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

2024-04-22 12:23王静
家长·下 2024年3期
关键词:双减作业语文

王静

“双减”政策是教育部门整治负重教育现象和不公平教育现象的一记重拳,旨在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校内作业负担。现代学生多是在负重教育下成长的,有补不完的课、做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补习班。当学生校内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同时减轻后,虽然学生和家长可以得到放松,但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影响。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获得高效学习,这样才可以真正实现“双减”政策的初衷。

一、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授课任务不明确,学生无法准确把握学习方向

小学语文学习较为繁琐,而小学生自身思维能力有限,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学习目标,以此进行针对性指导,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学习重点,从而避免无效学习。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授课目的不清晰,把讲授的中心放在课本读写练上,忽视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而且,小学学生的思维逻辑还不够成熟、课堂时间有限,若要让其掌握较多的语文内容,就必须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将所学到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这样才能保证语文授课效果。

(二)课堂授课方式缺少创新,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

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教室变成学生的主场,教师如何高效地利用课堂时间,使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是教师着重探讨的问题。为了保证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全体学生都在有限的课堂中尽可能多地掌握语文知识,语文教师需要不断进行授课方式的创新。但是目前许多教师仍旧采用常规的语文授课方式,只是引导学生记忆和抄写重点的段落和字词,没有意识到这种方法会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处理减负和务实的关系

自“双减”政策提出以来,教育工作者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升学生学习效果而不懈努力着。减负只有落到实处,才能让课堂变得更实,比如,课堂情境的构建要根据内容而定,突破常规的设计,要考虑是否具有可行性。对语文教学来讲,减负是一种目的,务实也是一种要求。

(二)处理好学生自学和教师讲学的关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教学要在把握学生发展规律、语文特点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需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模式。”但自主学习并非放任学生不管,否则会让学生迷失自我。班级学生的能力、认知等是不同的,只有做到因材施教,才能保证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同时要处理好学生自学和教师讲学的关系,实现教学相长。

(三)避免重结果忽视过程表现

教学过程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师教的过程,即教师如何启发和引导学生。第二,学生的学习过程,即学生如何获得知识。以阅读为例,教师一般只要求阅读的数量和质量,通过一次次的阅读,让学生有所提升,能够真正地把握文章大意。但是,这样只侧重结果、忽视学生过程性表现的做法,不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质量不尽人意。“双减”政策下,阅读教学应侧重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体会文章语言、写作方法以及情感表达,这才是学情的真实反馈。

(四)热闹并非成功的课堂

课堂表面的热闹,不仅无法帮助学生积累知识,还会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激活课堂。只重视表面的热闹,知识无法真正地内化于学生心中。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讲,教师的精心组织会保持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从而使其在大家的交流、碰撞中走向更深处,以完成高效课堂的构建。一些文章语言优美、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此时不要将其强加给学生,要为学生留出品读的时间,使他们置身其中静静地感受。

(五)切勿过度依赖课件,忽视传统教学优势

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以独特的优势将抽象的知识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出来,优化了课堂结构、提升了语文教学效率,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但过度依赖多媒体而忽视教师指导的教学,弱化了课堂交流,抑制了学生的积极参与,阻碍着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三、“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提质增效的策略

(一)准确解读教材,精准把握内容

在“双减”政策下,从课程标准到教材内容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进。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结构上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按照“内容主题”(如“修身正己”“挚爱亲情”“人生之舟”等)组织单元,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同时,又有另一条线索,即把“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中。

教师要把握教材的编写体系和编写特点,梳理人文主题、语文要素,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逻辑主线,再通过梳理教材的内容框架来厘清学习内容的脉络。每一册教材有几个单元、每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是什么、每个单元有几篇课文、习作分别写什么内容、口语交际练习的话题是什么等,教师都要做到了如指掌。只有研究透教材,对学段学科内容了然于心,切实明白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才能实现精准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整合单元教学,落实语文要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指出:“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一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这一要求阐明了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内涵与特点。在设计课堂教学的流程时,教师应增强整体意识,站在单元整体的高度去思考每个板块的编排意图和相互关联,再确定课时教学目标,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习作指导单元,人文主题为“我手写我心,彩笔绘生活”,由单元导读、两篇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六个板块组成。单元导读部分的语文要素“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和“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明確了本单元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交流平台”进一步解释了单元目标的达成路径:通过单元导读部分明确教学目标;深入研读两篇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方法;利用“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板块进行实践练习;通过单元习作《生活万花筒》进行综合应用。

在教学两篇“精读课文”时,教师可以根据该路径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把时间、地点、人物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的方法,这也是本单元教学的方向。两则“习作例文”的批注与文后问题,则引导学生用前期学习的表达方法写一件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事,为写好“习作”——“生活万花筒”做铺垫。整个单元内容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围绕单元语文要素环环相扣。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整合单元要素,统筹备课,开展单元整合教学,既可以提升学生的知识分析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又能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单元要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设计实践活动,增强教学效果

“双减”政策下,教師需要落实课堂教学实践,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促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相应的语文技能。但三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无法在课堂教学中集中注意力,从之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师在教学期间也遇到了较多阻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实践活动,完善课堂教育体系,遵循学生发展规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实践活动的设计还能降低教学难度,让学生以一种直观的感受了解到教材描述的内容,真正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将“双减”政策精神全面贯彻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中。

以《父亲、树林和鸟》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饰演文中的角色,基于教材内容进行故事创编,掌握父亲、“我”的性格,然后通过情景剧的方式展开演绎。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评价,描述对方讲述的优点与不足,表述自己的观点与改进方案,最后教师进行二次评价。这种方式不但能够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入了解教材内容,理解教材表达的深层情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科学分析,构建完整的教育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四)加强家校合作,引导自主学习

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面对“双减”政策契机,家长需转换角色,既不做“甩手家长”,更不做“包办家长”,引导孩子科学规划、合理安排时间,认真督促孩子少玩游戏,多陪伴孩子观看《诗词大会》《百家讲坛》之类的电视节目,陪伴孩子阅读,做好孩子的“领路人”。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化、个性化合理布置作业,多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平台,帮助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驱动学生自主探索,让他们享受到成长的收获与快乐。此外,家长与学校之间应该及时沟通,通力合作,一起帮助孩子实现进步。

(五)创设教学情境,构建高效课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这一理论正好与新课改强调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要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及探究学习的环境”相契合。小学生年龄较小,好奇心和探索欲较强,且对未知事物充满热情和兴趣,若教师在构建高效课堂时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样的课堂缺乏激情,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导致了课堂教学的低效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教师应基于小学生年龄特征及认知规律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以此带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各感官的良好发展,提升课堂教学的活力,确保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序高效进行。

例如,在教学《宇宙生命之谜》这一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文教学情境,借助信息技术还原浩瀚的宇宙,让学生对宇宙生命之谜形成初步的了解,再带领学生体会太阳系在宇宙中的渺小和太阳系的构成,并向学生逐步展示太阳系中的行星以及每个行星的基本情况和地貌,然后引导学生判断观看的这些行星是否有生命。教师创设此种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所学知识,也有助于学生掌握课本重难点知识,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小组合作学习,突出主体地位

合作学习是一种现阶段十分常见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忽视了对学生合作学习过程的关注,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对此,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相互评价,以此增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加深学生的认知,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学习《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默读文章,在学生对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建立起一定的认识后提出以下问题:“老屋为什么总也倒不下?老屋代表着什么?”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回顾文章内容,品味与分析文章段落,提炼出其中的关键信息,对文章建立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此时,教师不需要让学生立刻回答问题,而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问题作进一步讨论和分析,使学生得到有效交流,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获得新的见解和认识,能够自然而然地实现深层次的思考。之后,教师还可以鼓励组内学生回答问题,并讲一讲自己的思考过程,实现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有效锻炼,并让学生对文章作进一步总结和概括,实现对文章的深度理解,让“双减”政策下的小学语文任务得到高效完成。

(七)优化作业设计,减轻学生负担

在传统教学中,过重过难的作业负担不仅影响了许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使多数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伤害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双减”政策背景下,语文教师不能将作业任务单纯地停留在生字、词语的书写或者古诗文的反复默写上,需要控制好书面作业的总量,做到少而精、精而有趣,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要尽量避免出现机械、单调、重复性的无效作业或惩罚性作业,缩减一些死记硬背、反复抄写的练习;作业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作业的内容要丰富、形式要多样,不能只布置单调的字词书写作业,应该增加更多的实践性、操作性或体验类作业。作业设计既要面向全体,又要能够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探索作业分层、弹性作业、个性化作业的创编,探索因材施教下的作业设计;要认真批改作业,加强面批面改,做好学生的答疑解惑。

四、结语

总而言之,“双减”是教育的一种变革,更是教育的一种挑战,小学语文教师应不断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作业效能,确保既减“负”又提“质”。落实“双减”政策,立足课堂细研磨、智慧碰撞共提升,扎实落实“双减”政策,努力焕发课程活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注: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课题“‘双减政策下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104017)的核心成果。

猜你喜欢
双减作业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快来写作业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作业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