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中西文艺交流下的中国与法国宫廷画之比较

2024-04-24 07:09:01赵慧颖
参花(下) 2024年4期
关键词:洛可可西洋宫廷

18世纪,中国和法国先进的文化艺术代表了当时世界文化的不同特质。法国是当时欧洲乃至西方世界艺术的中心,宫廷艺术洛可可风格对欧洲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而此时的中国处于清朝统治时期,精巧富丽的皇家风格影响了当时的审美趋势。18世纪的中法宫廷画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代表,不论是法国宫廷的洛可可艺术,还是清朝宫廷绘画艺术,在技法、构成元素和风格等方面都拥有中西交流互鉴的痕迹。虽然双方文化存在差异,艺术对外的吸收借鉴方式也有所不同,但艺术最终呈现的审美趣味和基本风格又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基于此,本文结合18世纪的社会背景,从洛可可艺术的“中国风”、清代宫廷画的“西洋风”两个角度,分析中国和法国宫廷画受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一、18世纪中西文艺交流的社会背景

18世纪是欧洲大航海时代后带来的繁荣发展时期。经历了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贸易的繁荣,使法国的经济文化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文化交流互鉴活动逐渐增多。在当时的欧洲,中国文化早已广泛流传。13世纪的《马可·波罗游记》一书对神秘的东方国度进行赞颂,使欧洲人充满了向往;17世纪,又一批欧洲使团前往中国进行文化交流,此后,欧洲三大汉学著作相继在巴黎问世,启蒙思想家对中国的文化推崇备至,进一步推动了欧洲的“中国热”。

中国的丝绸、瓷器、漆器等工艺品很早便深受欢迎,自中法开启海上贸易后,更是掀起了收藏风,法国贵族尤其喜爱中国瓷器,除了收藏进陈列室,也会用来美化装饰建筑的内部空间。西方国家对中国工艺品的喜爱,一方面是由于其对异国情调的向往,另一方面则是出于欧洲宫廷的推崇和支持。随着中法经济文化的交流更为密切,洛可可艺术家逐渐将具有东方情调的元素融入绘画作品中。[1]

二、18世纪中西文艺交流下中法宫廷画呈现的特点

(一)洛可可艺术的“中国风”

洛可可艺术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烦琐,是对庄重、典雅的巴洛克艺术的挑战。相较于前期的巴洛克与后期的新古典,洛可可反映出当时的社会享乐、奢华的风气。除此之外,当时的艺术家们受到外来文化的启发,在创作中添加不少富有异国风情的特色,这也与当时法国的“中国热”有关,中国工艺品的输入使人们的审美发生了变化,影响了洛可可艺术家的美学趣味。洛可可风格的作品有着娇柔妩媚、纤巧细腻的特色,强调华丽富贵,体现享乐主义,不仅盛行于绘画作品,在建筑、雕塑、室内装饰等方面也广为流行。绘画领域的代表画家有弗朗索瓦·布歇、让-安托万·华托等,他们在作品中适当地融入中国元素,并借鉴了中国画的光线与意境体现,具体表现如下。

1.画面元素

瓷器、漆器等中国工艺品不仅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出现在绘画作品中。例如,布歇的风俗画作品《化妆》(如图1),画中呈现了两位贵族女孩的日常生活场景。室内陈设的核心位置是传统的中式花鸟样式屏风,画面右边的椅子上,摆放了红色的中式漆盒、瓷瓶。蓝裙少女身边的桌子上摆放着一套中式茶具。画面左下角的壁炉前还放置了一扇矮屏风,上面绘有中式花鸟图样,地上则躺着一柄中式团扇,整幅作品流露出浓郁的中国韵味。在布歇的作品《早餐》中同样带有中国元素,如中式瓷瓶、中式茶具等。洛可可艺術作品中的中国元素充分体现了法国民众对中国风的喜爱和追求。

此外,布歇的《中国花园》《中国集市》等画作,也呈现了大量写实的中国工艺品,如团扇、油纸伞等。由于画家对中国的描绘多是出于想象,因此导致画中的人物形象、服饰,以及所处环境等与现实情况并不相符。

2.意境体现

中国美学趣味与西方传统有所不同,中国绘画以抽象、虚幻的方式反映内心世界,强调抒情,推崇无拘无束的洒脱写意;而西方追求理性、直观地描摹现实世界,强调写实,推崇视觉的真实。中国瓷器的绘画韵味影响了西洋画家对自然风光的描绘,使画面更加梦幻浪漫,具有抒情性,这一点在华托的《舟发西苔岛》和弗拉戈纳尔的《秋千》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两幅作品都采用纤细的线条描绘植物,用明暗对比突出人物,画面整体风格清新淡雅、光影绰约、色彩柔和,营造出朦胧的意境。

另外,中国瓷器的配色也对法国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影响,例如,高雅的黄色和典雅的青蓝色,便深受洛可可艺术家们的喜爱,尤其是布歇的许多作品配色都深受中国艺术风格的影响,在其描绘中国风情的组画中,从丝绸、瓷器中选取青蓝、淡黄等颜色,使画面色调明亮柔和。

(二)中国宫廷画的“洋风画”

清朝的宫廷画为多种艺术风格并存,“洋风画”便是其中受西方艺术影响而诞生的一种,体现了中西绘画传统的借鉴、调和。清廷的“洋风画”根据画家的身份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以郎世宁为代表的西洋画家,另一类则是以焦秉贞、冷枚为代表的中国宫廷画家。前者带来了西洋绘画技法,虽使用中国绘画的传统工具,但以西画的绘画手法为主,同时为顺应中国传统美学潮流,在西画的基础上融入了中式审美特点,对部分西方艺术的技法进行改变;后者则以中国传统绘画为基础,坚持中国传统美学思想,酌情使用西方的绘画技法,具体表现如下。

1.绘画技法

西方艺术对清朝宫廷画影响最明显的便是中国画在画面空间方面的处理。中国传统绘画对空间的描绘意识与西方不同,中国画多使用散点透视法,追求意境表现;而西方艺术多使用焦点透视法,更追求视觉真实,力求绘画作品与目之所及一致。西洋画家的绘画技法与绘画理念,对中国画的空间处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焦点透视法是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盛行的以真实描绘自然的绘画技法,清代宫廷画家焦秉贞也深受启发,结合中国传统画法,遵循中国传统美学观,使绘画作品在明暗、对比、大小、远近等诸多方面显现出不同面貌。这既是当时的时代背景使然,也是焦秉贞绘画创作的突出特点。郎世宁与中国画家合作的《乾隆帝岁朝行乐图轴》描绘了清代宫廷欢度春节的场面,近景处也运用了焦点透视法,描绘真实的生活场景,远山处则采用写意画法,描绘渐远渐隐的虚景。近处的殿宇与远处的山川,写实与写意手法相结合,将中西绘画技法完美融合。[2]

西洋传统的明暗法具有强烈的光影效果,追求画面的立体感,但以中国传统审美而言,并不能欣赏这种强烈的光影表现,尤其是在人物画创作中。因此,在对明暗法的借鉴使用上,中国宫廷画家们往往会弱化光影,以线造型的同时加强明暗表现,使画面具有一定的真实感,在平面感与立体感之间寻找平衡点。例如,郎世宁所绘的《乾隆帝后妃像卷》,该画较符合传统美术的视觉审美要求,人物造型准确,刻画细致,采取顺光原则,降低光线的明暗对比,面目既有立体感,又有平面感,并且精准描绘出人物的内在气质。

2.画面元素

西洋画家带来了许多西方工艺品和技术,有些进入了清宫廷的日常生活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这些舶来品同时也出现在描绘日常生活的绘画作品中。例如,自鸣钟是西洋舶来品,明朝时便引入中国。清代康熙年间,宮廷开始使用西洋钟表;乾隆在位时是清宫钟表制作的鼎盛时期,西洋分秒计时在清宫被广泛运用,宫廷画中也出现了相关作品。表现钟表计时的画作如雍正时期的《十二美人图》组画中的《持表对菊图》(如图2),画中女子倚桌而坐,手持珐琅怀表,女子背后悬有条幅,为董其昌所书诗句。该组画中还有一幅《捻珠观猫图》,画中女子背后的桌子上同样摆放了一座木楼样式的自鸣钟,时针指向也被画家精确绘制出来。[3]

三、18世纪中西文艺交流下中法宫廷画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异同

中国及法国宫廷画对外来艺术的借鉴起始均受到当时社会观念的影响。为宫廷服务的西洋画家顺应当时社会对中国工艺品的喜好,将中国元素融入作品创作中;而中国宫廷画师也借鉴西洋画技法,西洋画家和宫廷画家都在为更符合主流审美做出绘画技法融合的尝试。两种艺术都带有华丽繁复、精致优美的特点,迎合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趣味。[4]

中西文化的差异,使中国宫廷画、法国宫廷画对外来艺术的吸收借鉴角度有所不同。从本质上看,清朝“洋风画”是在坚持中国传统美学的基础上,将西方绘画的透视法、明暗法适当运用于中国画中,是技巧上的学习;而法国洛可可艺术的“中国风”,则是对中国工艺品审美趣味的追求,是风格上的借鉴,并没有绘画技巧上的学习。[5]

洛可可艺术的“中国风”其实是一种西方视域下的东方艺术,是异国情调和西方趣味的结合。“中国风”的艺术品,融入了东西方文化,创作时混用多种元素,是西方人根据自身的文化背景和审美需求对中国艺术的想象与诠释。其表现的中国艺术形象并非现实中的客观存在,而是出于艺术家对神秘、理想、富饶之东方国度的幻想。从西方传统艺术的角度看,西洋画家更看重瓷器轻快明丽的造型、优美的曲线,但对一些瓷器画面却难以欣赏。从华托、布歇等洛可可艺术画家的作品中明显可以看出,他们并未对中国画绘画技巧进行借鉴学习,也缺少对中国文化的内在理解,其画面内容仅仅处于主观想象。因此,洛可可艺术的中国风,实际是在“中国热”的社会氛围下,西方对神秘中国的幻想与向往,是一种符合当时法国社会享乐主义的审美趣味。

中国宫廷画的“洋风画”是在对西方绘画技巧学习借鉴的前提下产生的。“洋风画”吸收借鉴了西方绘画中的焦点透视法、明暗立体法等,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但“洋风画”始终坚持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标准,仍然以气韵生动为最高追求,只是增添了新的绘画方法,展现出独特的中西融合效果。

四、结语

清代宫廷的“洋风画”和法国宫廷的洛可可艺术均兴盛于18世纪,是中西文化交流下的产物,也都是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融合,具有相似的艺术特点,但所借鉴的艺术内容有所不同。除了对舶来品的描绘,中国“洋风画”在坚持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标准基础上,借鉴融合了西洋画的透视法、明暗法等技法,而法国洛可可艺术的“中国风”则是对中国瓷器、漆器、屏风等工艺品审美趣味的借鉴吸收。由此可见,18世纪的中法宫廷画体现了不同文化艺术的交流与融合,对当今艺术的创新发展仍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朝闻.中国美术史(第11卷)(清代卷·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瑞卿.天文数理遭遇物理几何——关于清宫廷画透视与笔法的反思[J].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5(00):109-122.

[3]赵琰哲.郎世宁《海西知时草》考——兼论中西计时方法在清宫绘画中的表现[J].文艺研究,2020(04):130-138+2.

[4]李晨辉.18世纪法国洛可可绘画和中国洋风画之比较[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4,12(01):

58-61.

[5]王胜选,岳嵘琪.18世纪清宫廷绘画与法国“罗可可”艺术之比较[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95-96.

(作者简介:赵慧颖,女,硕士研究生在读,河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中国画)

(责任编辑 王瑞锋)

猜你喜欢
洛可可西洋宫廷
清宫里的西洋钟表师
紫禁城(2019年11期)2019-12-18 03:14:40
紫禁城内的西洋科学家
紫禁城(2019年11期)2019-12-18 03:14:34
夕为“皇室宫廷饮” 今入寻常百姓家
贵茶(2018年6期)2018-05-30 09:53:50
18世纪的甜腻与壮丽——从洛可可到新古典主义
风采童装(2018年1期)2018-04-12 02:05:11
老佛爷的洛可可迷情
凤凰生活(2017年7期)2017-09-22 16:32:44
浪漫宫廷
风采童装(2017年2期)2017-06-01 11:29:33
洛可可风格的时装设计研究与应用
——以作品《Recoco》为例
大众文艺(2017年4期)2017-03-24 09:28:24
宫廷古法白米饭
热闹的宫廷
小布老虎(2016年2期)2016-12-01 05:45:36
洛可可风格在现代针织女装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