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跨塘实验小学 刘张翼
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阅读量的要求日益变高,学生不仅要读通句子、读懂课文,还要有丰厚的课外知识储备,这一切都离不开阅读。课内和课外是学生学习的两大主阵地,如何帮助学生搭建整本书阅读支架、统整课内外阅读,既是“双减”背景下教师的职责所在,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 年版课标”)的内在要求“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学生读书品位”为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奠基。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课外接触电子产品的机会增多,短视频和一些社交媒体的出现让学生沉溺于碎片化的阅读状态,不愿意静下心来阅读整本书,学生的课外阅读难以保证,深度阅读习惯难以养成,部分学生的阅读内容仅限于课本。课堂上,当老师提出一些理解性问题时,一些学生往往游离于问题之外,敷衍了事地读两句课文中的文字,读完没有自己的想法。课后,当学生做课内外阅读短文时,常常会来回读题好几遍可还是不明白题目的意思,难以下笔;当开展“整图书漂流”活动时,阅读困难的学生拿到一本书,往往不愿意读就急着归还图书,整本书阅读任务对他们来说就是无效的。
基于以上现象,笔者面向所在小学高年级学生发布了调查问卷《2022 年整本书阅读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整本书阅读问题日益凸显:对阅读不感兴趣,觉得没有时间读书,进入不了阅读状态,好多字不认识,读完没有自己的想法,想看的书家里没有,不知道什么书值得看,不确定自己能否读完一本书等。
探究学生阅读难现象背后的成因,笔者认为大致可从学生、家庭、教师三点展开。因个体差异、学习偏好、学习习惯等,学生的阅读基础较为薄弱,对阅读方法、阅读策略等掌握得不够扎实,直接影响阅读效果;父母因工作繁忙,忽视对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学生所在家庭往往阅读氛围不浓,间接导致学生阅读能力的缺失;一些一线教师“重知轻识”,对学生的训练要点放在课内文本的解析上,对学生阅读整本书不作要求,减少了学生阅读所需的必要时间,试图在课堂上呈现凝练的知识,以加快学生阅读进程。这种做法,学生如饮“无源之水”,长此以往,不仅会降低阅读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还对长篇内容的宏观把握不足。
“2022 年版课标”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将“整本书阅读”独立出来,成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拓展”二字让部分教师望而却步,认为这是对学生高阶能力的培养,可适当降低要求。笔者以为,“降低要求”应该是教师对学生阅读基础不过高期待、对学生理解能力不过分拔高,但是牺牲的绝对不是整本书阅读篇目。
当前,课堂教学使用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多采用单篇短章课文或是群文阅读,主旨鲜明,教学集中在字词句段篇,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积累与应用、阅读策略的习得,学生接触到的主要是精致、单纯的短篇作品。
与分散的、浅层的篇章阅读不同,整本书阅读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增加阅读积累、提升语文素养大有裨益。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学生面对的文字量大了,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调整阅读速度、筛选阅读策略,进而培养阅读能力,也就是元阅读能力;在阅读不同书籍时,学生可以感知不同作者的思维方式,生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形成自己的人生哲学;在窥见作品中的世界时,学生可以探索作品意义的建构,拓宽文化视野,提升思维品质。因此,整本书阅读是对语文课程中单篇阅读、群文阅读的必要补充与提升,是培养学生终身阅读能力的必由之路,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必备的阅读能力。
通过前面的分析,学生阅读的两大主阵地,即课内、课外,指向的内容基本固化。课内阅读,主要围绕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展开,教师主导,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积累意识与运用能力,积累阅读方法等;课外阅读,主要围绕整本书展开,学生主导,学习过程模糊,阅读目的不够明晰,阅读效果难以评估。由此可见,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在阅读内容、阅读方式、阅读策略、训练要点等方面都不相同,两者有着天然的区别。
统编版语文书创设了“快乐读书吧”板块,用以衔接课内外阅读,但实际授课时,教师往往安排一课时完成本板块教学,一般只来得及推荐书目、简略导读,整本书阅读的任务多还是安排在课外,无形之中对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阅读能力中等或较好的学生基本能按照进度完成阅读任务,更多的是对阅读方法和阅读收获的指导;对于学困生来说,学习内容超出了最近发展区,要投入大量时间品词析句,课后又要自主阅读大量文字,容易导致课文和整本书阅读都掌握不好的情况,学生难以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而且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下,可能会产生厌学情绪和不自信。
因此,整合课内外阅读,既是“双减”政策下基于学生阅读减负增效的必然要求,也能体现教学的层次性,调动学生阅读整本书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教师应以学生阅读情况为本位,从夯实阅读基础、显化阅读思维、培养阅读习惯、提升阅读品味、丰厚阅读体验五步入手,打通课内外阅读教学,即打破明确的课型隔阂、家校壁垒、思维陈式,真正把课内篇章阅读、群文阅读和课外整本书阅读一视同仁地看待,汲取两种阅读的优点,激活学生心中“悦读”的种子,一步步突破学生的阅读难点,引领学生深入阅读整本书。
虽然统编版语文教材在每篇课文后设置相应习题,情境化复习该课阅读要点,部分单元的语文园地“交流平台”板块中也会罗列阅读策略、提点阅读方法,但是课内外阅读的时间差、内容差、方法差是阻碍学生阅读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整合课内外阅读,针对性、系统性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笔者认为,针对一些涉及阅读策略、阅读方法的引子课文,教师应紧扣学生阅读能力的养成,围绕如“阅读方法的选择”“遇到生字怎么读下去”等主问题展开,精简教学环节,课文教学时间可适当压缩,预留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通过推介、导读同体裁、同作者或同背景的整本书目拓宽阅读广度。同时,聚焦整本书中的一个亮点,通过设置悬念、凸显矛盾等方式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趁热打铁,借助习得的阅读策略、阅读方法展开个性化阅读,最后分享交流自己的阅读收获。在这样由扶到放的教学中,学困生也能一点点夯实阅读基本功,重拾阅读信心,使阅读整本书成为可能,巩固课内所学,一举多得。
打破课型隔阂,将整本书导读课与语文课融合,大大节约了阅读课引读课外书所需的时间,因此,阅读课可以作为整本书阅读推进课或是分享课展开,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学生不知道什么,我们就教什么”。
笔者所在的学校创造性地使用了“三卡一笔记”,即提问卡、问题研究卡、错题卡和学思笔记,辅助学生学习,留下过程性痕迹。笔者认为,阅读课前不妨尝试翻转课堂的理念,使学生在自主阅读整本书时选择“三卡一笔记”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学习工具,抑或是使用思维导图、画鱼骨图、做摘抄等方式,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显化自己的阅读思维,对阅读内容和主旨立意等进行梳理提炼,不断摸索,进而培养阅读能力。
在阅读课上,教师鼓励学生分享阅读收获,围绕重点问题展开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或是向老师提问,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观点碰撞、交流碰撞中解决阅读难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阅读走向深处,从而提高阅读实效。比如,在阅读《三国演义》这本书时,有的学生用画思维导图的方式,分析了人物关系,厘清了脉络;有的学生用摘录的方式,记录下最能体现出曹操性格、形象的语句,反复含咏,加深了文字积累;有的学生借助问题研究卡,提出“刘备、诸葛亮、曹操、孙权在用人方面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体现了学生们的“真读、真学、真思考”,阅读课上师生可一起揣摩、探究。
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另一个难点是觉得没有时间读课外书。基于“双减”政策和2022 年版课标要求:“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教师可以优化学生的作业构成,减量不减质。比如,一些艰深难读的阅读题可先保留不做,替换成阅读整本书。
在阅读整本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既是“灯”,也是“点灯人”,每天午自习和晚托时固定一段时间,跟学生一起阅读书籍,营造宁静宽松的阅读氛围,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阅读的魅力,使其在每天的阅读中培养阅读习惯,为终生学习奠基。学生也能在师生共读的过程中丰富阅读体验,放松身心,真正能爱上阅读。
部分家庭因为经济条件或文化水平等原因,家里可供学生阅读的书籍不是很多,除了教材外,备有的课外书一般是各科练习册等教辅用书,仅有的几本课外书多是漫画类,学生阅读视野受限,无法“观天地”,便难以洞悉天地之美;部分家庭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藏书较多,学生阅读量大,但也会面临“供不应求”,学生“无书”可读的情况。
如何能便捷高效地让不同阅读情况的学生都能接触到大量优质图书呢?笔者认为,除了创设班级图书角、向校图书馆借阅书籍外,教师还可以巧借信息化平台资源,把优质资源共享给学生,打破资源阻隔,让学生阅读“有米可炊”。比如,笔者所在的苏州市面向全体师生开设了“易加教育平台”,里面有大量线上书籍资源,图文并茂、内容完整,涉及绘本、小说、散文、诗歌等各个体例,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便捷地拥有一个“线上图书馆”,丰富了阅读素材。此外,“易加教育平台”上还有老师们录制的优秀市、区级阅读课微课视频,学生可进行线上学习,巩固阅读基本功。
2022 年版课标对作为拓展型任务群之一的“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定位:“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识能力,丰富精神世界。”在学生展开课外阅读中,教师要积极创设多种机会,让学生趁热打铁增加阅读收获。除图书导读课、推进课和分享课外,为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师可以利用晨会课、班会课、阅读节或是跨学科等方式展现学生整本书阅读成果。
如,整本书阅读与美术课打通,鼓励学生摘录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制作书签,提升品质引领;整本书阅读与科学课打通,在探讨“风是怎么形成的”这一话题时,让阅读过《十万个为什么》的学生给大家带来“风的成因”科学小讲座;在校阅读节上,学生可以通过设计手抄报、讲故事比赛、唱古诗、表演与所读书籍有关的情景剧等,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成果,让分享更有深度。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情况,打通课内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实效;依托课内外阅读结合点,夯实阅读基础;借助“三卡一笔记”翻转课堂,培养阅读思维;优化作业构成,减负增效,培养阅读习惯;巧借平台资源,拓宽视野,提升阅读品位;创设多样活动,激发兴趣,增加阅读体验。在教师“五位一体”的关照下,相信学生能切实提高阅读能力,为终身阅读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