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脾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心脾两虚型老年性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4-04-23 02:49庞延苹
中华养生保健 2024年8期
关键词:心脾失眠症脑电图

侯 晓 赵 伟 庞延苹

(1.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老年康复科,山东 聊城,252000;2.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内科,山东 聊城,252000;3.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山东 聊城,252000)

失眠症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睡眠障碍,其主要是以睡眠质量下降、睡眠时长减少等症状为临床表现,且好发于老年人群。现阶段,临床治疗老年失眠症主要是采用常规药物治疗,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但其临床应用效果欠佳[1-2]。中医认为失眠症应归属于“不寐”“目不瞑”等疾病范畴,其病位在心,且心脾两虚型为常见证型之一,因此临床治疗可采取以益气健脾为原则[3-4]。归脾汤主要是由黄芪、党参等中药材组成的汤剂,其不仅可发挥补益气血、健脾养心等功效,还具有药性温和、安全性高等优势;穴位贴敷作为一种中药外治法,其主要是于穴位处贴敷酸枣仁、龙齿等中药材,以发挥治疗的效果,可对症治疗老年失眠症[5]。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失眠症患者(心脾两虚证)应用中医内服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的效果,以期为临床寻找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案,现据此进行研究并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老年失眠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n=50)和治疗组(n=50),分组方法为随机数表法。对照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65~86岁,平均年龄(75.55±6.68)岁;病程3个月~14年,平均病程(5.52±1.21)年。治疗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65~86岁,平均年龄(75.62±6.55)岁;病程3个月~15年,平均病程(5.47±1.14)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续可比。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且本研究已经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西医符合《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17版)》[6]中的相关诊断标准,中医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中的相关标准[心脾两虚证,具备2项主症(健忘,多梦易醒、心悸)和至少1项次症(肢体倦怠、神疲、纳少便溏、头晕目眩、面色少华等)并结合舌脉象(舌边缘齿痕,舌淡苔薄,脉细弱)]者;②年龄65~90岁;③沟通交流能力尚可者;④依从性良好者;⑤每周发病≥3次者。

排除标准:①既往接受过其他相关治疗者;②合并感染或外伤等者;③合并恶性肿瘤者;④肝肾功能明显异常者;⑤合并严重系统基础疾病(心脑血管、肺、肾等)者;⑥对本试验所用的药物过敏者等。

脱落与剔除标准:①中途退出本研究者;②未按照规定用药者;③发生严重不良事件者;④不能完成研究的其他情况。

1.3 方法

予以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于睡觉前,口服艾司唑仑片(生产企业:哈高科白天鹅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3021103,规格:1 mg/片),1 mg/次,1次/d,若患者病情严重可加服1 mg。治疗期间,需戒烟、戒酒,禁止食用刺激性食物、浓茶、咖啡等。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予以治疗组归脾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归脾汤组方为炙黄芪、当归、炒白术、炒酸枣仁、茯神各15 g,远志、党参、木香、大枣各10 g,炙甘草6 g,加水煎至300 mL,150 mL/次,2次/d。穴位贴敷药物组成:肉桂、黄连各3 g,龙齿15 g,酸枣仁30 g,碾成粉末,使用陈醋(10 mL)调成糊状,贴敷双侧涌泉穴(每晚临睡前),次日清晨取下。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

1.4 观察指标

疗效。治疗4周后,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中的相关标准进行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其中痊愈:睡眠时长>6 h,睡眠恢复正常,醒后精神充沛;显效:睡眠时长增加≥3 h;有效:睡眠时长增加<3 h;无效:失眠症状无显著好转。临床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8]评分。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两组睡眠质量评估使用PSQI评分,其中PSQI评分包括6项内容(入睡时间、睡眠时间、效率、障碍、质量、日间功能障碍),每项分值0~3分,总分0~18分,评分越高代表睡眠质量越差。

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中的相关标准评估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包括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四肢倦怠、纳少便溏、神疲等,每项分值0~3分,评分越高代表证候越严重。

睡眠脑电图。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使用多导睡眠图仪(生产企业:无锡市信健科仪有限公司,型号:SG-800型)评估两组患者的睡眠总时间、睡眠潜伏期、醒觉时间、睡眠效率等参数。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期间统计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严重嗜睡、心率减慢、呼吸短促、行为能力下降、认知功能下降等)发生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严重嗜睡+心率减慢+呼吸短促+行为能力下降+认知功能下降)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使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中医证候评分、PSQI评分、睡眠脑电图为计量资料,经K-S法检验,符合正态分布,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为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并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2.2 两组患者PSQI评分比较

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入睡时间、睡眠时间、效率、障碍、质量、日间功能障碍评分降低,两组间治疗4周后相比,治疗组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PSQI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PSQI评分比较(,分)

组别例数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治疗前治疗4周后tP治疗前治疗4周后tP治疗前治疗4周后tP对照组502.26±0.471.05±0.1417.447<0.0012.07±0.351.05±0.1618.742<0.0012.36±0.261.11±0.2026.946<0.001治疗组502.21±0.450.64±0.0824.289<0.0012.06±0.320.71±0.1028.473<0.0012.35±0.250.75±0.1737.422<0.001 t 0.543 17.9800.149 12.7420.196 9.698 P 0.588<0.0010.882<0.0010.845<0.001

续表2 两组患者PSQI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PSQI评分比较(,分)

日间功能障碍治疗前治疗4周后tP治疗前治疗4周后tP治疗前治疗4周后tP对照组502.31±0.361.08±0.1921.366<0.0012.37±0.451.07±0.1219.738<0.0012.41±0.371.06±0.1823.200<0.001治疗组502.29±0.320.76±0.1131.972<0.0012.35±0.470.62±0.0925.563<0.0012.38±0.360.70±0.1331.037<0.001 t 0.294 10.3070.217 21.2130.411 11.465 P 0.770<0.0010.828<0.0010.682<0.001组别例数睡眠障碍睡眠质量

2.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四肢倦怠、纳少便溏、神疲少华等评分降低,两组间治疗4周后相比,治疗组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分)

多梦易醒治疗前治疗4周后tP治疗前治疗4周后tP治疗前治疗4周后tP对照组502.12±0.381.25±0.2513.525<0.0012.25±0.381.12±0.2417.778<0.0012.02±0.360.99±0.1718.294<0.001治疗组502.14±0.360.87±0.1123.856<0.0012.23±0.340.74±0.1029.729<0.0012.04±0.340.63±0.0828.545<0.001 t 0.270 9.8380.277 10.3350.286 13.549 P 0.788<0.0010.782<0.0010.776<0.001组别例数心悸健忘入睡困难

续表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 ,分)

表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分)

神疲少华治疗前治疗4周后tP治疗前治疗4周后tP治疗前治疗4周后tP对照组502.24±0.381.11±0.1819.003<0.0012.14±0.371.28±0.1714.935<0.0012.08±0.391.19±0.2014.359<0.001治疗组502.26±0.340.85±0.1427.115<0.0012.18±0.310.76±0.1030.826<0.0012.06±0.380.75±0.1223.245<0.001 t 0.277 8.0620.586 18.6430.260 13.339 P 0.782<0.0010.559<0.0010.796<0.001组别例数四肢倦怠纳少便溏

2.4 两组患者睡眠脑电图比较

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睡眠总时间延长,两组间治疗4周后相比,治疗组更长;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睡眠潜伏期、醒觉时间缩短,两组间治疗4周后相比,治疗组更短;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睡眠效率升高,两组间治疗4周后相比,治疗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睡眠脑电图比较()

表4 两组患者睡眠脑电图比较()

多梦易醒治疗前治疗4周后tP治疗前治疗4周后tP治疗前治疗4周后tP对照组50326.14±37.52385.52±51.136.621<0.00140.25±5.6324.75±4.7814.840<0.0012.02±0.360.99±0.1718.294<0.001治疗组50325.41±36.47457.52±56.6313.869<0.00140.36±5.7818.45±4.5221.114<0.0012.04±0.340.63±0.0828.545<0.001 t 0.099 6.6730.096 6.7720.286 13.549 P 0.922<0.0010.923<0.0010.776<0.001组别例数睡眠总时间(min)睡眠潜伏期(min)

续表4 两组患者睡眠脑电图比较()

表4 两组患者睡眠脑电图比较()

神疲少华治疗前治疗4周后tP治疗前治疗4周后tP治疗前治疗4周后tP对照组5042.56±5.6125.23±3.9717.830<0.00180.12±6.5289.54±5.787.163<0.0012.08±0.391.19±0.2014.359<0.001治疗组5042.25±5.7418.46±3.6424.750<0.00180.45±6.6395.45±2.6214.878<0.0012.06±0.380.75±0.1223.245<0.001 t 0.273 8.8880.251 4.7510.260 13.339 P 0.785<0.0010.803<0.0010.796<0.001组别例数醒觉时间(min)睡眠效率(%)

2.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期间,治疗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老年失眠症主要是由多种因素(心理、疾病等)导致机体出现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等症状的一种疾病[9]。目前,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物(如艾司唑仑片)是临床治疗老年失眠症常采用的方案,但其在应用中易形成药物成瘾性,且不良反应较多。

中医认为老年失眠症主要是由年迈体虚、劳心伤神等原因导致心脾两虚、营血不足,进而造成心神不安、失眠多梦等而发病[10]。归脾汤出自《济生方》,可作为补益剂,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其中黄芪可健脾补中、补气升阳,党参能够补气生津、养血安神,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等功效,三者配伍能够益气和中、补益脾胃;茯神可宁心、安神、利水,远志具有镇静安神、益智、解郁的功效,炒酸枣仁有安神敛汗、养肝宁心的功效,三者配伍能够发挥养心安神的功效;木香可行气调中、健脾消食;炙甘草可调理脾胃、益气复脉;大枣能够补中益气、增强体力;当归具有补血、活血的功效,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补血养心之效。穴位贴敷中所用黄连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肉桂能够温补行散,气厚纯阳;龙齿可镇惊安神,除烦热,上述药物与炒酸枣仁合用,共奏镇惊安神、健脾除湿之效,且敷贴所选穴位涌泉穴可交通心肾,将药物敷贴于此,可由经络传至相关脏腑,进而促进药物效能发挥,改善患者睡眠情况。此外,归脾汤、穴位贴敷药性温和,不易引发不良反应。以上得出的研究结果可知,相较于对照组,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更高,各项中医证候评分、PSQI各项评分更低(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中医内服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老年失眠症患者(心脾两虚证)有助于缓解其临床症状,改善睡眠质量,进而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高。睡眠总时间、睡眠潜伏期、醒觉时间、睡眠效率可用于评估机体的睡眠质量情况,其中睡眠总时间越长,睡眠潜伏期、醒觉时间越短,睡眠效率越高,表明患者的睡眠质量改善,病情好转[11]。穴位贴敷所选涌泉穴,为人体的保健要穴,该部位毛细血管网络丰富,且屏障功能较弱,因而药物快速进入腹内,直达病所。现代药理学表明,黄连中含有的小檗碱可通过减弱机体的自发活动,以发挥催眠作用,进而缩短睡眠潜伏期,延长睡眠时间;炒酸枣仁中含有可调节中枢系统功能的物质,通过发挥镇静催眠的作用,以改善失眠症状,提高睡眠质量。由以上得出的研究结果可知,相较于对照组,治疗4周后治疗组脑电图指标更优,表明中医内服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老年失眠症患者(心脾两虚证)有助于改善睡眠脑电图指标,与吴绮华[12]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中医内服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老年失眠症患者(心脾两虚证)有助于缓解其临床症状,改善睡眠质量,进而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高,但本研究有一些不足之处(样本量少、中心单一等),基于此,临床可纳入更多的样本量,进行更为深入的、多中心的研究,进而为临床上老年失眠症患者(心脾两虚证)应用中医内服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猜你喜欢
心脾失眠症脑电图
新九针治疗失眠症验案1则
过桃花村
茶香沁心脾 茶方养五脏——乐氏同仁茶饮
脑炎早期诊断的脑电图与磁共振成像比较
浅谈蒙医诊治失眠症
蒙医药治疗失眠症30例临床观察
宁神定志汤治疗失眠症临床观察
脑电图在脑肿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意义
视频脑电图在癫癎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脑梗死继发癫痫84例脑电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