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也为育人目标的达成提供了实施路径。从“课程思政”理念入手,探寻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融入的思政元素,并提出教学策略,有利于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课程思政的相关阐述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下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新理念,它不同于传统的思政课堂,也不是把日常教学思政化,而是扩大了思政课程的外延,用隐形融合的教育方式,实现各种课程的协同育人和三全育人。就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思想意识不够成熟、个人意志不够坚定、理想信念不够明确,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袭,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理念,贯彻立德树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课程思政”相关概念界定
课程思政的探索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2004年,上海首先开启了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道路,2014年,上海市教委率先提出了“课程思政”的理念,实现了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所谓“课程思政”就是以各类课程为载体,充分挖掘其中隐含的思政元素,在日常教学中不仅要完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要充分利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心灵的净化、人格的熏陶,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养成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理念的落实不能仅仅依靠某一门课程,各门课程都要包含思政元素,且该理念应该以合理、恰当的方式融入各类学科的课程教学中,以此来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二、语文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可行性
第一,语文课程与思政课程有共通之义。基于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基本性质,语文教材中的选文也展现出了人文关怀的一面,其中包含着爱国、敬业、平等、公正等方方面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取向高度一致。思政课程是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对学生进行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此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坚定学生的政治立场。语文课程和思政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内容上虽有不同,但是两门课程最终的价值导向都是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价值观念的,从课程内容和价值取向方面都可以看出语文课程与思政课程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二者的育人方向是一致的,这就为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语文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先决条件。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育人的独特优势,实现文本与思政元素的交融,比如在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教师应该充分讲解革命战士们身上展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由文本拓展到学生自身进行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形成语文学习和思政熏陶的教育合力。
第二,语文教材与思政理念有包含之义。温儒敏教授提及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编写特色时说道:“教材编写是整个教育的一环,我们的教育终究要立德树人。这个‘德,包括了政治,但远不止政治,还有道德、理想、情操等诸多方面的‘德。”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现当代散文举例,选文大多具备文质兼美的特点,其中包含着“人生之舟”“家国情怀”“浩然正气”“修身正己”“砥砺思想”等多种思政教育的单元主题,也选入了很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篇目、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篇目等,这些主题和选文对学生人格的培养、道德的熏陶、志趣的养成、品性的磨砺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处处凸显出了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丰富的思政元素。思政元素鲜明的语文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也有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的发展,使学生形成现代社会所需的必备能力和关键品格。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与思政理念融合的体现
温儒敏老师说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在“双新”背景下,语文教学要想取得新的成效就必须与新的理念交融。就现阶段的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而言,是沿着“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开展教学的,不同体裁的选文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了“整体规划,有机渗透”。
一、现当代散文中的思政元素
散文是兼备时代性和经典性鲜明特点的题材,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涉及较多的思政主题主要有家国情怀、重视亲情、感受自然、主张仁爱、培养人格等。以家国情怀为例,爱国应当是中华儿女秉持的长久之义,也是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现当代散文选文的重要主题。比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就是以家国情怀为主体的单元,陆定一的《老山界》描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艰难翻越老山界的故事,作者详细地描写了红军的善良,他们自己粮食短缺、饥寒交迫,依旧把唯一一袋大米留给瑶民母女,他们又是坚挺的、顶着天的,在悬崖峭壁上睡觉,咬着牙走过了接近垂直的陡峭的山坡。作者用平淡的口吻叙说着红军艰难的前行,是红军用自己坚定的脚印翻越了祖国山河,用挺拔的身躯撑起了人间天地,红色的血液也慢慢流淌在学生心中。
二、古诗文选文中的思政元素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入选了很多优秀的古诗文篇目,成为语文课堂教学讲解的重中之重,也为初中古诗文融合“课程思政”实践提供重要范本,在初中古诗文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也是展开语文学科教学的必由之路。
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文选文中有为人处世篇,如统编本七年级上册的《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所记载的七岁孩童陈元方身上所展现的处事方法以及对长辈的礼仪,对今天的初中生仍有言传身教的作用,树立起了待人处世的优良典范;有人生哲理篇,比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可以看出苏轼虽然被贬谪,仕途不顺,但仍不乏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有歌颂人类智慧的篇目,如七年级上册的《狼》生动地展现了屠夫与狼斗争的过程,狼虽狡黠但是没有人类聪慧。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古人丰富的智慧,既有文人志士在黑暗逆境中展现出的英勇豪迈,又有爱国人士在生死存亡面前凸显的民族大义,这都是显性的思政育人资源,也是初中古诗文“课程思政”教学必须传递给青少年的思想内涵。传统古诗文所蕴含的故事是教师进行语文学科“课程思政”的丰富资源宝库,更是当代青少年感受千百年來中国文人风骨的绝佳途径。
语文教学与“课程思政”理念融合 教学应用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语文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依托,探讨语文教材与课程思政理念的交融策略是实现德育的重要举措。
一、增强育人意识,强化思政教育效果
教师是落实学生育人工作的重要主体,作为中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立德树人的重要性。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隐含的思政元素,用隐性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比如在教学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的时候,通过分析小桃树的成长经历延伸到作者自身成长过程中的坎坷,教育学生要学习作者即使身处逆境但仍顽强不屈的精神品格。教师在教学中要有主观的育人意识,每时每刻把育人目标放在首位,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无形中感染、熏陶中学生。
除了利用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外,教师个人的品性也会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有正确的三观品格,要有严谨的教学态度,要有条理清晰的逻辑,要能够理解课程思政的出发点,明确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育人使命。教师的言传身教并不仅仅是口头上作为,更重要的是要切实提高自己的素质,虚心涵养自己,多阅读多思考,拓宽自己的文学视野和知识面,努力满足新形势下“课程思政”的需求和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发挥语文课堂作为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二、开展议题教学,充分利用学习任务群
自课程标准修订后,学习任务群进入教学视野中,语文教学逐渐向多元、综合、灵活的方向发展。学习任务群的中心在“任务”二字,主要是针对以往语文学习中抽象的知识、片面的文本解读和僵化的语文课堂提出,以此明晰语文课堂的主线,让课堂回归学生。语文教材中囊括众多思政主题的文本,以议题为主线,创设感知情境,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语文课程的育人目标。
教师要想把学习任务群和议题教学有机结合,就需要抓住两者的共同点,也就是要从传统的线性知识传授到板块式的综合素质培养,由点到面、由窄到宽,实现依托学习任务群的点线面综合学习。比如在学习《老山界》这篇红色文章的时候,学生应该先明确学习任务——文章是如何体现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难险阻的长征精神的,以此核心任务为依托深入群文加深学生对长征精神的理解,比如对毛泽东的《七律·长征》、陆定一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开展群文阅读,之后再设定“我心中的长征精神”议题展开讨论,组织开展红色课堂活动,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价值观形成聚合,达到育人目标。
三、重视思政导向,建立思政评价制度
教学评价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是对教育工作者教学工作质量的检测和评析。一堂优秀的语文课不仅要能达成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目的,还要能够启迪智慧、拓展思维,不仅能够教书,还要能够育人,凸显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在语文课程中开展思政性评价,主要就是围绕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学校可以多维度评价教师的“教”是否落实思政理念,定期开展思政教学培训,观摩名师课堂,在教学之前备课组要多磨课、多探讨,随时向教师发放调查问卷,定期回收教师意见,在教的环节上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在学生的学习上,最主要的评价方式就是测验、考试,中考也是评价学生初中阶段学习情况最重要的一步。但就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而言,首先要“立德”才能“树人”,因此,教学中不能仅仅盯着学生的分数,更重要的是学生有没有在润物无声中“化德”于心中。在学习《论语十二章》《孟子二章》这些国学经典时,学生不仅要学习基本的文言知识,评价学生的文言基础更要从学生是否通过学习了解了儒家文化、是否深刻认识了中华传统文化、有没有在心中树立起文化自信的标杆这几个方面进行思政性质的评价,助推语文课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育人。
“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为语文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新思路,教材是教学最重要也是首要工具,在新教材、新课程标准背景之下,充分挖掘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将不同体裁的选文归类总结主题内涵,实现“思政理念”与语文课堂、语文教材的双向联结、同向育人是新时代教师长久探索的伟大使命。
作者简介:
李树红,女,山东省潍坊市人,硕士,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