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意境视域下对比古诗词中悼亡诗词的艺术表现与美学分析

2024-04-20 15:17张洪茂魏茜
青年文学家 2024年5期
关键词:词人意境诗词

张洪茂 魏茜

在古文学诗词的长河中,诗词样式繁多,主题丰富。悼亡诗词作为其中一类,在古诗词的发展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前期主要是夫妻一方对另一方的缅怀,后期拓展到包括对好友或家人离去的哀思。悼亡詩词的情感基调大多悲楚,情感类型较为复杂。相比于一般的情感表达类诗词,悼亡诗词立于“生死”之间,更具有悲剧美。其中,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悼亡诗词在表现手法上呈现出不同的艺术形式,所以在表达哀伤的厚重感时也会呈现出不一样的美学意境。

一、悼亡诗词的审美意境

悼亡诗词中较为成熟与特征显著的文学作品,可以追溯到《诗经》,并且在往后的每个朝代都有结合其文化意蕴特征的表达作品。审美意境是从美学概念中衍生出来的,其注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创作手法,由文字表达向空间想象过渡,通常应用于解读诗词的深层含义。在《诗经》中,《邶风·绿衣》以丈夫悼念亡妻为视角,“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通过贴身的衣物睹物思人,表达对亡妻的思念。《唐风·葛生》以妻子悼念亡夫为视角,“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通过对原野荒凉的描述表达自身的荒凉,以此情景描述亡夫亡故之地,以此展开缅怀。唐朝是悼亡诗词的另一个繁盛时期。悼亡诗词随着唐朝的文学诗歌发展而日益成熟,以元稹的“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遣悲怀三首》其三),韦应物的“结发二十载,宾敬如始来”(《伤逝(此后十九首,尽同德精舍旧居伤怀时所作)》),李商隐的“惭愧白茅人,月没教星替”(《杂歌谣辞·李夫人歌》)为显著代表。其中,韦应物虽以山水诗而著名,其创作的悼亡诗也独具特色,有独特的清淡空灵的佛性美。宋朝的悼亡诗词的意境分析不仅要注重表达对悼亡情感的表达,还需要结合作者的人生路径分析,以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贺铸的《鹧鸪天·半死桐》,刘克庄的《风入松·归鞍尚欲小徘徊》为显著代表。宋朝及往后的悼亡词是另一种文体形式,并且悼亡词的创作数量庞大,名家辈出。在传颂度上悼亡词远高于悼亡诗歌。在审美艺术对比上,诗歌以庄重质朴、温柔敦厚为长,词作以内容丰盈、情感深邃为盈,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共同成就了悼亡诗词发展中两类重要组成部分。

二、审美意境视域下的艺术表现

(一)悼亡诗词中的情感表达

1.寄托哀思

悼亡诗词中包括了对“生死”与“爱情”的理解,表达形式上最根本的核心思想在于对亡者寄托哀思,通过抚今追昔、睹物伤情、今昔对比等方式表达出“不言悲而悲转浓,不言愁而愁亦深”的审美意境。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文学造诣颇深,其创作的悼亡词通常以白描的手法却最能打动人心,达到“境愈高时言愈浅”的状态。《南乡子·为亡妇题照》中写道:“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情感真挚而热烈,充满了自责与悔恨。从字里行间的哀叹,我们能感受到词人对妻子的思念以及对妻子的离去扼腕叹息,如此深情之人却用“薄情”二字悔恨过往,既是祭奠也是悔恨。词人以词作的形式对妻子表达了最深层次的思念,使词作也多染哀音,抒发了妻子离世给自己带来的难以化解的伤痛。

2.自悼自叹

悼亡诗词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凝练各朝代文人墨客的创作精髓,其创作内涵不仅感慨爱人离世的悲痛,也感慨自身命运的不幸。例如,李商隐在《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一诗中写道:“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诗人丧妻之后情绪低落,再加上仕途不顺,精神状态更是雪上加霜。从在外从军远离家乡的孤苦,到路遇大雪艰难跋涉的困境,表达了自己的孤独与凄凉。以“梦”带给自己温情,回忆过往美好,平添愁绪。全诗表达的愁绪也体现出诗人的旅途与仕途的艰难,借以往温情感叹妻子离世以后独自一人的现实处境。除此之外,李商隐的其他悼亡诗也多以对比妻子离世后的季节、环境等,描述自己的状态或者心情;多以萧瑟的环境、悲伤的气氛,借助乐曲的幽怨或动物的悲鸣表达自身孤苦无依,以及愁容困顿等悲伤处境,如《宿晋昌亭闻惊禽》《西溪》《青陵台》等。

3.思考“生死”

古代诗词的表现总是乐生恶死,强调“生”的喜悦与“死”的悲戚。生命带来的是希望与温暖,而死亡则代表与最亲近之人永别,人们自然面对死亡会有万千惆怅与叹息。相爱的眷侣一方离去,自然会给另一方造成巨大的创伤。由此及彼,人们在怀念与感叹的同时,也会反观自身去思考生命的意义与死亡的价值。纳兰性德在《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中写道:“料也觉、人间无味。”其中,“人间无味”虽然消极,但是我们能感受到词人对于生死的思考,因亡妇的离去导致对“生”的轻蔑。而后,词人更是创作出《采桑子·谢家庭院残更立》:“谢家庭院残更立,燕宿雕梁。月度银墙,不辨花丛那辨香。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从这两首词的时间间隔与词韵来看,词人在时间的过渡中由“人间无味”到“梦一场”,这之间是对“生”的轻蔑过渡到对“死”的豁达,是从“困顿”到“接受”的自我排遣。

(二)悼亡诗词的意象类型

通过对比不同朝代的悼亡诗词作品,不难发现其中自然类、社会类,以及人文类物体总有特殊的代表含义。在悼亡诗词这类以抒情为主题的文体作品中,意象是重要的艺术形式表达渠道之一,其主要表现在通过以景寓情,以物寓情。联系形象与情感,凝聚内涵美感与故事哲理,更能表现出悼亡诗词中的悲剧美。当情感与具体的物品或景象不断联系,其内在含义与具体意象不断融合,在诗词的创作与表达上就形成了固定的情感特征。

1.自然类意象

自然类意象也可以简单分为三个类别:动物类、植物类与景观类。第一,在动物类别中,作者总能用成双成对的动物来对比形单影只的自己,以此描述自己的孤独,如“比翼鸟”“双飞燕”“鸳鸯”“蝶”“鹭”等。孙原湘在《黄花比瘦图友人属题亡姬照》一诗中写道:“愿作鸳鸯难比翼,怕闻鹦鹉尚呼名。”诗人希望与妻子成为鸳鸯,但是这样很难与妻子比翼双飞,以此表达在妻子离世后的遗憾。除此之外,如“猿”“蝉”“乌鸦”等在悼亡词中多数作为情感悲鸣的表达。例如,王士禛《悼亡诗二十六首》其一写道:“落叶哀蝉断送秋,他生未卜此生休。”蝉夏生秋亡,彰显生命的凋零,在秋季萧瑟的背景下显得格外凄凉,更能衬托悼亡诗孤苦凄清的冷意象。第二,在植物类别中,“荒草”“落叶”“残柳”“梨花”“梧桐”等与气氛、环境、时节相结合渲染出不同的悼亡情感。纳兰性德爱用“梨花”二字,如“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虞美人·春情只到梨花薄》),表达词人的悼亡情感。因悼亡诗词以悲伤为基调,作者都是以其中的花草去契合自己的心境。例如,历鹗《清明日过朱姬湖上权厝》中的“落花知别恨,荒草酹幽灵”,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中的“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都给人强烈的颓败之感,既衬托了作品中的萧瑟氛围,也表达了诗人的沉郁悲痛。第三,在景观类别中,秋季多是萧瑟的,带给人离愁落寞之感。其中,日暮黄昏情绪最为复杂。作者多通过“黄昏”“风雨”“秋”等景象表达哀婉凄凉。例如,王士禛《悼亡诗二十六首》其九中的“灞桥秋雨望秦川,剑阁西风听杜鹃”,与《悼亡诗三十五首》其八中的“楚客秋悲易断肠,畏逢风雨近重阳”,从表达的意境来看,都体现出了季节凋零、风雨飘摇、衰败凋敝的基调,极具感染力。

2.社会类意象

如果将意境美比作画作,那么意象的选择就是画作中的点睛之笔。自然类意象擅长衬托悲凉气氛,表达作者心境。社会类意象则注重于今昔对比,往日重现的作者祈愿,通过亡者的物品、使用过的物件等睹物思人,以物寓情,通常可以分为寝物相关、首饰相关、祭奠相关三类。悼亡诗词中大多是对妻子的悼念,所以对女子寝物与首饰相关的描述较多。首先,与寝物相关的描述,如“灯”“屏风”“帘”“床”“枕”等。尤其是床、枕这一类可以与新婚成双相联系,又能与孤独作对比。曹植在《种葛篇》中写道:“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深。欢爱在枕席,宿昔同衣衾。”通过“枕席”映射新婚的欢爱,对比现下的凄凉。另外,“灯”“蜡”“烛”作为火与暖的象征,在悼亡诗词中通常被用作寒与冷的对比,作为感情的催化剂,能引发作者内心深处的思念与孤独。其次,与首饰相关的描述,如“簪钗”“镜台”等。簪钗传情,作为女子所使用的贴身之物,在悼亡词中,经常被用来表达作者对亡妻的眷恋与思念。曹亮武《摸鱼儿·悼亡》其五中的“闲钗冷蕊今谁戴,儿女麻衣如雪”,与纳兰性德《于中好·七月初四夜风雨,其明日是亡妇生辰》中的“几回偷拭青衫泪,忽傍犀奁见翠翘”,都以“闲钗”“犀奁”“翠翘”等旧物表示对于亡妻的怀念,抒发人走茶凉、物是人非的凄凉光景。最后,与祭奠相关的描述。与死亡有直接联系的是“坟”“墓碑”“棺椁”等祭奠形式。在古文化中,人们对于死亡的仪式是相当重视的,所以在很多悼亡诗词中会直接引用这些场景,来表达悲凉之情。苏轼在悼亡名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其中对于坟的描写就是严肃且直观的。坟是亡者最后的直接归宿。词人思念亡者只能对着黄土无言。此地隔绝生死,此情无限凄凉。

3.人文类意象

悼亡诗词作为一种特殊情感的表达,除了通过以上的自然类与社会类的意象有代表性地表达对爱人离去的悼亡之情,通常还会引经据典地表达夫妻的伉俪情深。在古代,男女之间的情感表达更加委婉,在悼念爱人的同时很少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多么浓烈,多以赞美与借用典故为主。通读对比大量悼亡诗词,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直接表示夫妻情感深厚,用直白且真实的诗词创作表达出作者的爱恋与不舍,达到悲剧性的意境美。第二类,引用典故表示夫妻感情至深,其中包括引用较多的女性相关典故为主。屈大均在《哭华姜一百首》其四十九中写道:“天将艳色倾荀粲,不许中庭取冷来。”其中的“中庭取冷”源自荀粲与妻子的美好爱情故事。这一典故在悼亡诗词中多被引用,通常用来表示悼亡者与爱人的情感深厚。在悼亡诗词中,也有通过“神女”形象来表达悼亡者对爱人的思念。屈大均在《哭华姜一百首》其四十四中写道:“从今不娶神仙妇,未有恩情到白头。”其中的“神仙妇”便是借助与神女相关的角色,表达诗人不能共度白头的遗憾与对生死的无可奈何。

三、審美意境视域下的美学分析

悼亡诗词的意境塑造多以悲剧美为鲜明导向,通过强烈的情感意蕴创造出独特的意境。意境美学的概念虽然不能像作画一样通过画面直观表达,但是其本质都是通过画面或文字为媒介传递某种情绪。所以,要想感受悼亡诗词中的文字美与意境美,我们不仅要通过字词进行具体的意象分析,还需要对创作整体进行全面的分析,了解作者创作过程中用语言文字传达出的作品思想。这种诗词的美是空灵的,不是具象化的,通过作者塑造的感情而逐渐外化。意境美是中国古诗词文学中独有的一类表现手法,很难去定义其中的概念。胡应麟曾评价《古诗十九首》:“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大概就是达到这样一个状态,悼亡诗词不仅抒发了令人动容的复杂情感,也体现了其独特的悲剧美、意境美。悼亡诗词在表述上大多含蓄,但是让人读来惆怅万分,能深刻感受到作者面对生死离别的困苦与绝望。

在对比了大多数的悼亡诗词以后,笔者对悼亡诗词进行了类别划分,并总结了一些写作规律与意境表达。通过具体的分析可以发现,悼亡诗词的悲剧美在于作者用心的创作与真情的流露,表达了作者的思念与悲伤之情。悼亡诗词的意境美传达了不舍的眷恋,不同于家国情仇的悲壮,更注重细腻情感的描写。其艺术形式与美学分析是基于作者的学识与才情,凝结了作者复杂的感情与回忆。每一首悼亡诗词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味及意境美,值得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词人意境诗词
论词人择调与审美联想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词人的职业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林逋梅妻鹤子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