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回眸、展望与政策选择

2024-04-22 06:32陈乐一
中国经济报告 2024年1期
关键词:消费经济

陈乐一

提 要: 2023年,我国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不确定性上升,国内周期性、结构性矛盾比较多且相互影响,自然灾害频发。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我国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国民经济回升向好。支撑经济大盘的四大宏观经济指标运行平稳,各种“晴雨表”与细分领域的指数、指标也从不同侧面折射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展望2024年,我国发展仍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积累增多。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扎实做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加快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进一步提升宏观调控前瞻性、科学性、有效性;全力以赴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关键词:宏观指标;细分指数;市场“晴雨表”;回升向好;科技创新;民营经济

一、2023年我国经济形势分析

2023年,世界经济低迷、复苏乏力,国际格局复杂多变,地缘政治冲突频发,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不确定性上升。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周期性、结构性矛盾比较多且相互影响,自然灾害频发。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我国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国民经济回升向好,供给需求稳步改善,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2023年中国经济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分季度看呈现前低、中高、后稳态势,在攻坚克难中走出一条回升向好的复苏曲线,向好趋势进一步巩固,呈现“稳”“进”“好”特征。

(一)支撑经济大盘的四大宏观经济指标

支撑经济大盘的四大宏观经济指标运行平稳,表现较好,呈现“一高一低两平”的特征:经济增速较高、物价较低、就业平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经济增速加快。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126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增速比2022年加快2.2个百分点。按照可比价计算,2023年经济增量超过6万亿元,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一年的经济总量。我国5.2%的经济增速高于全球3%左右的预计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

物价总体保持温和上涨。消费领域价格总体平稳,生产领域价格低位运行。2023年CPI上涨0.2%,核心CPI上涨0.7%。物价运行保持总体稳定,低于《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涨幅3%左右”的预期目标,与主要经济体高通胀形成鲜明对比。随着输入性、周期性、季节性等因素有所改变,基数效应逐步减弱,商品服务需求持续恢复,预计今年CPI有望温和回升,保供稳价具有坚实基础。

就业形势总体改善,城镇调查失业率下降。2023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2%,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全年城镇新增就业有望达到1200万人以上,就业形势明显好转。2023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9753万人,比上年增加191万人,增长0.6%,农民工就业形势持续改善。

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外汇储备2023年全年稳定在3.1万亿美元以上。国家外汇管理局今年1月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2380亿美元,较11月末上升662亿美元,升幅为2.1%,这是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连续第2个月增长。

(二)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均有不同程度恢复回升

消费持续恢复回升,消费规模再创新高。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1495亿元,超过4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2%,总量创历史新高。消费重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成为2023年带动经济恢复的重要力量。2023年,最终消费支出拉动经济增长4.3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82.5%,提高了43.1个百分点,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显著。服务消费较快恢复、回暖,也是2023年消费恢复的一大亮点,服务零售额比上年增长了20%,快于商品零售额14.2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规模增加,高技术产业投资增势较好。2023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03036亿元,比上年增长3.0%;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增长6.4%,这是在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9.6%的情况下实现的,可以说来之不易;制造业投资增长6.5%,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9%,对投资增长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受房地产开发投资影响,民间投资下降0.4%,但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民间投资增长9.2%。

2023年外贸运行总体平稳,规模稳中有增,质量优中有升。据海关统计,2023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1.76万亿元,同比增长0.2%。其中,出口23.77万亿元,增长0.6%;进口17.99万亿元,下降0.3%。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好于预期,实现促稳提质。

2023年我国外贸还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经营主体活力充足,民营企业主力作用增强。2023年,我国有进出口记录的外贸经营主体首次突破60万家。其中,民营企业55.6万家,合计进出口22.36万亿元,增长6.3%,占进出口总值的53.5%,提升3.1个百分点。同期,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2.61万亿元,占30.2%;国有企业进出口16.68萬亿元,占16%。二是贸易伙伴多元共进,“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占比提升。2023年,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19.47万亿元,增长2.8%,占进出口总值的46.6%,提升1.2个百分点;对拉美、非洲分别进出口3.44万亿元和1.98万亿元,分别增长6.8%和7.1%。第四季度对欧盟、美国进出口回暖,全年分别进出口5.51万亿、4.67万亿元,分别占进出口总值的13.2%和11.2%。三是产品竞争优势稳固,出口动能丰富活跃。机电产品中,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增长29.9%。四是国内需求持续恢复,大宗、民生商品进口有序扩大。五是高水平开放稳步推进,新平台新业态发展势头良好。

(三)工业生产稳步回升,民营经济发展恢复向好

2023年工业经济在波动运行中总体稳步恢复回升向好,发展韧性进一步增强,呈现“稳、新、强、融、优”的特点。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6%,较2022年提升1个百分点,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2.3%,制造业增长5.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3%。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8%,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快2.2个百分点,对推动工业稳定回升发挥了关键作用。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5.0%;股份制企业增长5.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4%;私营企业增长3.1%。工业投资稳中有进。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

民营经济发展恢复向好。2023年前11个月,全国新设民营企业706.5万户,同比增长15.3%。前11个月,第二产业民间投资增速继续保持高位,增长9.7%,高于第二产业整体投资增速0.7个百分点。外贸贡献增长凸显,民营企业成为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中坚力量。民营企业进出口增势明显好于整体水平,2023年前11个月,以人民币计价的民营企业进出口20.24万亿元,增长6.1%,优于整体外贸状况,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53.3%,比2022年同期提升3.1个百分点。

(四)各种“晴雨表”与细分领域的指数、指标

用电量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现在税收数据、涉税经营主体、快递业务量也均成为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和“风向标”。一些细分领域的指数、指标,例如汽车产销量、造船完工量、民航客运量、国家铁路客货运量,也是观察中国经济的重要窗口,从不同侧面折射出我国经济运行情况。

用电量持续回升。2023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6.7%,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增长11.3%。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全年用电量同比增速处于14%至18%之间。2023年,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等南方5省区全社会用电量1583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4%。第一经济大省广东2023年全社会用电量达到850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是全国首个用电量突破8000亿千瓦时的省份。

税收回升折射经济加快恢复。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2023年,衡量国内各省之间贸易联系紧密度的省际间贸易额同比增长5.9%,占全国总贸易金额比重较2022年提高0.5个百分点,而且呈逐年提升态势,反映经济内循环更加顺畅。

涉税经营主体是经济运行的一张“晴雨表”,也是感知市场温度的敏锐触角。2023年前11个月,到税务部门新办理税种认定、发票领用、申报纳税等涉税事项的经营主体(简称“新办涉税经营主体”)达1515.1万户,同比增长25.4%,两年平均增长11.9%。

2023年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平均值回升。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今年1月10日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平均值为89.2,高于2022年的88.4。

快递业保持稳步上升态势。2023年,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和邮政行业业务收入预计分别完成1620亿件和1.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5%和13.5%。快递市场保持中高速发展态势,不仅展现了快递业发展的强大韧性,而且充分彰显出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基本盘”没有变。

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首次突破3000万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2%,产销均首次超过3000万辆,连续15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

2023年全国造船完工量同比增长11.8%,造船国际市场份额连续14年保持世界首位。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1月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造船完工量423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1.8%;新承接订单量712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6.4%;截至当年12月底,手持订单量13939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2%。

2023年我国民航全行业完成客运量6.2亿人次,同比增长146.1%,恢复至2019年的93.9%。国家铁路客货运量均创新高。2023年,国家铁路完成旅客发送量36.8亿人次,高峰日发送旅客突破2000万人次,日均發送旅客突破1000万人次,全年和高峰日旅客发送量均创历史新高。货物运输方面,国家铁路全年完成货物发送量39.1亿吨,再创历史新高。国家铁路全年完成运输总收入9641亿元、同比增长39%,利润总额创历史最好水平。

(五)消费市场“人气旺”

“人气旺”透出2023年消费恢复向好底气。国家信息中心构建的“线下消费热度指数”“地铁人流热度指数”“跨城交通热度指数”“生活服务消费活力指数”等多个消费领域高频指数近来持续向好,透出消费恢复向好的底气。其中,“线下商圈消费热度指数”呈持续提升态势,12月指数已较年初提升29.9%。从更大范围看,国家信息中心“地铁人流热度指数”显示,我国地铁人流热度指数持续处于高位,12月指数值已较1月大幅提升51.2个点。与此同时,车辆“跨城交通热度指数”12月较上年同期增长47.5个点,也较1月增长28.3个百分点。人流、车流、物流不断增长,特别是商圈周边人流量快速提升,表明消费市场“人气”越来越旺,活力越来越足。

消费市场“人气旺”,这里进一步以旅游市场、电影市场、演出市场的强势复苏加以佐证。2023年旅游市场强势复苏回暖,活力更足。各大景区重现人潮涌动场景,众多城市街区“烟火气”升腾。旅游市场已经走出了为期三年的低谷,走过了历时一年的快速复苏,正在迎来繁荣的新阶段。我国电影市场强势复苏。2023年全国电影票房549.15亿元,较2022年的300.67亿元大幅增长。2023年,国产电影票房460.05亿元,占比为83.77%。城市院线观影人次为12.99亿,较2022年的7.12亿也有大幅提升。演出市场表现活跃,为消费市场带来新活力。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大型演唱会、音乐节演出场次达1137场,观演人次1145万,平均跨城观演率超过60%。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达34.24万场,较2022年同期增长278.76%;演出票房收入315.41亿元,较2022年同期增长453.74%。

二、2024年中国经济展望

展望2024年,我国发展仍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中国经济当下正在发生而未来需要克服的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这些困难和挑战,可以作如下理解和解读。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变乱交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政治纷争和军事冲突多点爆发,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一切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外部严峻复杂形势造成不稳定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所导致的各种风险也越来越多,对立加剧、信任缺失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障碍。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复苏脆弱乏力,风险挑战增多,全球经济呈现高通胀、高利率、高债务、低增长“三高一低”态势。

从国内看,经济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经济大循环存在堵点,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意愿不够强;部分新兴行业存在重复布局和内卷式竞争,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存在企业不愿投、不敢投现象;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化解多年积累的房地产、地方债务、金融风险需要一个过程。

当然,还存在其他一些问题,例如就业总量压力仍然较大,“招工难”“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就业矛盾依旧突出。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仍面临不少困难,民营企业创新动力不够。

但是,这些困难、挑战和堵点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烦恼,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综合起来看,今年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还在源源不断集聚,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积累增多,经济发展具备强劲的内生动力、韧性、潜力。放眼未来,我国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机遇,具有很多优势,依然具备回升向好的基础。

第一,我国拥有世界上最有潜力的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形成超大规模市场。去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1495亿元,比上年增长7.2%,我国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地位,连续11年成为全球最大网络零售市场,连续14年成为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截至2023年9月底,全国登记在册的经营主体达1.81亿户,其中个体工商户1.22亿户。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人均GDP已超过1.2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已达4亿多人,大约1.4亿个家庭,全球规模最大并且还在不断增加,这些都构成了一个规模巨大、增长性强的国内市场。超大规模市场所具有的规模优势能够降低企业的边际成本,容纳更多企业竞争,也将为各国企业提供广阔市场空间和合作机遇。超大规模市场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和特有优势,是战略性资源,是巩固和增强今年我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的重要推动力。

第二,拥有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成为全世界产业门类最为齐全的国家。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個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产业配套能力和集成优势是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也就是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全球第一,个人计算机、手机、空调、太阳能电池板等一批重要产品产量占全球一半以上,在一些领域产业技术水平已经步入世界前列。我国制造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连续14年位居全球首位。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赛道上,形成了一批具有全产业链竞争力的优势产业。这些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振作工业经济运行摆在突出位置,努力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物质支撑。我国产业体系完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得到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和供应链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完整产业体系的支撑力是我国突出的供给优势。

第三,拥有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具备人才优势。我国人口规模巨大,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年龄人口接近9亿。同时,人口素质持续提升,人才红利逐步释放。人口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2023年,我国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超2.5亿人。16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1.05年。拥有大量高素质劳动者,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研发人员总量多年居世界首位。企业家队伍不断壮大,一大批企业家茁壮成长。我国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宏大、门类最齐全的人才资源大国,人口红利仍然存在。用好用足人才优势,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经济建设中来,将为经济恢复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第四,宏观政策将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持续提供支撑。去年增发1万亿元国债、降息降准、减税降费等政策效应将在今年持续释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落实好这些宏观政策要求,强化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增量政策和存量政策形成叠加,将会有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宏观政策空间仍然较足,当前物价总水平低位回稳,中央政府债务水平不高,政策工具箱也在不断充实,财政、货币以及其他政策都有比较大的回旋余地,加力实施宏观政策是有条件的。

第五,当前我国金融体系总体稳健。截至2023年9月末,我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为453万亿元,其中银行业机构总资产410万亿元,资产占比超过九成,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和流动性比例分别为14.77%、207.89%和65.15%。2023年开展的银行机构压力测试结果表明,我国银行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强。我国存款保障水平保持高位,存款保险可为99%以上的存款人提供全额保障。

第六,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蕴含新机遇。人工智能、商业航天、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领域前沿技术加快突破,正在深刻改变着工业生产函数,创造着巨大需求,将催生产业变革,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宽广的舞台。

第七,民营经济迎来发展的春天。2023年,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接连出炉。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发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强烈信号。9月民营经济发展局正式成立。11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民营经济今年必将迎来新的发展空间,支撑经济回升向好。全国工商联近期面向14万家民营企业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超九成样本企业认为2023年营商环境有所改善,41.6%的企业表示将在2024年扩大投资,比2023年实际新增投资的企业占比高出8.8个百分点。

三、巩固和增强今年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的政策选择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今年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扎实做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加快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要主动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机遇,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市场主体。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既要发挥好政府的战略导向作用,也要发挥好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抓好關键核心技术攻关。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坚定不移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产业体系优化升级方向,要发展壮大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助力新支柱产业发展,推进北斗在通信领域、大众消费领域规模应用,积极培育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的增长点。前瞻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推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元宇宙、下一代互联网、6G、量子信息、深海空天开发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传统产业开展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产业体系赋智赋能,大力发展智能产品和装备、智能工厂、智慧供应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着力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重要形态,要支持平台企业的发展。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进一步发挥好国家实验室体系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作用。还要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和运行机制,健全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健全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体制,积极促进科技开放合作。

(二)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

消费是最终需求,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必须把握消费趋势,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全面促进消费,更好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作用。推动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加快发展,加快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以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运用数字技术,开拓消费空间,增强供求双方精准匹配的能力,提高市场交易效率。积极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深入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大力推动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推动家电更新消费,全面促进绿色智能家电消费,加快推进家电下乡,为县乡家电市场提供更高水平供给,以优质供给引领家电消费。扩大服务消费,激发服务消费潜能,推动服务消费提质扩量。搭建服务消费平台,加快生活服务数字化赋能。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打造餐饮消费热点。发展养老、托幼服务,促进家庭和谐。积极扩大家政服务消费,推动家政进社区,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保障小店商铺等便民服务业有序运营,要让小店商铺也绽放活力。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完善县城商业设施,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扩大县乡消费。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积极建设一批区域消费中心。完善市内免税店政策,规划建设一批中国特色市内免税店,支持免税消费市场发展。全面提升消费服务质量,持续优化消费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坚守消费安全底线,坚决遏制重要民生商品生产和销售领域假冒伪劣违法行为,构建和完善人民群众放心消费的安全大市场。不断创新消费场景,助力实现居民消费体验的升级。加强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扩大召回范围,进一步畅通商品异地、异店退换货渠道,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推广消费信用体系建设。拓宽进口商品的销售渠道,促进进口贸易便利化,引进国外优质品牌,促进进口消费增长。促进体育消费提质扩容,拓宽体育消费场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对体育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还要点亮夜间经济,不断提高夜间消费便利度和活跃度,促进夜间消费。增加老年用品有效供给,促进老龄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老龄消费升级。当然还要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增强内需增长的可持续性。

(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既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做大做好“蛋糕”,也要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切好分好“蛋糕”,加快建立人人享有的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安排,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技术工人是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成为技术工人,同时逐步增加技术工人收入。中小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是创业致富的重要群体,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为他们纾困减负,推动各项帮扶政策措施落实落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帮助他们持续增收。进城农民工也是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来源,要稳住他们的就业。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进一步挖掘岗位资源,为他们搭建更广阔的舞台,帮助更多高校毕业生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合理调节高收入,清理规范不合理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要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合法致富,鼓励勤劳致富。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通过数字化手段促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区域数字协同发展,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保障数字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推进共同富裕,最难的还是在农村,因此要继续缩小城乡差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视野,畅通农民增收渠道,盘活农村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农民农村奔向共同富裕。

(四)进一步提升宏观调控前瞻性、科学性、有效性

第一,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适度加力”,主要是加强财政资源统筹,组合使用专项债、国债以及税费优惠、财政补助、财政贴息、融资担保等多种政策工具,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释放积极信号,更好发挥拉动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循环的作用。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兜牢基层“三保”底线。“提质增效”,主要是推进财政管理法治化、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把同样的钱花出更大成效,同时加强与其他宏观政策协同联动。要提高财政资金效益,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用好增量、优化存量,党政机关要过紧日子,严控一般性支出,把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进一步深化税制改革。健全差异化财税政策,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

第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今年货币政策要根据内外部形势、流动性情况变化等相机抉择,充分运用各类总量和结构性政策工具灵活调整,总量方面,在确保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前提下,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防止经济出现通缩。在结构方面,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盘活存量、提升效能。加快适应信贷需求结构重大变化,优化资金供给结构,切实做到有增有减。在价格方面,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继续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重点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全面加强金融监管,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完善金融风险监测、评估与防控体系,实现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提高人民币国际化质量和水平,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使用。

第三,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非经济政策也对经济运行产生不容忽视的直接或间接影响,需要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各类政策相互配合。要强化政策统筹,不仅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宏观政策要增强一致性,也要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有助于节省政策空间,提高政策效率,强化政策的协同联动,放大政策的组合效应,从而提升宏观政策的整体调控效果,最大程度释放政策效力。要精准及时做好政策效果评价,审慎有效评判政策取向一致性的标准,各领域政策要纳入一致性评估,审慎出台各领域政策,全面评估政策可能带来的影响。要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强化预期管理,与宏观调控政策同频共振。

(五)全力以赴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要进一步引导民营企业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发挥民营经济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的作用。要持续优化民營经济发展环境,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全面落实公平竞争政策制度,完善社会信用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市场化重整机制,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充分激发民营经济生机活力。强化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保障,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切实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实下来,保障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获得市场准入,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构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加大对民营经济政策支持力度,强化金融支持举措。持续加大信贷资源投入,明确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目标和重点,逐步提升民营企业贷款占比。深化债券市场体系建设,畅通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渠道。更好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扩大优质民营企业股权融资规模。加大外汇便利化政策和服务供给,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引进来”。还要引导民营经济人士弘扬企业家精神,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

(作者为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消费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40年消费流变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
消费物价指数
新消费ABC
拥抱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