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理念下高校劳动育人的价值、愿景和行动

2024-04-20 11:36王斌
大学教育 2024年2期
关键词:五育并举思政教育

[摘 要]劳动育人是人类之需、国家之需、教育之需和个体之需,是为“培养完整的人”服务的,是从知识到能力、从观念到行为的知情意行的统一。高校劳动育人要使教育与生产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耦合、家庭与学校相配合、内化与外化相融合,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动托起中国梦。

[关键词]五育并举;劳动育人;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2-0131-03

全部人的活動迄今为止都是劳动[1]192。劳动不仅创造了整个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而且“创造了人本身”[2]988。劳动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3]557。全面发展必须五育并举,五育并举必须以劳动育人为基础。

一、价值:五育并举下高校劳动育人的四维之需

劳动育人是“培养具有正确劳动价值观的人和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活动”[4]。劳动育人是人类之需、国家之需、教育之需和个体之需。

(一)人类之需: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第一,劳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一个必要条件。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衣食住行是基本需要。生产满足这些基本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第二,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劳动是在人类生产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手段。人类通过劳动完成了从自然界奴隶到自然界主人的转变。第三,人类发展和劳动进步具有一致性。劳动从未停止过对人类的改造,人类不仅通过劳动发展和完善自我,而且在不断发展和改变劳动方式的过程中提升劳动技能。人类和劳动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创造的关系,劳动育人始终是人类发展的第一需要。

(二)国家之需:以劳动托起中国梦

第一,劳动为托起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因为不付出劳动,任何蓝图都不过是一纸空文;不辛勤劳动,一切梦想都只能是黄粱一梦。第二,劳动铸就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为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第三,劳动为实现中国梦提供路径。劳动者通过劳动,苦干笃行、进取创新,托起中国梦。因此,通过劳动育人培养、弘扬劳模精神和劳动精神,组建甘于爱岗敬业、辛勤劳动的劳动大军正是国家所需要的。

(三)教育之需:劳动教育是人生第一教育

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由劳动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要“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1]685,邓小平也曾明确提出“制定教育规划应该与国家的劳动计划结合起来”[5]250。第二,劳动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的途径。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没有劳动就没有也不可能有教育”[6]127,劳动教育不仅能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集体精神、道德信念,而且能培养人的思维逻辑、体质体能、审美素质。第三,破解第一教育困境。目前劳动教育在社会中被淡化、在学校里被弱化、在家庭内被软化的现象依然存在。要破解第一教育困境,必须培养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因此,让劳动教育回归第一教育也就成了教育之需。

(四)个体之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第一,劳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和谐统一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劳动者通过劳动,完成了个体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解放。个体通过劳动,能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3]557。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劳动的基础性作用,需要通过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结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第三,五育并举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途径。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五育并举。显然,劳育是个人发展的必需。

二、愿景:五育并举理念下高校劳动育人的四重境界

高校实施五育并举,需要强化受教育者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劳动情感和态度的端正、劳动观念和意志的熔铸,使其化理念为行动,实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

(一)知:掌握知识和技能,助推五育并举

生产劳动是社会的基本成因,人类是社会劳动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首先创造了物质生活,人类的衣食住行都是以劳动为基础的。人是发展着的人,而人的发展过程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过程。劳动在人的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注定了高校必须以劳育助推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发展。因此,通过劳动育人使受教育者具有丰富的劳动知识和精湛的劳动技能,继而造就劳动人才和产业大军,就成为高校劳动育人的第一重愿景。

(二)情:形成情感和共鸣,培育真情实感

劳动是一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础,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7]281。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的物质生活,而且充盈了人的精神世界。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发展中的各种难题、生命里的一切辉煌,都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破解和铸就。因此,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应该得到崇尚、得到尊重。通过劳动教育使受教育者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人人认同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是高校劳动育人的第二重愿景。

(三)意:熔铸观念和意志,铸就三种精神

新时代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内涵都指向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推动现代化国家建设。高校应协调家庭和社会,共同督促学生进行日常性劳动、服务性劳动和生产性劳动。在日常性劳动中享受快乐、体味幸福,在服务性劳动中培养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在生产性劳动中淬炼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通过这三种劳动的综合影响,让学生尊崇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家庭劳动熏陶和学校劳动教育的持续影响下,大学生毕业后能够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此为高校劳动育人的第三重境界。

(四)行:化为动力和行动,托举起中国梦

实现中国梦,从根本上看,要靠劳动和奋斗。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我们都依靠劳动创造奇迹。延安大生产运动使南泥湾变成陕北的好江南,黑土地上的耕耘让“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无论是红旗渠的战天斗地,还是塞罕坝的艰苦奋斗,都是靠劳动实现梦想。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广大劳动者要以勤劳奋斗成为科学发展的实践者和主力軍,以劳动托起中国梦,此为高校劳动育人的第四重境界。

三、行动:五育并举下高校劳动育人的四重路径

高校劳动育人既要考虑劳动知识和技能的形成,又要注重劳动观念和精神的培养;既要注意日常性劳动、服务性劳动和生产性劳动的实施,又要协调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既要注重五育的相互促进,又要关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一)教育与生产相结合

首先,劳动育人是教育的基本原则。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到列宁的“普遍生产劳动同普遍教育相结合”,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确立为我国的教育方针到新时代的“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理念,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都是基本原则。其次,劳动育人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学生要掌握较为全面的知识,不仅要能用脑劳动,还要能用手劳动。第三,劳动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有效载体。劳动教育一方面让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意志品质得到磨炼,另一方面能塑造其艰苦奋斗的精神及自强自立的人格。因此,高校劳动育人必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二)校内与校外相耦合

首先是育人目标的耦合。高校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校内建立劳动教育工作坊,校外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劳动育人提供场所条件。其次是育人过程的耦合。校内通过开设劳动课,对学生重点进行劳动知识技能训练、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校外通过实训实习,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使学生爱岗敬业、劳动奉献。最后是育人方法的耦合。校内以教育引导为主,以各类劳动活动进行价值引领;校外以实践躬行为主,开展公益性、服务性劳动,注重行为导向。在校内与校外的共同影响下,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

(三)家庭与学校相配合

首先是思想上达成共识。学校和家庭都要把劳动教育当作人成长的必修课,明确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家校共同责任。其次是内容上实现共振。家庭和学校分工合作,家庭劳动教育以日常劳动为主,通过劳动成果展示让大学生获得劳动成就感和劳动幸福感;学校劳动教育以生产劳动为主,通过组织观看劳模事迹、开展劳动技能竞赛,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诚实合法的劳动意识、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最后是行动上保持共进。建立家庭和学校劳动教育联络机制,使学生自觉劳动、艰苦奋斗,热爱劳动、勇于创造。

(四)内化与外化相融合

首先是知识掌握与能力培养的融合。劳动育人的第一个条件是劳动者能够掌握劳动的基本知识,第二个条件是劳动者能够形成基本技能。通过内化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劳动观,让劳动走进心灵;通过外化形成基本技能,增强劳动力,让劳动成为力量。其次是理论引导与实践践行相融合。理论引导让劳动观念进头脑、劳动精神入思想,使大学生以踔厉奋斗为荣、以“躺平摆烂”为耻;实践践行让大学生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生活,从而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创造。最后是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的融合。只有实现学生思想自觉引领行动自觉,劳动育人才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学生只有认同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劳动幸福观,才能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以劳动铸就精彩人生,以劳动托起中国梦。

四、结语

劳动育人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全面深化对劳动育人价值的认识,坚持教育与生产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的劳动意识,增强劳动技能,提升服务社会能力,造就一批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 参 考 文 献 ]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王斌,何建军.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三重维度[J].教育导刊,2020(5):12-17.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6] 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论劳动教育[M].萧勇,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

[7]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责任编辑:刘凤华]

猜你喜欢
五育并举思政教育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政策演变、价值诉求与未来建构
建设教育强国的鸿篇巨制
“五育并举”育新人:开启首都教育新时代
走向“五育并举”的现代学校管理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网络发展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