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戏剧学体系构建的路径与愿景

2024-04-23 12:10吕双燕
齐鲁艺苑 2024年1期
关键词:愿景新时代

摘 要:社会发展和国家利益等方面的需求,是学科建设的出发点。人的精神内在诉求,则是文化艺术发展的动力与方向,也是艺术学科建设的着眼点。因此,适应新时代的社会需求,适应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要求,着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是中国艺术学学科的重要使命和明确目标。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探究中国特色戏剧学科的发展路径与建设愿景,是当下中国戏剧学界必须认真做好的基础与前提工作。

关键词:新时代;戏剧学;愿景

中图分类号:J8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236(2024)01-0084-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1]

众所周知,社会发展和国家利益等方面的需求,是学科建设的出发点。人的精神内在诉求,则是文化艺术发展的动力与方向,也是艺术学科建设的着眼点。因此,适应新时代的社会需求,适应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要求,着力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是中国艺术学学科的重要使命和明确目标。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2],探究中国特色戏剧学科发展路径与建设愿景,是当下中国戏剧学界必须认真做好的基础与前提工作。

一、亟需构建具有完整性、民族性、现代性的中国戏剧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戏剧是以人的生存状态为具体内容和基本形式的艺术样式,是人类历史与现实生活的反映,更是对美好理想生活向往的创造与表现,是人类文明形态的最鲜活生动、最丰富深刻的形象呈现。每一个时代的戏剧艺术的本质,都正如英国戏剧家威廉·莎士比亚说过的:“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3](P346)所以,新时代的戏剧艺术,必然是新时代的生活、人类新的文明形态以及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鲜活映像。

新时代语境下的中国戏剧学科建设,必须建立更加科学、全面、系统、深刻的研究思维和建设规划,才能构建和完善立足新时代、立足中国、借鉴国外,关怀人类、把握当代、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中国戏剧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并能够适应和引领新时代的戏剧艺术事业发展与繁荣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理念和美好愿景,即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和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指向的。因此,哲学社会学科、人文学科、艺术学学科,必然也会继续加强对于人的存在与价值的深入探究和全面研究,并以具有创造性、创新性的实践探索成果和理论建树,推动和引领中国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为全面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偉业、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1. 新时代的中国戏剧学研究与建设必须在“现代化”“现代性”“人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等重要问题上有更加明晰深刻的认识,必须具有明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理念自觉。这是我们新时代中国特色戏剧学科构建的基础问题、根本问题与核心问题。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贯彻其中包含的文化理论与方针政策,担负起新时代学科建设的崇高使命,扎实构建新时代中国戏剧学学科的人学基石。

新时代语境下,各种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交叉、融合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广。不仅文科系统内部各学科的“跨界”变得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必然,而且文科与理科、甚至文科与工科、文科与医科、文科与农科之间的交融,也会日益显现一种应然的常态。新理科、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等,以及新文科领域的社会科学如政治、哲学、经济、法律等,都必然对新时代人的生存方式与状态产生愈加重要的影响与改变。所以,反映和表现人的生存状态和价值观念的哲学、历史、文学、人类学、心理学、美学、艺术学等各层面、各领域、不同方向的人文学科,也必然因此产生深刻复杂的变化。[4]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艺术学学科必须要自觉加强与其它多种学科的交叉融会,必须紧随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调整、变革、丰富、深化,且不断提升自身活力,完善自身体系,始终不负引领人类精神追求走向更加美好前景的崇高使命。

有基于此,中国戏剧学学科建构必须以戏剧人学为基础,与其它关乎“人学”的学科广泛沟通与深层关联,如哲学、历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考古学、文献学、医学等,努力构建具有跨学科内涵的“新文科”“新戏剧学”学科体系。

2. 以马克思主义人学观为指导,以历史研究、理论研究、实践研究为基本方法,打通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外,建立以我为主、兼容并蓄的学术视野与学术思维,积极探讨人类戏剧艺术的现状、发展与前景。

关于中国戏剧学的学术体系,已经到了应该将传统戏曲与现代话剧融合思考研究的时候了。因为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话剧艺术实践与学术研究不仅取得了丰厚成果,而且已在中国学派、民族风格、中国式现代性特色方面有了足够丰富的实践与理论积累,而这些成就的基因或者最深刻的根脉就是中国戏剧艺术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戏剧艺术形式——戏曲,伴随着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发展与时代变革,也发生了显著变革,日益呈现出更多的现代性特征与新的艺术光彩。所以,新时代语境下的中国戏剧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应该是以戏曲与话剧的融合研究为根基、为目标的。

首要的工作是,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大对中国传统戏剧学的研究,挖掘历史,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戏剧剧作、演剧历史和理论著作,精心梳理和建构中国戏剧学的话语体系,培根固元、正本清源,并要把握当下,面向未来,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现代性内涵的中国戏剧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基础内涵和基本结构。

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突破一直以来以欧美戏剧为主的外国戏剧研究格局,加深加强对世界各民族戏剧的交流互鉴与比较研究,从而更加科学地拓宽和建立中国戏剧学研究的完整框架与学科、学术体系。自从西方话剧传入中国,欧美戏剧艺术及其理论学说,就对中国戏剧艺术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刻影响。在中国戏剧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欧美的戏剧学理论体系对中国的这种影响,是有其科学的、现代性的启发和建设性价值的,但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地冲击和削弱了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戏剧学的重视,以及对全面、深刻性研究的关注,这种现象对于建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戏剧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不利的。新时代语境下,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问题,改变这种局面,构建学科研究新格局。

3. 当下特别重要、最为基础的学科建设工作应该是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艺术理论、戏剧观念、戏剧史、戏剧理论、戏剧艺术经典作品,梳理、提炼并构建中国特色的戏剧学话语体系。特别是在基础理论、基本原理方面,如基本概念、基础范畴、基本规律等内涵诸要素,需要全面精深、具体准确的研究并明确相关内涵与价值。

首先,如“戏剧”和“戏剧学”的概念,在中国历史上,更多的时候“戏”字用得最多。从词根词源的角度看,中国有太多跟“戏”字有关的词汇,如:优戏、百戏、角抵戏、杂戏、戏弄、戏台、戏班、戏谑、调戏、游戏、戏耍、戏子、戏言、戏笔、戏法等;还有诸如戏文、戏曲、戏剧、南戏、黄梅戏、莆仙戏、滑稽戏等戏剧名词;日常生活语境中经常使用的“有戏”“没戏”的说法等。而说到“剧”这个词,虽然大多数情况下与“戏”字的含义几乎相同,但是比起“戏”的意思,“剧”字有时却具有“强烈的”意思,表达更加严重、猛烈、复杂、繁难等含义。在中国古代,也常用“剧”字来具体指称戏剧艺术,如“杂剧”“剧戏”“戏剧”等。有关中国传统戏剧理论的著作也有以“剧”为主题词的,如《剧话》(清代李调元著)、《剧说》(清代焦循著)、《宋元戏剧考》(晚清王国维著)、《古剧说汇》(现代冯沅君著)等。在国外,特别是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关于戏剧,最常用的概念是“theater”和“drama”,还有“play”等,我们统统都翻译成“戏剧”。日本传统戏剧形式有“能”“狂言”“歌舞伎”,印度古代戏剧称为“梵剧”。直至目前,中国学界关于戏剧、话剧和戏曲的具体内涵和相互关系的认识与阐述依旧不够清晰明确。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样的一些基础性概念内涵不明晰不确定,所谓中国戏剧学的话语体系是难以真正建立起来的,学科体系与学术体系的构建也必然受到干扰和影响。比如“戏剧戏曲学”“戏剧与影视学”“戏曲与曲艺”等学科表述,至今仍存在诸多争议。而一些非常重要的问题,如中国民族演剧体系、中国学派话剧演剧体系、中国戏剧的现代性与民族性、中国戏曲美学体系、梅兰芳表演美学体系等的话语表达和学术阐述,就受到基础概念、基本原理等不清晰不明确的影响,存在各说各话,似是而非的现象,这确实是个不容含糊的问题。值得肯定和令人期待的是,全国艺术学名词审定项目已经启动了,这项重要的奠基性工作,一定会直接影响和推动中国艺术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有效建构。

二、实践是理论的基石,學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实践为根基,建立起“实践——理论——实践探索——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生生不息的戏剧艺术与戏剧学学科发展繁荣的新格局、新态势

作为艺术类学科,戏剧学学科除了历史范畴、理论范畴的研究外,还必须加强实践范畴的学科应用研究,必须加强对艺术实践、创作成果、社会接受与传播的关注与研究。相应创作实践的创新性成果,尤为重要,因为直接关乎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效,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与学科发展。同时,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又必然对创作实践发挥直接的指导、推动作用。

因此,中国戏剧学体系的基石应该建立在中国戏剧艺术成就的根基上。对经典剧目的剧作文本、演剧艺术、剧作家、表导演艺术大师等方面的研究尤为重要。特别是话剧、戏曲艺术实践与理论研究兼通的戏剧艺术家的成果,更值得我们做出深入全面的研究总结、提炼和概括。比如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剧作与他那篇著名的论剧文章《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清代戏剧家李渔的剧作及其戏剧理论著作《闲情偶记》,还有近世的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盖叫天、阿甲、欧阳予倩、田汉、洪深、曹禺、老舍、吴祖光、焦菊隐、黄佐临等众多杰出艺术家、教育家、理论家,他们丰富又鲜明的民族特色艺术实践与理论成果的学科学术价值需要更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总结。有专家说过,梅兰芳先生的《舞台生活四十年》是一座“京剧艺术的富矿”,“更是其戏曲表演理论的总结和宣言,是梅兰芳表演体系的重要构成,其理论的价值使人可以联想到18世纪德国莱辛之《汉堡剧评》”[5]。陈世雄先生很赞同这一点,他认为这部著作“以实涵虚”,说:“梅兰芳在回忆录中追溯了许多京昆剧目演出的情景,既有生动形象的描述,又有精彩的点评。这种点评往往是三言两语、画龙点睛式的,体现了中国艺术理论批评的特色和风格,没有西方论著那种多层次的、理论色彩很强的逻辑推演,没有一套一套的术语概念,而是诉诸直觉,往往只能意会、领悟,让人觉得眼前豁然开朗,却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这种感觉。”[6](P325)这些认识,对于我们建立中国特色的戏剧学体系是很有启发性、指导性价值的。

戏剧学研究者必须真正懂戏剧艺术原理,尊重戏剧艺术的基本规律与艺术特性,要接地气,将学科学术根基牢牢扎根于戏剧艺术本体,并与戏剧创作实践同呼吸共命运,共同关注新时代的新生活,获得新发现、实现新创造。

关注新时代,遵循戏剧艺术的基本规律,深入开掘和发现新的生活、新的价值、新的人性等“人学”新内涵,这是新时代戏剧学科建设的重要课题。人类历史上艺术的每次伟大进步与发展,都是与人类的新发现、新创造密切相关的。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人文主义精神高扬的时代,是人类关于人自身的、前所未有的自我大发现的时代,但丁、莎士比亚、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艺术“巨人”的伟大作品的价值,都在于揭示人类对于人自身的觉醒与发现,在于对人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的发现与表现,在于这些艺术巨人们因此而创造出的一系列不朽的艺术形象。[7]对新生活、新问题、新价值、新理想、新人物的发现,应该是新时代戏剧学科与艺术创作实践共同自觉关注的重要课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新时代文艺事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能够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8],“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9],这指明了新时代艺术创作的基本路径和奋斗目标。中国戏剧学研究的首要使命,就是要坚定立足于中华文化立场,深入研究、提炼中国戏剧的核心精神和艺术精髓,并紧密结合、深入研究新时代的戏剧艺术创作实践,形成“实践——理论——实践探索——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互动观照、循环提升、生生不息的戏剧艺术实践与戏剧学学科发展繁荣态势。共同构建中国特色的戏剧艺术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提高中国戏剧讲述中国故事,塑造、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新时代中国人形象的信心和能力,开启中国戏剧艺术现代化事业走向辉煌的新阶段、新景象。

三、新时代中国戏剧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构建,不能忽視的另一条重要路径是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即戏剧教育

在前面所述思路的基础上,我们还必须继续重视的是:在科学研究、构建新时代艺术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过程中,高等艺术教育是重要机构,高校艺术教育师资是重要力量,艺术教育的学科专业设置与调整是重要枢纽,它关涉新时代艺术学学科建设的完整性、科学性与可持续发展性。多年以来,高等艺术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一直在不断调整、修改与完善中。2022年发布的新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直到目前,各高校研究生培养单位正在调整和落实的同时,仍旧还有很多讨论和争议,这也是很值得关注的。

另外,当下中国高等戏剧教育的一个必须深入关注和思考的现象是:中国戏曲与话剧艺术的高等教育是明确不同的两套体系。中国对传统戏曲,从昆曲、京剧到各地方戏剧种的保护、继承力度很大,但发展和创新却显得有点步履维艰。作为现代戏剧样式的话剧,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积累和发展,在教育体制与体系上也已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就是以俄罗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为基础与核心的现实主义戏剧观念、形式、方法和手段构成的中国话剧教育体制、体系,这个体制、体系的中国特色或者说民族风格以及创新性却明显不足。大多数戏曲院校(特别是大量戏校、艺校)的教育,还基本保留了传统的“科班”形态,只不过是经过了一定革新的综合的新科班模式。主要教学内容也多集中于传统戏剧技巧、表演程式的强化训练。虽然也配备了不少的理论课程,但是关于传统戏剧的深层艺术规律和独特美学成就的研究,也大多仅止于理论层面,而且其至今没有形成严谨完善科学明晰的体系,更极少付诸专业教学实践,不能有机融会于教学理念和体系中。有些大师的经典作品,如梅兰芳先生在其《舞台生活四十年》中反复阐述过的经典表演,关于《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游园惊梦》等都阐述得非常细致深透,而我们在教学和舞台实践中都没有好好研究、学习、借鉴,以至于有一些已经很有名的中青年演员,一直都没有能够领会梅兰芳先生表演艺术的真义。这实际上是基本原理、基础理论研究与教学非常薄弱的表现,缺失了这一点,实践中出现了问题都发现不了或者发现了也无从解决。基本原理、基础理论是学科体系的基石,是一个必须严肃认真反思,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

立足当代,继承传统,面向未来和世界,突破中国戏曲、话剧教育的界限和各自局限,深入研究和构建新的符合新时代艺术发展要求的中国戏剧教育体系的工作迫在眉睫。对一百多年来中国现代戏剧艺术与教育发展史的细致梳理,对众多艺术大师如欧阳予倩、田汉、洪深、曹禺、老舍、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焦菊隐、黄佐临、于是之、李默然等人的戏剧思想与艺术成就的深入、综合研究与总结提炼,也应该是戏剧教育必须关注的重要课题。

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全球范围内,戏剧艺术生态产生了日新月异的多元变化。经济全球化带给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是新旧混杂、喜忧参半和多种不确定性的前景。以互联网为纽带的日益广泛活跃的国际化人文交流与传播,为人类古老的戏剧艺术带来了各种新的课题、新的观念和新的生机、活力。剧场,从来就是人类精神生存体验和表达的不可替代的独特空间,在虚拟生存、数字化生存趋势的21世纪,戏剧艺术日益呈现出开放多元和多变的特征和态势。戏剧样式,伴随着人类生存环境与生存方式的变化,必将发生难以预料的不断变革与发展。中国戏剧艺术与教育的民族化、现代化追求,绝对不可以也不可能忽视这种变化趋势。对于21世纪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与生存现状的认识与思考,更是中国特色、民族化追求的基点,这个基点的深层本质是中国式现代化。因此,中国戏剧艺术教育必须开放视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更加关注、了解、研究、学习、借鉴全世界先进的戏剧文化与戏剧教育经验,探寻中国现代民族戏剧的发展目标和道路,建立起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机与活力、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戏剧艺术与教育体系,为中国特色戏剧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构建培养人才,奠定基础。

四、新时代语境下,我们还必须认真总结与深入研究“艺术学”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十多年来戏剧学学科建设的成就、特色与不足

自从艺术学独立为学科门类后,中国艺术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构或者重构就已经开启了新的进程。十多年来的学科建设历程,充分体现了这方面的全力进取和丰硕成果。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迄今为止,艺术学完整准确、科学完备而且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学科、学术、话语体系尚未真正完成和确立。所以,十多年来的学科总结无比重要,总结而来的相关成就和问题,应该能够更加有利于建立起学科体系的基石,并提供更清晰可行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路径,开启新时代的艺术学学科建设发展新征程、新局面。

对于中国多年来的戏剧学科学术研究的总体情况,必须有比较广泛的了解,对主要的学术成果应该做全面的关注和梳理,对主要学术成就要进行充分的把握和系统深入的研究。对于最新版学科专业目录中新增的曲艺艺术等的研究,也应该予以充分关注。对目前戏剧学科研究中存在问题的认识和相应解决途径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展望等内容,都是必须在大量的文献收集与综述工作基础上获得结论。其中有几点特别值得强调的是:

1. 在“艺术学”升格为门类已经十多年的语境下,关于戏剧学科的发展研究,应有更全面、更开阔的思路,不能还是仅仅局限于戏剧史、戏剧理论、戏剧批评等传统的戏剧学研究角度和范畴了,也不能仅仅简单地从中国戏曲、中国话剧、外国戏剧等几大板块去概括学科成果。应该具有更加明确自觉的现代学科意识和整体性、系统性学科思维,对纷繁复杂的众多研究课题与成果,进行整体性把握和系统性研究,对重要成果及其学术价值进行深入分析和准确概括。

2. 應该按照学科发展史的思路,系统考察学科诸要素(研究对象、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人才培养模式、学术成果、学术组织等)的变化发展情况,梳理概括十多年来中国戏剧学学科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重要轨迹。特别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具体内涵和相互关系,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对于十多年来中国戏剧学学科关于这一核心内容的建树,应有精准概括。有一些非常重要的成果,如在戏剧理论研究方面,许多研究者关于戏剧本体论、戏剧基础理论建设、中国话剧民族演剧体系等戏剧学学科建设的有特色的著述,值得特别关注和深入研究,精准提炼概括并体系化。

3. 戏剧学学科建设与文化建设、戏剧艺术实践以及教育事业的关系与成就,也应是需要加强关注、深入考察和阐述的重要内容。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戏剧学科的发展应该坚定地增强文化自信,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致力于建立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戏剧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4. 应该专门梳理、研究、分析、总结十多年来,戏剧学学科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立项情况和成果情况。这部分内容是国家层面对戏剧学学科建设的顶层规划与指引,更是十多年来中国戏剧学学科的重要成果,应该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1][2]习近平.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6-05-19(002).

[3][英]威廉·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全集(五)[M]. 朱生豪等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4][7]吕双燕. 新文科语境下戏剧与影视学科内涵及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视听理论与实践,2021,(1).

[5]刘祯. 论梅兰芳表演理论及体系——《舞台生活四十年》个案研究[J]. 民族艺术研究,2015,28(1).

[6]陈世雄. 戏剧大三角:斯坦尼—梅耶荷德—梅兰芳[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8][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OL].(2022-10-25)[2023-12-20].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责任编辑:叶 凯)

收稿日期:2024-01-02

作者简介:吕双燕,女,文学博士,山东艺术学院《齐鲁艺苑》编辑部副处级科研督导员,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山东省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山东省高校重点学科戏剧学首席专家,研究方向:戏剧历史与理论。

doi:10.3969/j.issn.1002-2236.2024.01.013

猜你喜欢
愿景新时代
冬日的愿景(组章)
友谊的硕果,美好的愿景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媒体时代下的编辑工作研究
健康中国的美丽愿景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绚烂愿景 与你同行
全力护航交通安全——解读瑞典“零伤亡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