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国经济形势和政策建议

2024-04-22 06:32祝宝良
中国经济报告 2024年1期
关键词:经济

提 要: 2023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基本实现,经济同比增速呈现出“前低、中高、后稳”的特征。展望2024年,疫情的疤痕效应和国际经济环境变化会继续影响我国经济。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原则,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关键词:有效需求;市场预期;GDP缺口;以进促稳

一、我国经济运行回升向好

2022年12月7日,我国全面放宽疫情管制,2023年1月17日疫情基本结束。从疫情放开到疫情基本结束仅持续了40天,比国际上实际发生的疫情周期要提前50天,经济社会较快进入了全面恢复和常态化运行阶段。

(一)服务业恢复较快,工业低位增长。在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快速恢复的带动下,2023年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1%,同比提高8.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0.0%。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等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明显回升,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发展较好。工业生产低位增长,产业发展苦乐不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较上年回升1个百分点。占工业增加值70%以上的传统产业增速显著放缓,纺织业、家具制造业、建材、医药等产业增加值出现负增长。新兴产业增长较快,产业结构继续转型升级,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增速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个百分点;电气机械、汽车行业快速增长,电子工业专用设备制造、智能消费设备制造等新一代高端装备发展迅速,新能源汽车、光伏电池、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充电桩、太阳能工业用超白玻璃、多晶硅、单晶硅等新能源、新材料产品产量保持高速增长。

(二)消费需求恢复,房地产投资和出口增速回落。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2%,同比提高7.4个百分点,消费市场呈现恢复态势;但剔除基数效应,两年平均增长3.5%,和经济增速与居民收入增速相比,消费仍然疲软。家电、家具、通讯器材等消费增长缓慢,新能源汽车销售呈快速上升态势。接触型服务业消费快速复苏,饮食、交通出行、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支出快速增长,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20%。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3.0%,比上年同期低2.1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4.1%。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是影响投资回落的主要原因,房地产投资增速在上年同期下降10%的基础上继续下降9.6%。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全国其他投资同比增长6.4%,保持了较快增长。制造业投资增长6.5%,两年平均增长7.9%;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9%,两年平均增长7.7%。民间投资同比下降0.5%,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后增长9.2%,处于较高水平。高技术产业投资增势良好,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9.9%、11.4%。受海外市场需求收缩和前期基数较高的影响,2023年,我国出口(美元计价)同比下降4.6%,较上年放缓11.6个百分点;进口下降5.5%,比上年减慢6.6个百分点。但汽车、鋰电池、太阳能电池出口较快增长,成为外贸出口“新三样”,我国总体出口量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没有下降。货物贸易顺差同比有所收窄,居民跨境旅行需求有序恢复,服务贸易逆差持续扩大,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减弱。2023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向下拉动经济0.6个百分点。

(三)价格低位运行。2023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2%,比上年回落1.8个百分点。不包括食品和能源的核心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7%,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2023年全年,食品价格下降0.3%,同比回落3.1个百分点。其中,生猪产能充足,猪肉价格下降13.6%,而上年下降6.8%。交通用燃料价格下降5.4%,上年上涨20.9%。服务价格上涨1.0%,涨幅比上年同期扩大0.4个百分点。生产领域价格持续下跌,全国工业品生产价格下降3%。除了2023年8、9月份,工业品价格环比随着国际能源价格回升有所恢复外,价格环比从2022年6月至2023年12月持续下跌16个月。综合考虑居民消费价格、工业品价格、房地产价格、股票市场等情况,我国存在通缩隐忧。

(四)就业形势有所好转,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随着经济恢复,就业形势有所好转。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2%,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其中,9-11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降至5.0%。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200万人以上,完成了预期目标。由于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明显回升,市场用工需求增加,农民工就业形势不断改善。2023年,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总量17658万人,同比增加468万人。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6%,高于城镇居民2.8个百分点,城乡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二、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需引起高度关注,稳增长、增动力、强信心、防风险面临挑战。

(一)外部环境风险挑战仍然较多。2022年以来,为了应对数十年来处于高位的通胀水平,各国前所未有地收紧了货币政策,但全球经济持续从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等冲击中复苏,世界经济放缓但并未停滞。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3年10月份的最新预测,全球经济增速从2022年的3.5%放缓至2023年的3%,世界平均消费价格从2022年的9.2%下降至2023年的5.9%。展望2024年,全球服务业几乎已实现完全复苏,支持服务业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开始趋缓。主要国家的紧缩货币政策已开始影响房地产市场和制造业投资,世界经济增速会有所放缓,物价涨幅继续回落,在2023年低基数作用下,全球贸易量增长速度有所加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24年世界经济增长2.9%,世界消费价格上涨4.8%。世界贸易组织预测,2024年世界贸易量增长3.5%左右,高于2023年的0.8%的水平。为防止经济继续回落,美国、欧元区会停止加息步伐,美国有可能在2024年年中前后开始降息,欧元区会先于美国进行降息。与此同时,美国继续对我国进行遏制围堵,主导启动“印太经济框架”“芯片四方联盟”,联合一些国家限制对我国芯片和相关生产设备出口,推动产业链转出中国,迟滞我国产业链提升和科技创新步伐。我国仍面临着资本外流、产业外迁、出口转移的巨大压力。中美博弈也会导致我国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难以充分和有效发挥,科技创新成本上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受到威胁。但世界贸易增速加快,有利于我国的出口增长和对外投资,中美、中欧利差缩小会减轻人民币贬值压力,增加外资流入,为我国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增加空间。

(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2022-2023年,我国经济平均增长4.1%,和5%以上的潜在经济增速相比,存在较大的供求缺口,需求不足成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最主要的矛盾。疫情的疤痕效应还会继续影响居民收入和消费信心,中低收入群体担心就业、房贷、育幼、上学、医疗、养老等问题,不断增加储蓄,减少支出;中高收入居民财富收入减少,消费顾虑增多,消费意愿不足。房地产销售和开发投资持续下滑,新开工面积和土地购置面积大幅萎缩,一些企业的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持续暴露,“销售弱-回款难-融资难-拿地意愿不足-新开工降速-房地产投资回落”的循环打破尚需时日。工业企业产能过剩,利润下降,近三年来的高制造业投资增速难以持续。地方财政困难,债务负担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受到地方财力的严重制约。

(三)市场主体预期较弱。需求不足,产能过剩,工业品价格负增长,实际利息负担加重,企业经营困难,不少个体工商户和中小微企业仍面临关停风险。近年来,社会上不断出现否定民营企业的声音,企业产权保护仍不到位,对企业信心的影响较大。政策变化多,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不利影响,市场预期不稳。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恶化,美国等通过友岸外包、近岸外包、小院高墙等打压遏制我国,地缘政治风险加大,影响一些企业特别是外商投资企业的信心。

(四)财政金融风险较大。房地产风险是财政金融风险的突出隐患。土地出让金在2022年下降23%左右的基础上,2023年前11个月又下降18%左右。由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盈利能力差,现金流不足,在地方财力不足、债务还本付息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地方平台的隐性债务风险开始显现,一些平台公司过度依赖新融资偿债,还有一些平台公司债务不得不展期,债务风险开始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转移。许多民营房地产企业出现信用风险,违约难以避免。中小银行在资产质量、资本充足水平、公司治理等方面面临不少问题,其风险暴露不仅影响金融稳定,还会给居民带来财富损失,影响社会稳定。

对这些矛盾和问题,经济学界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需求不足是当前的主要问题,需要通过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加以解决。这一问题从2015年开始就有争论。从商品服务价格、房地产价格、股市市场表现看,当前的需求不足是比较严重的。第二种认为结构性问题特别是房地产是主要问题。一讲到房地产就联想到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后出现的资产负债表衰退,社会有了“中国经济日本化”的讨论。由于企业和居民修复资产负债表,居民和企业不花钱了,只有政府花钱来稳定经济。所以日本经济学家辜朝明先生给中国开的药方是实施大规模扩张财政政策。第三种认为体制性问题是主要问题。民营企业信心问题、财税金融体制、统一大市场等诸多体制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些唱衰我国经济的人也借此说事,鼓吹中国经济见顶论、撞墙论。其逻辑就是民营企业缺乏积极性、中美贸易科技金融脱钩导致我国投资效率下降和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出现经济减速等。这些问题说明,中国经济既有周期性问题,也有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性问题,并且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强化。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综合施策,抓主要矛盾,突破关键瓶颈。应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使国内大循环建立在内需主动力的基础上,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

三、2024年我国经济走势判断和经济发展目标建议

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化,突出表现在产业链、供应链完整齐全,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数字经济、绿色产业、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迅速发展,新经济增长动能不断增强。2023年下半年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了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扩大消费、优化房地产政策、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增发1万亿国债支持灾后重建和防灾减灾等政策措施,这些政策的叠加效应有利于2024年经济继续恢复增长。预计2024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在5%左右。

(一)消费增速回落。经过2023年消费恢复特别是服务性消费快速反弹后,2024年,纺织服装等部分实物性消费和服务性消费将有所放缓,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预计增长5%左右,服务消费零售额增速降至6%左右。消费市场将呈现高档消费增长较好、中低档消费修复偏慢、服务消费回落的局面。

(二)投资增速略有回升。依靠房地产拉动我国经济的时代到2021年已经过去,但要摆脱房地产对经济的影响将是一个中长期、痛苦的过程。从国际经验看,22个国家出现房地产下跌后,一般需要7年左右的时间进行调整。2022年以来,房地产从供需两端持续发力,前期央行等部门的保交楼资金支持和金融16条政策,近期的认房不认贷、降首付、降利率,对保交楼、改善融资环境、提振需求会发挥一定作用,房地产市场投资降幅会有所收窄。虽然地方政府财力不足和债务约束对基建投资形成一定拖累,但2023年增发1万亿国债支持灾后重建和防灾减灾将在2024年发挥效应,积极的财政政策会继续支撑基建投资,预计基建投资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速。预计2024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左右。

(三)出口有所好转,净出口对经济拉动作用增加成为2024年经济的亮点。部分国内外资企业产能向海外转移,跨国公司调整企业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分布,美加墨、日韩、东盟等区域已对我国部分产业形成替代,对我国出口产生一定的压力。但2024年,世界贸易量有所回升,会增加我国产品出口。我国强大的产业基础和供应能力也有利于稳定我国的竞争优势。在2023年低出口基数效应下,2024年我国出口量有望和世界贸易量持平。進口也会随着经济增长而相应有所增加,但由于内需不足,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基本稳定,进口增速恢复不会太快。2023年居民跨境旅行需求快速恢复后,2024年服务进口增速会减缓,服务贸易逆差会减少。综合考虑服务和商品进出口情况,2024年,净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会有所改善。

(四)通胀温和上升。从全球经济发展看,世界主要经济体的通货膨胀是成本推动、需求拉动、结构性通胀的混合型通货膨胀,难以靠紧缩政策得到快速治理,全球通胀还会维持一段时间。但美联储、欧元区等主要国家采取的紧缩货币政策的滞后影响,会继续稳定全球通胀预期,我国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大。从国内看,我国服务消费较快恢复,服务价格有所上升。但货币政策仍处于常态化,基本管住了物价上涨的货币基础,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态势尚未改变。此外,2023年消费品价格翘尾影响2024年下降0.2个百分点,工业品价格翘尾影响2024年下降1个百分点。预计2024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在1%左右,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幅度在零左右。

(五)就业基本稳定。我国将继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大力援企稳岗,保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预计2024年城镇新增就业在1200万人,全年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5%左右。

(六)2024年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在5%左右。确定2024年度经济增长目标,要综合考虑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和我国现实的需要和可能。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经济的四大调控目标,四大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增长指标,它是宏观经济政策决策的基础,决定了就业、物价和国际收支水平,其他相关考核指标大都建立在经济增长基础上。实现5%左右经济增长目标有可能性。首先,经济增长高低主要由潜在经济水平决定。潜在经济增长率是指一国(或地区)在各种资源得到最优和充分配置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经济增长率。尽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拉低了我国的潜在经济水平,但我国物质技术基础雄厚、产业体系完备、人力资源丰富、创业创新活跃。国内经济研究机构普遍认为,2024年,我国经济的潜在水平在5%左右。其次,过去四年,我国实际经济和潜在经济之间出现了较大的缺口,通过宏观政策调整和社会预期引导,把过剩的储蓄转化为有效投资和消费,可以提升实际经济增长速度,部分缩小潜在经济与实际经济缺口。再次,我国物价压力很小,财政和货币政策空间较大,通过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也可以提高经济增长速度。设定5%的经济增长目标也有现实需要。任何国家在确定本国经济增长速度时,最重要的因素是就业目标。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有较强的相关关系,根据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和劳动生产率水平,近几年平均来看,我国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城镇就业可新增加约250万人。202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近1200 万人,城镇需要就业的劳动力规模达到2000万人以上,考虑到退休人员数量并维持5.5%左右的失业率,至少需要新增城镇就业1200万人以上,也需要经济增长5%左右。同时,设定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改革开放。这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提振市场信心,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20-2035年年均经济增速达到4.7%奠定基础。

四、多措并举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原则,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把稳需求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一)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2024年,包括特别国债在内的财政赤字率可从2023年3.8%左右的基础上扩大至4%左右,适度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我国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从2018年的17.4%降到了2023年的15%左右,已经低于世界主要国家的水平,要优化减税、降费政策,保持税率的基本稳定。要加大财政支出力度和中央财政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用于地方政府保就业、保民生、保基层政府运转。适度增加中央政府事权,优化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养老、医疗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通过财政贴息等办法支持基础设施、技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等,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预期的经济增长和物价目标基本匹配,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助力实现扩投资、带就业、促消费综合效应,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降低企业综合融资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加强预期管理,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要持续支持“三农”、小微企业发展,突出金融支持重点领域,运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设备更新改造等专项再贷款。强化对经济转型升级和重大项目的金融支持,引导更多资金投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好服务攻关关键核心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支持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用好用足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稳步扩大REITs试点范围,促进盘活存量资产。

(三)扩大有效需求,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松绑一些大城市汽车限购的措施,增加教育、医疗中高端服务的供给,满足多层次的消費需求,使消费潜力能够充分释放出来。完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提高60岁以上农民的养老水平,降低育幼家庭负担。打造新型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推进一批重要农业、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维护粮食、资源、能源安全。围绕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投资,支持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加大重点行业节能降碳项目投资。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切实支持房地产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企业的金融风险,采用主办银行+银团贷款组合措施,提供充足流动性,对问题较为严重的头部房企,可按照行政接管、专业托管、司法保护、银团贷款、封闭运转原则,通过追加授信、贷款展期、利息减免、债转股、股票增发等途径提供融资支持;大多数城市要严控新增供地,对由此减少的土地出让金净额,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或地方专项债提供资金支持。陷入困境企业的未开发或待开发土地,可通过司法拍卖、合作开发等形式进行盘活。土地供给过多、存量土地去化周期过长的地方,地方政府或中央政府可通过发行特别国债的办法收购。中央层面可设立国家住房收储机构,运用国家信用、市场发债筹措资金支持刚性住房需求,收购部分房地产用于廉租房、租赁房,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发挥驻外经商机构作用,做好贸易促进工作,支持外贸企业赴境外参展、对接洽谈,加强对境外采购商的招商招展。指导企业用足用好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增强接单信心。发挥各类金融机构作用,进一步加大对外贸企业特别是中小微外贸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加强外贸运行监测预测预警,密切跟踪研判形势,及时了解、推动解决企业遇到的困难问题,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拓展新增长领域。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国家战略需求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科技攻关,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把加强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能力建设的举措落实落细,完善资金信贷、土地、人力资源等要素支撑保障,持续发挥政策效力;围绕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制造业发展,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支持产业链主导企业投资关键产品和零部件;坚持智能制造主攻方向,推动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制造业转型升级急需的装备、软件等领域投资;聚焦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高档数控机床等加大设备投资和研发投入。通过加强技术突破、标准引领、示范推广,不断提升传统制造业绿色技术装备产品供给水平,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促进传统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制造业质量和品牌建设推进工作。

(五)激发微观主体活力。企业活力源于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合理分工和有效配合,凡是市场能自主调节的就让市场来调节,凡是企业能干的就让企业干。该放给市场和社会的要放足放到位,法无禁止即可为;该政府管的要管好管到位,严格依法行政,切实履行好政府的职责。2023年7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从总体要求、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大对民营经济政策支持力度、强化民营经济发展法治保障、促进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等八方面提出了31条举措。对于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来说,政策的稳定性、营商环境的公平性、产权保护是最主要的三个因素,要用可信的承诺、可靠的结果让企业家放心、安心。要研究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用法律手段保护民营企业,发展民营经济。

(六)通过改革化解财政金融风险。要推动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数据等要素的市场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通过经济增长化解财政金融风险,不发展才是最大的风险。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推动城市圈发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疏通金融和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建立住宅金融机构,参与房地产行业兼并重组和保障房建设。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硬化预算约束,建立市场化、法治化的债务违约处置机制,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着力加强风险源头管控,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

参考文献

[1] 张军扩: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及前景展望,《中国经济报告》,2022年第4期。

[2] 祝宝良:2023年中国经济走势和经济政策,《中国经济报告》2023年第1期。

[3] 祝宝良: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走势,《清华经济评论》2020年第4期。

[4] 祝宝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和政策建议,《经济智库》2020年第8期。

[5] 祝宝良: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看构建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怎么看怎么干》,林毅夫等著,河北教育出版社。

(作者为国家信息中心研究员)

猜你喜欢
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搞活一座城,搞好“夜经济”
夜经济 十人谈 激荡另一种美
经济下行不等同于经济停滞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
分享经济能给民营经济带来什么好处?
拥抱新经济
“怀旧经济”未来会否变怀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