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石泉
关键词:悲伤情绪;情绪调适;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4)08-0039-03
【活动理念】
从初中生的心理发展过程来看,少年期是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被动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内心世界趋于复杂,但向外的表达并不清晰或准确,会有思想敏感、情绪波动的情况出现。通过前期对初一年级学生的开放性调查发现,刺激性事件带来的情绪困扰会引发行为不良,特别是悲伤等负性情绪。可见情绪这一非智力性因素正在影响学生的方方面面。
本节课通过表达性艺术治疗的主题活动、小组合作等方式,指导学生们感受悲伤、面对悲伤,在重新认识悲伤、学习悲伤情绪的应对方法后,和悲伤打个招呼,学会理性面对悲伤,接受现实,肯定自我,用各种积极的资源度过悲伤,重新振作、出发。
【活动目标】
1.正确理解悲伤情绪。
2.感受悲伤情绪,关注调节悲伤的方法。
3.接纳悲伤情绪,收获适合自己的悲伤情绪调节方法,并能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活动重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接纳悲伤情绪。
难点:感受与学习调节悲伤的方式。
【活动方法】
小组讨论法、讲授法、绘画体验。
【活动准备】
学案纸、彩笔、空白卡牌、音乐、PPT。
【活动对象】
初一年级学生
【活动时长】
45分钟
【活动过程】
一、感受悲伤
课程导入。
上课预备铃响,学生们开始进入教室。教师播放朴树版本的歌曲《那些花儿》。
师:同学们,你们好!刚刚听到的这首歌,有人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这首歌能带给我们什么情绪感受?
生1:《那些花儿》。
生2:有点淡淡的哀伤。
生3:感觉挺好听的,也有一种温柔安静的感觉。
师:是这样的,这首歌的歌词比较直白——“已经离去,在人海茫茫”“吹散在天涯”,是一首含有悲伤情绪的歌,深情的演唱唱出了悲伤背后的柔软与坚定。
二、悲伤的原因
教师打开PPT,呈现人物小林。
师:同学们,这位小林同学是一位虚拟的学生,假设他/她就是咱们班的一员,是与你关系非常要好的一位同学,目前他有一些表现,比如最近两天闷闷不乐,眼睛有时红红的……请你猜一猜,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生1:他生病了,所以眼睛红红的。
生2:好朋友和他拒交了,所以不开心。
生3:有老师或者家长批评他了,所以难过。
设计意图:设定虚拟人物悲伤的表现,引发学生对悲伤原因的思考,唤醒自己关于悲伤情绪的经历。
三、直面悲伤
(一)解析悲伤
师:刚刚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经验找到了可能导致小林悲伤的原因,那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悲伤。
悲伤是由分离、丧失和失败引发的情绪反应,包括沮丧、失望、气馁、意志消沉、孤独等体验。我们因为失去而悲伤,这是由相关的事件引发,都是正常的情绪反应。人的悲伤程度取决于失去东西的重要性和价值大小,也依赖于主体的意识倾向和个体特征。
(二)卡牌绘制
教师把空白卡牌按小组发放给学生。
师:我们刚刚通过小林找到了一些引发悲伤的原因,也了解了悲伤的概念,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会体验到悲伤这种情绪。请发挥你的想象,如果你经历的悲伤有颜色和轮廓,你觉得它是什么样子?请用彩笔在卡牌上涂鸦出来,不用在意你的绘画技术和水平,凭感觉表达出来就好。
学生开始分小组进行创作活动。
(三)学生分享
师:我看到了卡片上同学们的表达,悲伤带给每位同学的感受都很独特,都是自己内心非常柔软的部分的表达。有没有同学可以分享一下自己的作品?
生1:我画的是悲伤时候的绝望感,觉得没有人能理解自己。(见图1)
生2:我画的是心很疼的感觉,坐在角落里,感觉很难过。(见图2)
生3:想吃的冰激凌掉地上了,讨厌这种感觉。(见图3)
师:感谢同学们的分享,从卡牌中我们能感受到悲伤带给我们的更细致的情绪感受,包括孤独、绝望、心痛等。我们能把悲伤表达出来,证明我们已经能勇敢地面对,并且能在经历后回过头看待悲伤,感谢同学们真诚的分享。
设计意图:通过卡片绘制活动可以把学生对于悲伤的感受可视化,以平常心看待。绘制与分享的結合可引导学生接纳悲伤 ,体会悲伤背后的心灵中那份柔软,做好应对悲伤的心理建设。
四、和悲伤打个招呼
师:看到了同学们在卡片上画出的悲伤,我能感受到当时的难过。那么在经历悲伤的这段时间,大家是怎么度过的呢?在和悲伤相处的时候,同学们是否找到一些方法,能让我们平稳地度过?根据我们的经验,一起给小林出主意?
生1:一起去打球吧,约上好朋友,痛快地出出汗。
生2:找个地方大哭一场,写下“伤心日记”。
生3:用零花钱买点好吃的,大吃一顿。
师:请大家把这些方法写在小组的学案纸上,情绪卡片也粘贴在学案纸上。相信小林得到大家的建议,一定能够平稳地度过这段时光。
教师用PPT呈现小林开心的样子。
师: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悲伤,也在学习接纳和应对悲伤。请根据学案成果,以小组为单位和悲伤打个招呼。如果能和悲伤打个招呼,你会说什么?
小组1:悲伤,再见吧。
小组2:你好,悲伤。
小组3:Hi!请你离开我。
小组4:去你的,悲伤。
设计意图:该环节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分享关于悲伤情绪的感受,总结应对悲伤的技巧,学生可以学习经历悲伤后重新面对学习与生活,开始新生活,顺利度过悲伤的重要方法。和悲伤打招呼是向悲伤表明自己的态度——面对与接纳,虽然不喜欢,但是也可以有信心平稳地度过,给自己建立积极信念。
五、分享提升
师:心理学家库伯勒·罗斯提出“悲伤的五阶段”理论,她认为人在面对丧失时常常有这样的反应——否认、愤怒、谈判、抑郁和接受。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按顺序经历这样的五阶段悲伤。 悲伤的情绪几乎是我们都体验过的,假设你用过长的时间停留在某个阶段,会极有可能陷入抑郁或各种心理障碍。在生活中我们需要适当地积累与学习应对技巧,才能顺利地接受现实,重新面对生活,开始生活。
正如同学们提到的,在悲伤时给自己空间和时间,宣泄与倾诉是很必要的,更要照顾好自己,珍重自己。当我们自身能量不足时,我们需要让我们的支持系统发挥作用,能够寻求家长、老师等成年人的帮助。既然我们不能改变,我们就面对,用自我的坚定与柔软消化悲伤,给自己时间,目视前方,重新起航。
设计意图:教师总结,升华主题,鼓励学生把所学所悟应用到以后的生活实践中。
【活动反思】
本节课的主活动——绘制情绪卡牌,以及以小组为单位在学案纸上有创意的粘贴,是采用了表达性艺术治疗的部分原理。通过活动,把悲伤这种相对隐晦的情绪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出来。同时,小组制的团体操作与分享体现了陪伴对于悲伤的积极意义,这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另外,活动开始时引入虚拟人物小林,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自身经验的代入,使学生快速融入课堂。与之相对应,结尾时小林情绪的变化给悲伤情绪的应对画上圆满的句号,是本次课程的亮点之二。
大部分学生对于悲伤情绪感受深刻,但情绪持续时间并不长,感受很多,需要更多地倾诉与表达。本节课的活动偏饱满,在实际操作上略显紧促,应充分认同学生的心理感受,肯定学生,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分享与交流。
参考文献
[1]叶紫. 以表达性艺术疗法提升心育课的有效性[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11):32-35.
[2]迈克尔·萨缪尔斯,玛丽·洛克伍德·兰恩. 艺术心理疗法[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编輯/张国宪 终校/高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