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盼盼 肖欢
摘 要:育德、修技是提质培优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双引擎”。提出汽车专业育人为本、强技为先,并以创新评价方式为保障的的育人機制,在引导学生“立大德”“守公德”“讲私德”的基础上丰富教学资源建设、优化培养模式,多元化发展评价机制,促进汽车专业德技并修育人机制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提质培优 汽车 德技并修 育人机制
1 提质培优的内涵
2020年9月,教育部等9个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联合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1],按下了贯彻“职教20条”的加速键,标志我国职业教育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
提质,即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当今社会对技能人才的多元化高要求,加之生源多样化带来的教育难度的增加都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提质的内涵正是在于克服这些困难,为职业教育增值赋能,可以从教育结构、人才培养和治理水平三个方面来着手。[2]
培优,即培育职业教育品牌。地方政府与中央改革同向发力,各个地区因地制宜打造区域品牌。职业院校是职业教育的基础载体,设置对接社会需求的专业学习,基于师范(骨干)校、“双高计划”等项目打造优秀专业集群,建设省域、国内高水平职业院校,引领职业教育发展。
2 德技并修是提质培优的潜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人无德不立,良好的道德是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基础,也是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社会、造福人类的基本前提。学生应具备政治“大德”、职业“公德”、个人“私德”[3],与此同时,扎实的汽车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是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备“德”的基础上,学习并运用专业知识技能才能实现当今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
德技并修旨在培养思想素质过硬、知识技能熟练的应用型人才,培根铸魂、启智润心。高职院校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关于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4],通过思想教育的培养、知识技能的传授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从而提升职业教育的品质,打造职业教育品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提质培优。
3 汽车专业德技并修育人机制构建
3.1 育人为本
汽车专业的德育课程较少,加之近些年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使得专业课程调整内容较多,教学趋向通过理实一体来强化学习重难点,而忽略了职业道德素养的内化。为切实有效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理念,可从多角度发力,深层次优化。
3.1.1 塑造思想政治“大德”
将课程思政融入汽车专业教学中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充分发挥课堂的阵地作用,将价值引领与汽车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让课堂有思政味道[5],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学校在设置思政课的同时,广泛开展学生思政活动,如诗朗诵、黑板报比赛、红歌赛等,不断使学生得思政“大德”得以熏陶,也可通过教师思政课堂比赛让教师认识到课堂的不足,学习先进的课程思政理念,借鉴优秀的课程思政经验,促进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提升与发展,让教师上好每一节思政课堂与课堂思政。对于专任教师本身,做好课程思政首先应具备思想政治功底,如党史、国史、治国理念、法治政策等元素,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公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理念,抑或与汽车专业息息相关的创新思维等内容。其次,要具备深挖思政元素的能力,将爱国元素、社会主义文明和谐等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3.1.2 培养汽车职业“公德”
工匠精神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是制造行业的“精神之钙”,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新时代汽车专业发展的应有之义。以新时代工匠精神为指导,带领学生认识汽车职业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工匠精神为引领,注重激发培养学生对汽车专业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汽车职业的认同感、自豪感与使命感,确定适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求实创新、吃苦耐劳的职业素养;树立安全与责任、团队合作等职业意识;提高汽车职业需要的思维判断与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开展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系列讲座实施系统的职业指导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就业形势,熟悉就业政策,了解社会、行业和职业状况,认识自我个性特点,了解职业素养要求,熟悉职业素质规范,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3.1.3 提升个人“私德”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个人品德的修养,树立其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激发其发展内驱力,助力学生自我成长[6]。
学校、教师应做好对学生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工作。充分发挥教师这一领路人的引领作用,首先教师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唯有此才能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为人师表,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树立良好的榜样。
3.2 强技为先
在强调道德素养的同时,应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技能的提升离不开学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优秀的教师队伍等“硬配套”,也离不开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等“软配套”。
3.2.1 教学资源建设
一要优资源。线上线下资源双融通,通过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大力推进“互联网+”“智能+”教育新形态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开发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资源,探索体现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形式,形成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体系,为教育教学提供优质充足、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支撑。
二要活形式。强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这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通过现代学徒制试点、“1+X”证书制度试点等有效促进校企合作纵深发展,不断完善校企一体化育人机制,通过订单培养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学生是由学校选拔的学生和企业招收的员工组成,教育的实施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培训和考试内容来源于企业的需要,开设为本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实习课程,企业在具体的职业培训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根据企业需要进行短期的技能培训,培训完后,经公司组织考核合格,就可按合同上岗就业。这种合作针对性强,培养出来学生适应性强,就业率高,就业稳定性好。通过引企入教建立校中厂,将“车间变课堂”,为学生提供真实场景化的实习实训平台,实现企业优秀管理者或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促进校企双方互聘,企业工程师走进学校给学生授课,同时学校教师给企业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通过校企双方的互聘,使学生在教学中获得技能训练的过程,既是提高专业技能的过程,也为企业生产产品、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既解决了实训材料费紧缺的矛盾,又练就了学生过硬的本领,真正实现在育人中创收、在创收中育人。同时职业院校可筹备建设产业学院,组建“专业点+企业群”职教联盟,创新合作运行机制。坚持“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使产业经济与教育教学紧密连接、互相促进[7]。
三要强队伍。“双师”素质队伍是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发展保障,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打造一批有信念、有情怀、知识先进、熟悉行业的师资队伍。爭取形成职教界的教学名师、产业界的企业名匠、竞赛界的创新名人、证书届的行业引领,实现强师德、善教学、熟技能、懂科研、能服务全方位赋能的职业教师队伍。
3.2.2 培养模式优化
从学生培养过程来看,有效实行“1+X”证书制度,探索课证融通培养模式,循序渐进遵循“夯基础—强技能—考证书—熟岗位—入企业[8]”的培养体系来强化其汽车职业技能。
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注重学生的汽车职业意识的培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德育养成教育、法制安全教育等,第二学期培养学生的汽车职业素养,引导树立职业理想,进行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在夯实基础的条件下,第三、四实施强技能的培养,对学生进行汽车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的汽车职业素养与能力,确定汽车职业理想,进行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树立汽车专业自信。第三阶段考证书和第四阶段熟岗位安排在第五学期,引导学生考取汽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紧跟行业发展趋势,提升汽车职业技能,安排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短期企业参观及校外实习,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让学生获得职业工作体验,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最后一个学期开展入企业活动,实施劳动与教学相结合,即工学交替模式。这种模式下有两种常见实施方式:一种是工读轮换制--把同专业同年级的学生分为两半,一半在学校上课,一半去企业劳动或接受实际培训,按学期或学季轮换;另一种是全日劳动、工余上课制--学生在企业被全日雇佣,顶班劳动,利用工余进行学习,通过讲课、讨论等方式把学习和劳动的内容联系起来,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系统的课程,到企业去是技能提升训练,让学生通过实践了解汽车企业生产流程、管理制度及工作要求,进一步内化职业道德,提升职业能力,为就业夯实基础。学校也可引进企业,将一部分生产线建在校内,在校内即可解决“理论学习”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的模式,既可以解决企业场地不足的问题,也可解决学校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真正做到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获得产学研合作的多赢途径。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让学生深入汽车产业真实场景,感受汽车生产的全过程,领会汽车研发、设计、生产、营销等一系列过程所需的职业技术与能力。
3.3 创新评价机制
3.3.1 目前评价机制面临的问题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对岗位的职业胜任力。传统的高职院校汽车专业学生评价机制存在以下问题:
(1)重量化,轻质化
目前教育评价多侧重于标准化、数量化的定量评价,突出纸笔测验,以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定性评价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与心理感受,注重观察及交流,公正性难以保证,因此常不被重视。这就使得学生片面追求高分而忽视综合素质的提高,最终会影响学生的综合发展。
(2)重总结,轻形成
总结性评价倾向于常见的等级评定,以最终结果来判断学生学习情况,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形成性评价则突出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及能力培养,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及时反馈信息并作出调整。
(3)重学校,轻社会
学生的评价目前多止步于学校评价,通过学校教师及相关职能部门对学生进行上学期间的评价。离开了社会反馈的评价是片面的评价,学生无法更好的融入社会,容易造成学生与社会的脱节,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4)重成绩,轻素养
学生的评价往往通过定量的分数呈现来判定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使学生成为学习的工具,训练出只会识记而没有思想、有知识而没有文化的“高材生”[9]。学生的素养虽被纳入评价体系内,但所占比例较低,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难以具体界定的状态。
3.3.2 创新评价机制面临的问题
健全评价机制,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实现德技并修,需摒弃传统的唯分数论,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建立多维度多层次评价机制,实现教书育人闭环反馈,不断优化育人质量及教学效果,以满足新时代社会对汽车专业技能人才的要求,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多元化评价主体
根据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育学院枯巴教授和维德比尔大学高等教育学院副教授林肯创立的“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学生的评价主体不应该只有学校的老师,教育管理部门、社会、家长、企业都可以参与进来作为学生评价的主体。特别是提质培优背景下校企融合、产教融汇的实行,企业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他们可以从社会视角、行业领域更精准、更直接的发现学生的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能给出针对性的建议与反馈,使学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及时调整,这将直接影响高职院校汽车专业学生整体综合能力的提高。
(2)全面化评价内容
高职院校汽车专业要为社会输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扎实的专业知识的高技能型人才,因此在评价体系中不仅应体现对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察,还应有涵盖方法、态度、价值观等内容的考量,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评价内容应随时代发展、专业要求、行业动态进行更新调整。
(3)综合化评价手段
量化评价虽然客观、高效、直观、易操作,但就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等难以标准化数字化,因此完全的量化是不合适的,美国专家斯塔克认为,评价者应牺牲某些测量上的准确性以换取评价更多的有用性。可采用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等手段的综合运用来弥补量化评价的缺陷。对于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的学生来说,不能只以量化的评价来作为学生的最终评价结果,而应注意学生思想品德的表现、职业素养的符合程度、平时听课的认真程度、动手实践的标准程度和创新思维与能力的表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
项目:2022年省级质量工程-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传统专业改造升级(原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与专业改造)(NO:2022zygzsj036);2023年度安徽省高校科学研究项目—基于流固耦合的电控多片离合式限滑差速器传动特性研究,项目号2023AH040200。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教职成〔2020〕7号[A].2020-09-16.
[2]任占营.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现实意义、实践方略和效验表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3):5-9.
[3]陈月娜.“双高计划”视域下高职导游专业群德技并修育人机制探究[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21,25(01):59-62.DOI:10.15954/j.cnki.cn32-1529/g4.2021.01.016.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1-24).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5]田伟.德技双修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学改革路径探讨[J].科教导刊,2022(06):100-102.DOI:10.16400/j.cnki.kjdk.2022.06.033.
[6]沈剑光.提质培优、增值赋能,职教成就出彩人生[J].职教通讯,2021(01):7-8.
[7]赵昕,高鸿.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根本保证:以制度建设为核心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36):12-17.
[8]张立峰,陈贵翠,王曙东.“双平台三融合五递进”纺织专业德技双优、工学结合育人模式探讨[J]. 纺织服装教育,2021,36(01):94-98.
[9]张华,刘万海.当前学生评价中亟待澄清的几个问题[J].全球教育展望,2005,34(10):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