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娣
摘 要:文章基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备运行与维护》课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依据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参照岗位职业资格标准,构建基于职业岗位典型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重构了教学内容,改善了教学方式,结合专业特点及学生具体条件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实践表明,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可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
关键词:轨道交通 车站设备 理实一体化 教学改革
城市轨道交通因其具备运量大、速度快、安全舒适、低碳环保等特点,也就成了人们日常出行选择的交通方式之一。截至2023年9月,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55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299条[1]。要发挥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快速、等方面的优势,就必须保证所有的设备设施以良好的状态运行,为乘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备运行与维护》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及相关专业专科生进行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先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各类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备的工作原理及相互关系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行业的各项工作形成初步认识,以便更好的进行后续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
1 课程实施“改革的必要性
1.1 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中,认识实习安排在该课程结束后进行,学生的直观认识是滞后于课程学习的,没有一定的前期较为直观的认识,加上课堂教学时间限制,有些知识点得不到充分立体的展现,学生理解困难,学习的积极性无法提高,直接影响该课程甚至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所以,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是当前实现职业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
1.2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教学环节相对集中。它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2]。将学习场所与实践场所有机融合,实习实训基地变成了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依据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将主干課程分为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综合实践课。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创新意识、掌握本专业知识、重点面向基层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操能力作为重要目标,以培养更多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现在,学校虽然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当中适当加大了实践课程的比重,但是现有的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上依然存在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人才培养能力与水平。因此,在今后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技术教学当中必须重视和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操作能力。其中,《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备运行与维护》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涉及教学内容比较多,从教学的角度来讲,要想熟练的掌握这些教学内容,对于教学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和优化,要对教学手段与方式进行改革。
2 课程内容的改革
2.1 教学内容的重建
结合我校人才培养定位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特色,与一线企业专家就课程内容进行沟通交流,对接运营现场岗位应具备的技能和素质要求,结合课程特点,提炼总结出课程对应岗位方向、工作任务、职业技能; 有机整合课程,及时更新、重构了相关教学内容(见图1)。
2.2 明确重点教学内容
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面向城市轨道交通的就业岗位是站务员,站务员需熟悉所在车站的基本情况,对车站各个系统设备能熟练操作,需掌握厅巡岗、站台岗、客服中心岗的不同工作职责,并熟知票务相关内容。为保障车站的安全运营,保护乘客乘车安全,站务员还应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等。在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上,需将站务员操作频次高的自动售检票(AFC)系统和站台门(PSD)系统作为重点教学的对象,并且在学时分配、考核力度等方面适当的向这些重点项目倾斜,使得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来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相应的设备;当然,针对这些重点项目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应该考虑到可实践性和和延展性。
2.3 对教学内容进行层次划分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依据学生学习知识的规律,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难易程度的层次划分;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依据同学们的学习情况随时对内容进行调整。例如,本课程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认知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备;第二层次,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备各个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功能;第三层次,掌握城市轨道交通各个系统之间如何相互协作、实现联动,使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可靠、高效地运行。例如自动灭火系统是根据FAS系统或环境设备监控系统的指令,自动控制相关的消防设备和灭火装置进行联动灭火的一套自动化系统。
3 教学开展方式的改革
3.1 建立开放性实训室
我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训设备数量较少,虽然目前加大了实训环节的比例,但是还是存在教师无法进行大班实训演示等特点,如果采用传统方法就会存在诸多弊端。例如讲授TVM相关知识点时,因实训室目前只有一台TVM,只能(AGM/BOM/TVM)三类设备的三个子任务同时进行,学生分成三组进依次轮换进行操作演练,每一组能上手操作的同学就那么几个,对于部分同学来说,久之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课堂效率非常低,并且每一组的操作时间都受限,无法给学生足够多的实践时间,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面对此种教学情境,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高校实验课的开设经验,建立开放性实训室[3]。通过开放相关实训室,鼓励学生课余时间自主进实训室,对实训设备进行操作,在实训教师批准的情况下进行一些基本操作提升实操能力。与此同时实训室要做好管理工作,对进入的人员采取登记制度,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提升学生爱护设备的意识,确保实训设备不受到损坏。
3.2 改进教学的方式
实训教学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之一,除了利用校内实训室外,还应与校外真实运营环境结合起来。总之,在应用型专科教育中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深化课程改革,将创新精神融入到课程设计当中,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改革后的实训环节分为三个模块,第一个模块是课堂实训,依据课程性质和面向岗位的能力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知识点设计了理实一体化实训项目(见表1),在课堂上通过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角色扮演的方法开展实践演练。
第二个模块是课程综合实训,总学时是30个学时,由专业教师带领,开展整周实训,主要利用城市轨道交通票务与站务管理实训室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实训室的各项设备,依据相关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工作过程的需求来选择知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设置相应的实训项目(见图2),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第三级实训是以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校外实习-顶岗实训,大三期间在地铁公司进行为期六个月的顶岗实习。岗位是站务员,实习过程其中包括理论课程培训阶段,首先需学习并掌握机电、计算机、轨道交通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的基础知识,站务员岗位专业知识(车站设备、系统设备、车站运作、行车组织)和铁路安全相关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理论知识需要结合实践才能更好掌握。实习的第二关为岗位技能实战考核,以师徒带教模式,对学生进行跟岗学习培训及考核。考核由指定导师负责,确保每位员工的掌握程度均符合岗位要求。跟岗学习结束后,由车站管理人员对其进行考核,全部考核合格即可获得独立上岗的专业素质。
3.3 培养理实一体化教师团队
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保障,有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是评定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成果的重要标准[4]。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开展“青蓝互助工程”、“磨课坊”等活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教师队伍“师徒结对、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共同提高”,快速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任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跟岗学习,将职业能力标准转化为教育教学能力。科技发展较快,课程涉及到的AFC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目前开通城市大都使用生物识别(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技术和扫码过闸等技术,因实训室设备仅限于刷卡过闸,此方面知识较为欠缺,因此应鼓励青年教师多多了解行业前沿知识;多去现场,熟悉目前设备的性能,提升自身实操能力,力求在授课的过程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将标准化作业流程和行业前沿知识移到教学实践中去,提高学生实操技能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
4 考核模式
对于处于应用型转型的高校,考核方式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3]。目前所用的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不能充分反应出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考试时仅采用期末闭卷考试,试题以填空、選择和简答题的形式出现,部分学生靠考前的死记硬背在期末考试中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其设备操作和维护的能力无法界定。为了培养具备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备运行与维护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可将原先的考核模式调整为“N +1”考核模式,N代表平时表现,1代表期末技能考核水平[3]。具体应用到“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备的运行与维护”课程,N 为 4,既包括出勤、作业、课堂表现和实践演练表现,原考核方式的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比例为3∶7,按照 N + 1考试模式,将比例调整为1∶1,即平时成绩50%,其中出勤5%、作业10%、课堂表现10%、实践演练25%,期末技能考核占50%。实践演练和技能考核参照设备操作标准及岗位作业标准按照这种模式可以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素养,有助于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品质和劳动素养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5 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工作重点由建设为主逐步转向建设与运营管理双重并重,作为今后的城市轨道交通从业人员,首先要熟练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设备运行与维护的基础知识,同时要积极关注新技术、新设备、新思路,努力做到一体融合、量力有序,从而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备运行与维护》课程教学为例,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参照岗位职业资格标准,构建基于职业岗位典型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探讨了《城市轨道交通设备运行与维护》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现,重构课堂教学内容,对接企业岗位需求,实施真实工作场景沉浸式教学,精准实行“教学做”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让学生在学校就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掌握必备的职业技能,实现学生与职业和社会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丘宇.地铁隧道结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分析[J].运输经理世界,2022,(35):1-3.
[2]彭海梅.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20.
[3]高健,田继龙,等.基于应用型转型的“道路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7,19(03):59-60.
[4]黄兰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科学咨询,2013(07):19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