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琦
长篇小说《没有个性的人》是奥地利作家罗伯特·穆齐尔的代表作品,故事以20世纪初的奥匈帝国为背景,围绕着乌尔里希这位追求实现精神自由的知识青年探索自我之路的过程展开。乌尔里希所生活的时代被秩序所维持,所有人都依附于外部世界,乌尔里希想摆脱现代秩序对自我的异化,因此开始对自我展开剖析,并试图通过完成对自我的建构,变成脱离外部世界的没有个性的人。研究将围绕乌尔里希在追寻精神自由和尝试建构自我的过程展开,通过剖析其寻找自我时的主体诉求表达和实现,探讨这一人物形象的创作思路和创作特点。期望能通过此次研究,为相关文学研究工作提供学术帮助。
《没有个性的人》作为一部深刻的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其核心探讨的是个体与社会的复杂关系,以及人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寻找自我和定位。乌尔里希这个人物形象,是穆齐尔用来探索和表达这些主题的载体。书名中的“没有个性的人”实际上是一种哲学上的思考,指的是那些缺乏明确、稳定的特质或“性质”的人。在小说中,乌尔里希认为自己是一个没有个性的人,他对自我认同感到困惑,对周围世界产生疏离,他认为个性是社会强加给个体的各种标签和期望的总和,而非真正的自我。乌尔里希的形象挑战了传统关于个性和身份的观念,他的“没有个性”实际上是对现代社会中个体异化现象的一种批判。这一形象的创造旨在表达个体在现代社会中面对的种种挑战,以及人在寻找自我和实现个人价值时所经历的内心挣扎和困惑。通过乌尔里希的故事,穆齐尔探讨了现代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困境,以及在理性与情感、现实与超验之间的摇摆。
一、小说创作背景
《没有个性的人》是罗伯特·穆齐尔最著名和最全面的作品,该书创作于1921年,直至1942年罗伯特·穆齐尔去世,小说尚未完成,最终截止于第三卷。在这部小说中,穆齐尔描述了从公民社会向工业大众社会的过渡,并将个体内心的冲突放在了思考的中心,乌尔里希即这种思考的具象化体现。小说中,乌尔里希在骑兵、机械、数学三次职业生涯尝试失败后,决定在1913年“休假一年”。在父亲去世后,乌尔里希回到了家,这时他重逢了他多年未见的妹妹,两人前往了奥匈帝国的首都维也纳,并在那里开始接触神秘主义。至此,在神秘主义的作用下,乌尔里希得以隔断主体和现实的联系,摆脱来自现实社会的种种束缚,但同时也因此丢失了存在的支撑。尽管因为作者的去世,小说第四卷的情节走向和具体故事内容已经无从得知,但结合前三卷中乌尔里希反复失败的尝试结果来看,可以猜想第四卷的剧情是在描述乌尔里希接触神秘主义后的失败。神秘主义强调直观和灵性的体验,与逻辑和理性思考相对立。这种拒绝可能导致个体在现实世界中的生存和决策能力受到限制。追求神秘主义的人往往沉迷于灵性追求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和责任,无法承受现实生活的种种挑战和困难。其创造的自由感,也是一种个体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从前三卷来看,乌尔里希分别从“科学”的理性中寻求祛魅的理性世界,从“平行行动”的语言秩序中挖掘自我身份的同一性,从现实中臆造出乌托邦战胜现实的僵硬表壳,这三种做法的结果都以失败收尾,因此在第四次对神秘主义的尝试中,也大概率是以失败作为主人公追求自我行为的最终结局。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奥匈帝国早期的历史背景下,故事的社会历史和社交框架大致可描述为工业化的影响、技术进步与自然科学的认识突破、对启蒙的批评,以及理想主义哲学和现代公民理想的聚合体,从主人公乌尔里希的角度来看,整个世界在现代时代的现实已经改变,这是不可否认和不可改变的,对于虚拟性和现实的感觉同样重要,甚至虚拟性比第二感觉更有效和更重要。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部小说应该展示主人公,甚至是每个人,他们都失去了自我的意识。这种个体不安是由于个体与现实世界的冲突引起的,而属性的丧失使个体在现实世界中感到困惑。主人公的危机正是穆齐尔所关心的核心,而出现在主人公面前的问题是,在无法避免的不确定性中,他如何失去了自我意识,以及如何在世界中建构自己,因此通过丢弃“个性”实现“自我建构”成为小说的主要情节脉络。
二、小说角色的自我建构过程
在《没有个性的人》中,乌尔里希前后进行多次尝试,来寻找个人意义和自我实现,他最初试图通过追求理性和科学的方法来获得个人的满足和成就。他参与了旨在解决奥匈帝国社会问题的委员会工作,希望通过规划和组织来实现社会进步。然而,这项工作逐渐让他感到空虚和失望,因为他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并不能真正改变社会的本质,于是他又转向艺术和文学,希望通过创作和审美体验来寻找生命的深层意义。他与一位画家合作,参与戏剧的创作,但他最终发现艺术也无法完全满足自己对真实和持久价值的需求。在对艺术文学的尝试失败后,乌尔里希感到常规的生活和世俗的目标无法满足自己深层的精神需求,因此转向神秘主义寻求心灵的平静和内在的丰富,实现超越理性的精神体验。现实中的神秘主义提供的是一种逃避现实生活压力和不满的方式,通过宗教、冥想、精神实践,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寻找答案。小说中的乌尔里希和妹妹一起前往“千年帝国”,试图以此逃离秩序,在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时所经历的精神危机中获取心灵慰藉。
从宏观层面总览小说剧情的发展经过,可以看见乌尔里希的自我建构过程体现了个体在现代社会中寻找自我定位和精神价值的困惑。他从理性和科学的实用主义出发,经过艺术和文学的美学追求,最终转向神秘主义的超越体验。整个过程反映出个体在现代性中对于生命意义不断探索的心灵轨迹。乌尔里希的旅程充满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展现了一个复杂的自我寻找和建构过程。
三、基于自我建构的角色形象创作探究
(一)乌尔里希的自我建构特点
乌尔里希之所以渴望成为没有个性的人,源于他对个性的深刻反思和对环境的敏感察觉。在他看来,个性并非固有的本质,而是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他相信,个性的形成和表现,都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他试图摒弃个性,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乌尔里希的这一想法,展示他具有强烈的反思精神。他对自己的生活和个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试图找到一种应对生活的最佳策略。作为一个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的人物,乌尔里希注意到个性与环境的密切关系,以及环境对个性影响的无常性,这种观察力使他对生活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乌尔里希还对历史、人类本性和个体存在进行了深刻反思,他在思考歷史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历史的重复性和循环性,以及人类本性的复杂性。这种认识使他对自我和人类的处境产生了独特的看法,从而塑造了他的自我形象。他认为历史是以和所有其他历史相同的方式产生的,所谓“历史的道路不是一只台球的道路,这只球一被推出,便沿着某一条轨道运行,而是像云朵的道路,像一个漫步大街小巷的人的道路,这条路时而因一个阴影,时而因一群人或房屋正面的某种奇特装修而偏转并且最后来到一处它既没见过也不想到达的地方”(《没有个性的人》)。在乌尔里希的观点中,历史充满了偶然性和不确定性,这种循环性使乌尔里希意识到人类在历史中的被动地位,人类往往被历史的力量所驱使,无法逃离历史的循环。而他也在反思时代精神和个人命运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自我认同。他认识到,在这个时代,个人的命运正在受到集体和秩序的影响,个体的重要性正在逐渐减弱。面对这种趋势,乌尔里希选择成为一个没有个性的人,以此来应对这个磨平个性的时代环境。
成为没有个性的人,并不意味着逃避和颓废,小说中的乌尔里希在追求自我精神自由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对现实的激情,他以一种不断尝试,不断接触“未知”的方式来保持对社会的感知,他尝试过从事骑兵、机械、数学等职业,在此过程中不断寻找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基于小说的故事情节来看,乌尔里希对个人发展目标既渴望,又迷茫,他对未来始终是一种“寻找”而非“确定”过程,他的生活状态呈现为往前伸展的状态,而不是有明确的前进道路。他关注于可能性和未来,依靠自我建构形成独特的自我认同。穆齐尔对乌尔里希这一角色的塑造意图,在于探究人性的复杂性。乌尔里希的内心世界,是一个矛盾冲突的集合体。他既渴望自由,又害怕孤独;既追求个性,又担心受到环境的束缚,这种矛盾性,使他的形象更加立体,更具代表性。乌尔里希的观念,实际上是对生活的一种哲学思考。他试图通过摒弃个性,达到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二)穆齐尔的形象创作意图
在《没有个性的人》中,穆齐尔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深邃的洞察力,塑造了乌尔里希、阿加特等一系列复杂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不仅仅是他虚构的产物,而是他对人性深层次探讨的载体,是他对于个体存在和社会关系的哲学思考的具象化。乌尔里希作为小说的主人公,被赋予了“没有个性的人”这样的标签。这个称呼本身就充满了讽刺和矛盾,它既揭示了乌尔里希在个性塑造上的缺失,也反映了他对于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抗拒。在前两卷中,乌尔里希与周围世界的疏离感构成了他个性的主要特征,他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对生活的疑问和对自我身份的探索。他像是一个旁观者,冷静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却又无法完全融入其中。这种距离感既保护了他免受现实世界的伤害,也限制了他对生活的深入理解和体验。穆齐尔通过乌尔里希的内心独白和反思,展现了他对人性多样性和矛盾性的深刻洞察。乌尔里希的思维充满了跳跃和不确定性,他的反讽性特质,一方面是对现实世界的嘲讽,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无能的讽刺。他对于神圣生活可能性的探索,是对超越现实的一种渴望,也是对自我救赎的一种尝试。穆齐尔在塑造人物时,并没有简单地赋予其单一的性格特征,而是通过主人公的行为、言语,以及内心活动,展现其多面性和复杂性。乌尔里希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有着血肉之躯的普通人,他的挣扎和探求,是对现代社会病症的一种批判,也是对人类精神的一种关注。
乌尔里希的形象,是穆齐尔对人性深度探讨的结果,他的矛盾和挣扎,是对现代社会个体存在的一种反思,也是对人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一种揭示。穆齐尔通过描写乌尔里希追求自我的过程,展现出他在面对现实困境时,对信仰、道德、人性等问题的深度思考,也为现实主义文学的人物形象构建提供了参考和启示。
《没有个性的人》的主旨在于探讨现代人在个性、自由、理性与信仰等方面的困惑和挣扎。小说通过主人公乌尔里希的视角,展示了他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思考。乌尔里希自认为是一个没有个性的人,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受到外部规则、习俗和惯例的束缚,而没有真正独立的个性,因此他试图通过反复的自我建构尝试,来探讨个体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平衡内心的冲突,如何在理性和感性、個体和社会之间找到自己的位置。小说反映出现代人在秩序化的生活环境中所面临的精神困境,以及寻求自我救赎的可能性,通过描绘主人公乌尔里希追求自我,实现精神解放的经历,以及用独白的方式展现乌尔里希关于主体与社会关联性的思考,由此展现出现代人在追求个性、自由、信仰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和抉择,而通过对该篇小说的人物创作解析,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洞悉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角色创造技巧和主旨表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