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药剂对马铃薯枯萎病的防治效果试验分析

2024-04-24 09:34王川
农民致富之友 2024年12期
关键词:枯萎病出苗率病株

王川

马铃薯为茄科茄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世界第三大粮食作物,食用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可为人体提供大量的蛋白质、矿物质、粗纤维及多种维生素营养。依据2021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统计,全世界马铃薯种植面积为1813.27万公顷,总产量3.76亿吨,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约578.27万公顷,总产量为9436.22万吨。我国马铃薯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甘肃、青海、云南、河北等地区。随着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马铃薯种植面积逐步扩展,在部分马铃薯主产区出现了连作的现象,马铃薯长期连作倒茬周期生产,导致土壤中的生态环境结构出现失调,土壤中的致病菌增多。再加上不同马铃薯产区之间的种薯调运不良的问题,促使马铃薯生产期间的土传病害愈发严重,对马铃薯种植产量与品质影响较大。马铃薯枯萎病作为马铃薯生产中常见土传病害,发生后会导致马铃薯植株出现萎蔫、枯萎,减产严重。为有效防控马铃薯枯萎病,本文将以马铃薯枯萎病的病原学及发生规律进行分析,并以乐薯1号马铃薯品种为试验对象,研究不同药剂对马铃薯枯萎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以供参考。

一、马铃薯枯萎病发生流行特征

马铃薯枯萎病为马铃薯生长期间较为常见的一种真菌性土传病害,在我国分布广泛。马铃薯枯萎病是由马铃薯受镰刀菌属病原菌侵染引发,包含尖孢镰刀菌、腐皮镰刀菌、接骨木镰刀菌等。马铃薯枯萎病发病后,表现为维管束受害特征,致病菌从马铃薯根系部位进行侵染,影响维管束的正常发育与运输养分。受害马铃薯植株维管束部位变褐、缢缩,出现营养水分的传输堵塞,促使马铃薯植株地上部分萎蔫、枯萎致死。对受害地下部位的马铃薯薯块进行剖开,可见维管束有不规则褐色病变。马铃薯枯萎病感染后,田块植株发病率可达90%以上,发生严重时会出现减产甚至于绝收。马铃薯枯萎病致病源在冬季在土壤、种薯、枯枝残叶中越冬,当外界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致病菌逸出侵染植株。侵染部位最初为马铃薯的根系伤口处或根毛顶端,随后向上发展,危害种薯、维管束部位。马铃薯在我国马铃薯产区发生范围广泛,该病害传播快、防治难度大,严重制约我国马铃薯产业的良好发展。

二、马铃薯枯萎病防效试验

目前,马铃薯枯萎病的防治方式包含化学药剂防治、农业防治及生物防治措施,其中农业防治是以提升马铃薯种植期间的田间管理水平,例如科学施肥、合理轮作、选用优质抗病品种等措施,以增强马铃薯植株的长势,降低其感病风险。而化学、生物防治技术则是采取化学制剂或生物制剂进行拌种、药剂喷施防治,此两项防治技术在使用后,对马铃薯枯萎病均有较好的防效。由于我国部分地区农户在实施马铃薯枯萎病防治期间,存在化学药剂过量使用、滥用的现象,不仅影响马铃薯枯萎病的防治效果,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污染。而生物制剂作为一种优质安全的药剂,应用在马铃薯枯萎病防治时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同时还可对土壤进行改良优化,具有环保安全、生态等优势。例如在农业生产中,使用芽孢杆菌、假单孢杆菌等生物制剂,可以有效的提升作物长势,降低病害的发生,抑制病原菌的繁殖与蔓延,起到促生、增产的效果。

为探究不同药剂对马铃薯枯萎病的防治效果,本次试验将选用4种化学药剂及2种微生物菌剂,以马铃薯品种乐薯1号为试验对象,在马铃薯枯萎病发病严重的连作地块实施田间防效试验,并对马铃薯的出苗率、收获期马铃薯枯萎病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对比不同药剂处理下马铃薯枯萎病的防治效果,旨在能够筛选出高效防控马铃薯枯萎病的药剂。

1、材料与方法

①试验地概况

本次马铃薯枯萎病防治试验在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中岭乡进行,该区域属于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气候特征为高寒、干旱、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冬夏温差小。该地区年平均气温3.2~8.6℃,年均降雨量319.2~531.9mm,年均日照时数2708~3636h,年无霜期约90d,农作物生长期为196~250d。

试验地块土壤为壤土,连续4年轮作马铃薯,枯萎病常发地块。试验地块有机质含量25.81g/kg、全氮1.99g/kg、有效磷25.93mg/kg、有效钾151mg/kg、pH值为6.2。

②供试材料

本次参与试验马铃薯品种为乐薯1号,属于早熟马铃薯品种。该品种生育期60~70d,株高60cm左右,植株直立、茎叶繁茂、分枝数量少;茎秆粗壮为紫褐色,株型较为分散,复叶大,叶片绿色,侧有小叶3~5对,叶色浅绿,生长势较强。块茎为长椭圆形,皮色淡黄,肉色深黄,外表光滑,芽眼小、浅;结薯量约4~5个,结薯较为集中、整齐。乐薯1号对A病毒、癌肿病免疫,抗Y病毒、卷叶病毒,易感晚疫病,不抗环腐病、青枯病。种薯从当地正规农资市场购入。

本次试验所使用的药剂为64%噁酮·氰霜唑水分散粒剂,由陕西华戎凯威生物有限公司提供;

30%氟吡菌胺·氰霜唑悬浮剂,由江苏省农垦生物化学有限公司提供;

6%咯菌腈·精甲霜·噻呋种子处理悬浮剂,由北农(海利)涿州种衣剂有限公司提供;

30%唑醚·氰霜唑悬浮剂,由河北成悦化工有限公司提供;

1000亿孢子/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由山东鲁抗生物农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5%氨基酸寡糖素水剂,由山东省绿士农药有限公司提供。

③试验设计

本次试验采取随机区组设计,共设置7个不同处理,其中处理7为空白对照,每个处理设置3次重复,共有21个小区。其中,处理一为64%噁酮·氰霜唑水分散粒剂使用量为100g,播种前均匀喷淋种薯100kg,种薯表面摊晾干燥后待播;处理二为30%氟吡菌胺·氰霜唑悬浮剂80mL,播种前均匀拌种种薯100kg,种薯表面摊晾干燥后待播;处理三为6%咯菌腈·精甲霜·噻呋种子处理悬浮剂80mL,播种前均匀拌种种薯100kg,种薯表面摊晾干燥后待播;处理四为30%唑醚·氰霜唑悬浮剂80mL,播种前均匀拌种种薯100kg,种薯表面摊晾干燥后待播;处理五为1000亿孢子/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00g,播种前均匀喷淋种薯100kg,种薯表面摊晾干燥后待播;处理六为5%氨基酸寡糖素水剂80mL,播种前均匀拌种种薯100kg,种薯表面摊晾干燥后待播;处理7為空白对照(ck),不进行药剂拌种使用,使用清水拌种种薯表面摊晾干燥后待播。每个小区面积20m2,小区连接的区域设置1m隔离带,共有试验面积600m2。

④试验管理

播种前1~2d对种薯进行切块,依照不同处理的用药量及拌种种薯量进行拌种。拌种后,将马铃薯种薯块分别摊晾在地面,阴干后装袋标记区分。播种时间为5月10日,播种深度为20cm,播种前基肥撒施充分腐熟有机肥1000kg/667m2,播种时种肥使用马铃薯专用肥50kg/667m2。马铃薯种植行距为90cm、株距40cm,于6月8日进行间苗定苗。出苗后进行一次培土,培土高度10cm。培土后地表均匀喷施45%二甲戊灵水剂2000倍液,以控制杂草的发生。本次试验管理中,各处理除马铃薯拌种所使用的药剂种类不同外,其余田间管理均一致。

⑤数据的调查与计算方式

于6月21日调查田间出苗率情况,8月20日对田间马铃薯的枯萎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依照病情分级标准对其进行计算病级及病株率数据调查。试验取样采取对角线5点取样法,每个取样点内调查马铃薯植株3株,每个小区共调查马铃薯植株15株。9月25日试验马铃薯全部收获,收获后对各小区的马铃薯病薯率、产量进行测算,并计算马铃薯枯萎病的病情指数与防治效果。计算公式如下:

马铃薯枯萎病病情分级标准:

0级:马铃薯叶片植株未表现出明显枯黄、萎蔫,植株生长发育正常

1级:马铃薯植株叶片出现枯黄、萎蔫率占总叶片数的0%~25%

2级:马铃薯植株叶片出现枯黄、萎蔫率占总叶片数的25%~50%

3级:马铃薯植株叶片出现枯黄、萎蔫率占总叶片数的50%~75%

5级:马铃薯植株叶片出现枯黄、萎蔫率占总叶片数的75%以上

枯萎病病薯调查方法:每个小区内随机取马铃薯块茎10个,将块茎的脐部切开,观察其维管束表现。当维管束为虚线状褐变,着为枯萎病病薯。

病株率%=维管束褐变植株总数/被调查植株总数×100

病薯率%=维管束褐变块茎总数/调查块茎总数×100

病情指数=Σ[(各级病株数×病情分级代表值)/(调查总株数×最高病情分级代表值)]×100

相对防效%=(对照病情指数-处理病情指数)/对照病情指数×100

⑥数据处理

本次试验数据使用Excel2010软件、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一处理与分析。

2、试验结果与分析

①几种药剂对马铃薯出苗率的影响

观察表1中的数据,可以发现,不同药剂处理下马铃薯中薯出苗率有差异性。马铃薯出苗率最高的为处理一、处理二、处理五,出苗率均为94%,其次为处理四、处理六,出苗率为93%,较次为处理三,出苗率为92%,最次为处理七(ck),出苗率仅为90%。由此分析可见,在本次试验中几种药剂处理下,对比空白对照组,出苗率均得到了有效提升,出苗率差异性显著(p<0.05)。

②几种药剂对马铃薯枯萎病防治效果的影响

观察表1中的数据,可以发现,在本次试验中几种药剂的使用对马铃薯的病株率、病情指数、防治效果、病薯率均有影响。其中,病株率最高为处理七(ck)空白对照,病株率达到21.9%,病株率较低的为处理三,病株率为10.9%,其余处理中病株率均处理11.6%~13.5%之间;病情指数最高为处理七(ck)空白对照,病情指数为15.7,病情指数最低的为处理三,病情指数为4.57,较次的为处理一、处理六,病情指数分别为4.89、49.6,其余处理中马铃薯枯萎病病情指数均处于5.21~5.78之间;对比不同处理下的防治效果,分别表现为处理三>处理一>处理六>处理五>处理二>处理四,防治效果为70.89%>68.85%>68.41%>66.82%>65.92%>63.18%。对比马铃薯收获后测定的病薯率数据可以发现,在本次试验中,马铃薯病薯率最高的为处理七(ck),病薯率达到29.8%,最低为处理三,病薯率为15.4%,较次为处理一,处理六,病薯率分别为16.6%、16.9%,其余处理中病薯率均在17.2~20.3之间。

对比马铃薯枯萎病病株率、病情指数、防治效果及病薯率数据可以发现,在本次实验中对马铃薯枯萎病防效最好的为处理三,其病株率、病情指数、病薯率均处于最低水平,分别为10.9%、4.57%、15.4%,防治效果最佳为70.89%。

③几种药剂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观察表1可以发现,在本次实验中各处理下的马铃薯产量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其中,马铃薯产量最高的为处理三,折合亩产达到了2036.53kg/667m2,对比各处理差异显著(p<0.01),其次为处理六、处理一、处理四、处理五,折合亩产分别为1840.98kg/667m2、1836.58kg/667m2、1824.13kg/667m2、1811.5kg/667m2,此四個处理马铃薯折合亩产均在1811.5~1840.98kg/667m2之间,对比处理二折合亩产1763.77kg/667m2差异极显著。本次实验中折合亩产最低的仍为处理七(ck),其受马铃薯枯萎病的影响,病薯率较高,折合亩产出现下降,为1514.66kg/667m2,对比其他处理差异极显著(p<0.01)。

观察各处理对比CK增产率数据,可见增产率表现为处理三>处理六>处理一>处理四>处理五>处理二,增产率数据为34.45%>21.54%>21.25%>20.43%>19.6%>16.45%。对比本次试验中几种药剂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可见以处理三中的马铃薯折合亩产及增产率最高,分别达到了2036.53kg/667m2、34.45%,证实在该药剂处理下,对马铃薯的产量有提升的效果。

3、结论与分析

在本次试验中,共使用了4种不同的化学制剂与2种微生物菌剂共有6种不同的药剂对马铃薯枯萎病执行田间防治药效试验。通过本次试验结果表明,在选用的几种药剂中,对马铃薯的出苗率影响均高于空白处理,出苗率在92%~94%之间;对比马铃薯枯萎病防治效果,可见几种药剂对马铃薯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均高于63%,其中以处理三6%咯菌腈·精甲霜·噻呋种子处理悬浮剂80mL拌种种薯100kg的方式下,马铃薯枯萎病防效最为显著,达到了70.89%;对比马铃薯折合产量数据,可见在几种药剂不同处理下,马铃薯的产量均达到了1763kg/667m2,对比处理七(ck)空白对照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以处理三6%咯菌腈·精甲霜·噻呋种子处理悬浮剂80mL拌种种薯100kg的方式下,马铃薯折合产量及增产率最为显著,分别为2036.53kg/667m2、34.45%。由此可见,在马铃薯播种前,使用6%咯菌腈·精甲霜·噻呋种子处理悬浮剂80mL拌种种薯100kg,摊晾后待播方式下,马铃薯的出苗率、枯萎病防治效果及折合亩产数据最高,适宜在青海省地区马铃薯种植期间进行应用。

近年来,马铃薯轮作后土传病害的发生严重制约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为规避马铃薯种植期间土传病害的发生与影响,多数地区积极应用种薯药剂处理的方式进行拌种,以降低马铃薯播种后土传病害的发生。在选择拌种药剂过程中,部分种植户秉承用药剂量越多、防效越高的错误理念,过量使用化学药剂,造成土壤污染,严重影响马铃薯产品的质量健康。在本次试验中,所参与试验的6种不同化学制剂及微生物菌剂,使用量均为安全剂量,应用效果对比空白对照表现优异。本次试验中使用的2种生物制剂,分别为枯草芽孢杆菌及氨基酸寡糖素,其在马铃薯的出苗率、枯萎病防治效果及折合亩产方面表现略低于处理三咯菌腈·精甲霜·噻呋化学制剂的使用,但是在维护土壤生态安全及植株根际间微生物的平衡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在本次试验中并未对马铃薯根际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土壤生态性等方面进行记录调查,相关技术研究人员可依此为方向,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猜你喜欢
枯萎病出苗率病株
早播条件下不同高油酸花生品种与种衣剂处理对花生出苗的影响
豌豆抗白粉病资源田间评价试验
中国南北方禽流感病毒蛋白进化差异的探究
绩溪县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意见
提高玉米密植品种出苗率技术要点
不同基质对万寿菊出苗率和扦插成活率的影响
非洲:控制香蕉枯萎病的新方法
新陈菜种使用有技巧
铜、锌元素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有显著效果
一株抗药用白菊枯萎病生防菌的分离与生防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