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文旅产业融合动力机制研究

2024-04-20 12:14陈思烁纪宇轩
中国集体经济 2024年11期
关键词:动力机制乡村振兴

陈思烁 纪宇轩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各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推进产业融合,以期形成资源流动和共生效应,助力县域经济可续性发展。基于此,文章针对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广东省L镇进行实地调研,采用扎根理论构建出融合动力机制模型,能为其他县域提供借鉴作用,并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实施。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旅产业融合;动力机制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产业兴旺。对照这一战略擘画,广东省于2022年12月开始启动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以促进城乡区域统筹朝着更高层次方向发展。

乡村旅游横跨一二三产业,兼容生活、生产、生态等领域,是乡村振兴产业振兴的首要选择,而将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是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两者融合产生的共生效应是有利于融合各地特色资源,提高产业附加值,提高地方发展竞争力。因此,基于产业融合视角探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产业融合动力机制,有利于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百千万工程”的切实落地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二、理论研究

(一)产业融合理论

最早提出产业融合理论的是美国学者Rosenberg,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因为科技进步伴随着产业壁垒的打破,该理论才开始广受关注。产业融合具体表现在不同产业间通过延伸、优化、资源重组和作用升级等形式延长产业链,改变产业结构并最终衍生出新商业新业态模式。

本文的文旅产业融合即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使两种资源在实现交叉融合的基础上既丰富了旅游内容又增添了文化内涵,是提升地方产业竞争优势和拉动经济腾飞的新引擎和新动力。国外学者对文旅产业融合研究起步较早,主要集中在两者融合的内涵和方式两个方面:在旅游文化内涵上,文旅产业融合有利于实现旅游行为、内容与游客文化需求的匹配,丰富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并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在“文化+旅游”的结合模式上,文化创意能引领消费者获得更佳的产业体验,使游客在体验特色文化时能形成深刻的旅游印象。而国内的学者则集中于从产业链角度去研究“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马勇与王宏坤共同强调了文旅产业链内双核推进、横向扩张与纵向拓展的发展方式,并强调了通过结合区域发展优势推进文化产业链的发展方式。

(二)文旅产业融合动力

目前,学界对于文旅产业融合动力的研究主要以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或空间回归模型等定量研究方法为主,从三个不同维度进行了拓展与深化:一是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两者的融合度;二是测度两者融合的影响效应,如周春波通过构建实证模型探究文旅产业融合的动机机制与协同效应;三是测度融合对象在空间上的作用机制或关联度。但学界目前鲜有依据定性方法对文旅产业融合动力及模型建构的研究。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通过阅读文献、查阅统计年鉴、实地访谈等,概括L镇经济发展现状及产业结构,梳理当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并提出建议。具体技术框架图如图1所示。

(二)研究方法

1. 实地研究法:通过观察和结构性访谈的方式收集L镇产业的发展概况与调研对象的看法,以了解当地旅游业、文化产业的真实发展情况,为探索产业融合机制奠定基础。

2. 扎根理论:按照“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式编码”步骤对收集到的访谈和文本材料进行三级编码并加以检验,提取其内在因素构成并对其作用机理加以分析。

(三)调研地概况

1. 拥有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以“潮、侨、红”(潮汕文化、华侨文化和红色文化)三类文化交融为特色。其一,L镇位于广东省汕头市西北部,下设15个行政村,拥有近三百年历史。作为百年古镇,L镇自然也沉淀了悠久的潮汕文化底蕴:在文化习俗上,下设Q村仍保留手工制作灯笼、点灯笼、迎老爷、狮头鹅舞和狮头鹅王比赛等。在美食文化上,该镇有着印红桃粿、卤狮头鹅、做米钱等潮汕美食活动,其H村更是以狮头鹅养殖闻名全国;其二,该镇是有名的红色革命基地,其N村是所在地级市的“红色村”,也是全国“推动红色村乡村振兴,建设红色美丽乡村”工作试点单位,珍藏了许多红色文物和英雄事迹,拥有老区革命文化馆和党建公园等红色文化和旅游资源;其三,该镇是著名的侨乡。自19世纪起,该镇许多村民选择前往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谋生,后来致富的侨民回乡反哺村民,奠定了几百年来悠久的华侨文化,也为该镇留下了侨批、“红头船”、华侨学校等众多文化象征。

2. 拥有历史悠久的侨居旅游资源。自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以来,L镇开始以“打造有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为乡村振兴样板发展定位,通过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特色农產品、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和集镇商贸高地发展特色县域旅游产业,多元化展出当地旅游资源,其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日益提升。其中L镇Q村的侨居古宅群,自2008年起先后入选了广东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全国第二批乡村旅游重点村等名录,荣获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2014年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等多项荣誉。

3. 打造“潮侨红”文旅产业融合名片。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和广东“百千万工程”,L镇积极响号召,发挥镇级联动统筹的作用,有机整合了潮汕文化、华侨文化与旅游资源、红色文化与旅游资源,持续推进“潮侨红”文旅资源的保育活化。2022年该镇更是通过积极谋划,以韩江“万里碧道”为主线,推动全镇“潮侨红”资源串珠成链,形成覆盖特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特色旅游精品线路,打造全域旅游。

四、研究过程

(一)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指将资料切割、分解并对字句赋予概念化标签的编码过程,其中需要先对各个文本语句所反映的独立事件或现象贴上标签,再合并类似的标签以形成一阶概念。为确保编码的结果有效且可靠,在每次访谈结束后应立即逐字逐句对原始数据编码、分类与记录,以避免因时间因素导致访谈信息丢失。本文经过整理后,一共提取出14个L镇文旅融合范畴,以下列举了部分范畴的提炼过程及代表性语句(见表1)。

(二)主轴性编码

主轴性编码的侧重点是通过类聚分析建立开放式编码中独立范畴间联系,以提炼出更高一级的主范畴。本文对开放式编码形成的14个次范畴的性质、层级与可能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归类,最终提炼出4个主范畴:文化资源、客源市场、村企协作、基础设施(见表2)。

(三)选择性编码

在主轴性编码基础上分析各个因素的类属和内在联系,基于L镇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现状分析,得出文化资源、客源市场、村企协作、基础设施四个基本因素与融合机理,初步构建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动力机制模型。

(四)理论饱和度检验

为确保概念能全面覆盖访谈文本的内涵,在完成数据编码后应进行采用饱和度检验,即随机抽取1/3的访谈资料建议是否存在反复且新的重要范畴,以此判断编码结果的代表性与稳定性。本文检验结果没有新的重要范畴反复出现,证明编码结果稳定且满足理论饱和度要求,最终得出文旅产业融合动力机制模型(见图2)。

五、文旅产业融合动力模型构建

(一)融合因素

基于编码结果得出由文化资源、客源市场、基础设施、村企协作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模型,形成四大融合动力:

1. 文化资源。对于L镇,当地的特有文化资源即“潮、侨、红”资源,各地独有的文化资源有机整合到一起便形成了地区的潜在力,在增强地方竞争力的同时促进了文旅产业的发展。

2. 客源市场。特色文化资源为L镇吸引了外来游客,对游客产生了具有一定影响的推拉力作用,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从而使该地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客源市场,客源市场也一定程度上为文旅资源发掘奠定了基础,客源市场是文旅融合的原动力。

3. 村企协作。为了促进当地文旅产业更好地融合,发挥共生效应作用并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各地村委会与相关企业合作,通过引进资金或高新技术等方式增强地区发展实力并减轻地方政府发展负担,实现共赢。这同时也有利于对区域内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利用,从而为文旅产业融合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4. 基础设施。村企协作为当地发展带来了人力物力,将有利于各地政府根据文旅融合的实际需求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从而使文旅融合机制形成一个有机的闭环,以此长久有效的运行下去,为产业融合催生新发展条件。

(二)融合机理

四个融合基本因素共同构成基本内容,通过相互作用推动模型运行,并一同正向作用于消费需求和市场供给,其互动影响共同促成了L镇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具体而言,L镇在旅游开发伊始便注重发掘丰富且特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逐渐探索出因地制宜的产业发展路径,在做到保护当地珍贵的文化资源和建筑景点的同时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果,推动经济的发展。但L镇的文旅产业融合仍存在不少问题,如乡村振兴示范带和全域旅游的打造仍处于起步阶段,该镇应基于文旅产业融合动力机制模型不断地进行更新、演化,进而在融合环境下更高效推进文旅融合程度与质量的深入发展。

六、结论与展望

综上分析,本文以广东省L镇为例,运用扎根理论对当地拥有丰富且具有特色文化和旅游资源的三个行政村进行实地调研,探讨了该地文旅融合的动力要素及逻辑关系,并以模型的形式呈现出研究结果,较为清晰地揭示了融合作用机理与现存问题,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通过扎根理论对L镇文旅产业融合动力要素进行探索性研究,提炼出该地文旅融合由五大要素(客源市场、基础设施、村企协作、文化资源、消费需求与市场供给)形成的“四力驱动模型”,五大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其中客源市场作为融合原动力从根本上刺激消费需求与供给,决定了个人需求和市场发展的规模;文化资源是潜在力,应通过合理发掘来吸引游客;村企协作是支撑力,是产业融合实现的行政基础,发挥着指导与监督作用;基础设施是催生力,优质便利的基础建设不仅能吸引更多游客,也有利于地方对特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便于合作治理的开展。

第二,通过对L镇文旅融合的深入研究可发现该地“百千万工程”的布局与实行现状。目前该地文旅产业融合仍存在村委主导下企业发展空间受限、资金下达“时滞”、文化遗产地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等问题,这也能映射出我国各地进行产业融合实践可能面临的困境。

目前,广东省“百千万工程”仍处于起步阶段,各地对此政策的理解与部署仍在摸索阶段,还未形成较成功的示范案例。本文提出的文旅产业融合动力模型和对策建议有利于发挥工程中镇一级的联城带村作用,并为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献策。虽然L镇文旅产业融合已有一定成效,但经调研发现该镇的融合现状仍不够理想:一方面,在潮、侨、红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方面仍处于资源单向宣传模式,整合效果并不理想,也存在对文化资源内涵丰富力度不足问题;另一方面,镇内拥有大型华侨古宅群、园林建筑、侨批局、革命遗址、红色码头等丰富旅游资源,但目前对展览点的开设和文创产品的设计仍缺乏新意,无法真正吸引到外来游客,存在展览点无人驻足、倒闭、外来游客无法听懂导游“流水线式”介绍、文创产品无人购买等困境,该地的发展现状能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我国各地尝试产业融合实践的难题。基于此,结合上述构建的产业融合动力模型,未来我国文旅融合实践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调整:

第一,完善文旅产业发展体系。完善制度体系是文化旅游服务供给升级的基础性工程。地方政府应加快推进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为乡村旅游提供制度保障的同时注重激发文化和旅游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完善县域产业融合相关政策,一定要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纲,以绿色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这既不是用新兴产业取代传统产业,也不是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完全割裂开,而是应该把文旅产业作为核心动力,发挥产业融合共生作用,实现文化和旅游产业协调发展。此外,可以充分发挥市级、区级旅游行业协会应积极推动“旅游管理”向“旅游治理”转变,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助力形成文化、旅游、美食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第二,优化文旅产业供给结构。镇级政府应积极响应区级及以上政府产业发展号召,并发挥联动作用,有机统筹各村特色资源,推进新业态生成。以L镇为例,可通过构建文旅产业链的形式发挥融合因素共生效应。还可以通过“文化旅游+”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产业园、农家乐、教育研学基地等,确保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质量与数量满足游客和村民需求,推动特色文化在满足时代内涵的同时实现乡村产业再升值。首先,可以打造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精品演出项目,如L镇还可以通过开发一批带有潮、侨、红文化底蕴的,制作精良的系列故事演出吸引广大游客感受体验;其次,可通过开设文化场所实现文化产品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通过开发DIY、专属定制、代买代寄等模式及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使文旅产业及产品走出古村,走向世界。

第三,兼顾資源保护与开发。各地在开发特色文化和旅游资源之时还应注重对建筑、文物、环境等资源的保护与修缮工作。只有通过政府、乡村组织、村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到乡村治理之中形成合力,才能建设开发更美好的农村,促进多元产业可持续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百千万工程”的实行。

参考文献:

[1]胡妍.广东:“百千万”工程,推进县域高质量发展[J].小康,2023(08):7.

[2]程麒霏.乡村振兴背景下适应旅游的城郊融合类村庄空间规划探索[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21.

[3]张倓.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机制研究[D].广州: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20.

[4]马勇,王宏坤.基于全产业链的我国文化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1,20(04):143-148.

[5]周春波.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动力机制与协同效应[J].社会科学家,2018,250(02):99-103.

[6]黄聪英.福建省文化旅游业供给驱动机制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4):9-16+166.

(作者单位:陈思烁,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纪宇轩,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

猜你喜欢
动力机制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
重大交通设施项目风险复杂动态交互演化机理与仿真分析
科技查新服务业变革优化的动力机制研究
宿迁市产学研合作动力机制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四川旅游小镇发展现状与动力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