繁荣发展至萧条,用将近30年的时间培养起家长的一个惯常思维——“不补课就会落后于其他孩子”,这一“抢跑”思维根植于一代又一代家长脑海里,猝不及防的“双减”并没有为家长改变这一思维提供缓冲时间。《新京报》调查家长:如果自家孩子不能去培训机构参与课外补习时,家长们会有哪些应对计划,超过一半家长选择了隐秘的课外补习相关选项。这也说明了家长依旧认为“抢跑”是有必要的,因为学校提供的教育资源是均等、有限的,无法满足家长的“抢跑”需求,因而他们“抢跑”成功的最有效途径依然是校外学科课外补习。

事关中考分流,在我国分支型学制背景下,中考承担着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分流功能,职业技术类高中这一分支与普通教育学术型高中这一分支不具有衔接性。中考承担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分流功能已久,长久以来的历史积累因素导致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好感度非常低,认为进入职业高中学习无法参加高考考取大学,认为就读职业高中比不上普通高中。这当然是众所周知的历史,可是职业技术教育也是时刻发展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是当前大势所趋,人们应该对职业教育的看法有所改观、期待,但是家长依旧固执地认为所有职业技术教育都是不乐观的,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走上这一分支。

2022年2月23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在发布会上表示,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将从“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为“就业与教育并重”,扩大融合培训规模,为中等职业学生开辟成长空间。此前,职业高中学生已经可以通过参加职业教育高考进入大学。2023年,职业本科和职业专科通过“职业教育高考”招生的比例扩大,使“职教高考”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招生的主要渠道。此外,《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更多职教学生可以通过职教高考进入大学学习,普通高考已然不是学生的唯一出路。但是许多家长由于信息获取不及时,仍未清晰认知当下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及紧迫性,不愿意主动选择职业高中,于是不惜花费金钱来进行学科补习,拼尽力量进入普通高中,以求参加高考考个好大学。

3.根本原因:就业导向

劳动力市场的文凭筛选作用大行其道。工业化大生产背景下高等教育大量扩招、高等教育普及加速了我国成为文凭社会。在文凭社会中,学历(以文凭为主要标识)已然成为一种筛选信号,为劳动力市场的雇主们提供符号筛选作用。高等教育文凭(高等教育机构颁发的学历证书)已经成为求职者在劳动力市场求职的“敲门砖”,没有相应的文凭则失去了相应的“入场机会”。20世纪 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斯宾塞与罗伯特·索罗就提出了“筛选假设理论”(又称 “文凭理论”),认为文凭有助于雇主识别求职者的能力,从而根据自己的能力安排他们填补相应的岗位。而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下,实际的社会劳动力市场在招聘中采取了“唯文凭论”的单一逻辑来挑选求职者(在我国主要表现为对“985”“211”等“名校”文凭 的狂热追求),而非考虑求职者的实际能力。学生和家长竭尽全力考取名校,是因为有利于毕业后更好地就业,获得更高的劳动报酬。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在基础教育中,家长愿意支付高额的补习费用甚至冒着风险想方设法送孩子参加课外补习,“双减”背景下,只是换了一种补习方式,实际补习的本质在这一层面看来并无变化”。

4.教育本质原因:高等教育机会获得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法国布尔迪厄提出的资本理论认为,资本一般有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以及文化资本;文化资本主要有三种形式:身体化形态的文化资本、客观形态的文化资本以及制度形态的文化资本(学历)。资本之间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换。在教育场域,家庭利用自身的经济资本转化为文化资本是一种常态。已有研究证明,文化资本助力居民成功实现从初中到高中、从高中到大学的教育转换。

家长通过增加对自家孩子的课外学科补习投入从而提高孩子的学科成绩,帮助其从初中升入普通高中、从高中升入名牌大学,获得高学历、高文凭,便是利用家庭的经济资本转化为文化资本(制度形态的文化资本)的一种典型现象。而该文化资本的获得,又有助于其在就业劳动市场上转化为经济资本.

此外,受我国历史上实施了1300多年科举制的影响,家长的传统观念仍根深蒂固,寒门子弟通过受教育而实现社会阶层的跃迁,实现鱼跃龙门的翻转,至今未改变。当下仍有研究表明,高等教育机会获得对社会阶层流动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家长期望孩子通过获得高学历,而实现社会阶层的跃迁,于是不惜加大对孩子的课外学科补习投资,以实现此夙愿。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利用经济资本转化为文化资本而获得高学历,对实现社會阶层的向上流动更加有利。

隐秘的课外补习现象背后的成因纷繁复杂,反映出家长的教育焦虑依旧不减,也反映出我国人民想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急切心愿。尽管隐秘的学科补习现象情有可原,但不可否认它的存在违背了“双减”政策的初衷,会引发课外补习市场无序发展的风险,甚至会加剧教育不公平。

20世纪80年代,与当下中国有着同样教育背景的韩国(社会发展需求、教育严峻、社会负担加重等)曾实施与中国类似的“双减”政策,但韩国“双减”政策的实施过程并不顺利,最终以教育培训机构的兴起、取缔和繁荣而告终。鉴于相似的现实背景,韩国实施“双减”的历史经验值得借鉴。从1980年韩国国家保卫对策委员会颁布禁止所有大学生和学校教师提供有偿课后补习的“7·30教育改革”政策开始,到同年韩国政府颁布禁止一切补习的教育标准化和消除过热计划,然后在1981年,新修订的《学院法》禁止课外辅导以及韩国政府牵头成立了30多个“课外培训督查小组”,专门负责纠察全国各地的课外教育培训机构。尽管韩国政府严防死守、明令禁止、严格督查并加以处罚措施,隐秘的课外补习现象依然层出不穷、屡禁不止,并且带来一系列消极影响。

结合我国当下实际情况看来,隐秘的课外补习现象已初显端倪,目前只是一些经济状况比较好的家庭选择隐秘的课外补习方式,后期难免会形成严重的教育内卷现象,哪怕经济状况欠佳的家庭也会背负沉重的经济压力去参加隐秘的课外补习,从而推动该现象成为一种常态。

(三)隐秘的课外补习风险

隐秘的课外补习不仅违背了“双减”政策,更挑战了国家政策权威、损坏了政府信誉。除此之外,对于教育方面的影响更加不乐观。若不及时加以干预,隐秘的课外补习会转向以下风险发展。

第一,监管难度升级。虽然“双减”政策下“一刀切”的课后培训禁令有助于暂时遏制家长对课外补习过热的需求,但是供需失衡导致课外补习市场更加混乱,让课外补习更加隐蔽,明面上的课外补习转为隐秘的课外补习令其难以监管。供求方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由于其进行学科补习的场所隐蔽性强,监管部门难以排查,隐秘的补习肆虐扎根,数量大增,加重了相关部门的治理难度。在这种情况之下,无论是排查其安全隐患还是监管收费、师资等运营细节都十分困难。

第二,补习价格飙升。由于隐秘的课外补习供不应求,使课外补习费用一路飙升,恶化了参加课外补习的普通家庭的经济状况。相关研究显示,韩国“双减”后,课外补习教师供不应求,隐秘的课外补习因其高风险反而使得课外补习价格哄抬,只有经济状况良好的家庭才能负担得起日益高昂的课外补习费用。由于价格飞涨,隐秘的课外补习成为豪门的专属权利,中产阶级以下的教育资源被严重剥夺。当前我国隐秘的课外补习也逐渐出现这一不良现象。根据前文采访与相关研究发现,相较于“双减”前的课外补习价格,我国“双减”后隐秘的课外补习价格明显高出很多。在一些地区,由于参加私人课后辅导的风险高,教师短缺,原来150~300元/小时的大班变成了400~600元/小时的小班,有些“一对一”课程甚至1000元/小时起步,对于经济条件差的家庭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第三,加剧教育不公。隐秘的课外补习违背“双减”为学生减负的初心,加重学生学业负担,加剧教育系统内卷化,损害群体教育公平,消减“双减”政策的实效性,带来政策失效的风险,破坏基础教育的良性生态。从经济资本转化为文化资本的角度而言,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会逐渐垄断隐秘的课外补习服务消费,而弱势家庭因无法负担高额的课外补习费用而无法购买隐秘的课外补习服务,长此以往将强化弱势家庭的代际传递,并通过教育活动的标签化效应逐步固化,扩大教育不公平现象。更令人担心的是,如果不能及时监管好该现象,任其发展,恐怕会像韩国一样,导致“双减”政策失效。

无论是从我国的历史经验看还是从家长购买课外学科补习的成因来看,严令打压、一味禁止校外教培行业并不是治本之策。课外学科补习这一活动出现的根本原因不在供给而在需求,需求背后的深层原因客观存在。不可否认“雙减”政策颁布的出发点是为了建立更好的教育生态环境,也从短期抑制了过度的补习需求。然而,由于家长的补习需求依旧存在,同时已经出现以更加隐蔽的方式满足这一需求的现状,应思考如何完善相关细节,把更多消极影响把握在可控范围之内。

四、治理建议

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工作涉及多方利益。推进“双减”政策优化工作,需要政府、社会等多方协同、统筹推进、共同治理;要明确各主体的责任和边界,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一)管理部门:完善教培机构管理制度

课外学科补习事关学生的升学与就业,家长会想方设法满足自家孩子的课外补习需求。目前,“双减”背景下,我国政策规定的正规教培机构的运营时间可能无法满足家长对孩子的课外补习需求;对教培机构的其他方面监管,如培训机构的注册、任职教师的师资、培训机构的收退费标准、培训课堂的规模,以及信息公开和群众监督等治理仍不够完善。“双减”政策的出发点是科学、合理的,只是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有所偏离,因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具体细则。教育部门应当改变当前对校外培训机构简单的治理思路,在清理和整治违规培训机构的同时,做好合理培训需求的疏导工作。距离2021年颁布的初始版“双减”政策已经过去整整两年,实施过程中产生的不平衡需要调整、改进,以求更好地达到“更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也许对于隐秘的课外补习现象局面的改善是最直接的。

第一,教培机构的注册登记管理方面,教培机构依法取得营业执照,明确经营范围,接受监督。第二,师资方面,确保任课教师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证。第三,课程设置方面,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学习需求。第四,课程收费规范方面,全国教培机构有一个收费上限。例如,小学一对一最多不超过300元/小时,初中一对一最多不超过400元/小时,高中一对一最多不超过500元/小时;小学小班课最多不超过180元/小时,初中小班课最多不超过250元/小时,高中小班课最多不超过300元/小时。同时各机构收费标准必须要公开透明,统一标准。第五,也是家长最执着的一点,校外培训时间的限制方面。在工作日,学生不得参与校外培训,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在周中的休息;周末、节假日、寒暑假可以适当参加校外培训,校外培训机构要统一营业时长,控制在8:00至16:00。第六,监督检查与处罚措施方面必须明确及执行力度要到位。在规范的基础上,从保证学生与家长的权益出发,家长自然会与监管方形成统一战线。对于违规行为要明确,如乱收费,如果超过全国规定的收费上限,一次处罚10万元并吊销营业资格。总而言之,遵循一个原则,各项标准可量化、可操作,让监管部门有据可依,依据处罚。这样可以避免类似先前的相关规定比较笼统,监管部门在面临实际情况时无据可依,导致不了了之的结果。

中韩两国文化背景相似,在儒家文化的长期熏陶下,产生了相似的人才选拔机制,因此在相同文化理念及类似应试背景下,借鉴韩国对于“影子教育”治理的经验对我国有一定意义。在对教培机构管理制度的完善方面,我国同样可以借鉴实施过“双减”政策的韩国的相关治理经验。韩国从1961—2021年针对校外培训机构相关法律制度前后作了41次修改,根据国情逐步完善了相关制度。韩国2021年最新《校外培训法》对培训机构的注册、任职教师的师资、培训机构的收退费标准、培训课堂的规模和时间以及信息公开和群众监督,细节到关于疫情防控背景的细则变化来进行完善。我国“双减”政策的推进与完善可结合实际国情来借鉴其合理之处,力求更加合理完善的课外补习市场秩序,缓解隐秘的课外补习泛滥局面,教培机构在教育部门规范的引导下去展开课外补习活动总比躲在“暗处”的各种课外补习活动泛滥要更可控,这是一项考验相关部门监管能力的措施。

(二)教育部门:完善校内课后服务

我国目前的校内课后服务存在不少问题,尚不能满足家长目前的需求,不能作为替代选项分担课外补习的功能。当前的校内课后服务实际演变成了两种局面。第一,校内课后服务变成“校内作业辅导服务”。疲累的学生在此期间进行家庭作业,疲累的教师转变为“作业辅导者”,疲累的师生双方苦撑“校内作业服务”阶段。第二,校内课后服务变成“学生玩耍阶段”,学生不得完成书面作业,校内课后服务几乎不起任何学习上的作用。校内课后服务结束,学生带着作业回家与家长开启鸡飞狗跳的作业辅导环节。家长无力,只得寻求校外学习辅导。当前,家长们取消校内课后服务的呼声也非常大,事实证明此举不适合我国实际情况,取消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开始,推动解放师生家长三方,让其寻求一种新的平衡。如场域不局限于学校,可借鉴韩国突破校内范围的局限的措施,秉持消除补习教育的目的,韩国于2005年推行类似于我国“校内课后服务”的“放学后课程”,借助课后服务力量分散隐秘课外补习的主导性,消减学科补习机构的不可替代性。韩国动员中央和地方政府、高校和研究机构、教师、家长、社区居民等力量提供资金支持,开发多元化辅导课程,充分利用展厅、图书馆、体育馆等社区服务设施,培育以学校为中心的社区终身教育体系;借助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提供低成本的家教服务,减轻家庭负担。然而此措施的顺利实施仅能分摊部分课外补习的生源,暂时缓解隐秘的课外补习。不管具体措施如何,可以秉持一个原则,作为选项替代课外补习。

(三)学校层面:改善学校教育质量

多年来,无数研究已经证明学校教育质量是影响家长购买课外补习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目前而言,学校教育质量,特别是学校课堂教育质量,如班级人数庞大,教师无法兼顾许多孩子的成绩提升需求,促使家长寻求课外补习服务以满足这一需求。如果学校教育质量达到家长的要求,则可以分摊课外补习的需求,慢慢回归学校教育。这对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也是基础教育一直在尝试达成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目前我国教育教学质量难以继续改善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于班级人数庞大,改进措施为缩小班级规模,这对于教育财政的压力比较大,难以落地实现。若从另一方面入手,财政压力相对较小,收效会相对显著。

根據大量事实与调研,目前学校教育质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负担过重(此负担非教学方面的负担,而是非教学任务等形式主义负担重),导致教师可以钻研提升教学质量的时间与专注力直线下降。从此方面切入,减轻教师非教学负担,减少开会、打卡等形式主义事务,可以让学校教师回归教育教学本真,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育质量。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韩国政府在应对课后辅导的政策上进行了重大调整,不再专注于压制课后辅导,而是致力于提高公共教育质量,吸引参加课后辅导的学生重返学校。韩国的公共教育质量改革,此举曾取得过不错成效。

(四)改革中高考选拔制度

调研结果证明:在学校教育阶段,学生及家长购买课外学科补习的根本原因在于中考分流与高考分流制度。想要彻底改变现状,必须要从改革中高考选拔制度入手,这是一个亘古的话题。权衡利弊,中高考选拔制度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是否有必要为此而改革中高考选拔制度?庞大的教育系统中,中高考改革从哪一细节切入、采用何种方式改革、采用何种替换制度?这些皆是十分严肃且复杂的问题。甚至可以断言,目前想要彻底消除隐秘的课外补习现状几乎不可能,只能寻求一个共生局面,在现有中高考制度无法作根本变动的情况下,维持相对良好的动态平衡。

(五)社会层面:破除“文凭社会”局面本研究重点在于探究“双减”背景下隐秘的课外补习现象,发现“双减”后的课外补习只是换了一种补习方式,课外补习活动得以继续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社会的就业导向“唯文凭论”,在于通过经济资本换取的高等教育机会获得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后者的改变唯有从社会层面出发,设法破除“文凭社会”对人的能力的枷锁。由谁来破除、如何破除,又是待考究与商榷的一大难题。尽管这也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措施,至少人们应该发现问题所在,先构造一个理想的局面。理论而言,所有就业单位不应该抬高求职者的学历门槛,有能力者优先。能力测试体现在试用期内,就业单位与求职者双向选择。就业监督部门对于文字上抬高学历的单位,要给以相应的处罚(应为专业方向对口或专业能力优先,而非学历。国家规定的高精尖或特殊职业除外)。任何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需要耐心,在实践中调整正确方向。

教育的目的不应是文凭,“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社会致力于破除劳动力市场“文凭至上”的局面,人才评价应该以求职者素质、能力为导向,学历也不应该成为就业的一个门槛,学历也不应该成为教育的最终目的。职业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能力的比拼,而不是文凭的高低。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才是应有的用人姿态,应成为基本的社会遵循。文凭莫成“敲门砖”,学历理当让位于能力,如此,用人单位方能延揽到更多实用人才,成为国之幸事,民之福焉。

实际上,隐秘的课外补习现象如同仅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底层原因深埋海底,错综复杂,想要彻底解决“冰山”难题,并非单方面力量可行,也并非易事。然而改革不可因难而停滞不前,应联合正确的力量,找出症结所在,慢慢改善不合理局面。

没有比教育更强大的变革力量。教育将促进人权和尊严,消除贫困,加强可持续性,为所有人建设更美好的未来。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必须再次高瞻远瞩思考不断变化的世界,重塑教育的愿景。哪怕试错,也不该一成不变。一切都是为了迈向更公平的教育未来,期待迈向更公平的教育未来。

参考文献:

[1]STEVENSON D L,BAKER D P.Shadow Educationand Allocation in Formal Schooling:'Transition toUniversity in Japan[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 1992(6):1639- 1657.

[2] BRAY M.The Shadow education System:PrivateTutoring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Planners[ M].Par-is :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Planning,1999:17.

[3]彭湃.“影子教育”:国外关于课外补习的研究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9):44 - 48.

[4]余晖,胡劲松.“双减”政策下的私人家教:无序风险与规范向度[J].现代教育论丛,2022(2):29 - 36,110.

[5]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

[6]长江日报.教育部:“双减”后原12.4万个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到9 728个[EB/OL].(2022-02-25)[2023-11-11].https://baijiahao.baidu.coml/s?id=1725727815451068872&wfr =spider&for = pc

[7]杨德军,黄晓玲,朱传世,等.“双减”背景下学校课后服务课程实施现状及发展建议:基于对B市285所学校61326名学校管理者及师生的调查分析[J].中小学管理,2022(7):36-40.

[8]亚东,孟敬尧.家长参与学生作业辅导的态度与困境:基于小学家长的访谈[J]. 少年儿童研究,2022(7):31-39.

[9]新京报.调查:“双减”之下家长喜忧参半缓解焦虑需综合施策[EB/OL].(2021-08 -10)[2023-04-2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7667457498765490&wfr=spider&for=pc.

[10]蔡雪雅,劉佳,“双减”背景下家长的教育焦虑与纾解[J].教学与管理,2022(16):13-17.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推动中职学校向“就业与升学并重”转变[EB/OL].(2022-02    -23)[2023-11-11].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3982/mtbd/202202/t20220224_601977.html.

[12]王清强,乐传永.2021年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热点与未来展望:基于对2021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的统计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6):49-58,66.

[13]胡瑶,吴琼,林克松.中考普职分流的实践阻力及推进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5):35-40.

[14]柯林斯.文凭社会:教育与分层的历史社会学[M].刘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334-349.

[15]SPENCE A M.Job Market Signaling[J].QuarterlyJournal of Economics,1973(3):355-374.

[16]杨运强,杨颖东,李昊宸.文凭社会的逻辑及其批判:透过文凭追逐及异化现象[J]. 教育学术月刊,2020(3):47-53.

[17]徐水晶,龙耀.论大学文凭何以成为社会流动障碍[J].中国高教研究,2014(10):67-73.

[18]宫留记.资本:社会实践工具:布尔迪厄的资本理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103.

[19]肖日葵.家庭背景、文化资本与教育获得[J].教育学术月刊,2016(2):12- 20,41 .

[20]孙远太.文化资本与家庭地位、教育分层:以上海居民为例[J].教育学术月刊,2012(7):26-31.

[21]布尔迪厄P.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

[22]王乐美.高等教育机会获得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21.

[23]CHONG J L,HEESOOK L,HYO M J.The Historyof Policy Responses to Shadow Education in SouthKorea: Implications for the Next Cycle of PolicyResponses [ J]. 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2010(11):97 - 108.

[24]KIM S,LEE J H. Private 'Tutoring and Demand forEducation in South Korea[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2010(2):259- 296.

[25]周洪宇,齐彦磊.“双减”政策落地:焦点、难点与建议[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69- 78.

[26]布尔迪厄P.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M].邢克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7]肖雅文,傅王倩.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政策的发展、现状与落实路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2( 10):96 - 108.

[28]乐志强,尹科.我国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的历史变迁与展望[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3(9):93- 106.

[29]施晨扬,李唯一,陈勇.“双减”背景下校外补习教育治理的思考:基于日韩两国“影子教育”政策经验的比较及分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2( 12):66-78.

[30]罗毅,陈慧麟.韩国《校外培训机构设立、运营以及课外教学法》探析[J]. 世界教育信息,2021(12):54-58.

[31]周霖,周常稳.韩国影子教育治理政策的演变及其启示[J]. 外国教育研究,2017(5):66-76.

[3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4.

[3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2.

(责任编辑:陈明慧)

Dilemma and Solutions:Study on Hidden Extra-curricular Tutoring Phenomen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CHEN Zhengzhong LI Qiaoshan

(Faculty of Education,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Guangxi,541004,China)

Abstract:Since the promulgation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the off-campus training institutions have been rec- tified.At the meantime,a large number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stitutions have closed down or tumed into non-profit institutions,which results in a decrease in the supply of disciplinary training services.Therefore,this study focuses on ex- ploring the specific operation details of the hidden extra-curricular tutoring phenomenon that violates the regulations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after its issuance through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It predicts the proliferation of hidden extra-curricular tutoring,and there is the escalation of supervision difficully,the soaring price of tutoring,and the risk of disorderly development that will exacerbate the inequality of education.After using field observation,in-depth interview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the paper found the intricate reasons behind the hidden extra-curricular tutoring phenome- non,such as the promulgation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the education orientation,the employment orientation,and the fundamental nature of education.Specifically,parents'mind of "running first"is deeply rooted,alternative options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score raising,parents'cognitive bias towards the vocational distribution system for the secondary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the role of diploma screening in the labor market and the access to high education to promote social class mobilit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ng a learning-oriented society,the paper puts forward governance recommendations:improving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stitutions,perfecting after-school services within schools,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school education,reforming the selection system of high school and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and dismantling the situation of "diploma society".

Key words: Double Reduction Policy;extra-curricular tutoring;shadow education;educational anxiety;household capital

猜你喜欢
双减政策
政策
政策
“双减”重构义务教育格局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政策
助企政策
政策
有些政策为何沦为“万分正确、十分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