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命题语料的选取要具有“多样性”特征。命题语料的多样性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特点,契合了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同时有利于增加命题空间,增强试题思维张力,有利于积极引导日常教学。
【关键词】 命题语料 多样性 维度 重要性 导向性
1.均衡选用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依据课程标准的表述,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新闻报道、时事评论、应用文等体裁的文章,以及纪实散文等文学作品,属于写实作品。诗歌、小说(包括科幻小说)、戏剧和非纪实散文等,属于虚构作品。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能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并对两类相关作品的课程目标、质量标准做出了具体规定和描述。从课程标准的表述以及这两类作品在教材中的实际分布看,考试命题需要均衡选择这两类作品,以全面考查学生阅读这两类作品的能力。
2.主要选用连续性文本,但不能忽视非连续性文本。连续性文本是指由句子和段落构成的文本,句子是文本的最小单位,文本通常有比较完整、明确的表意。非连续性文本是与连续性文本形式不同的、不以句子为最小单位的文本,通常由多种材料组合而成,且缺少连续性的意义表达。数字表格、统计图等数据图表,示意图、逻辑关系图、地形图、地图、徽标等图示,漫画、照片、书法等图片,说明书、时间表、目录、索引等清单,属于非连续性文本。[1]
例如2023年中考,广西卷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三属于数据图表类非连续性文本,山西卷实用文阅读中“博学”小组呈现的“展板”和“笃行”小组分享的结构图等属于图示类非连续性文本,云南卷第8题中“孔乙己第二次进店”的场景图、第10和第11题的书法作品图、第20题“扬派盆景”图等,属于图片类非连续性文本,浙江宁波卷第8题的“劝说方案”、第三大题的“导学单”、第12题的“探究单”等属于“清单类”非连续性文本。
3.灵活选用单篇文本与多重文本。单篇文本是指命题实践中用于命题的单篇作品,多重文本是指由若干篇(段)相对独立的文本构成的一组文本。这些文本的文体不限,形式自由,文本之间的关系可以互相补充,也可以相互冲突,它们合在一起共同构成命题语料。
b
就一般情况而言,一份试卷既要有单篇文本阅读,也要有多重文本阅读,需要根据命题的实际需要灵活设计,以发挥两种阅读形式各自的命题优势。近年来,多重文本阅读的命题方式得到重视,被广泛采用。例如2018年中考,浙江省温州卷中有一道“跟着名家读鲁迅”的题目,选用了五则语料,包括《鲁迅入门读本》的前言、目录、封面图片,鲁迅先生的散文诗《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及这篇散文诗的导读。以这五则材料共同构成的多重文本作为命题语料,极大地拓展了命题空间和试题的思维张力。
1.重视选用“三种文化”语料。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部分确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大核心“主题与载体形式”,这就意味着考试命题需要高度重视选用“三种文化”语料,并做到全面涵盖、均衡分布。
选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料需要考虑多种载体形式:一是经典文言篇目;二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创作的现代白话作品,如2023年中考北京卷的《校园生活》、浙江温州卷的《鲲鹏记》、辽宁沈阳卷的《墨香里的年味儿》等;三是人文典故、基本文化常识、艺术作品、传统文化遗存等。
“革命文化”语料主要指反映“伟大建党精神”的作品,内容上以反映“革命传统”为主要特征。如2022年中考,安徽卷《红船女子》描述“中共一大”召开的历史进程,福建卷《潞安城》记录“抗日战争”,湖南长沙卷《号魂》再现了从“抗日战争”到“脱贫攻坚”的漫长历史变迁等。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语料,在内容上主要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奋斗历程、重大事件、重大成就、模范人物等。例如2023年中考,天津卷的《水乡寻梦》、安徽卷的《中国地图》、湖南长沙卷的《圆满》、广西卷的《长长的山路》、贵州卷的《铁核桃》等,均是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
参照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规定,这三类作品应成为试卷语料的主体,占比应在60%~70% 。
2.合理选用各类社会生活语料。参照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规定,反映科技、自然和社会生活的语料应占30%~40%。我们选用这类语料,可以参照以下路径,选取古今中外不同题材、不同领域的语料。一是依据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的表述选取语料,做到语料涵盖不同学习任务群的内容指向。二是依据现有教材36个单元的人文主题,确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系列的语料内容。三是参考命题实践丰富的语料类型,确定命题语料的选题方向。如抽样选取2021年15套中考卷中的28则文言文语料发现,其中涉及“修身做人”和“责任担当”各七则,“求学”“治国理政”“实践出真知”和“寄情山水”各三則,另有江苏苏州卷出自《吴县志》的《孙云球传》高度关联“工匠精神”。[2]这些对命题语料题材的抽样统计研究,为命题语料的选取提供了实践基础和参考依据。
1.不同语体风格。语体风格是居于语体之上的言语现象,是语体的表现风格,不同的语体有不同的表现风格。命题语料选择时也应考虑语体的不同:一是合理确定古代文言文经典作品和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作品各自的占比,既要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又要有利于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二是兼顾艺术文体风格和实用文体风格两类语料,用好两种风格语料所具有的不同的育人功能和命题价值。三是在以书面语为主体的前提下,适当选用情境对话、演讲、辩论、座谈会、口头报告等口头语体风格的语料,在保证风格多样性的前提下,考查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口语理解能力。
2.不同地域、时代和流派风格。不同国别、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流派、不同作家的作品,有不同的风格。这些不同的风格,也是命题语料选择需要考虑的类型方向。一是需要关注更宽地域、更多风格的作家作品。以广州市近四年的四篇文学作品阅读命题为例,作者既有意大利、阿根廷的作家,也有我国的来自湖北、陕西不同地域的作家,命题选用语料注意了更广地域、更多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品风格具有显著差异,呈现出朴实感人、委婉讽刺、现实冷峻和华美绚丽的特点。二是需要关注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作家作品。以抽样统计的2015年至2019年间的古诗词阅读试题语料为例,其取材范围集中在唐、宋两个朝代,尤其集中在这两个朝代的著名作家作品中。唐宋诗词是中国诗词的高峰,命题选用语料适当倾斜无可厚非,但如果过于集中于某个时代或某些作家,则不利于多样化风格和多元化思维的形成。
3.不同学科风格。不同学科因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表达需求的不同而在表达风格上有一定的差异。考试命题设计跨学科学习任务,要注重选用不同学科风格的语言材料,以加强试题内容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实现跨学科学习任务的设计。例如2023年天津市选用的语料《如何给山峰测高》和《2023年上半年天津市小长假旅游接待人数统计图》等,具有鲜明的数学学科表达风格。2023年江苏苏州卷选用的《生命的未来》具有生物学科风格,科学术语较多,同时也用摹状貌和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寻求更生动的表达。
1.出版物种类多。在收集和选用语料时,需要尽可能在多种报刊和书籍中筛选,而不宜集中在少数几种报刊或书籍中。例如广东广州2023年实用文阅读,语料整合自《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多种报刊,以及《广州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低碳生活方式的本质意义与影响因素》多篇文章。[3]
2.时间跨度长。选用的命题语料,需要能体现出较长的时间跨度,这既包括语料产生应有的时间跨度,也包括语料所反映的内容有一定的时间长度。例如2023年北京卷实用文阅读选择的语料,材料一反映“2005年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如何做”,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2022年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情况及政府下一步如何做”,语料选用跨越了17年,具有“时间跨度”上的多样性。[4]
3.地域空间广。语料选用需要考虑语料来源和内容的地域广度,具备全国视野,全球眼光。例如2023年中考,安徽卷中综合性学习选用的语料“太阳神鸟”反映成都金沙遗址文化,文学阅读语料《中国地图》具有全国视野,实用文阅读涉及辽宁盘锦红海滩、重庆梁平、河北衡水的湿地保护,语料选用在空间上有一定的广度。
课程标准两次针对命题语料提出“多样性”要求,从侧面说明,语料的“多样性”是判断整卷语料质量的关键指标,对于命制高质量试卷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特点。命题语料的“多样性”要求,首先是语文课程特点的需要。一是课程特征的需要。语文课程是综合性的课程,反映在语言材料上,就是语言材料“多样性”所表现出的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全面性。二是课程育人的需要。不同的语言材料有不同的人文价值和育人价值,学生阅读“多样性”的语言材料,可以了解不同文化、历史和社会中的人们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从而形成多元思维和成熟的价值认知。
2.契合学生生活和学习特点。命题语料的“多样性”,能够更好地反映社会生活现象和社会发展风貌,契合真实学习和生活情境下的阅读。一是真实阅读具有多样性特点。学生在真实生活和学习情境下的阅读,是多元而广泛的,并不局限于某类特殊文本或某个特别作者。二是社会生活是开阔多元的。试卷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载体,理应选用多样性的语料,创设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测评学生应对社会生活的能力。三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趣味。贴近社会生活的多样性语料,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得更为紧密,更易于引起学生的共鸣。
3.保证考试的公平性。选用多样性的命题语料,有助于保证考试的公平性。一是避免偏向有某类阅读偏好的考生。命题如果过于集中选择某类语料,会导致语料内容和形式的单一。二是避免押题训练。狭窄的单一风格的命题语料,为押题提供了更大可能和机会。教师和学生会沿着命题者选择语料的“风格”和“足迹”,选用相关语料进行应试训练,或能押中考题。三是公平测评考生阅读不同类型语料的能力。语料多样性有助于测评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和全面阅读素养,学生如果被某一特定的文本类型或任务所限制,容易导致测评结果不能真实、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4.增加命题空间,增强试题思维张力。命题语料的多样性,利于增加命题内容空间,为命制更具思维含量和思维挑战性的试题提供了可能。一是利于扩大命题范围。多样性语料涉及更广泛的主题和社会生活领域,这为命题提供了更广范围和更多可能性,命题者可以在“依文命题”的基础上设计出更多、更新颖的试题。二是利于命制关联性、综合性試题。语料的多样性让语料具有更多元的信息、更丰富的内涵、更多样的关联、更矛盾的冲突等,利用这些关联可以命制综合性更强、思维含量更高的试题,从而利于测试考生的深度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5.积极引导日常教学。语料“多样性”的反面是语料的“单一化”,包括文本样式、题材内容、语料来源等的单一化。题材较为单一的语料,容易导致日常教学和学生阅读的窄化。相反,多样化的语料则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一是教师教学应选用更广泛的语料,二是学生应更广泛地阅读。
语文命题选用多样性语料,既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也反映了客观的社会生活,更回应了考试的功能性要求。教师在语文命题过程中,需要尽可能从文本的文体特征、题材内容、作品风格和来源渠道等维度,选取“多样性”语料,为命制更高质量的试题做好充分准备。※
[1]叶丽新.读写测评:理论与工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171-172.
[2]杨和平.从语料选用特征看文言文阅读命题基本共识——以2021年15省市中考试题为例[J].中学语文,2021(29):78-80.
[3][4]杨和平.多重文本阅读命题旨要——以2023年部分省市中考试题为例[J].语文建设,2023(17):57-62.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教育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