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鸿丰 黄晓赫
摘 要:职业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的融合是实现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各职业院校在积极探索不同的劳动教育路径,针对职业教育中存在的劳动教育缺乏顶层设计、与专业教学内容关联性不足、“双师型”教师缺乏、评价体系不完善等系列问题,文章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专业与劳动教育融合实践为例,探讨了劳动教育与汽车专业课程教学融合的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就业能力培养,创新突破劳动教育困境。
关键词:职业院校 劳动教育 专业课教学 融合
21世纪以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劳动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体力劳动,而是更加强调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结合。国家教育部门逐渐完善劳动教育政策,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到要“坚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可利用资源,把劳动教育与学科和专业融合”[1]。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专业通过依托自治区特色示范实训基地,结合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自治区示范特色专业)专业建设,整合产教融合资源,创新探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路径,促进专业实践技能的掌握,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破解职业教育劳动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与专业课教学融合的现实要求
劳动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核心观念,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提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将劳动教育融入实习实践的课程体系,并将习得的专业技能运用到工作场所中,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并使劳动效率得到提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经济全球化要求劳动力市场上的人才不仅具备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工业4.0时代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职业院校承担着为制造业培养技术人才的重担,他们的劳动能力的强弱影响高端制造产业的发展,这也促使教育者将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将工匠精神融入现代教育课程体系。
在教育理念的方面,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全人教育,倡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够全面发展自我,实现个人潜力的最大化。劳动教育不再是单一的技能训练,而是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在政策层面,教育部门纷纷把劳动教育和专业课程教学的融合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制定相关政策支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意见》中要求“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的精神内涵与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不谋而合。
因此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融合不只是教育实践的需要,更是响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2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与汽车专业课教学融合的现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向我們揭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从构建到成熟,必然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发展历程,遵循由“自发”到“自觉”的行动规律”[2]。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当中,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但是大多数职业院校在具体融合过程中,还存在顶层设计不完善、与专业教学内容关联性不足、“双师型”教师缺乏等问题,这些都给融合的效果产生影响。
2.1 劳动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缺乏顶层设计
从当前职业院校看,虽按照教育部门要求开展劳动教育课程,但是顶层设计缺乏有效的“指挥棒”,劳动教育未得到有效重视。职业院校在融合过程中采取“两条腿”走路,导致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合力无法形成,仅有形式需求获得满足,难以开展深层次的探索。另一方面,学校不够重视劳动教育,无法做好劳动教育和专业课教学融合规划,设定的教育目标和专业教学需求不相匹配。主要表现有三种形式:一种主要是以劳动理论课堂教学为主,劳动教育的教学和开展脱离职业教育的大背景,劳动教育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更没有发挥职业教育优势;二是以劳动体验为主,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学校各项志愿服务,如校园清洁卫生打扫、实训室管理等业余劳动,这种劳动教育未能将专业课堂教学用于实践,难以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工匠精神”;三是课程体系设计缺乏连贯性,从课程体系设置方面来看,现有的课程设置往往比较固定,难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需求。同时,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没有形成系统化、模块化的教学内容。
2.2 劳动教育与专业教学内容关联性不足
劳动教育的开展,必须以和专业教学进行互动为核心,提升内容的关联性,为之后的融合工作做好铺垫[3]。职业院校在融合实践上,仅通过教育结构与方法的优化,并未从教学目标、内容、模式等方面做出有效调整,导致劳动教育和专业课教学一直都具有教育隔阂,无法实现真正的双向融合。职业院校针对此问题,应根据劳动教育来调整专业课教学内容,基于科学配置劳动教育资源,促进劳动教育和专业课的教学互动,通过多种形式推动融合,不断丰富劳动教育方法,让两者的融合可发挥更显著的教育引导作用,为劳动教育高质量开展提供有效助力。
2.3 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的“双师型”教师缺乏
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一直致力于将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教学紧密结合。近年来,这种融合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尽管职业院校已经开始注重教师队伍建设,但目前教师的行业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仍然参差不齐。特别是缺乏既懂专业知识又精通教育学理论,能够有效融合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的复合型教师。在某些情况下,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的结合更多停留在纸面上,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
2.4 劳动育人评价体系不完善
当前职业院校课程评价几乎由教师主导,缺乏接受来自职场的检验,特别是来自第三方行业企业专家的评价。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依然偏重于理论考核,对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实践能力评价不足,无法全面反映劳动教育的效果。此外在实训课教学中劳动教育评价方式方法也较单一,甚至没有评价,对学生的劳动素养评价考核中往往采用终结性评价,然而对于职业技能的考核,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认知发展。正是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不够完善,没能有效的对课程、教师、学生形成正反馈,影响劳动教育课程的质量,特别是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
3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与汽车专业课教学融合的实践探索
3.1 以劳动教育与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托,构建模块化进阶式课程体系
打破传统学科边界,构建包含劳动教育元素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实现协同发展。劳动教育和专业教学进行融合的过程中,为确保融合的效果,需要先统一教育目标,基于双向教育发展基础之上打造系统化的联动机制,突破教学存在的隔阂。将劳动教育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使得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能力本位构建汽车专业的课程目标,根据汽车专业的某个岗位或者岗位群的职业能力标准的来重构课程体系。
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培养的人才所从事的职业岗位进行分析,根据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具体来讲,培养目标定位上虽然同为从事汽车修理的技术工作,但是层次不同,岗位选择的范围也明显不同,所需要的劳动技能不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初次就业主要面向初级机电维修技工岗位,其所要求的专业知识范畴与职业能力层次较低;而中级机电维修技工岗位,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较高,后续的发展岗位为,维修技术主管、技术总监等职位。应该针具劳动者的职业能力的标准来制定课程体系培养目标,构建层级性、渐进性、模块化的职业能力课程体系,通过课程框架衔接的建设,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的个性化需求及选择。第一学年,开展劳动教育专题课程,通过邀请大国工匠、劳模、技能大师、企业技术人员等开展专题讲座,让学生对未来的职业有基本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崇尚劳动的意识;第二学年,重点依托课程实训为劳动实践平台,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劳动实践,提升学生劳动能力与职业核心技能,强化工匠精神;第三学年,通过企业实践,以企业标准作为衡量学生劳动能技能,借助企业实践促进学生积累丰富的技能应用经验,实现人才多元化培养,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与岗位适应性。
3.2 加强劳动教育与专业教学互动,满足专业教学的需求
让劳动教育与专业课教学加强互动,旨在促进两者关联性不足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为劳动教育的高效开展做好铺垫,促使专业课教学需求获得满足。继而为专业教学推进提供有效融合,并寻找专业教学和劳动教育衔接的突破口,解决衔接互动不足的问题。如针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型人才培养,劳动教育需结合专业技术特性以及学生日后工作内容,灵活地调整劳动教育策略,适当融入和专业教学相关的教育内容,使得劳动教育作为延伸专业实践的平台,打造多元化的实践环境,让专业教学开展过程中可发挥劳动教育潜在的作用,在教育互动的基础上提升双向融合能力,我校通过设置“第二课堂”专业技能劳动实践学分,结合学生的特性及今后就业等,开展综合化的劳动教育实践,沟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让劳动教育和专业教学保持相同的目标,为之后基于劳动教育的专业课教学质量提升奠定良好基础,让劳动教育的开展可多方位为专业课教学提供保障。
3.3 以劳动教育培养目标为要求,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高质量的劳动教育呼唤“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汽车维修领域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有“双师型”师资队伍来保障课程的有效实施。当前大部分的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实践及锻炼,特别是缺乏既懂专业知识又精通教育学理论,能够有效融合劳动教育与汽车专业课程的复合型教师。因此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在培育汽车维修专业教师新时代勞动教育的举措上,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专业定期选派教师到一线企业岗位参加企业实践项目,例如每年选派教师参加吉利“春雷”教师企业实践项目,通过参与企业的项目,技术攻关,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行业的前沿知识,促进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减弱专业课教师抵触融入劳动教育的心理,让教师可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资源的育人作用。其次通过企业入校、聘请汽车维修行业专家或者技术能手到校进行师资培训、参与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充分发挥校企的作用,把行业的最新技术、工艺、标准传授给师生,提高师生运用最新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三是自我提升,通过主动学习,及时更新专业学科知识,获取汽车维修技能等级证书,提升教师劳动教育的水平。
3.4 以产教融合为支撑,共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需要依托实训基地作为劳动实践的重要平台,“搭建产教融合育人平台是职业教育劳动育人,培养面向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能够为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提供载体”[4]。与企业共建生产性劳动实践基地,把企业标准导入职业能力标准,建立广西技术能手大师工作室,把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融入专业课程,夯实学生劳动观念和标准;与上汽通用五菱、宁德时代、吉利,比亚迪等开展校企合作与订单班,把企业的真实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促进学生积累丰富的技能应用经验,为日后新岗位的适应力强化提供有利条件;扩大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如与吉利汽车等企业联合创办实训基地、工作站等,确保每名学生都有足够的实践机会。同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与行业最新标准和技术发展接轨,通过生产性劳动实践基地,面向社会服务,深化对劳动价值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3.5 注重评价体系建设,构建多维度的劳动素养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对于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是面向企业,汽车专业的课程必须以企业的需求为主,建立以能力为本的课程评价系统,将实践技能和劳动素养纳入评价范畴,实施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在汽车专业的课程评价体系中,建立行企业、专业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劳动素养评价体系,有效改进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突破传统评价模式的局限性,评价重点是全方位多角度考察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效果,系统考察师生在劳动教育中实施的实效,让学生真正在劳动实践中掌握专业技能。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职业院校在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不再局限于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还应注重其他方面的培养,劳动教育则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职业院校在推进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的过程中需要多管齐下,采取综合性策略。只有不断优化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加强与专业课程的整合,才能培养出既有实践能力又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研学实践教育与劳动教育专项课题: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与专业课教学融合的研究,课题编号:2022ZJY2023,项目负责人:江鸿丰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专项课题:“五育并举”视域下高职院校第二课堂课程化实践与研究,课题编号:2023SZ11,项目负责人:江鸿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Z].2020-03-20.
[2]王东颖.构建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的生发逻辑及实现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5):86-91.
[3]仇怀凯,刘烨,陈军绘.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体系构建[J].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1,27(05):20-25.
[4]彭谦.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施路径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4):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