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而小天下

2024-04-20 15:51
中华瑰宝 2024年4期
关键词:封禅泰山文化

中国名山无数,泰山因何被誉为『天下第一山』,冠绝千古?这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及杰出的文化艺术价值相关。泰山作为中华文明的缩影,为世界贡献了独一无二的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

泰山素有“天下第一山”的美誉,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1987年,国际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副主席卢卡斯考察泰山时,高度赞誉了泰山作为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的价值,认为“泰山具有自然的、历史的、文化的三重意义”,“这意味着中国贡献了一种特殊的独一无二的遗产”。

历经近28亿年的自然演化,以及5000余年的人类保护和建设,泰山已成为古迹众多、形象壮美、内涵丰富的中华民族“精神圣山”。可以说,泰山是代表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标志性“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

巍巍岱宗  五岳独尊

泰山古称“岱宗”,寓意诸山所宗,也意指魂归泰山。泰山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化,于3000万年前拔地而起。其雄起于华北平原之东,横亘于齐鲁平原之上,东临黄海,西望黄河,总面积426平方千米,主峰海拔1532.7米,为山东省的最高点。泰山地处中原地区的东方,东方被古人认为是太阳升起、万物始成的地方,故其位居“五岳之首”。

自然造化赋予了泰山壮美的形象,其山体交横重叠,高大雄伟,山势连绵,厚重磅礴。对泰山雄大壮阔之貌,古人多有描绘。《诗经·鲁颂·宫》云:“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孟子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秦代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称:“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元代唐肃《日观赋》中则写汉武帝在观览泰山日观峰的壮丽之景时发出了“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的慨叹。

泰山美在雄而妙在登,只有通过攀登,才能领悟泰山的雄奇壮观,实现人与自然的精神交融。唐代《初学记》引《汉官仪》及《泰山记》载:“盘道屈曲而上,凡五十余盘,经小天门、大天门。仰视天门,如从穴中视天窗矣。”沿途苍松、古柏葱郁,巨石林立突出,更强化了泰山庄严、奇秀之形象。泰山现存百年以上古树名木2万余棵,苍茂参天,林荫成片。挂印封侯、五大夫松、唐槐抱子、青檀千岁等著名古木历经风霜、岁月洗礼,成为泰山独特的风景奇观和悠久历史的见证。

沿石梯登至泰山顶,可见西岩“仙人石闾”、东岩“介邱”和东南岩“日观”。鸡鸣之时,在日观峰可赏日出东方,霞光万丈。泰山高耸,从其他方位亦可瞻长安(今陕西西安)、会稽(今长江下游一带)、齐(今山东北部、东部一带)及黄河金带等景观,蔚为壮观。如今,泰山的四大奇观—旭日东升、云海玉盘、晚霞夕照、黄河金带皆出于山巅之景。站在泰山之巅极目远眺,烟波浩渺,云蒸霞蔚,望山河秀丽,俯万物生长,自然心生豪气,志气昂扬。

封禅告祭  信仰之山

泰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其周围地区分布有大量古代人类活动遗存。泰沂山系的沂源猿人距今约50万年,新泰乌珠台晚期智人距今2万—5万年,在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龙山文化中则已见文明的曙光。泰山凝聚了早期先民的信仰和崇拜,在大汶口遗址中,考古学者发现了由“日”“火(鸟)”“山”组成的陶文符号,可见在新石器时代,泰山地区已有对日月山川的崇拜和祭祀。

先秦以降,至明清歷代,古人在泰山上留下了丰厚、优秀的文化遗产。特别是历代帝王在泰山封禅告祭之举,更是赋予了泰山至高无上的地位。东汉班固《白虎通义》载:“王者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太平也。”又云:“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放天,附梁甫之基以报地,明天地之所命,功成事遂,有益于天地。”可见,帝王封禅的目的在于报功告成,以巩固其受命于天的合法性和神圣性。泰山作为中原地区交通最为畅达、山势最为雄浑、底蕴最为深厚的山脉,被视为连接天与地的阶梯,成为封禅文化最好的载体。

泰山封禅,一般在泰山顶积土筑圆坛以祭天,在泰山脚辟场筑方坛以祭地,“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据《史记·封禅书》记载,上古时期即有伏羲、神农、黄帝、炎帝、尧、舜、禹等72位君王到泰山封禅。进入封建社会,先后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6位帝王到泰山封禅,帝王到泰山的祭祀活动演变为规模宏大的封禅大典,且作为一种“君权神授”的象征而固定下来。宋代以后,封禅活动渐被废除,明清时期帝王至泰山祭祀,不再称“封禅”。

泰山自古以来亦是民众顶礼膜拜之地,民俗历史悠久,异彩纷呈。早在5000年前就萌发的原始山岳崇拜,其后形成的泰山神—东岳大帝、碧霞元君,以及泰山“石敢当”信仰崇拜等都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色彩。明代王锡爵《东岳碧霞宫碑》称:“自碧霞宫兴,而世之香火东岳者,咸奔走元君,近数百里,远即数千里,每岁瓣香岳顶,数十万众。”可见泰山民间信仰之盛。

儒、释、道文化在泰山交融共存,构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泰山地居齐、鲁交界,儒学盛行,孔子曾多次登临泰山,并以泰山自比:“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泰山之上,孔子登临处、孔子庙、“望吴圣迹”石坊等遗迹至今尚存。而道教、佛教之文化遗存,如碧霞祠、灵岩寺、玉泉寺、《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摩崖刻石等,也反映了泰山作为“信仰之山”的深厚底蕴。

艺术宝库  古今绝妙

自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构成了泰山美的基础。泰山是文人墨客创作灵感的源泉,古今众多雅士被泰山所折服,题诗留词,流传下2万余首诗作佳篇,如李白的“四月上泰山,石屏御道开……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杜甫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守仁的“晓登泰山道,行行入烟霏……凡躯无健羽,怅望未能归”,等等,文词或沉博典雅,或飘逸豪放,富于文学之美与思想之精。

泰山是一座具有杰出文化、美学价值的艺术宝库。泰山现存石刻1800余处,是中国历代书法及石刻艺术博览馆。其石刻种类丰富,大体可分为石碣、石阙、碑刻、经幢、造像、画像石等几类。其中,以《泰山刻石》《无字碑》《张迁碑》《衡方碑》《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纪泰山铭》等刻石为精。《泰山刻石》出自秦丞相李斯之手,法度严谨,沉着遒劲;《无字碑》由汉武帝刘彻所立,形体高大,厚重朴拙;《张迁碑》《衡方碑》为汉隶的代表作,古朴典雅,峻实稳健;《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刻于北齐时期,形制雄伟,气势磅礴,被誉为“榜书之宗”;《纪泰山铭》为唐玄宗御笔撰书,体伟幅巨,文词雅训,字体遒逸,洋洋大观。

泰山古迹文物众多,现存古建筑群20余处。其中,岱庙始建于汉代,经历代不断拓建,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建筑构造采用宫城式样,布局均衡,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之地。其主体建筑天贶殿重檐八角,斗拱飞翘,壮丽巍峨,内存珍贵的宋代巨幅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全图长62米,高3.3米,描绘了泰山神出巡和返回的宏大场面,画中人物多达691人,造型生动,气势威严,可谓古代壁画艺术的瑰宝。碧霞祠位于泰山之顶,始建于宋代,后经多次重修,整体建筑结构严整,层次错落,雕梁画栋,堪称奇绝。灵岩寺驻守于泰山西北麓,始建于东晋,盛于唐宋。其千佛殿内供奉三尊释伽分身大佛,体态雍容,服饰简洁,四周有40尊彩塑罗汉像,为宋明时期所作,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被梁启超称誉为“海内第一名塑”。

“泰山安,四海皆安”,泰山的人文历史几乎与中华文明同龄。泰山包容万物,博大虚怀,以不同的风格和形式代表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数千年来,人们勇攀泰山,发奋进取,追求光明的坚定信念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踔厉奋进,自强不息。

赵辉,供职于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文旅经济发展部,文博馆员。

猜你喜欢
封禅泰山文化
“因事立体”的封禅文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泰山之行
泰山日出
《登泰山记》的打开方式
汉武帝封禅
泰山封禅
泰山崩于前,你瞟一眼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