羔羊痢疾鉴别诊断方法与防治措施的实践探讨

2024-04-24 12:02周斌陈泽品
农民致富之友 2024年12期
关键词:荚膜痢疾产气

周斌 陈泽品

羔羊痢疾是生产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疾病,主要发生在7日龄左右的羔羊群体中,该种疾病的病原是产气荚膜梭菌,一旦发生流行,会迅速向着整个羊群传播蔓延,引发羔羊大批量的死亡,对整个羊群的生产性能产生长时间的影响。发病后患病羔羊表现出持续性的腹泻,身体严重脱水并引发一系列的中毒症状。羔羊痢疾的发生会导致幼崽的死亡率增加和生长速度减缓,从而影响养殖业主的经济利益。产气荚膜梭菌所引发的羔羊痢疾与其他细菌病毒感染引发的腹泻疾病十分相似,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除了加强病原鉴定之外,还需要做好多种疾病的有效鉴别,一旦发现患病羊应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有效诊断,然后实施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此来提高治疗效果,将羔羊痢疾的发生流行率降到最低程度。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羔羊痢疾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方法与防治措施,希望对更好地降低该类疾病的发生流行率有一定帮助。

一、流行病学

1、病原学

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厌氧性细菌,广泛分布于土壤、动物肠道和人类肠道中。该菌是一种重要的病原菌,可引起多种动物和人类的疾病,如气性坏疽、肌肉坏死、肠道感染等。根据抗原特性可分为A、B、C、D、E五种血清型。其中A型和B型最为常见,致病力也最强。产气荚膜梭菌为短粗的革兰氏阳性杆菌,两端钝圆,大小为(1~1.5)(4~8)μm。菌体周围有荚膜,芽孢呈卵圆形,位于菌体中央或近端。菌体无鞭毛,但在感染机体内可形成明显的荚膜。该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7℃,在葡萄糖血清琼脂上培养48h,可形成中央隆起、具有放射状条纹、边缘呈锯齿状的大菌落。在血液琼脂上的菌落周围有双层溶血环。产气荚膜梭菌能分解肌肉和结缔组织中的糖类,产生大量气体,从而导致组织坏死。此外,该菌还能产生多种毒素,如破伤风痉挛毒素、肉毒毒素和炭疽毒素等,对人和动物具有致病作用。该种细菌对外界环境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可在土壤中存活数年。在动物肠道中,该菌可通过抗生素治疗和肠道正常菌群平衡的破坏而引起疾病。

2、致病机理

D型产气荚膜梭菌通过羔羊的口腔或消化道侵入肠道。在肠道内,该菌迅速繁殖,产生大量有毒的代谢产物。病原在繁殖生长过程中能够产生多种毒素,如α毒素、β毒素和ε毒素等。这些毒素可引起肠道的炎症反应,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同时,D型产气荚膜梭菌产生的毒素可刺激肠道黏膜产生炎症反应,使黏膜上皮细胞受损。同时,炎症反应还会导致肠道内水分和电解质的丢失,加重羔羊的水电解质紊乱。羊群受到D型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后,肠道正常菌群平衡被破坏,导致肠道功能紊乱。这会导致羔羊出现腹泻、腹痛、食欲不振等症状。羔羊痢疾严重时,D型产气荚膜梭菌可通过肠道黏膜进入血液循环,引发全身感染。这导致羔羊出现败血症、毒血症等严重症状,甚至死亡。

3、流行特点

D型产气荚膜梭菌存在于土壤、粪便和肠道中,因此,患羔羊和带菌羔羊是主要的传染源。此外,环境中的梭菌芽孢也可成为潜在的传染源。羔羊痢疾主要通过消化道途径传播。羔羊在舔舐母羊乳房、摄食不洁饲料和饮水、接触带菌环境等过程中,摄入D型产气荚膜梭菌,从而感染肠道。此外,苍蝇等昆虫也成为传播媒介。羔羊是D型产气荚膜梭菌致羔羊痢疾的主要易感群体,尤其是出生后2~3周的羔羊。这是因为此时羔羊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对病原菌的抵抗力较弱。此外,饲养管理不当、营养不良等因素也导致羔羊易感。产气荚膜梭菌致羔羊痢疾无明显的季节性,但在气候温暖、湿度较高的季节,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从而导致羔羊痢疾的发病率上升。引起羔羊痢疾发病的原因十分多样,包括了饲料和饮水不洁、饲养密度过大、环境卫生条件差等,导致羔羊肠道内正常菌群失衡,从而易感D型产气荚膜梭菌。此外,羔羊营养不良时,免疫力下降,对病原菌的抵抗力减弱,容易感染羔羊痢疾。另外,气候温暖、湿度较高的季节,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从而导致羔羊痢疾的发病率上升。

二、临床症状

D型产气荚膜梭菌致羔羊痢疾的潜伏期通常为1~2天,但在某些情况下,也短至数小时或长达5天。潜伏期的长短取决于感染菌量、羔羊的免疫力以及饲养管理等因素。羔羊痢疾的临床症状因感染菌量和羔羊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病初,羔羊出现水样腹泻,随后粪便中含有血液和肠黏膜组织,呈褐色或黑色。严重时,羔羊出现脱水、体重下降等症状。羔羊出现腹部疼痛,表现为不愿移动、弓背、呻吟等症状。食欲减退,甚至出现拒食现象,因腹泻、食欲不振等原因,体重逐渐减轻,出现消瘦症状。患病羊精神状态变差,活动减少,显得虚弱无力。痢疾严重时,出现败血症、毒血症等并发症,导致死亡。

三、病理学变化

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受损,出现炎症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浆细胞为主。同时,黏膜下层水肿、充血,伴有少量红细胞外渗。病情加重时,肠道黏膜出现坏死、脱落,导致溃疡形成。溃疡周围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在肠道黏膜炎症和坏死的基础上,纤维素性渗出物增多,导致肠道黏膜与肌层之间的粘连。肠系膜淋巴结充血、水肿,出现不同程度的肿大,内含大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羔羊痢疾严重时,病原菌可通过血液传播,引起肝脏、脾脏等脏器的炎症病变。主要表现为肝细胞变性、坏死,脾脏充血、水肿等。

四、疾病诊断

1、实验室诊断

①涂片染色镜检

从患羔羊的肠道病变部位(如肠道黏膜、肠道内容物或肠系膜淋巴结)采集病料。将采集到的病料放入无菌容器中,并标明采集部位和病料名称,病料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处理。将病料用无菌剪刀剪碎,置于载玻片上。加入适量生理盐水或磷酸盐缓冲液,用无菌牙签或刮刀将病料涂抹均匀。用另一张玻片将涂抹好的病料覆盖,轻轻按压,使病料充分散布在玻片上。将玻片晾干,备用。将晾干的涂片放入革兰氏染色液(如结晶紫、碘液、酒精和盐酸四液)中,染色1~2分钟。用蒸馏水冲洗涂片,洗去多余染色液,涂片放入复红液中,染色1~2分鐘,然后用蒸馏水冲洗涂片,洗去多余复红液,将涂片晾干,备用。将晾干的涂片放入显微镜下,用低倍镜观察,观察菌体的形态、排列和染色特性。根据革兰氏染色的原理,D型产气荚膜梭菌的菌体染色结果应为紫色,核呈红色,个体粗大,单个排列或者成对排列。

②分离培养

产气荚膜梭菌病原分离培养常用的培养基有血平板、胰蛋白胨琼脂、含抗生素的琼脂平板(如含氨苄西林的琼脂平板)等。这些培养基可满足D型产气荚膜梭菌的生长需求,有利于病原菌的分离和培养。将采集到的病料(如肠道黏膜、肠道内容物或肠系膜淋巴结)处理成匀浆。匀浆涂抹在选择好的培养基上,用无菌刮刀或牙签将菌液均匀涂布在培养基表面。培养基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下培养(如37℃,18~24h)。培养一定时间后,观察菌落形态,记录结果。D型产气荚膜梭菌的菌落形态特征为灰色、光滑、扁平,边缘整齐,直径1~3mm。在血平板上,菌落周围可出现溶血环。根据菌落形态特征,可初步判断是否为D型产气荚膜梭菌。

③血清鉴定

准备D型产气荚膜梭菌毒素、待测血清、生理盐水、抗原抗體反应板等。将D型产气荚膜梭菌毒素用生理盐水进行稀释,得到不同浓度的毒素稀释液。将抗原抗体反应板进行消毒处理,并在每个孔中加入一定量的毒素稀释液。从待检测动物体内采集血清,用生理盐水进行适当稀释。将稀释后的待测血清分别加入抗原抗体反应板的各个孔中,用无菌牙签搅拌均匀。观察血清与毒素稀释液混合后的变化,如是否出现凝集、沉淀等现象。记录抗原抗体反应板中每个孔的变化,观察血清对不同浓度毒素的反应。若血清对某一浓度的毒素产生中和反应,说明动物体内存在针对该毒素的抗体。根据试验结果,评估动物对D型产气荚膜梭菌毒素的免疫反应。若血清对多个浓度的毒素产生中和反应,说明动物对D型产气荚膜梭菌毒素具有较好的免疫保护,同时也能够间接地确定病原为地形产气荚膜数据。

2、鉴别诊断

①与大肠杆菌性腹泻的鉴别诊断

D型产气荚膜梭菌致羔羊痢疾和大肠杆菌性腹泻是两种常见的羔羊肠道疾病,病原体不同,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也有所区别。从病原体来看D型产气荚膜梭菌致羔羊痢疾的病原体为D型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杆菌。大肠杆菌性腹泻的病原体为大肠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从临床特征分析D型产气荚膜梭菌致羔羊痢疾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剧烈腹泻、排出带有血液和气泡的粪便,病羔体重迅速下降,严重时可导致死亡。大肠杆菌性腹泻的临床症状包括腹泻、排绿色或黄色水样粪便,病羔食欲减退,生长缓慢。从病理变化来看产气荚膜梭菌致羔羊痢疾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肠道黏膜充血、出血,严重时可见肠道溃疡和坏死。大肠杆菌性腹泻的病理变化主要为肠道的炎症反应,如肠黏膜充血、水肿,肠内容物中有大量的大肠杆菌。

②与沙门氏菌性腹泻的鉴别诊断

D型产气荚膜梭菌致羔羊痢疾会引起急性或慢性的大肠炎,表现为羔羊突然出现腹泻、腹胀、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菌体在肠道内产生荚膜毒素,导致腐败性变化,产生气体,使羊肠膨胀。羊只主要感染于1个月至4个月龄段,且多数未经暴露于雌羊的乳汁中。在实验室中,可以通过病原菌分离培养及毒素检测进行确认。沙门氏菌致腹泻的特点主要是引起急性或慢性的细菌性肠炎,主要表现为腹泻、发热、腹痛等症状。沙门氏菌通过粪-口传播,多数通过感染污染的食物和饮水而进入机体。国内常见的致病菌有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 enterica)中的几个亚属和种。在实验室中,可以通过病原菌分离培养及血清学检测进行确诊。此外,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是最可靠和直接的方法。通过粪便样本进行菌落计数、生化特性测试、血清学检测、PCR等方法鉴别其是否存在。同时,对于D型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可以进行荚膜毒素或其编码基因的检测。沙门氏菌感染则需要检测细菌分泌的毒素(如肠毒素或内毒素)。

③与轮状病毒性腹泻的鉴别诊断

在鉴别诊断过程中可以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初步鉴别。D型产气荚膜梭菌致羔羊痢疾的临床症状较典型,轮状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症状较温和。也可以通过采集病羔的粪便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可进一步确定病原体。D型产气荚膜梭菌培养基上形成灰色、光滑、扁平的菌落,周围有溶血环;轮状病毒可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颗粒。通过检测病羔血清中的抗体水平,评估动物对病原体的免疫反应。D型产气荚膜梭菌致羔羊痢疾的血清学检测可进行毒素中和试验等;轮状病毒性腹泻的血清学检测可进行病毒抗原检测等。

五、治疗措施

羔羊痢疾的治疗通常包括抗菌治疗和对症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病羔的病情、年龄、体重等因素,合理选择药物和使用剂量。临床上常用的抗菌的药物主要包括了硫酸黏菌素、硫酸新霉素、氟苯尼考。硫酸黏菌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对多种革兰氏阴性菌和部分革兰氏阳性菌有抑制作用。常用剂量为每千克体重3~5mg,每天2次,连用3~5天。硫酸新霉素对许多革兰氏阴性菌和部分革兰氏阳性菌有抑制作用。常用剂量为10~20mg/kg,每天2次,连用3~5天。氟苯尼考属于广谱抗生素,对许多细菌有抑制作用。常用剂量为每千克体重10~20mg,每天1次,连用3~5天。在进行抗菌治疗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对症治疗。对症治疗,主要是缓解腹泻,强化补液,补充能量。常用的止泻药物主要有鞣酸蛋白、药用炭等,可减少腹泻次数,保护肠道黏膜。常用剂量为1~2g/kg,每天2~3次,连用3~5天。口服补液盐用于补充病羔腹泻时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可根据病羔体重和脱水程度,适当调整补液量,通常按照每只羊使用30~50mL进行口服,每天服用1~2次,连续使用5天。推荐使用5%的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300~500mL、20%的安钠咖注射液10mL、10%的维生素C注射液是10mL,混合之后静脉注射,增强羔羊的抗病能力。

六、预防措施

羔羊痢疾是一种严重的肠道传染病,对羔羊生长发育和存活率造成严重影响。预防是控制该病的关键,为此就需要保持养殖场的清洁和干燥,坚持每周进行1~2次消毒,特别是羔羊舍、饲料和饮水设施,常用消毒剂为2%的氢氧化钠溶液2%的蓝色溶液10%的生石灰溶。严格控制人员和物品的进出,避免病毒传播。妥善处理病羔和排泄物,防止病原体扩散。对于易感羔羊,可接种D型产气荚膜梭菌疫苗,以提高免疫力。根据疫苗说明书,制定合理的疫苗接种计划,确保羔羊在适当的年龄和时间接种。推荐使用羊快疫、羊猝疽、羔羊痢疾、肠毒血症、羊黑疫、肉毒梭菌中毒症、破伤风七联干粉灭活疫苗进行免疫接种在使用之前使用20%的氢氧化铝胶生理盐水水溶液,将其充分稀释,不论羊大小,每只羊群使用1.0mL肌肉或皮下注射免疫期12个月。保证饲料的质量,避免使用发霉、变质或有毒的饲料,确保饮水清洁、充足,避免使用污染的水源。对养殖场的羔羊进行针对性地检查,发现病羔及时隔离治疗,防止疾病传播。对新引进的羔羊进行隔离观察,确认健康状况后再与其他羔羊混养。建立疫情报告制度,发现疫情及时报告,采取紧急措施。储备必要的药物和疫苗,以备不时之需。组织人员培训,提高养殖场对疾病的防控能力。

总之,加强羔羊痢疾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对于维护羊群的健康和生产性能至关重要。在养殖过程中,建议从业者遵循相关养殖规范,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与兽医保持密切合作,确保牲畜的健康和福祉。同时在养殖管理期间也需要不断加强工作经验的总结,注重做好羔羊痢疾疾病的有效鉴别,及时判定病情,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将羔羊戾气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猜你喜欢
荚膜痢疾产气
湿垃圾与病死猪混合厌氧消化产气性能研究
羊毒素型产气荚膜梭菌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Meso-mechanical model of concrete under a penetration load
肺炎链球菌荚膜教学标本的制作方法研究
常见羊痢疾疾病的发生与预防
少数民族医用于治疗痢疾的黔产蕨类植物(一)
用于治疗痢疾的黔产蕨类植物(二)
陕西省部分地区鸡源A型产气荚膜梭菌分离株的药敏试验
煤层气排采产气通道适度携煤粉理论
仔猪痢疾的发病原因、诊断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