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尚 刘国平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肾内科,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17)
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肾病是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常见类型之一,其病理特征主要表现为IgA在肾小球系膜区沉积及系膜增生,部分患者可伴有补体C3、IgG的肾组织沉积,在疾病诊断后20年内,部分IgA患者病情可逐渐进展至终末期肾衰竭,发生率可达30%~50%[1]。IgA肾病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较高,各国的发病率存在差异,流行病学研究显示,IgA肾病是肾小球疾病中的常见类型。在我国肾小球疾病中,IgA肾病占比约33%,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IgA肾病占比约45%[2]。IgA肾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临床表现多样。IgA肾病具有进展性,如治疗不及时,部分患者可发展至终末期肾脏病。考虑到IgA肾病的上述异质性特征,加之,基于透析患者基数持续增加及其所带来的沉重负担,采取有效治疗方案控制肾脏疾病恶化进展极为重要。因此,早期诊断和监测其临床病情指标的变化对IgA肾病患者的病情控制及预后改善极为关键。本研究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3例IgA肾病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分析常见临床资料与病情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而为临床疾病诊治和早期干预提供参考,具体如下。
本研究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3名IgA肾病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5例(54.22%),女性38例(45.78%);年龄18~69岁,平均年龄(48.26±15.23)岁。本研究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本人及其家属充分了解研究相关内容后,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行肾穿刺活检术诊断为IgA肾病[3];③病历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①既往存在贫血或继发性肾脏病因素;②患有过敏性紫癜,浆细胞病;③合并肝脏疾病、病毒性肝炎或结缔组织疾病。
收集83例IgA肾病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信息及相关临床资料(血红蛋白、血尿酸、IgA/C3比值等相关指标)。收集病情相关指标:24 h尿蛋白定量(Urine Total Protein Quantity,UTP)与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使用中国人改良MDRD公式计算)。并进一步分析IgA肾病临床资料与病情指标的相关性。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以相关系数r衡量相关性大小,r的绝对值越大表示相关性越强:r值越接近于1或-1表示相关度越强,r值越接近于0表示相关度越弱,一般而言,r值<0.4为低相关,r值0.4~0.6则为中度相关,r值>0.6则表示为高度相关。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83例患者中,男性45例(54.22%),女性38例(45.78%)。IgA肾病患者男女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不同年龄段IgA肾病患者占比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30~39岁(31.32%)、18~29岁(26.51%)、40~49岁(26.51%)、50~59岁(8.43%)、60~69岁(7.23%),病例数量依次减少。分析临床表现,无症状性尿常规异常者占比39.76%,慢性肾功能不全者占比21.69%,肉眼血尿者占比最少,仅有4.82%,见表1。
表1 一般资料与临床表现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年龄与24 h UTP之间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gA/C3、血尿酸、血红蛋白与24 h UTP之间无相关性(P>0.05)。随着患者年龄增高,24 h UTP也会随之增高,见表2。
表2 临床指标与24 h UTP的相关性分析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年龄、血尿酸与eGFR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A/C3、血红蛋白与eGFR之间无相关性(P>0.05),见表3。
表3 临床指标与eGFR的相关性分析
IgA肾病是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以肾小球系膜区IgA沉积为主要特征。根据杜夕雯等[4]对我国肾小球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可知,在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肾活检中,IgA肾病依次占34%~52%、24%~40%。在一般资料方面,本研究表明,本研究83例IgA肾病患者中,男性45例(54.22%),女性38例(45.78%),IgA肾病患者男女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性别与IgA肾病不存在相关性,与ZHOU Q等[5]对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5年肾活检病理资料研究结论相一致。本研究IgA肾病患者中30~39岁(31.32%)占比最高。在临床表现方面,本研究提示,IgA肾病患者中多表现为无症状性尿常规异常,占比高达39.76%,与李晓侠[6]研究中发病前无前驱临床表现的患者占比38.35%的结论类似。分析原因为,随着人们自身健康意识的增强及其对肾脏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化,加之肾活检技术在临床疾病诊治中的应用普及和逐渐成熟,因此,肾活检可对很多早期的IgA肾病患者进行准确诊断。
蛋白尿对IgA肾病患者预后不良评估具有预测作用[7]。蛋白尿是评估患者临床疗效的重要指标,临床上常通过24 h UTP定量检测对患者尿蛋白排泄情况进行评估。有研究表明,不同病理分级IgA肾病患者尿蛋白波动度有所不同,其尿蛋白波动度越大,则表示IgA肾病患者病理分级越低,患者病情较轻且临床对症治疗相对敏感,可取得良好的预后;反之,尿蛋白波动度较小,则表示IgA肾病患者的病理分级越高,患者病情极易持续恶化,严重影响其临床预后[8]。尿蛋白定量直接关系到患者肾功能,二者之间密切相关,临床通过监测患者尿蛋白定量变化,可对病情变化进行准确评估,并为对症治疗提供科学指导,有利于判断预后效果。本研究提示,年龄与24 h UTP呈正相关(P=0.017),随着患者年龄增高,24 h UTP也会随之增高。结果不同于既往结论,可能是因样本数量少而造成数据偏倚所致[9]。IgA/C3与24 h UTP之间无相关性(P=0.314),血尿酸与24 h UTP之间无相关性(P=0.05),血红蛋白与24 h UTP之间无相关性(P=0.331)。提示,临床上仅通过IgA/C3、血尿酸、血红蛋白等指标检测,无法预测IgA肾病患者病情,且在预后评估方面无显著作用。
eGFR同蛋白尿一样也是反映IgA肾病患者病情的重要指标。本研究提示:①IgA肾病患者的年龄与eGFR呈负相关(P<0.05),即随着患者年龄增高,eGFR呈下降趋势,与俞敏等[10]对于不同年龄段IgA肾病患者临床病理分析的结果一致。分析原因在于肾脏形态和功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改变[11],在形态上,以肾单位逐渐丧失,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和动脉硬化等形态改变为主;在功能上,以肾有效血浆流量减少、eGFR下降等肾功能改变为主,且年龄是eGFR计算中的重要组分,故年龄与eGFR二者之间呈负相关性。②eGFR会随着患者血尿酸增高而呈现下降趋势,与王一鑫等[12]研究中高尿酸血症组估算的eGFR水平低于正常血尿酸组(P<0.05)的结论相符合。分析原因为,肾脏可对体内尿酸的排泄进行调节,体内核酸代谢增加会造成尿酸堆积,同时可导致肾小管排泄障碍,继而诱发高血尿酸。高尿酸血症可加快IgA肾病患者肾间质纤维化进展,直观反映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高尿酸血症时间较长,对患者血管内皮细胞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同时可使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被激活[13];高尿酸血症时间较长还可形成尿酸盐,促使其在肾脏部位沉积,诱发炎性反应形成,从而不同程度损伤患者的肾单位[14]。③血红蛋白与24 h UTP、eGFR等病情指标之间无相关性。随着eGFR的下降,肾功能持续恶化,会引发肾间质纤维化,减少促红素的生成,最终造成肾性贫血。患者血液循环携氧能力会随着机体内血红蛋白下降而降低,机体相对缺氧对缺氧诱导因子1(HIF-1)生成具有一定诱导作用,促进红细胞生成素(EPO)产生,对低血红蛋白状态具有良好纠正作用。同时HIF-1对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产生刺激作用,同时可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产生刺激作用,促使其生成增多,最终造成肾脏损伤。可见,低血红蛋白水平可加速IgA肾病患者肾功能损害,提高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血红蛋白水平亦较低则表示患者肾脏病理改变严重,血红蛋白水平可作为临床评价IgA患者病情进展的关键指标。但目前针对于IgA肾病患者血红蛋白与24 h UTP相关性的研究相对缺乏。曾有研究提示,由于大量蛋白尿的存在,尿液中所存在的钴胺传递蛋白、转铁蛋白及其他金属结合蛋白持续大量丢失,直接影响红细胞生成过程中必需物质的供应,进而导致贫血程度加重[15]。本研究结果不同于上述结论,可能与样本量较少有关。同时本研究显示肾功能不全者占比较少(21.69%)。分析原因为,血红蛋白与eGFR之间的无相关性结论可能为数据偏移所致。
既往研究提示,IgA肾病发病机制以异常糖基化IgA1的过度产生并在肾脏部位发生沉积为主,同时伴有补体旁路途径的过度激活,C3在肾脏组织过量沉积,二者相互作用导致IgA肾病发生发展,也提示IgA、C3的异常改变与IgA肾病发生有关[16]。分析原因为,IgA肾病的发生过程中O-糖链IgA抗体异常会导致机体抗糖链特异性抗体明显增多,IgA并与之形成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系膜区中出现沉积情况。同时,免疫复合物引起的黏膜免疫异常对补体系统具有激活作用,有助于溶解以C3为主的补体因子,促使免疫复合物的释放,与IgA肾病患者的血清IgA、C3的变化有关。提示血清IgA、C3可作为临床诊断IgA肾病的重要指标。有研究显示,临床检测血清IgA水平,对IgA肾病的初步诊断具有指导意义[17],但也有学者提示血清IgA水平对IgA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无价值[18];C3水平的减低,在一定程度上提示补体系统的持续异常激活,相关研究显示,低水平C3的IgA肾病患者临床预后较正常者差[18]。结合IgA肾病的发病机制及既往的多项相关研究,相比于单独的血清IgA及C3,IgA/C3比值更能够有效诊断IgA肾病并有效评估其病情[19]。本研究显示,IgA/C3比值与24 h UTP、eGFR之间无相关性。其研究结论不同于董丽婷[20]的研究中IgA/C3>2.64患者的24 h UTP水平较高的结论。分析原因可能在于,①血清IgA是反映机体总IgA水平,而真正导致IgA肾病发病的是沉积于肾脏组织的异常糖基化IgA1,这无法在血清IgA中得到体现。②样本量少,存在数据偏倚可能。
综上所述,IgA肾病好发于30~39岁人群,患病后以无症状性尿常规异常较为常见,加强此阶段人群的疾病早期筛查对预防IgA肾病发生极为重要。因此,早期的肾穿刺活检对IgA肾病患者早期确诊和有效诊治尤为重要。高尿酸血症与eGFR二者之间呈负相关,临床需高度重视高尿酸血症的预防,可最大化减少eGFR下降事件的发生。此外,因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后续需更大样本量的研究进一步对IgA肾病24 h UTP、eGFR水平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加以验证,以对IgA肾病的有效诊治提供科学指导,有利于促进其临床预后的积极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