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米高产优质种植多环节精细化管理技术论述

2024-04-24 09:34薛玉丽王涛朱高美
农民致富之友 2024年12期
关键词:玉米螟夏玉米田间

薛玉丽 王涛 朱高美

夏玉米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高产优质种植管理技术对于提高农业产出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夏玉米种植面临着诸多挑战,同时也拥有更多的提高产量和品质的机遇。本文将系统介绍夏玉米的高产优质种植管理技术,包括土壤和品种选择、播种时间、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收获技术等,旨在为农业工作者提供全面的种植指导,帮助他们实现夏玉米的高效稳定生产。

一、选种制种

要从高产、抗病、适应性强的品种中选择种子。选择耐旱和耐热的品种,这对于确保夏季高温干旱条件下的玉米生长至关重要。选择种子时,应注意种子的纯度、发芽率和水分含量。优质种子的发芽率应在95%以上,水分含量应控制在13%~14%之间。种子在播种前应进行适当处理,如消毒和浸种。消毒使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浸种1~2小时,以预防土传病害。此外,浸种促进种子快速发芽,提高出苗率。

在河南省新蔡县当地大多会选择万糯2000和陇顶728。陇顶728是一种高产的水稻品种,特别适合在新蔡县这样的区域种植。它的高产特性源于它的强健根系和较大的穗型,这使得它能在多种土壤类型上都表现出色。陇顶728对于多种环境应激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包括抗旱和抗寒能力。即便在天气条件不理想的情况下,它也能保持稳定的产量。万糯2000是一种优质的糯米品种,其米粒粘性好,口感佳,特别受到消费者的喜爱。糯米适合用于制作各种传统美食,如糯米饭和糯米糕等。万糯2000适应于多种种植环境,尤其是在新蔡县这样的水稻种植区域。对土壤的适应性强,能够在不同的水分和肥力条件下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

二、选地整地

选择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黏土壤和沙质壤土是理想选择,土壤类型具有较好的水分和养分保持能力。土壤pH值最好在6.0~7.5之间。选择地势平坦或微斜的地块,以便于灌溉和排水。同时,确保田块附近有稳定的水源,便于干旱季节灌溉。由于夏玉米播种时间较晚,应选择早熟品种,以免霜冻影响收成。优先选择前茬作物为豆类或小麦的田块,这些作物提供较好的土壤结构和养分。

进行深度为25~30厘米的深翻耕作。深翻有助于破坏土壤板结层,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渗水性。翻耕后要进行土地平整,确保土壤表面平坦,有利于播种和灌溉。土地平整度要求误差不超过3厘米。在整地时施入有机肥,如充分腐熟的农家肥,每亩施用量约为3000~5000公斤。同时,根据土壤测试结果施用适量的化学肥料。最后进行细耙整地,使土壤颗粒变细,便于玉米种子的播种和发芽。

三、适时播种

适时播种是确保夏玉米充分利用生长季节、避免不利气候影响(如早霜)的关键。播种时间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当地气候条件、土壤温度、以及玉米品种的特性。夏玉米的播种时间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温度决定。一般来说,土壤温度稳定在10°C以上,且无霜冻危险时,即可开始播种。在河南省新蔡县当地夏玉米的播种时间通常定在春季晚霜后到夏季初,具体时间从4月下旬到6月初不等。如果夏玉米是继春季作物之后种植,需在前作物收获后立即进行,以利用雨季的充足水分。理想的播种土壤湿度应在60%~80%的田间持水量。过湿或过干的土壤都不利于种子发芽。播种深度应根据土壤类型调整,一般在3~5厘米之间。砂质土壤可稍深播,黏土土壤则应浅播。夏玉米的理想播种密度取决于品种和地区,但通常在每公顷55000~70000粒种子。根据机械化程度和品种特性,行距一般设定在50~70厘米之间。密集种植的品种可适当减少行距。

四、田间管理

1、水肥管理

夏玉米在拔节期需进行一次重要灌溉,这有助于提高穗粒数和穗重。抽雄期的灌溉有利于提高授粉率和籽粒充实。灌溉频率应根据土壤类型、气候条件和作物生长阶段来确定,一般每7~10天一次。夏玉米整个生长周期的总水分需求量约为450~600毫米。在关键生长期,如拔节期和抽雄期,土壤水分应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0%~80%。

基肥应在播种前施入。每亩施用腐熟的有机肥约3000~5000公斤,化学氮肥40~60公斤,磷肥30~50公斤,钾肥20~40公斤。追肥主要集中在拔节期和抽雄期。每亩施用氮肥20~30公斤。追肥应尽量接近植株根系,采用沟施或点施方式。在整个生长期适量施用锌、硼等微量元素肥料。在关键生长阶段,如拔节期和抽雄期,进行叶面喷施,使用微量元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

2、间苗、补苗、定苗

间苗通常在玉米苗期进行,最佳时间是玉米出苗后3~5叶期,此时植株已经足够坚固,能够承受间苗过程的轻微干扰。检查每一行玉米的苗情,去除弱苗和病苗,保留健壯的植株。间苗应保证每株间距一致,以确保光照和空间分布均衡。间苗后的理想密度取决于品种和地区,一般情况下,每亩保留玉米植株5500~6500株为宜。

补苗应在间苗后立即进行,确保所有缺苗的地方得到补充。最佳时间是在玉米出苗的5~7天内。在缺苗或苗情不良的地方补种新的玉米种子。补种的种子应与原种相同,以保持田间植株的一致性。补苗时要小心操作,尽量减少对已有苗的干扰。补种的深度和初始播种相同,一般为3~5厘米。

定苗通常在间苗和补苗之后进行,大约在玉米生长的5~6叶期。定苗的目的是确保每一行和每一株的间距合适,使植株有足够的空间生长,同时也便于田间管理如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再次检查田间植株分布,根据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去除过密和位置不合理的苗,确保剩余植株分布均匀。最终的植株密度应控制在每亩5500~6500株。行距通常保持在50~70厘米,根据品种和土壤条件进行适当调整。

3、中耕除草

中耕的首次时机通常在玉米出苗后的3~5叶期。随后根据杂草生长情况和土壤状况进行第二次或第三次中耕。初次中耕深度应控制在8~10厘米左右,以免损伤玉米的根系。后续中耕可稍浅,约5~7厘米,主要目的是松土和除草。中耕宽度应覆盖整行间距,但要避免靠近玉米根系,以防根系受损。

选择适合玉米的除草剂,阿特拉津(Atrazine)或甲草胺(Acetochlor)。阿特拉津建议使用量为每公顷1.5~2.5千克,甲草胺则为每公顷1.0~1.7千克。在玉米出苗前或出苗初期施用。喷药时应均匀覆盖田间,尽量避免直接喷洒到玉米植株上。在使用除草剂时需注意安全防护,遵守使用说明。根据天气状况选择适宜的施药时间,避免在风大或即将下雨时施用。

4、适期收获

理想的收获时期是玉米籽粒含水量降至20%~25%。这时,籽粒已经成熟,质地坚硬。玉米穗的颜色变深,穗尖的籽粒变硬,并且穗颈开始向下弯曲。玉米叶片开始变黄,植株开始枯萎。夏玉米的一般生长周期在110~120天左右。根据种植时间和品种特性,可计算预期收获时间。使用玉米收获机进行机械收获,以提高效率并减少劳动强度。在收获过程中,调整收获机的参数,以适应不同的植株高度和穗大小。立即进行脱粒处理,减少田间损失。将收获的玉米妥善存放,避免受潮或受害虫侵袭。收获后的玉米应进行适当干燥,以降低水分含量至13%~15%。可使用自然晾晒或机械干燥设备。储存环境应干燥、通风,避免霉变和害虫侵害。在天气预报良好的情况下进行收获,避免雨水导致收获困难或籽粒发霉。合理调整收获机械,以减少收获过程中的籽粒损失。

五、病虫害防治技术

1、玉米叶斑病

①病症与规律

玉米叶斑病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真菌性病害,对玉米生长和产量产生严重影响。玉米叶斑病的初期症状表现为叶片上出现小的圆形或椭圆形黄色或褐色斑点。随着病情发展,这些斑点扩大并变为灰白色,中心部分会坍塌形成小洞,边缘为深褐色或紫色。在严重的情况下,这些斑点会融合,导致大片叶面组织坏死,从而影响光合作用,减少产量。玉米叶斑病的发生与高湿度和温暖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通常在连续潮湿的环境下更容易发展。玉米的各个生长阶段都受到影响,但主要在玉米生长的中后期,尤其是在拔节至抽穗期间。病原体通过空气和水滴传播,受感染的作物残体也是重要的病原来源。

②防治措施

针对玉米叶斑病的防治措施:一是化学防治。使用杀菌剂如嘧菌酯、多菌灵或氟硅唑。建议使用量为每公顷25~30公斤水稀释500~600克药剂。防治应在病害初期或观察到初期症状时开始,特别是在潮湿季节或高湿度环境中。二是农业防治。选择抗病性较强的玉米品种。实施合理的轮作,避免连续种植玉米。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残体和杂草,减少病原菌的源头。

2、玉米青枯病

①病症与规律

玉米青枯病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玉米病害,对玉米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玉米青枯病初期,叶片会出现黄化或水浸状斑点,逐渐扩展成条纹。随着病情发展,受影响的叶片逐渐枯萎,颜色变为褐色,整个植株会出现萎蔫现象。严重时,病害会导致植株整体枯死,影响整个产量。高温和高湿度的环境有利于玉米青枯病的发展,特别是在雨季和灌溉后的高湿环境中。玉米在生长的任何阶段都被感染,但尤其是在生长早期更容易受到侵害。病原体可通过土壤、种子和田间机械进行传播。

②防治措施

针对玉米青枯病的防治措施:一是化学防治。使用有效的抗菌剂进行喷洒,如铜制剂(如氧化铜)或抗生素类药剂(如链霉素)。建议使用量为每公顷氧化铜500~700克或链霉素30~50克,根据具体病情和药剂指示进行调整。在发现病害初期或高风险时期定期进行喷洒,尤其在湿润的季节。二是农业防治。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这是预防青枯病的有效方法。

采取适当的轮作措施,避免连续种植玉米,减少病原积累。保持田间卫生,及时清除病株和杂草,减少病原源。三是生物防治。应用生物农药或有益微生物,如拮抗细菌和真菌,例如,使用含有Bacillus spp.的生物制剂。生物制剂的使用量依据产品说明书和推荐用量进行,通常按照厂家推荐的稀释比例进行喷洒。

3、玉米矮花叶病

①病症与规律

玉米矮花叶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玉米病害,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感染初期,玉米叶片出现轻微的黄化和变形,叶片变窄,颜色变淡。随着病情发展,叶片上会出现条纹或斑驳状的黄化,严重时叶片会卷曲、畸形。病毒会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导致植株矮化,穗发育不良,严重时导致整株植物死亡。高温和湿润的环境有利于病毒的传播和感染。主要通过病毒携带者如叶蝉等昆虫传播,这些昆虫活动增加的季节病害发生更为严重。玉米在生长的任何阶段都被感染,尤其是生长早期更容易受到病毒侵害。

②防治措施

针对玉米矮花叶病的防治措施:一是化学防治。尽管直接的化学控制对于病毒本身效果有限,但可通过使用杀虫剂控制传播病毒的昆虫载体,如使用吡虫啉或噻虫嗪。建议使用量为每公顷100~150毫升,根据昆虫活动强度进行调整。定期监测田间昆虫活动,及时喷洒杀虫剂以控制昆虫数量。二是农业防治。种植抗病毒品种的玉米,这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之一。实行合理的轮作制度,避免连续种植玉米,减少病毒的积累。清除田间杂草,尤其是成为病毒和昆虫宿主的杂草,减少病毒的潜在源。三是生物防治。利用生物防治方法,如释放天敌昆虫(如瓢虫、草蛉)来控制叶蝉等病毒传播媒介。使用微生物杀虫剂,如含有Bt(苏云金杆菌)的制剂,按厂家推荐的稀释比例进行喷洒。

4、玉米大斑病

①病症与规律

玉米大斑病的显著特征是在叶片上形成大型、不规则形状的灰色或褐色斑点。这些斑点中央常呈灰白色,边缘暗褐色。随着病情发展,这些斑点会合并,造成大片叶面组织枯死,严重时会导致整片叶子枯萎。由于叶片的光合作用能力受损,最终会影响到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高湿度和温暖的气候条件是玉米大斑病流行的主要因素。尤其在多雨或潮湿的季节,病害发生更为严重。玉米在生长的任何阶段都感染大斑病,但尤其在玉米生长中后期更为常见。病原主要通过空气中的孢子传播,受感染的植株残体也能成为病原的来源。

②防治措施

针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措施:一是化学防治。使用有效的杀菌剂,如三唑类(如戊唑醇)和多菌灵。推荐使用量为每公顷戊唑醇500克或多菌靈400~500克,按照药剂使用说明稀释后喷洒。在病害初期或高风险时期进行预防性喷洒,特别是在潮湿季节。二是农业防治。种植抗病品种的玉米,减少病害发生的性。实行合理的轮作制度,避免连续种植玉米,以减少病原菌的累积。及时清除和销毁病残体,减少病原菌的源。

5、玉米螟

①病症与规律

玉米螟幼虫主要危害玉米的叶片和穗部。初期,幼虫在叶片上钻孔取食,形成明显的洞口。随后,幼虫钻入穗部继续取食,造成穗粒受损,严重时整个穗部被破坏。受害严重的玉米植株产量显著下降,穗粒品质降低,甚至导致整株植物死亡。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玉米螟的繁殖和扩散。特别是在夏季高温多雨时期,玉米螟活动更为频繁。玉米螟一年有多代发生,通常在早春至秋季间最为活跃。玉米螟主要通过成虫飞行传播,幼虫在玉米植株间爬行扩散。

②防治措施

针对玉米螟的防治措施:一是化学防治。使用有效的杀虫剂,如氯虫苯甲酰胺(每公顷使用量20~30克)、溴氰菊酯(每公顷使用量15~20克)等。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用量,并遵循安全使用指导。重点喷洒时期为玉米螟成虫产卵期和幼虫刚孵化时。二是农业防治。种植抗虫品种的玉米,减少玉米螟的为害。合理轮作,避免连续种植玉米,减少害虫的积累。及时清理田间残株和杂草,消除玉米螟的潜在栖息地。

综上所述,夏玉米的高产优质种植管理技术涉及多个环节,包括选地整地、适时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适期收获。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需要精细化管理。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不仅显著提高玉米产量,还能改善品质,从而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也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农户和技术人员应不断学习和实践这些先进的种植技术,以确保夏玉米的高效和稳定生产。

猜你喜欢
玉米螟夏玉米田间
春日田间
田间地头“惠”果农
二代玉米螟防治方法
“码”上办理“田间一件事”
田间地头有了“新绿”
二代玉米螟发生趋势预报
小麦收割之后 如何种植夏玉米才能高产
夏玉米高产的关键栽培技术措施
临河地区玉米螟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
浅谈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意义及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