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雯婷 屈玉丽
课程思政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价值,语文学科的学科性质和教材资源亦为融入课程思政提供独特的优势和载体。文章以初中语文为依托分析课堂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现状,并从学校、教师、学生三方主体出发,探析课程思政融入初中语文课堂的实施策略,以便最大程度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充分体现了思政教育在育人体系中的重要性。语文学科的课程标准和学科性质为融入课程思政理念提供了载体和契机,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资源为依托,分析初中语文融入课程思政的现状,探索融合之策,使初中语文教学和课程思政教育形成协同效应,全面贯彻课程思政理念在语文学科中的落实。
初中语文融入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语文学科具备深厚的人文内涵,教材内容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一脉相承,蕴涵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2022年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亦体现出强化课程育人和增强课程思想性的导向,为课程思政融入语文教学提供指导性和可行性。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价值导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先,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在此理念的指导下,语文学科具备思政教育的独特优势。课程标准基于语文课程的学科特点,在语文知识习得的同时兼顾对学生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得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同向同行。所以,将课程思政融入语文教学并不会本末倒置,只会使语文教育更加贴合课程改革的要求,更加契合课程标准的育人导向。
二、语文课程性质的独特优势
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为课程思政融入语文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指明语文学科是人类表达、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和学好其他学科的工具,语文学科的人文内涵与课程思政元素相契合,其工具性和人文性为课程思政融入语文教学提供了载体。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使语文教学具备广阔的教学空间和学习空间,广泛地整合学习资源使得语文教学有丰厚的课程思政资源、丰富的实践性思政教育活动形式,从而推动思政教育成果转化落实。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使得课程思政元素更顺势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促成思政教育和语文学习相辅相成的依存关系。
三、语文教材资源的重要依托
初中语文教材选文丰富,包含了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多种课程思政元素。且目前的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每个单元按照单元主题进行归类,教师在进行思政教育时有可参照的主题范围,使得语文教师的思政工作更具体、更易整合。教师依托整合的教材主题资源挖掘思政元素,更易使课程思政理念和教学有机融合。部编语文教材为践行课程思政理念提供契机,为落实课程思政理念提供资源和载体。
初中语文融入课程思政的现状
笔者认为探讨课程思政融入初中语文的第一步是剖析初中语文融入课程思政的现状,以此为依据,统筹把握实施策略。
一、未形成系统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兴的理念,具体的实施举措尚处于摸索前行阶段。目前,对于中学而言,系统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尚未完善。以初中語文学科为例,学校并未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学习体系和观摩体系,教师基于自己的理解创新思政教学,有时会走向偏离主体、本末倒置的教学误区。学校应关注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统筹建设,为实施课程思政提供充分的资源和条件,为一线教师提供科学、系统的课程思政教育指引,使课程思政与学科教学相得益彰。
二、教师的课程思政观念有待更新
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与语文教学的融合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自觉贯彻落实到课堂。部分语文教师固步自封,认为语文教学不能丧失“语文味”,固守传统的传授语文学习技巧的教学步骤,最后机械地强加给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归纳总结。如此语文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课程思政与语文课堂的结合呈现出生硬和僵化的状态。语文教师应勇于更新观念,充分发挥语文课堂与课程思政的融合优势。
三、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兴趣不足
初中阶段的学生独立意识和人格特性逐渐展现,呈现出不愿服从说教的“自我”感增强现象。在融入语文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采用生搬硬套、机械灌输等枯燥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亦会减弱和消退。课程思政元素虽然对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三观具有促进作用,但大部分初中学生由于人生阅历尚不丰富,缺乏对思政元素的直观体验,思政教学不能很好地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课程思政融入初中语文的实施策略
课程思政与初中语文的融合,笔者认为应该细化到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具体教学阶段,探寻其融合的策略,以便语文教师更加科学地实施思政教学。
一、课前准备阶段
课前作为实施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师应强化对于前期工作的准备,做到思政态度重视、思政视角贴切、思政理念准确,以此使语文教学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
强化指导,共筑思政体系。要想把课程思政更好地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中,需要自上而下统筹规划,形成完善的思政教学体系。学校领导应以身作则贯彻学习课程思政理念,利用网络资源等为教师提供学习和观摩的平台,深化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理解。初中语文“课程思政”建设不仅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的政治理论知识和素养去“教书”,更需要过硬的思想道德素质去“育人”。教师应该认识到自身的思想水平会直接影响教学和学生,自觉提升思政教育的觉悟。学校领导和教师同心同力,共同致力于学校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
利用教材,挖掘思政元素。初中语文教师应认识到语文教材资源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实现教材资源利用最大化。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包含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如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和道德品质等,如《黄河颂》《我爱这土地》《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表现了对祖国深沉的爱;《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写出了中国的建筑文明;《纪念白求恩》《邓稼先》《藤野先生》表现了不同人物在各自岗位的敬业精神。教师可以通过主题归纳法对语文教材中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进行整理整合,以便在课堂中提升育人实效。
二、课上实施阶段
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直接场所,教师要利用好课堂,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课程思政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
创设情境,促进情感共鸣。教师在课堂中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时,由于学生目前处于相对和平富饶的时代,难以体会艾青笔下满目疮痍的情境。教师便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抗日战争时期的片段,使学生自觉体会革命先辈用生命换来和平生活的不易,铸造学生的爱国之魂。教师还应关注时政热点,在新时代新背景下创设学生熟知的情境。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的《“飞天”凌空》时,以跳水新秀全红婵的“水花消失术”为情境,先播放她火爆一时的东京奥运会跳水视频,以此转入对吕伟获得女子十米跳台跳水比赛冠军的学习,最后让学生以全红婵的跳水视频为例,参考本篇新闻特写进行仿写。全文贯穿全红婵的事例,使学生的学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联,激发学生的自主感悟。
灵活选择,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语文课堂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融入思政教育,需要教师与时俱进,尝试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中,教师应使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课堂活力,使思政元素顺势融入。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散步》时,教师首先可以使用情境教学法,播放与家人散步的温馨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浓厚的亲情之境,顺势引入亲情主题的思政教育;同时还可以使用讲授法、文本细读法,深入体会家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课中可以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领会思政内涵;还可使用读书指导法,指导学生利用跨媒介阅读,课下整合拓展性的资料,用于课上教学的补充。
三、课后巩固阶段
在课后阶段,学校和教师应延展思政教育的教学路径,促使学生升华课堂中的情感体验,并转化为自身的品格积淀。
丰富校园活动,拓展思政外延。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具备实践性特点的学科,基于学科特色,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搭建思政活动实践平台,助力开展思政实践活动。例如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初中语文教材的单元主题,结合思政元素开展主题演讲比赛。如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亲情主题和第三单元的友谊主题时,可以开展亲情、友谊主题的演讲比赛。可以依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征文比赛和经典诗词的朗诵比赛,如基于七年级上册的《纪念白求恩》和下册的《邓稼先》等,开展爱国、敬业主题的征文比赛。从而丰富相关的思政教育活动,使学生受到“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
结合本地资源,促进全面育人。思政教育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还伴随着三观塑造和价值认同,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当地有关部门应配合学校和教师,肩负起育人的使命。教师在讲解红色文化、爱国元素相关的文章时,可以结合本地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和烈士陵园,使学生受到深刻的精神洗礼,自觉传承优秀文化。例如以阿拉尔市为例,作为一个具有红色文化和屯垦戍边精神的城市,在学习《我爱这土地》《黄河颂》等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三五九旅”纪念馆,体会革命先辈屯垦戍边的坚守,使学生见证沙漠现绿洲的坚定之心和爱国之情。以本地资源开拓学生的思政学习空间,促进教育成果转化升华,构建全面育人的格局,這是利于思政建设、益于学生思政学习的教育方式。
课程思政是党和国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推进语文学科和课程思政的融合,是国家教育的重要导向和根本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自觉肩负使命,提升自己终身学习的能力,探索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促进课程思政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贯彻落实教育领域的新理念和新举措。
作者简介:
郝雯婷,女,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屈玉丽,女,教授。本文系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塔里木大学汉语言专业、教育部“文化与边疆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兵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建设项目“胡杨精神视域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汉语言专业课程育人体系构建研究”(课程育人),兵团级一流本科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兵团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塔里木大学一流本科课程—中国古代文学(项目编号:TDYLKC202217)、塔里木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专项“三全育人视域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汉语言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研究(项目编号:TDGJSZ2204)”,塔里木大学校级科研创新项目“深度学习理念下高中语文‘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研究—以阿拉尔某中学为例(项目编号:TDGRI202271)”,塔里木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语文教学研究与反思”(项目编号:TDYKC202303)。作者单位: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