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中正 潘畅
[摘 要]工业遗产是工业发展历程的实物见证,它们代表了一段时期的工业生产方式和工艺,是社会工业进步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工业遗产的研究,可以了解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业发展状况,以及工业生产方式的演变过程。随着时代的变迁,工业遗产逐渐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与艺术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艺术家对工业遗产进行大胆的创新与利用,使其以全新的姿态呈现在大众面前。对工业遗产的艺术形式进行深入探究,立足鞍山城市特色,与其浓厚的钢铁工业相结合,寻求一种全新的艺术形态,唤醒沉睡的工业记忆,使其迸发出新的活力。
[关键词]工业遗产;艺术创作;表现形式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5-0048-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代中正,潘畅.鞍山工业遗产题材艺术创作表现形式探究[J].天工,2024(5):48-5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年辽宁科技大学创新创业校级项目“鞍山工业遗产题材艺术创作表现形式探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
工业遗产是指历史上工业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具有独特的历史、技术、社会、艺术和文化价值。鞍山是一座以钢铁为核心发展而来的老工业城市,素有“中国钢铁工业摇篮”的美誉,是中国工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城市。作为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城市,鞍山拥有丰富的工业遗产。这些遗产见证了鞍山工业的发展历程,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重工业落后,许多工业遗产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因此,深入研究和保护鞍山工业遗产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将深入挖掘工业遗产的内在价值,对鞍山工业遗产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深入探究。
为更好地挖掘工业遗产的当代价值,世界各国的艺术家不断努力,对其艺术形式的表达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大胆的艺术创作,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其传统单一的艺术表现形式并不能吸引人们的关注,如何向人们更好地传递和表达工业遗产的精神内涵,是我们亟须解决的难题。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传承发扬工业遗产,寻求创新点、突破口,同时与鞍山钢铁文化相结合,创作出有新意、有特色、有内涵的工业遗产艺术作品。通过对鞍山工业遗产的调查、分析,了解鞍山工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涵后,可以对其进行艺术创作,如绘制有关工业遗产题材的绘画作品,或设计玉雕、泥塑等艺术作品,或顺应当下科技的发展,使其与全息投影技术巧妙结合,探索出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赋予工业遗产新的生命力,揭示工业遗产的当代价值。通过艺术创作,将艺术与工业遗产相结合,运用具有创新性的保护方式,不仅可以为工业遗产保护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还能增强公众对工业遗产保护的关注和参与,提高社会对工业遗产保护的关注度,为鞍山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三)选题研究的现状
工业遗产改造是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的话题。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将废弃的工业遗址转化为具有文化、历史和艺术价值的艺术创作。目前,比较主流的艺术创作主要体现在工业遗产绘画、生产大机器的装置艺术创作、工业遗址公园等方面。在前辈艺术家的创作中,又引发了我们新的思考:如何进一步发掘工业遗产的内涵,创新其艺术表现形式,为工业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添砖加瓦。
(四)选题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大量书籍以及文献资料,了解目前工业遗产的基本状况以及鞍山工业的发展历程,同时了解不同地区对于工业遗产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究,构建思维框架。
2.实地考察法
实地参观一些工业遗产题材的艺术馆、博物馆、画展等,设身处地地感受、领悟工业遗产的魅力,同时观察一些此领域艺术大师的创作,寻求灵感,前往鞍山钢·美术馆等地,深入了解鞍山钢铁产业的发展历史,为后期鞍山工业遗产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当前对于工业遗产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究
(一)不同发展背景下对于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究
1.对西方工业遗产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究
西方工业革命开始得较早,随着产业的不断转型升级,重工业逐渐落后,留下了大量的工业遗产,如何利用这些遗产,引发了人们深入的思考。工业遗产保护活动起源于英国的工业考古学研究。一些非专业人士组成的业余研究团体,在各地开展对工业革命时期的机械、建筑物的野外调查,同时发表了一些调查报告和研究成果,由此启动了对英国各郡调查登记在册的工业遗址和纪念地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如英国的安东尼·卡罗和美国的大卫·史密斯,胸怀重建家園的理想,利用工业革命之后欧美城市中建筑和桥梁上的金属元素,创作大型的金属雕塑。英国画家透纳、乔治·罗伯逊、雅克·卢森堡、威廉姆·斯格特与法国画家古斯塔夫·多雷等艺术家,以陶瓷画、油画、水彩画和版画等多种形式,将大量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入画,对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冲击予以了“辟古人未辟之境”式的艺术再现,实现了当时艺术领域对这场世界剧变的接力回应。
2.我国工业遗产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究
我国对工业遗产的普遍关注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将保护与再利用问题置于城市规划背景下,前瞻性地解决资源枯竭以及城市转型面临的问题。
艺术家因地制宜,结合工业遗址所在地的特征,对其进行艺术创作。例如美院与当地政府合作,对工业生产淘汰下来的机械进行装置艺术的创作,对所在地区的工业遗址进行艺术形式的改造,注入新的视觉形象和人文意义,同时也以艺术的方式把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连结为一个新整体,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丰富文化积淀,凸显工业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同时,艺术家对工业遗产进行了意象画的创作,以绘画的形式向我们传递情感。当代中国工业题材绘画多反映传统工业在转型过程中所引发的阵痛和反思。传统工业的逝去,代表着新型工业系统的诞生,其间的代价是工业从业者痛苦的记忆。艺术家越来越注重对这一社会问题的思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艺术家运用艺术语言表达心声。这些作品摒弃了现实主义绘画中宏大场面的设置,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在几乎无人的环境中寻找人与钢铁、厂房、煤炭等工业元素的联系,强调视觉表达的冲击力,多使用触碰人心的色彩。
(二)钢铁工业影响下对于鞍山工业遗产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究
鞍山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拥有悠久的工业历史。早期的矿山开采、钢铁冶炼、机械制造等产业为鞍山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许多工业遗产因年久失修而面临损坏的危险,因此,加强工业遗产的保护刻不容缓。当下,鞍山对于工业遗产的保护大多体现在工业建筑遗产以及生产大机器的改造和创新上。最好的例子就是“钢·美术馆”的改造落地,其前身是建于1983年的鞍钢党校俱乐部礼堂。随着城市更新项目的不断推进,打造历史文化和现代感相结合的特色场景成为鞍山这座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在鞍山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国有企业鞍钢集团房产物业公司提出转型策略,将工厂外闲置的物业资源有效盘活,变“闲”为“宝”,让沉睡的工业遗产“活”起来,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美术馆以鞍钢工业遗产题材为基础,融合现代艺术形式,收藏了众多关于鞍山工业遗产为题材的艺术创作,如以工业遗产为题材的绘画、雕塑、装置艺术作品等,为传承和弘扬鞍山工业遗产文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工业雕塑是鞍山工业遗产中最常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这些雕塑以钢铁、石头、玉石等材料为主,展现出工业时代的力量和美感。它们既是对过去工业生产的纪念,也是对未来工业发展的期望。鞍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院长为鞍山工业遗产创作了众多绘画作品,例如《凝聚记忆·系列》《逝去的风景》《通往厂区的电车》等。因其从小在鞍钢长大,切身感受着鞍山的发展和落寞,对于传统的工业遗产绘画进行了深入探讨,力求一种新的工业遗产绘画表现形式,对于不同的艺术创作作品也有着不同的表现手法,在创作上,有的选择“意象化”的表现手法,把现实历史、人的记忆中突出的工业元素和框架提炼出来,有的则使用写实的手法把当年鞍钢的发展表现出来。如“凝滞的记忆”系列,运用人的大脑轮廓来重组工业元素,表达一种定格、凝住这些记忆的愿望,希望表达出一种对逝去的工业文明、当下的工业遗产的尊重和铭记。同时在材料的选择上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单单用水彩难以表达物象的丰富性,故有部分作品是水彩与其他材料的综合,以工业题材运用较多。
三、对富有鞍山钢铁特色的工业遗产艺术表现形式进行探究
(一)让“鞍钢”工业精神与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相结合
鞍山市因钢而立、因钢而兴,是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有着“共和国钢都”的美誉,曾创造了我国钢铁工业史上无数个第一,辉煌的钢铁工业在鞍山留下了众多具有重要价值的工业遗产。鞍山工业的发展同时也见证了中国工业的发展,鞍钢是“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是“鞍钢宪法”的诞生地,是英模辈出的沃土。如孟泰、郭明义为了中国工业的发展挥洒汗水、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心中。他们的模范事迹和革命精神深深地融入鞍山人民的精神血脉中,引领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鞍山人。
我们以此为根基,深深抓住鞍山的这一特点,并将此融入我们的艺术创作之中,寻求“鞍钢”工业精神和艺术表现形式的有机结合,创造出具有鞍山地域以及工业时代特征的绘画、装置艺术作品等,同时结合岫岩岫玉以及玉雕专业的特色,用玉石雕刻工业遗产的作品,与其他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区别开来,创作出富有鞍山特色的玉雕艺术品。
(二)对鞍山工业遗产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究
本项目结合工业遗产题材的绘画、玉雕、泥塑等艺术手段,辅以全息投影技术效果启发,创新其表现形式,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基于专业特色和坚实的造型基础,深入挖掘鞍山工业遗产的历史底蕴,了解鞍山工业发展的历程以及为其鞠躬尽瘁的先进模范人物,采取小组研究的模式,通过对鞍山工业遗产相关历史的理解,在实地考察后,对研究成果进行整合及思维的发散,在传统素描绘画的基础上,结合多种材料,融合多种表现手法,进而绘制出相关的绘画作品,精致入微地对其进行描绘,并将这类绘画作品作为后期立体创作的基础。对于玉雕,我们刻板的印象是传统、木讷,创作形式比较单一,因此我们应打破这一刻板印象,与鞍山工业遗产题材相结合,通过雕刻艺术形式表现大工业生产时代的盛况,提取和整合多种元素,绘制前期线稿,用玉石创作出工业题材的浮雕,寻求一种新的、前所未有的风格。深入挖掘工业生产中先进模范孟泰、郭明义等时代人物素材,并用泥塑的形式来展现其精神风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艺术表现形式不应拘泥于此,为更好地呈现其艺术效果,我们将全息投影技术与传统艺术表现形式进行了创新融合,工业遗产与绘画、雕塑的结合以及全系投影技术的应用,为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展示提供了新的可能。根据这项技术多元化的特点,我们把灯光、影像、3D投影的元素加入其中,让2D的绘画动起来,让人们更好地感受画作所表达的情感。再根据玉雕透光性的特点,利用全息投影技术,将画面投到玉雕作品表面,使原本静态、冰冷的玉雕作品“活”起来,形成一种全新的数字玉雕作品,给人们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新体验。而对于泥塑所呈现的人物作品,我们也可以利用此技术创造出一个立体的影像,同时呈现出一种活灵活现的效果。
这种创新性的表达方式不仅能增强公众对工业遗产的认识和了解,还能为工业遗产赋予新的生命和价值。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绘画、玉雕、泥塑等)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发扬进行了转化,使工业遗产的保护不局限于冰冷的钢铁器实物以及废弃的厂房,而是上升到精神层面,以艺术创作的形式展现出来;全系投影技术的应用更为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展示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也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三)全息投影与艺术表现形式的碰撞
当前,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先进设备进入大众的视野,全息投影技术是一种3D技术,可以根据光学原理创造出一个立体的影像,与观众进行互动。因此,我们将此技术与前期的艺术创作(绘画、玉雕、装置作品等)相结合,运用科技使其“动”起来,形成一个立体的影像,人们可以更加清晰、直观地了解其传递的信息以及感情,形成一种全新的数字工业遗产题材艺术作品,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与传统的工业遗产艺术表达形式不同,是对其表现形式新的探究。
四、影响与展望
工业遗产艺术既提高了城市的形象,实现了工业遗产的活化和再利用,又展示了城市的活力和创新,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也为城市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推动了当地经济的转型和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公众对工业历史的认知:通过展示和保护工业遗产,公众对鞍山工业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城市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工业遗产艺术创新了绘画的表现形式,通过多材料、多手法相结合的方式,以更加生动灵活的形式展現出鞍山工业遗产的盛况。改变原有玉雕单一木讷的雕刻手法,在保留其特色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与工业遗产结合,生动地展现工业遗产的形态和历史风貌。同时新技术的融入也为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注入新的活力,起到1+1>2的作用,使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鞍山工业遗产,身临其境地感受大工业生产时代的盛况。
工业遗产艺术既提供了工业遗产保护的范例,也推动了工业文化的传承,通过对工业遗产的艺术化处理,中国工业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扬。通过将工业遗产转化为艺术、文化等,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促进了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