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爱军 曾熙禹
幼儿的涂鸦活动可以反映其心智成长和身体发育情况,而通过美术创造活动又可以促进幼儿心智的健康成长,激发其创造热情和动力,因此,教师和家长应当尊重幼儿涂鸦的需要。本文从幼儿涂鸦的概念,幼儿涂鸦的意义以及对幼儿涂鸦的认识误区和未来展望等方面说明幼儿涂鸦对我国当代幼儿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幼儿涂鸦的概念
从字面意思看,“涂”代表随意地涂抹,“鸦”代表颜色。“涂”和“鸦”可理解为随意涂抹色彩,常用来比喻书法拙劣或胡乱写作。在我国,涂鸦一词最早出自《玉川子集·云添丁》,其典故如下:卢仝有一个儿子名添丁,小时候喜欢乱涂乱写,常常把卢仝的书籍弄得又脏又乱,因此卢仝写下“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的诗句,形象生动地描述出幼儿涂鸦的天性,后人由此得出“涂鸦”一词,并流传至今。涂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目前已是绘画的一个艺术门类。
幼儿涂鸦出现在幼儿绘画发展的初始阶段。在这一阶段,幼儿开始用铅笔、蜡笔或其他绘画工具在纸上随意涂画,形成一系列看似无意义的线条和图形,这种无意识的、以游戏作为出发目的的行为被称之为幼儿涂鸦。以幼儿的角度看,这是他们享受乐趣的方式,是最本真的行为。[1]幼儿涂鸦并不具备强烈的主观意识和目的,也并非是为了刻意构建某种完整图像而进行的行为,而是幼儿内心初始的乐趣使然,是将自身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绘画所展现出的潜意识随笔创作。
二、幼儿涂鸦的研究现状
当前,我国已有部分学者开始注重对幼儿涂鸦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者张真真从幼儿身心发展层面提出,“涂鸦不仅能有效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社交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发展,而且为幼儿身心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情感表达途径,因此涂鸦是幼儿时期表达思想、情感和理想的手段。”学者吴敏敏也对幼儿语言发展与涂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涂鸦作品是幼儿最初的语言,是一种本能的游戏活动,对于幼儿语言系统的成长来说,涂鸦有着积极的作用,涂鸦的过程也是幼儿在自我创造和主观意识创作下的结晶,是其成长中珍贵的财富,幼儿尚未成熟的思维能力,需要通过这些线条、色彩、图形来辅助其进行塑造,以此逐渐培养幼儿的艺术创造力。”
三、幼儿涂鸦的意义
涂鸦是一种接近于人类原始本能的心理行为。幼儿的涂鸦表达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作为一种本能的行为表达,一种特定的语言符号,以及一种文化和艺术的创造。创意涂鸦可以激发孩子的潜意识,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提高自我价值。
(一)画作的代表意义
通过涂鸦活动将脑海中构想的视觉形象表达出来,这在每个幼儿的成长过程是不可缺少的经验与体会。幼儿对世界的探索,个人情感的抒发,通过涂鸦活动进行表现,从而获得心理需求的满足。伴随幼儿心智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其展现出的涂鸦形象也在不断发生改变。观察幼儿涂鸦的绘画过程,能够从中观察幼儿的心理反应和变化,感知幼儿的心智成长,体会幼儿对世界的认知。
幼儿的手眼协同能力随着涂鸦的进行得到了提升,生理机能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发展,能够保证幼儿全方位的成长。幼儿的想象力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涂鸦同样为其提供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对幼儿思维的健全和行动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涂鸦直接反映了幼儿对外部环境的认识,抒发了其内心情感,丰富了幼儿的精神世界。综上所述,幼儿涂鸦是其对外部认知和内在心理的反映,是幼儿自我学习的过程,也是其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教师和家长更应该从思想意识上重视幼儿涂鸦,通过充分的肯定和支持,帮助幼儿成长。
(二)表现心理的象征意义
基于幼儿的心智和身体成长阶段来看,一般而言,三岁左右的幼儿可以画出圆形,对图形有了初步感知,四岁左右的幼儿已经能够画出正方形,并对色彩有了自我认知,同时具备了辨别不同色彩和形状的能力。在该阶段开始,幼儿逐渐将内心想法转移为绘画目的的中心,尝试将内心所想重现出来,将自己对周遭环境的认知与绘画行为相结合,同时为自己创作的画像赋予具体的意义,即将图画心像的思考作为核心,替代了原始的肌肉活动。幼儿对线条涂鸦的积累,以及各类图形运用的考量,会逐漸影响幼儿对所处环境中亲近的人或事加以思考,并将这些元素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慢慢组成具有形象的画面。幼儿心智的不断成长完善,以及周遭环境为幼儿带来的灵感碰撞,帮助幼儿形成更加具体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与此同时,幼儿对人像绘画的细节更加充分,便会有更为充沛的情感元素表现出来。
通过心理学家以及教育家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幼儿在涂鸦时使用的线条类型与其本身的性格类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性格相对温和的幼儿,使用的多是纤细的、不流畅的、连贯性较差的线条,而性格较为坚强的幼儿画出的线条则更加果敢有力。又如,情感更加封闭的幼儿,其线条表现出重复性和低流畅度,反之则更加连贯。此外,线条的粗细、走势和力度,也能够反映幼儿在涂鸦过程中的意识成长和对外界的情感感知。对于一些敢于大胆使用陌生绘画材料的幼儿,教师和家长要给予赞赏,这说明其意识的成长程度已经超越了其他幼儿。也有部分幼儿更加习惯于模仿他人的作品,对于该种情况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形成独立创作的能力和意识;而已经具备自主创作能力的幼儿,应当给予鼓励。
四、对幼儿涂鸦认知存在的问题
通常来说,成年人会将幼儿的绘画表现作为评定幼儿能力的标准之一。“像不像”是指将幼儿的画与实物进行比较,以与实物形象相符合的程度作为衡量的标准之一;“美不美”是指用成年人的审美观点来评价幼儿的画,符合或接近成人画的标准者为“美”,否则为“不美”;“行不行”是指以成人画的画法要求幼儿,近于成年人的技能技巧者为“行”,反之为“不行”。简单粗暴的衡量标准容易导致结论偏颇,究其原因在于成年人并没有深刻理解幼儿思维发展的逻辑,使用超过幼儿年龄的教育方式将导致结果适得其反。成年人的干扰不但会剥夺幼儿创作体验以及经验的积累,更会对其心理意识的良好发展产生阻碍。当前,在中国的幼儿教育中,家长和教师对于幼儿涂鸦的认知便体现出这一问题,成年人往往会以自己成熟的审美和意识角度过于主观地评判幼儿的涂鸦行为,并以该角度为出发点,片面地认为幼儿的画作比例不协调、不具备具体形象,等等。使用成年人的教学方法教育幼儿如何绘画,或是让幼儿临摹作品的行为不利于幼儿健康心理的发展。
幼儿在涂鸦创作和为其涂鸦作品进行命名的过程中,自身的思维逻辑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其内心正在形成新的行为意识。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应当顺应幼儿的心理走向及时作出肯定,而不是着眼画出具体清晰的图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和家长都应当克服这种认知,不能完全以成年人的审美对幼儿涂鸦进行判断,而要一定程度地代入幼儿的角色看待幼儿涂鸦,不对幼儿涂鸦进行过多的干扰,允许幼儿一定程度地开展自由创作,使幼儿的想法和创意在涂鸦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五、幼儿涂鸦的教育策略
幼儿在自身的涂鸦过程中会逐渐发现,其绘制出的图案与自己脑海中的部分事物相似,并开始不断重复这些图案,借由它们来代表其认知中的一些事物。在这一阶段,幼儿的绘画或许并未呈现出具体的、完整的图形或图像,风格也较为抽象,但幼儿仍旧会不间断地尝试进行涂鸦,家长应当对这一行为表示支持和赞扬。幼儿年龄处于思维发育阶段,形象意识是他们思考时的中心思维,在涂鸦的过程中,家长可引导幼儿完成绘画后再进行描述,以便促进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在幼儿涂鸦阶段,教师或家长应当在合理的时间充分与幼儿进行互动,在幼儿涂鸦的初期,对幼儿经常性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能够极大地提升幼儿的创作热情。同时,教师或家长也要参与到幼儿创作所带来的喜悦中,甚至可以为幼儿举行专门的庆祝仪式。教师或家长与幼儿之间的对话也需要随着幼儿涂鸦开展的深入,发生一定改变。随着涂鸦作品逐渐成形,家长可以适时询问幼儿的想法,鼓励其进行表达,当幼儿讲述其绘画初衷时,教师或家长应耐心聆听,这一过程中也要细致观察幼儿情绪的变化,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幼儿内心的想法。要对幼儿的绘画作品有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必要时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肯定,尽量不去打击幼儿的创作热情。尤其当幼儿对自己的画作添加现实意义的时候,家长更应及时作出肯定。除了口头赞扬之外,还可以为其创设展示作品的机会。
此外,幼儿大脑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因此,教师和家长应当按照一定的规律,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引导。例如,通过刺激幼儿的听觉和视觉,激发幼儿感知能力的活跃;也可以通过让幼儿观察不同颜色的照片,欣赏优美的音乐等方式引导幼儿对事物产生兴趣,并通过辨别事物的形状、颜色等,循序渐进地唤起幼儿的绘画兴趣。对于幼儿来说,涂鸦是让其在随心所欲的绘画过程中,寻找更适合自己的绘画方式,因此应当让幼儿将想到的东西直接呈现出来,且不需要设立过多的限制。幼儿呈现在纸张上的不同颜色、线条、形状,都是其对外界感官的认识并结合自身的意识所呈现出的画面。对于成年人来说,也许无法理解其绘制的图形,但对幼儿来说,在绘画的过程中获得了满足。因此,教师和家长应当思考如何让幼儿在涂鸦的过程中通过自由发挥,获得独立思辨的能力。
综上,涂鸦活动教育对于我国幼儿美术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伴随对幼儿涂鸦活动功能和意义的逐渐展示,仍需要对此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例如,亲子关系对于涂鸦互动的影响、幼儿性别对于涂鸦心理互动产生的差异、幼儿的自我心理暗示对亲子关系的影响,以及在涂鸦活动中该心理现状有着怎样的影响程度等。
六、结语
教师应当正确认识并把握创造性活动与幼儿心智成长的关系,并将总结出的艺术刺激作用和规律运用到当代中国的幼儿美术教育中,为教师和家长提供正确看待幼儿涂鸦和绘画的参考。幼儿涂鸦在幼儿教育体系中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科技的进步,幼儿涂鸦教育将朝着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和创新化的方向发展,因此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实践,共同努力,最终通过幼儿涂鸦,为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带来更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吕敬哲.幼儿涂鸦对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作用[J].科技创业家,2014(01):146.
[2]陈祖同.绘画与“涂鸦”——在绘画语言上对绘画历史和绘画发展的思考[J].大众文艺:学术版, 2012(02):147-148.
[3]凌玲.巧用对话,助推幼儿深度学习——以中班幼儿涂鸦活动为例[J].教师博览,2023
(21):81-82.
[4]吴媛媛,秦善鹏.我国幼儿涂鸦研究论点举要与问题反思——基于CNKI数据库1996-2021年我国幼儿涂鸦研究文献的分析[J].教育观察,2022,11(18):50-54+119.
[5]杜雪.小小涂鸦书:助推中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实践研究[C]//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国际院士联合体工作委员会.2023年教育理論与实践科研学术研究论坛论文集(四),2023:3.
[6]徐苗苗.信笔涂鸦 融“绘”贯通——谈谈小班幼儿美术涂鸦活动的开展途径[J].幸福家庭,2021(20):127-128.
[7]费敏利.多方位联动 搭建创意桥梁——幼儿园小班幼儿立体创意涂鸦的实践与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0(06):50.
[8]王瑜.走进孩子的涂鸦世界——从两次人物画作品解读中班幼儿绘画作品特点[J].幼儿100(教师版),2019(04):61-63.
[9]侯慧慧,左瑞勇.近二十年我国幼儿涂鸦行为研究综述[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 2017(z1):17-20.
(作者简介:曾爱军,男,本科,辽宁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美育教学研究、涂鸦美育活动实践;曾熙禹,男,硕士研究生在读,伦敦大学学院,研究方向:教育学)
(责任编辑 张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