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

2024-04-23 08:17胡奕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4年6期
关键词:广播电视工程技术运用计算机技术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应用到了各个领域,这为广播电视工程的发展和提升带来了崭新的机会和巨大的挑战,亟需传统广播电视工程不断地与时俱进。本文重点阐述了计算机技术对于广播电视工程的重要性,并紧密结合广播电视工程实际,剖析了计算机技术在实际操作中的意义、必要性及具体应用,希望对改善广播电视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与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广播电视工程;技术运用

中图分类号:TN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4.06.010

在当今互联网、大数据飞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技术正在推动着我们生产生活各个行业的快速发展,对经济文化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单一的传播形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融媒体时代的来临给传统的广播电视工程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理论和技术支持。通过计算机技术在中国广播电视建设工程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提升中国广播电视工程的发展水平和与时俱进性,为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对于文化发展的需要提供更完善、先进的信息技术服务条件。本文旨在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媒体融合的新形势下,计算机技术如何与传统的广播电视工程相结合,扩大广播电视工程发展的新空间,更好地适应人民日益发展的新需求,提高广播电视工程技术和为人民服务的综合实力[1]。

1. 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应用的意义

近年来,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已渗入到经济社会的各个产业领域,并推动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变革[2]。尤其是在当前新媒体、互联网发展等因素共同影响下,在广播电视工程领域,为了确保广播电视传播的质量需要及时地进行相应的信息技术改革,通过充分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并通过新的技术手段,以解决传统广播电视工程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进而实现广播电视工程技术的发展[3]。广播电视工程一直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的领域,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逐渐成为广播电视工程运作的必需条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有效运用,能够有效地改善传统广电节目的生产、传输与品质,也为广播电视工程提供了有效的驱动力,有利于创新和丰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以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这些都彰显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2. 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应用的必要性

现代广播电视工程的规模极其复杂庞大,计算机技术在其中各个项目中的应用成为必然。

首先,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广播电视节目的数字化存储和管理。传统的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需要大量使用胶片、磁带等物理媒介进行记录和存储,容易损坏和丢失。而数字化存储可以将节目内容以数据的形式记录在硬盘或磁盘阵列服务器上,一块小小的硬盘即可储存数千小时的媒体素材。然后使用数据库软件来对素材进行管理,大大减少了物理媒介的使用和管理成本,节目内容也可以随时进行备份和共享。

其次,计算机技术可以提高广播电视信号的稳定性和质量。传统的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信号时使用的是模拟信号,质量低、功耗高、稳定性差、传输距离近。现代计算机技术通过在数字信号处理、网络传输、压缩编码和高分辨率视频等方面技术的应用,通过光纤、地数、卫星、互联网等高速传输通道将电视节目信号传送到千家万户,解决了传统模拟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衰减和干扰问题,保证了信号的稳定传输。高带宽的传输通道和编码技术则为观众提供了更清晰、更细腻的节目图像质量。

最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还能够提供更多的交互性和個性化服务。传统的广播电视是采用的是单向的固定化的传播形式,收听收看的地点、节目发布的具体时间和节目时长也都是比较固定的,有很大的局限性。融媒体时代通过新媒体、互联网技术的运用,打破了传统广播电视的传播局限,将广播电视节目传输到客户端APP、网络平台和联网的数字电视上,让观众可以随时随地在这些平台上根据自己喜好点播相应的节目并实时互动,使他们“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使用大数据技术,了解用户的喜好,推送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满足观众对于多样化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和个性化观看的要求。

3. 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价值

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引入中国传统广播电视产业中,不仅可以有效地推动中国传统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和改革,而且可以促进中国广播电视技术创新革命。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3.1 节约成本 增加效率

广播电视工程中涉及到多样化的任务和流程,如新闻采访、节目制作和播出管理等。通过计算机技术,可以自动化和简化这些复杂的过程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以往依赖于人工的传统工作流程环节,降低成本,减少人为错误,节省广播电视工作者的时间和精力。记者和编辑以及工程师们可以使用计算机软件和工具快速完成繁琐的任务,从而节约时间和资源。如外出的新闻记者可以在第一时间用移动端设备把新闻现场的资讯及时传回到编辑部门,减少了新闻记者们在来回的路上的时间。而且还可以做到记者与编辑之间能够进行及时有效地沟通,不产生新闻信息泄露。此外,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广播电视的新闻报道也可以让一线记者实现实时的现场直播,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及时抓住媒体新闻的信息高地等。还有在节目中使用计算机虚拟演播室技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创建虚拟场景,减少实际拍摄中所需的场地搭建的成本和时间。在节目生产过程中,使用“媒体大脑”等媒体中心智能化解决方案,为传统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人员提供“策、采、编、发、审、存”的全流程赋能,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人机间交互和人机间协作,把采编人员从简单的劳动中释放出来,在更大程度上来释放媒体生产力[4]。

3.2 提高节目制作质量和水平

以往广播电视节目工程中使用的媒介如录像带等都是模拟形式,通过磁电转换对信号进行记录和还原,对节目制作出来的质量有着较大的影响。使用数字化节目制作技术,将传统节目制作中的线性制作流程,全部使用计算机技术转为非线性制作流程,可以有效优化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模式,精减节目的制作流程。非线性编辑系统首先能够保证记者外采素材的信号质量,将数字录音机、数字摄像机数据卡中的媒体文件通过复制采集到非编工作站,这是一个纯数字化的复制过程,不会对原始信号的质量造成影响。而之前利用磁带录制的模拟音视频信号,通过模拟录像机多次对录编辑,会造成信号不可逆转的质量下降。其次,非编系统的素材存储在计算机硬盘或服务器中,编辑和后期制作人员可以通过软件进行调用,能够更加精准地控制和编辑内容,而且无论使用多少次都不会造成质量损失,使整个节目制作工作过程更加高效快捷。再者,非线性编辑软件中集成的各种功能可以改善图像和声音的质量,给画面添加各种特效和增强功能,为广播电视节目增添创意和娱乐性使观众得到更好的观感。

3.3 资源共享和高效管理

在数字化的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中,对数字化的媒体素材进行资源共享后不再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影响,能够同时被多人、多次地使用。融媒体时代的广播电视台都建立有媒体素材资源库,整合了现有的广播电视、互联网的音频、视频、文稿等资源,可以实现素材的长期保存和共享。资源库通过计算机技术提供统一的资源管理、应用管理,可以减少人员重复劳动和错误,并提高工作效率。为各种制播业务提供资源支撑,聚合台内、互联网、微信、微博等资源,实现全媒体资源的聚合、管理、共享。

3.4 推动媒体深度融合

媒体融合发展是全媒体时代的重大课题。随着的媒体融合的深入,广播电视工程也需要适应技术创新的发展趋势。传统的广播电视台以互联网思想为导向,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为支撑,整合传统广电、报纸、网络“三位一体”媒体的信息、人力和智力资源,进行采编流程再造,打造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发布、多平台互动的现代融媒体中心[5]。利用现代广播的直播形态,电视的栏目化、评论化形态以及新媒体灵活多变的形态等,通过计算机技术赋能来实现手机屏、电脑屏、电视屏三屏互动,全面融合,这样就可以将新闻资讯的传播无缝覆盖,立体传播。

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具体应用

4.1 在信号传输方面的应用

在广播电视工程中,信号传播质量的好坏是评判广播与电视播出品质的首要条件。为了满足新时代观众对广播电视的新要求,提高信号传输的质量成为非常重要的任务。当前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的主要手段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节目信号通过数字编码压缩为数据流信号借助地面无线、卫星、有线等多种途径来进行传输。主要的技术有:电视信号的数字化和压缩编码、信号的信道编码和调制。首先通过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将模拟信号精确采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进行压缩编码调制,主要的编码格式有MPEG2、H.264、H.265等,将信号通过以上途径传输到终端设备后,再通过解调技术对信号进行解码还原,以进行后续的处理和播放。数字化的信号传输可以提高信号的容错率和抗干扰能力,使得信号在传输过程中更加稳定和可靠。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广播电视信号传输具有积极意义,数字信号具有更高的传输质量和更低的信号衰减,同时能够实现多路信号的同步传输。可以极大地提高媒体内容的传播质量、速度以及稳定性,使观众可以收看到更清晰的图像。

4.2 在广播电视节目后期制作中的应用

非线性编辑系统(Non-Linear Editing System,简称NLE)是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的重要应用之一。当前,国内应用的非线性编辑系统主要有索贝、大洋、Edius、AdobePR等。传统的线性编辑系统依赖于物理磁带进行素材存储和剪辑,操作过程非常繁琐且效率极低。而非线性编辑系统通过数字化采集和编辑所有媒体素材并输出成品文件。允许使用者在剪辑节目过程中随时调整素材的顺序,随意实现任意片段的剪切、拼接、组合和特效,极大提高了后期制作的效率。非编系统中集成了视频处理、音频处理、图形字幕等功能。视频处理可以对素材进行叠加、抠像、模糊锐化、调色等操作;音频处理可进行降噪、混响、音量调节等处理;图形字幕功能则可以制作出美观的图形和字幕。非线性编辑系统还可以通过联网形成制作群体,实现媒体素材共享,多人协同编辑。其具有非常高的灵活性,大大地提高了广播电视后期制作人员的编辑工作效率,拓展了创作空间。

4.3 在安全播出中的应用

安全播出是广播电视播出的生命线。2021年3月修订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已将广电相关业务网络的运行状态纳入监管,表明整个融媒体生产信息网络都是安全播出管理的范围,这就使现在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具有很大的复杂性与综合性。通过计算机技术,使用自动检索软件可以对内容进行安全审核和敏感信息排查;使用硬盘播出系统实现对节目播出的自动化控制;使用安全播出监控系统可以对广播电视播出过程进行全程实时监控,能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预警;使用安全软件和防火墙等设备对业务通信网络和服务器进行等级保护,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降低系統被各种攻击的风险。实现计算机安全管理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所有环节中的渗透。

4.4 在媒体融合建设上的应用

技术创新是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金钥匙”,而计算机技术是技术创新的核心重点。为适应媒体融合建设的需要,各级电视台通过现代计算机技术对采、编、播、发流程全面再造,建立了指挥调度中心(中央厨房)。对台内的新闻线索、记者调度、节目生产、平台发布、统计分析、舆情报告等信息可以全面监控,全盘掌握,为全台提供了全媒体融合的生产能力和高效的指挥调度能力。新技术新应用是新闻报道的竞争场,传统广播电视工程引入机器人写作、大数据分析和动漫制作技术,运用H5、VR、图说、动漫等形式,可以让新闻报道更加鲜活生动。充分运用5G、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让技术之光照亮媒体融合发展之路,不断深化媒体自我革命[6-7]。

5.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广播电视节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能够更好地发展广播电视,就必须要将计算机技术合理、科学地应用在广播电视工程的建设之中。本文就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计算机技术如何更好地与广播电视相融合,从意义、必要性、应用价值、具体应用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证。希望通过以上研究,可以促进计算机技术在传统广播电视工程中的进一步大范围应用,以此能够更好地应对新媒体带来的冲击。不断提高新闻宣传和为群众服务的水平,提升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竞争力、公信力和引导力,承担起广播电视的社会责任,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

参考文献:

[1]张韵.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6(22):211.

[2]杨灿荣.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8(12):254,256.

[3]马静和.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08):161.

[4]何强,宋小岑.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新型新闻应用场景——以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为例[J].新闻与写作,2020(05):95-98.

[5]卞修冬.电视新闻记者如何借势"新媒体"[J].传媒论坛,2019,2(15):61-62.

[6]双传学.坚定不移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J].中国报业,2020(09):37-39.

[7]向泽映.把思想武装成果转化为实际工作效果[J].新闻战线,2021(11):9-11.

作者简介:胡奕(1979—),男,安徽广德人,广播电视工程师。研究方向: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广播电视工程。

猜你喜欢
广播电视工程技术运用计算机技术
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的有效运用研究
浅谈广播电视工程中数字音频技术的优势与应用发展
探讨办公自动化中的计算机技术应用
基于矩阵LU分解的并行处理
政府机关档案计算机管理的有效应用分析
节能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作用
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
浅谈多媒体网络技术与广播电视工程的应用
广播电视工程中数字音频技术的优势及其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