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十年,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科学指引下,中国经济发展已形成重要基础和优势。2023 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落细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含金量的政策举措,着力扩大需求、增强动能和守住底线,不断推动中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顺利实现。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经济仍处于疫后恢复阶段,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内生动力尚需巩固,推动高质量发展仍需要克服不少困难挑战。深刻把握并利用好、巩固好、发展好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优势,既是中国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的重要支撑,也是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问题的重要条件。
随着技术进步、国际分工和贸易形态的演变,国际通行的竞争优势理论已从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逐步演变到规模经济优势理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入全球分工体系,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并深度融入世界经济。新时代以来,中国经济总量不断壮大,发展质量不断提升,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全球经济增量贡献第一大国地位。规模经济优势更加凸显,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突出优势。
规模经济有利于企业摊薄成本,尤其是前期投入较大的固定成本和创新成本,帮助企业依靠在国内市场获得的低成本优势走向国际市场,提升国际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规模经济可以容纳多条技术路线竞争成长,为不同技术创新路线、商业创新模式提供足够赛道和空间,让真正具备竞争优势、符合产业升级方向的产品和企业快速成长。规模经济有利于促进精细分工、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截至 2022年底,中国已形成 66 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45 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吸引和聚集功能不断增强①。规模经济为众多深耕细分领域的企业提供广阔成长空间。新时代以来,中国在互联网领域涌现出百余家平台企业和 300 多家独角兽企业,在工业领域涌现出 1200 余家单项冠军企业和近9000 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资源要素禀赋不同、发展程度不一,比较优势具有一定互补性,能够拉长产业的生命周期,为全国范围内的产业再布局和梯度转移提供腾挪空间。
需求仍是全球经济增长中最稀缺的资源,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中国已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型城镇化和消费结构升级持续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的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加速推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成现实,持续释放出巨大需求。
第一,中国尚未出现“刘易斯第二拐点”(指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完毕、形成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的转折点),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在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产生巨大需求。同时,城市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地下管网、停车场、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升级等,也将释放巨大需求。第二,中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超过 4 亿人,居民消费呈现多样化、高端化、服务化等特征。同时,中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 30% 左右,远高于发达经济体。随着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恩格尔系数逐步降低,更多商品和服务消费需求将得到释放。未来中国服务消费占比将逐步提高至 60% 左右,可带动居民消费增长约 35%。2022 年,中国新注册登记汽车 2323万辆,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增长 81.48%②,但每千人汽车保有量 226 辆,明显低于美国的843 辆、德国的 634 辆和日本的 625 辆,具有较大提升空间。第三,绿色低碳转型带动投资和消费双扩容。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正推动中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等转型升级,其中蕴含着大规模投资和消费需求。比如,一批风电光伏基地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可再生能源生产、储存与输送仍需大量投资,钢铁、水泥、石化等重化工业多数设备需要进行绿色低碳改造,面向“双碳”目标的规则、技术及市场监管将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实质性改变,绿色低碳商业服务等发展前景广阔。第四,数字化转型将创造需求新空间。从消费看,自 2013 年起中国连续 10 年拥有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数字技术催生虚拟现实和自动驾驶等新的消费场景,一些消费模式从无到有,城乡数字消费市场持续壮大;从投资看,自 2017 年以来中国工业机器人安装量年均增长 13%,2022 年的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过 50%,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节约人力成本,而且正逐步进入人工做不好甚至做不到的领域并开辟新赛道,激励企业不断加大数字化投资改造;从贸易看,数字化正在促进全球服务贸易加快发展、创造新的贸易机会,过去许多不可贸易的服务(如教育、医疗等)都变得可贸易,中国在数字技术应用、平台企业、互联网生态等方面的积累有利于创造和分享全球数字贸易红利。
要素禀赋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当前中国要素禀赋结构已发生深刻改变,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正加速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为加快形成新的发展优势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是劳动力素质持续提升。在人口数量红利趋于下降的同时,人力资本质量的红利正在显现。2012-2023 年,中国毕业大学生数量累计超过 9800 万,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上升到 14 年,科研人才数量稳居全球首位。二是资本丰裕度明显改善。资本积累及其有效配置是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2022 年中国国民储蓄率为46.8%,比其他主要经济体高 20 個百分点以上。中国资本形成额占全球比重已从1978 年的 0.7% 上升至 2021 年的 29.6%,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缺口明显缩小,资本积累及其有效配置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了必要条件。三是土地高效利用和再配置空间巨大。目前中国还有不少未利用土地和大量低效利用土地,土地资源盘活利用、城镇用地结构优化等将大幅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四是数据要素潜能正快速释放。中国数据资源丰富,2022 年数据产量达 8.1ZB,全球占比为 10.5%,位居世界第二。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已经深度参与各行业的价值创造与升级发展,能够为中国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制造业是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主导力量。新时代以来,“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不断提升,中国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规模化、集群化、网络化、数字化优势更加突出。
一是制造业规模优势明显。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全球占比从 2012年的 22.3% 上升到2022 年的 30.5%,达到 33.5 万亿元①,制造业规模连续 13 年居世界首位。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规模从 2012 年的 1.9万亿美元增长到 2022 年的 3.3 万亿美元,占全球制成品市场份额从16.3% 提高到 21.7%。二是制造业配套能力强。中国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多数材料、组件都能找到本土供应商,对创新原型产品快速试制并量产形成强大支撑。大中小企业分工配合,加上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形成了一批产品生产集中、配套设施专业、产业链条成熟的产业集群和高效协作的制造业网络,不仅能满足大规模标准化生产需要,而且能快速响应个性化定制需求。三是大规模制造与物流体系形成供应链网络。中国基本建成了各类运输方式快速发展、协同配合的综合立体交通网,形成了以国家级物流枢纽为核心,以区域性物流基地、物流园区、城市配送中心、社区末端网点等为支撑的配送网络,实现了高效运行。2022 年中国快递包裹平均成本约为 1.5美元,大幅低于有关发达国家。物流成本和效率优势明显,与大规模制造相结合形成供应链网络,极大增强了中国制造业的市场响应能力。四是部分新兴制造领域优势正在形成。以新能源产业为代表的新兴制造业快速成长,已成为重要经济增长点。比如,中国风电整机吊装量全球占比接近 50%;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连续 8 年位居全球第一,出口量连续 2 年位居全球第一。
新时代以来,中国科研投入保持较快增长,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人才基础、创新主体、新兴产业等优势正在聚合释放,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和巩固。
一是科技研发能力实现大幅跃升。2012-2022 年,中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1.6%,高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约 4% 的平均增速,研发投入强度从1.91% 提升到 2.54%②;中国申请人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增长近 2倍,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由 2012 年的第 34 位上升至 2022 年的第 11位;在全球 6000 多位高被引科学家中,中国占比位居全球第二。二是科技人才优势逐步显现。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群体。按照 OECD 与欧盟标准,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一。三是企业创新进程快速迭代。创新技术与中国丰富的应用场景相结合,不仅可以在应用中实现快速升级,而且可以迅速实现产业化,帮助企业加速创新迭代。四是战略科技力量与市场机制加速结合。中国已经成功组建首批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在自然科学领域的高质量科研产出位居全球第二,18 所大学的研究影响力跻身世界百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速形成。同时,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和科研人员薪酬制度、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工作、深化应用“揭榜挂帅”等机制,更加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五是数字经济引领优势凸显。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二,在人工智能、物联网、量子信息等领域拥有的发明专利授权量位居世界首位,数字化智能化“灯塔工厂”数量超过全球 1/3,逐步形成具有一定领先优势的创新生态系统。
新时代以来,中国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全球分工体系,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日益巩固,作为“世界市场”的重要性不断提升。
一是中国已成为全球经贸联系最广泛的国家。根据联合国贸易数据库的计算,在 2022 年与全球的 144 个贸易伙伴中,中国是 55 个经济体的第一大进口來源国、21个经济体的第一大出口目的国,2223种商品出口规模位居全球第一、722 种商品进口规模位居全球第一;出口目的地更加多元,出口目的地集中度指数已从 2012 年的7.0%下降到 2022 年的 4.9%。二是中国已成为全球价值链三大枢纽之一。2012-2022年,中国制造业中间品进出口规模全球占比从 10.7% 提升到 13.0%;2022 年,中国在全球货物贸易网络上的中心度指数位列前三。三是中国已成为跨国公司最重要的市场之一。2022 年,全球 4.4 万家上市公司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为 15.1 万亿美元,占其全球销售额的 19.8%;其中,销售额在前 200 位的全球上市公司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为 5.7 万亿美元,占其全球销售额的 22.3%。中国作为国际经贸联系稳定器的地位更加突出。新时代以来,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既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也为外资企业长期在中国投资和发展营造了良好营商环境。中国社会长期稳定、投资机会众多、投资回报可观,对各国企业形成强大吸引力。
(本文选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组织撰写的《中国发展报告2023》专题二;该书已于近日由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发行)
①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2022年11月30日。
②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17亿辆,驾驶人超过5亿人,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310万辆,同比增长67.13%,2023年1月11日。
① 国务院新闻办就2022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举行发布会,2023年1月17日。
② 2012-202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