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24-04-20 04:24余伟杨希娟中科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合肥市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安徽科技 2024年3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安徽省基地

文/余伟 杨希娟[.中科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合肥市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党的十八大作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重要环节,而中试基地建设是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一、中试基地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1.中试基地的建设背景

2021 年第二次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进一步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条款,将2015年以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举措以及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上升为上位法律规范。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氛围明显活跃、科技成果成交金额显著提升、成果转化服务机构不断增加、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断创新,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环节中的“转什么”“谁来转”“怎么转”等问题,从思想、流程、制度、服务平台等方面逐步解除束缚科技成果转化的不利因素。

但是对于某些类型的科技成果,思想、制度等偏“软”的限制解除后,还面临偏“硬”的工程化应用限制,尤其是新材料、化工、生物医药等领域,实验室成果与大批量产业化生产的产品之间还需要走过小试、中试等关键试制环节,中试基地也就应运而生了。中试能够促进初创成果提升技术成熟度、解决工艺适应性问题、完善生产流程,是产品在正式产业化之前的放大规模实验,中试基地是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走向市场的关键平台。

2.中试基地的建设意义

科技成果经过中试后,转化成功率能达到80%,而未经中试基地验证的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只有30%。国际上,技术研发、中试、大规模生产3 个环节的资金投入比例为1∶10∶100,而我国仅为1∶0.7∶100,缺乏公共中试服务平台是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中试是实验室成果和产业化产品之间承上启下的环节。中试基地一端连着创新,一端连着产业,是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转化器”,是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不可或缺的载体平台。

二、安徽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现状

1.省级层面

2022 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安徽省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行动方案》中提出,推进科技成果中试孵化基地建设,围绕十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引导领军企业和专业机构在高校院所附近或开发园区建设一批通用性或行业性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联合相关部门出台《安徽省化工中试基地和中试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对化学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中试平台建设进行规范。安徽省科学技术厅联合相关部门印发《安徽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指引(试行)》,提出到2025 年,省级集中资源支持10 家以上示范作用明显、辐射带动强的综合性中试基地;聚焦重点产业细分领域,建设20 家以上专业型中试基地。

2023 年,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公布的20 家安徽省首批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备案名单,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绿色食品、生命健康、新材料、人工智能、空天信息等9 大产业领域,与安徽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度契合。其中,超半数中试基地由科研院所或新型研发机构牵头建设。

2.市级层面

安徽省各地市陆续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相关文件中提出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合肥市和芜湖市出台了专门的中试基地管理办法。

(1)合肥市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现状

2021 年,《合肥市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平台)备案管理办法(试行)》发布,明确了合肥市级中试基地在仪器设备、中试人员、管理制度、单位属性等方面的建设要求,如仪器设备不少于300 万元,中试服务技术人员不少于8 人。《2021 年合肥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实施细则(科技创新政策)》中,对建设中试平台(基地),按实际投资额的30%给予最高500 万元补贴;对为实验阶段的科技成果提供概念验证、商业化开发等公共服务的概念验证中心,按其年度服务性收入的30%,给予最高100 万元奖补。2022年,《支持“科大硅谷”建设若干政策》发布,提出以“基金+奖补”方式,最高按中试基地投资额的50%配套给予不超过2 亿元支持。

合肥市目前已有两批共21 家市级中试基地完成备案,覆盖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集成电路、现代农业等10 个细分产业领域,其中11 家成功备案为安徽省首批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近年来,合肥市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成效显著。一是配置创新资产加强了服务能力。建设配置近19 万平方米的中试服务场地,拥有超5000 台总价值近6 亿元的中试服务设备,聚集900 余人的中试服务队伍。二是开放共享显现出中试服务效能。中试服务企业835 家,签订中试服务合同1293 项,中试合同金额达到6.37 亿元,项目经过中试后产业化成立企业75 家,中试项目产生新产品187 个,产生新技术133 项。

(2)芜湖市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现状

芜湖市2023 年6 月出台《芜湖市概念验证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并于9 月开展首批芜湖市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申报工作。目前,芜湖市已成功获批安徽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高端装备及增材制造用高性能特种合金材料)和安徽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通用航空)等2家安徽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

三、安徽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的困境

1.顶层管理制度不健全

中试基地目前大多由各地自行出台文件探索建设,尚无国家层面的顶层制度规范。相较于市级中试基地管理制度,省级只是对仪器设备原值和人才团队数量要求稍高。科技管理部门与经信(工信)管理部门都各自出台中试基地管理办法,政策合力未形成。与孵化器、众创空间等载体不同,中试基地尚未建立起市级—省级—国家级层次梯队。

2.内涵缺乏理论指引

学术界目前对中试基地的系统、深入研究不足。作为连接科技创新和产业培育的中间桥梁,中试基地的内涵和功能不清晰,如不明确中试基地仅仅具备中试放大功能还是也包含概念验证、企业孵化育成、小试等生态功能,不明确纯检验检测、委托研发是否属于中试服务,不明确人工智能等新兴行业的中试服务如何界定等。

3.投入大建设困难

中试基地建设投入大、周期长,需要持续引进先进仪器设备、专业技术人才。由于大型仪器设备和高精尖人才引进成本高昂,若缺少优质科技项目或牵动性强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科研院所和企业不愿意单独建设中试基地,进而造成专业化中试基地缺乏,难以对科技成果转化形成很好的支撑。目前,安徽省省级层面尚未出台对中试基地建设的资金支持政策,而合肥市“科大硅谷”政策和科技创新政策都明确由中试基地建设方先投入大量资金再给予后补助,建设方前期的资金投入压力仍然较大。

4.开放服务能力有限

目前,安徽省备案的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中几乎没有新设法人主体,仍延续原单位经营方式,信息的开放性与共享性不足,中试服务的需求方与供给方无法高效对接,没有在专业领域形成中试品牌影响力。同时,中试基地的建设运营主体也极大地影响了中试服务的开放度。以高校院所为建设主体的中试基地公共开放属性较好,但往往缺乏大批量中试放大的仪器设备;以企业为建设主体的中试基地,由于与业内企业存在竞争关系和科研团队较强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往往仅针对企业系统内部开放,难以对产业领域产生预期的科技成果转化中试服务效果。

5.中试服务人才缺乏

中试基地提供系统性服务,需要既懂研发又懂企业生产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中试基地普遍存在人才缺乏的问题,尤其是缺乏领域内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工程技术人才。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培养好、用好、建设好工程系列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相关政策举措尚不完善。

四、 加快安徽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的思考

1.加强中试基地理论和内涵研究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作为助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中试基地承担着比以往更加重要的角色。但是,目前相关理论和内涵研究的匮乏将严重阻碍中试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加强中试基地理论和内涵研究至关重要。建议以安徽省科技创新战略与软科学研究专项等项目形式,引导专家学者、科技创新智库等对中试基地建设开展深入研究。

2.加强省市中试基地建设整体规划

中试基地建设投入大,盲目建设中试基地,可能会导致部分领域中试基地服务过剩、部分领域中试基地服务匮乏,出现资源错配的问题。需要从全省及各市的产业特色和需求出发,避免同质化建设和创新资源的重复投入,制定和建立全省中试基地建设清单和省市两级中试基地认定的指标体系,不同行业对于中试设备、中试人才的要求应有所区别。布局建设一批产业领域覆盖全、开放服务能力强、中试服务水平高、管理运行市场化的中试基地,形成品牌效应和示范效应。

3.引导建设多类型开放式中试基地

根据地市产业需求,可以“自上而下”地由政府部门主导建设能够面向各行业的通用型中试基地,也可以“自下而上”地由龙头企业与科研机构等共建专业型中试基地。建设主体上倾向由新型研发机构牵头,联合高校院所或龙头企业,这样能够较好地弥补高校院所产业化倾向不足和企业开放程度不足的问题。

4.多元化支持中试基地建设

中试基地一定要建立市场化的运营管理机制,不能只靠财政支持。一方面鼓励中试基地建设投入多元化,与各类担保机构、银行等合作,以股权、债权、租赁担保等多种形式投入;另一方面通过创新券、专项资金等财政资金支持的方式,降低中试基地建设的成本和风险。

5.科学考察动态评价中试基地

不同行业、不同属性的中试基地应该进行分类管理,进一步明确中试基地的定位和服务标准,建立动态的差异化考核和个性化政策支持机制,帮助中试基地找准定位、确立模式,引导推动中试基地逐步做强、做优、做大,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效。

6.产业互动导入创新资源

通过政策引导,充分发挥产业联盟等平台的作用,加强企业、科研院所与中试基地互动,鼓励平台与企业开展共性技术研发、中试放大等工作。此外,通过媒体宣传、培训活动等形式,让科研团队知道“中试基地能够提供什么服务”,让中试基地知道“自己应该对外提供什么服务”。

7.引培复合型中试人才

建议省市建立中试人才培养体系,结合科教融合学院、卓越工程师等人才培养平台,培育一批既懂科研又懂生产的复合型人才。鼓励科研人员和企业工程人员双向互动交流。通过人才互聘、薪酬绩效、成果奖励等举措,激发中试人才的积极性。

8.构建中试服务产业生态

中试基地应该在坚持做好中间试验服务的基础上,扩展诸如概念验证、研发、孵化、投资、检测、培训等功能,建立企业孵化成长服务体系和中试基地投资基金,形成“中试—孵化—投资”成果转化链条,收益共享、风险共担,构建中试服务产业生态。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安徽省基地
成长相册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我的基地我的连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