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医院科研发展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实践研究

2024-04-20 04:24胡彩云刘媛媛何斌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安徽科技 2024年3期
关键词:中医院科研成果中医药大学

文/胡彩云 刘媛媛 何斌(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科研能力作为医院综合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是推动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牵引。随着现代医疗体系的快速发展,科研能力已成为评估医院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围绕中医药古籍经典研究、基础理论研究、临床研究等方面,加大中医药临床科研攻关,着力解决重大疾病的中医药防治问题,促进中医药传承和创新发展。

一、建立符合中医院特色的科研发展新模式

1.传承与创新并重的发展模式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经过数千年的实践,已经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基础、独特丰富的诊疗方法、显著易见的临床疗效等特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促进中医药传承和创新发展。当下中医药的研究,重点要通过现代医学思维和方法,探索和阐释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疗效和机制,确保中医药疗效有数据、中医药优势有证据。安徽作为中医药资源大省,具有独特的地域优势,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围绕“北华佗、南新安”的安徽中医药特色优势,鼓励临床研究人员深入挖掘分析中医药经典古籍,尤其是新安医学历史文献,在中医药防病治病机制阐释和提高临床疗效等方面,开展循证医学研究和深层次的基础研究,为中医药临床诊疗提供高级别、高质量的证据,促进中医药临床服务水平和理论创新水平的提升。

2.中医药临床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附属医院承担着医疗、教学和科研等多种职能,探索建立一套临床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医院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立足“重传承、重实践、重思考、重创新”的原则,充分发挥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三级实验室和重点研究室、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博士论坛等高水平科研平台的作用,着力开展中医经典理论、中医临床知识、科研实验规范操作和中医科研能力等专题培训。此外,还通过医院国家药物、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积极承接符合循证医学规范原则设计的药物和医疗器械临床试验,通过实践的方式,培养临床科研人员循证医学的科学研究设计理念和方法,提升临床科研人员的学术能力,进而提升医院整体科研及循证医学研究水平,实现不同层次临床复合型人才梯队建设。

3.联动整合的临床协作科研模式

中医药科学研究以提高临床诊疗为目的,进而增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为契机,探索联动整合的临床科研模式,建立开放协作的研究机制,积极鼓励协同创新,促进医院科研工作新发展。医院在建设过程中,以多学科联动、院校间联动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实现设备整合、人才整合和资源整合,创新协作方式和激励机制,拓宽协作领域和深度,全面推进中医药科研工作交流与协作,做到中医药科研发展与临床诊疗需求、社区服务需要、新安医学地域特色相结合,形成设备互联互用、人才互通互融、优势资源互助互补的新局面,进而促进中医药科研工作创新发展。

二、中医院科研发展新模式带来的效果

1.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

2022 年4 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联合印发《关于印发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项目储备库和培育库的通知》,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重点要求加强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设施建设。该医院在建设周期内,围绕糖尿病及并发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肝豆状核变性、阿尔茨海默病、类风湿关节炎等五大病种,建设研究型门诊/病房、多学科融合基础研究平台、协同创新平台、人才培养基地、生物资源信息样本库、中医药循证研究基地、中医特色制剂研发与中药质量标准研究中心、成果转化等平台,深入研究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提升中医药基础研究、临床诊疗、中药新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能力,强化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新安医学文化品牌建设。

2.形成一批高水平中医药人才队伍

围绕中医药师承教育、临床带教、中医药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一批涵盖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在内的高水平中医药人才队伍。截至2023 年底,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拥有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8 人,岐黄学者、青年岐黄学者3 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8 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培养对象15 人,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项目培养对象7 人,安徽省国医名师15 人,安徽省江淮名医25 人,安徽省名中医(中药师)51 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1 人,安徽省青年江淮名医、卫生健康杰出人才和骨干人才22人。人才队伍以中青年专家为主,覆盖中医临床各学科、中药学、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科研管理、标准指南制定、成果转化、新药研发等方面,具备对常见病、突发病、疑难病等的中医药临床诊疗能力和科研能力。

3.建立信息化智慧科研管理体系

中医药科研工作离不开科研管理,科研管理工作是提升医院整体科研水平的重要抓手,对提升医院综合实力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医疗机构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科研管理工作存在工作强度大、时效性差、精细化要求高、重复性工作多等特点,以人工录入和操作Word、Excel 等简单Office 办公软件为主的工作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科研管理工作的需求。为此,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根据智慧医院的建设要求,积极建设智慧科研管理体系,建立独立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临床试验项目管理系统、伦理审查系统、多中心临床科研数据采集及管理系统等。这些系统的功能包括项目申报、立项、伦理审查、协议签署、经费、启动会、年度进展、结题等全过程,同时对项目成果产出、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统计进行实时管理,帮助科研人员掌握项目动态情况,提升医院科研管理工作运行效率和规范化水平。

4.建设一批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

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是开展高质量科研活动的基石,对促进中医药科研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截至2023 年底,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科研实验室3 个、安徽省重点实验室2 个、安徽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1 个、安徽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 个、国医大师工作室3 个、全国名中医工作室5 个、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1 个、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临床研究所6 个、安徽省115 产业创新团队4 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室18 个,安徽省名老中医、流派传承、长三角名中医工作室62 个。该医院国家药物和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网上备案,其中药物临床试验专业9个、器械专业10 个,伦理委员会通过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研究伦理审查体系(CAP)认证。围绕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等重大科研平台,初步建成种类齐全、层次合理的科研平台体系,为该院中医药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中医院科研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1.科研管理队伍方面

中医院科研管理内容包括纵向(横向)项目、成果、平台、学科、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学会(协会)、经费、档案管理等方面,是支撑中医院科研发展的重要环节,而大部分中医院普遍存在“重临床轻管理”“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科研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直接关系到医院科研发展的质量,医院应组建专业对口人员组成合理的科研管理队伍,重视科研管理人员的任用与培养,积极组织科研管理人员参加相关业务培训,更新科研管理知识体系。此外,科研管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能够耐心地做好科研管理工作,主动思考和总结经验,不断提升科研管理的业务能力水平。

2.学科建设发展方面

学科建设是中医院发展的基础,也是科技兴院的重要内容,由于各学科的科研能力、人才团队等基础条件不同,科研课题、成果、奖励等主要集中在重点学科,而普通学科的科研水平能力薄弱,导致了学科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重点学科建设是打造中医院精品医疗品牌的重要举措,中医院在持续支持重点学科的建设外,也应重视和支持普通学科的发展。一方面可设置专项科研经费,用于普通学科的科研能力和人才团队的培养;另一方面,可采取重点学科一对一帮扶普通学科的方式,在课题申报、标书撰写等方面,提供指导和帮助,不断提升普通学科的科研水平,促进中医院学科建设的整体发展。

3.科研成果转化方面

中医院的科研团队建设依托丰硕的科研成果,然而科研成果的转化情况却不容乐观。随着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等多项政策的实施,中医院的中药院内制剂、名医名方均可开发转化,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转化意识明显增强。为了进一步畅通科研成果转化流程,医院应组建科研成果转化专业管理队伍,在熟悉掌握相关政策的前提下,结合中医院实际情况,制订适用于本院的科研成果转化政策,定期开展科研成果转化培训,提高科研人员转化科研成果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中医院科研成果转化氛围。此外,中医院还应积极对接企业,以临床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精准选择待转化的科研成果,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四、结语

中医药的发展,传承是根基,创新是动力。提升中医院科研发展水平,不仅是中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关键。县(区)以上的三级甲等中医院应充分发挥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主阵地作用,承担起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猜你喜欢
中医院科研成果中医药大学
前进中的广汉市中医院
赵县中医院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科研成果转化
《江中中医药大学学报》简介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加强医疗科技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
审批复杂 科研成果落地难
崛起中的钟祥市中医院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