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苗 徐馨菲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着力构建绿色之路,未雨绸缪,塑造着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也造就了今天的现代化生态文明。而乡村振兴治理工作也跨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迎来了乡风文明、和谐美好的乡村建设目标,这一目标成了当前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成了打造我国美丽乡村名片的重点工作。文章通过分析当前乡村生态治理的困难,深入了解乡村发展现状,从而分析其应对措施,助力当前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真正实现富饶、绿色的现代化乡村建设。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生态文明;持续发展;自然恢复;措施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利于改善乡村环境,助推乡村振兴
农村一直都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乡村建设,推出了各项政策辅助治理,各种宣传工作也在全国各地开展。随着社会发展,我国乡村也走上了致富的道路,逐渐跟随着电商发展、工厂开设、产业基地等方式,创造了巨大的收益。但也正是这些产业的发展,导致乡村出现了各种需要治理的生态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乡村发展,大量垃圾与污水的排放导致周边环境遭受巨大破坏,必须采取有效举措助力农业农村建设。将农村生态环境与乡村振兴工作有效衔接。马克思指出生产关系体现着人们和大自然与现实的历史联系。随着社会主义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明确了人与自然界相互之间辩证统一的联系。自然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进步的基础条件,敬畏自然,适应自然,促进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就需要正确建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才可以促进中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有利于促进农村地區的可持续发展
众所周知,生态环境是当前现代化乡村建设的重要指标,以往发展中,总是出现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的错误行为。这种发展方式造成了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不利于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过去的发展中,很多乡村为了林果或特色自然产业的产量增加与经济效益的提升,罔顾可持续战略的原则,砍伐树木进行加工以达到个人的经济利益的提升,造成了我国生态环保系统的不平衡。虽然这种方式提高了经济效益,但也导致当下很多乡村无法正常发展,甚至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当下绿色农业的推行,不仅能够助力农民走上致富道路,助力乡村农业升级,还能够保持乡村可持续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量产到质产,特别是在生态环保工作开展中,乡村可以针对背街小巷、主街道环境、村容村貌、河湖沿线等环保问题,开展裸土覆盖整治工作,巡查、治理、督促整改与特殊风景区建设。真正发挥“绿水青山”的独特优势,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实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
(三)充分彰显以人为本,实现乡美民富
要实现生态美好乡村建设,必须依据当地生态系统进行发展,不同地区乡村的生态系统造就了不同的发展方向。总的来讲,生态乡村就是遵循自然资源的分布情况与特点来进行发展的模式,在过去也有着相关理论,但并没有以恢复生态圈为根本。因此,要实现乡美民富,就要坚持生态乡村建设,发挥人的力量转变未来发展的具体思路,将未来的发展目标定位于乡村当前的生产模式进行优化,利用各种不同的渠道,售卖特色产品,打造出乡村品牌效应,并通过引进技术人才与先进技术设备来追求经济可持续增长,真正让农民过上富足的生活,并进一步加快绿色乡村建设,加速治理周边自然环境问题,实现自然与人类的共赢,在保护中寻求发展,在发展中寻求美丽环境建设。
同时,只有贯彻“双碳”理念,处理好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节能减排的关系,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结构,才能在“碳中和”的大环境下得以生存。过去几年,我国部分乡村地区深刻认识到生态环保的重要性。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有关“双碳”“可持续”的发展规划,打造绿色、洁净、清爽、有序的乡村,全力守护“中国蓝”,开始立足乡村管理主责主业,创新工作机制、践行生态保护、提升服务标准、强化工作举措,带领全村各地区切实落实精细治理服务举措。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广泛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环境整治等活动,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提升居民文明素质;几年的时间中,许多乡村街道的灰尘早已不见,随之而来的是大街小巷中的喷雾车、湿扫车、洒水车的身影,真正助力了乡村环境的变好,形成美丽富饶的生活环境,从而在未来能够积极去探寻旅游项目的发展,助力乡村经济转型,展现出中国乡村的亮丽名片,打造出专属乡村品牌,吸引更多的游客。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
(一)人们对于乡村生态参与的意识淡薄
在当前的生态乡村治理中,最主要的困难便是很多居民对于环保的重视程度不高,在过去的振兴宣传中,虽然也对保护环境进行了宣传,但仅依靠人们自觉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特别是在当前很多农民还没有走上富足的生活,导致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对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没有具体的概念。同时,在垃圾治理等方面,虽然也有着分类设施,但是但碍于人们的不了解和疏忽,也远远未做到垃圾分类。垃圾乱堆乱放的问题也日益严重,甚至在当下企业发展中还仍有将产生的废水、废液、废气等污染物直接或间接排放到周边水域,导致水质恶化,危害环境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行为。这些企业的发展导致周边环境中污水排放和废弃物增加。这些废弃物中可能含有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和化学物质,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导致周边环境遭到破坏,不仅无法发展旅游产业,甚至连人们的生活也受到了影响。这些都提醒我们推行垃圾分类已刻不容缓。而通过结合当下的环境治理情况,发现城镇污水与生活垃圾已成为主要障碍,这源于人们对于乡村生态参与的意识淡薄。在未来的生态文明治理中,我们应当重点加强城镇垃圾分类,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生态环保产业园的发展建设,实施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使城市环境卫生更加清洁,市容秩序不断改善,擦亮城市清洁底色,亮出“干净”这张城市名片。
(二)相关制度不够完善
在过去的乡村治理中,对于破坏环境行为并没有严格的条例与制度去制约,要真正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必须要有法律去规范各种行为,当前农村生态保护法规制度体系不完善,存在法律短板,法律法规既缺乏对具体防治措施和监管内容的要求,也缺少对乡村环境保护的专门性法律条文,相关的惩戒措施没有有效法规作保障。我国生态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起步较晚且大多适用于城市,与农村实际治理的匹配度不高。同时,我们更应当明白生态乡村治理,并不仅是口号,它更是一种有形的传承,演化出无数的行为习惯。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以制度规范,让保护环境的行为潜移默化刻在人们的心中,才能共同创造出一个文明洁净的新乡村。同时,对于生态环保的相关制度落实不到位,环境监管力度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使现实中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缓慢;相关政策举措浮于表面,对乡村污染产业的整治查处形式化严重,加上执法机构人员管控力度不够,使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农村生态面源污染加剧、绿色发展受到制约的困境。
(三)相关技术制约
过去乡村振兴发展为响应国家政策,解决“三农”问题,很多乡村都主动积极号召人民利用资金“贷”动产业兴旺添动能的方式,成功建立了合作社、置办了现代机器等等,使多地村民摆脱了传统的生产方式,但是在生态环保治理方面仍缺乏,导致的现代化绿色农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即使,很多乡村也引进了环保机构,但也仅仅是浮于表面,并没有相关的专业人才深入了解固废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以及垃圾安全处置,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等问题,也没有人去协调各方经验,做出更加科学的决策。因此,将科技赋能农业迫在眉睫。虽然,在当下虽然许多外来公司都针对周边环保提出了要求,但是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管理困境,比如,基层管理建设不完善问题有待解决,破坏生态系统与传统建筑的情况仍需打击,企业建设的发展受到制约科技应用水平不充分,包括发展绿色节能的基础设施有些偏远地带还不够完善,发展经济效益还比较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绿色物流的规模化、产业化向纵深层次发展,从而导致不得不通过破坏区域环境的方式来节约成本。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化路径
(一)加强监管力度,提高主体意识
在生态乡村治理方面,必须加强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严厉打击乱排污水、垃圾、采伐、贩卖等破坏周边环境的行为。并要继续加强对森乡村周边生态系统破坏行为的管控,完善相关惩罚条例,保障制止乱砍滥伐的现象,保障最初划定的生态林,从根本上制止过度开采、滥用自然资源的行为,从而尽快提高农民的生产力。并结合实际,坚持科学发展,使传统乡村逐步向現代乡村迈进。通过数据分析的形式,考虑当地森林生态分布特点最适宜的发展方向,以当地的主体资源为基础,初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和区域化布局的现代农业新格局。还可以发展第三产业如乡村旅游,但在开发时,首先要做好对周边景观的保护,维护好其地方性知识的传承以及对周边的山河湖泊等生态环境的保持,去实施和保护,维护好传统民俗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互相映衬的风景格局,实现这些不仅需要当地劳动人民的努力和社会的支持、游客的自觉,还要依靠国家的约束和管理,在国家引领之下,按照最新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进行相关的保护工作,并划定核心保护区,在维持现有的状态下进行适当翻新,尽量保护乡村周边地区的传统风貌,并维持其独特的环境与历史氛围,推进绿色现代化乡村的建设进,近年来,浙江省大力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工作,使得浙江省的生态环境重新焕发生态与活力,绿水青山的美丽景象重现。因此自然环境与经济效益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二者辩证统一互相联系,只有通过完善政策制度,才能对周边环境进行保护,实现绿色农村建设,实现乡村的绿色经济转型。
(二)完善环保法规,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在乡村治理方面,相关的法律规范无疑是最基本的保障手段,要进一步加强生态林业发展的基础建设,建设离不开相关法规的环保机制规范,只有通过监管机制去监督,才能够在现代乡村治理方面,让每个人都主动节约资源。这就必须要完善相关的政策扶持,并针对各地的乡村生态分布情况与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当地的自然产业应当如何发展,实现可持续产生经济效益,又不破坏当地生态系统。并从各个角度综合考虑未来的发展道路,结合其生态特点与村民的分布情况研究出较为完善的计划,比如,在临海、临林、临矿产等资源的乡村,可以通过划分出经济区与保护区的方式,实行休产期制度,或者积极引入相关的高技术环保专业人才,吸引各种环保机构去维护当地环境。同时,还要加强绿色生态效益的宣传,进一步提高村民的生态意识,在根本上制止滥砍滥伐的现象,从而保护好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并且,大力造林育林,提高森林覆盖率,走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并重的道路,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政策,确保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合理平衡。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使生态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林业环保;推动生态补偿政策与市场化改革相结合,创新生态补偿方式,提高补偿效果等,从而确保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有序推进。
(三)吸引环保企业,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在未来的乡村振兴中,要保障绿色生态乡村建设,就必须增强企业责任感,吸引绿色环保达标的企业进驻,可以树立限制竞争控制理念,让各企业都能够认识到,生态乡村建设既是一个风险期又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国内绿色企业转型是所有企业都面临的挑战企业只有拥有敢于革新、奋进的精神,不断跟随发展的脚步调整自身,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乡村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引导他们树立绿色、低碳的生产消费观念,共同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让各企业通过优化包装材料、推动包装回收和再利用、鼓励循环物流等措施,减少浪费,降低对周边水域环境的影响。
在当前农产品运输、电商直播、生产加工厂区大量引进企业的今天,存在着货物重复搬运、过度包装等问题,导致资源浪费和能源消耗增加,加剧了对周边环境的危害。导致土地退化、植被消失和垃圾堆放等问题。企业发展需要大量的能源,如燃油、电力等。传统的运输模式往往存在能源浪费现象。还有,在發展过程中大量的包装材料被使用,如包装纸箱、塑料薄膜等。但这些包装材料的过度使用和非环保性也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要加强企业监管,并对企业责任进行考察。特别是如今数字化技术正蓬勃发展,迅速蔓延于各行各业,鼓励乡村企业采用绿色生产技术,减少废物和污染物排放。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倡导资源的节约利用,降低对周边环境的破坏。在农产业物流运输层面,通过当今数字化经济高度融合的方式,线上下单,对订单进行集中统一的处理,帮助客户适配快递运输方式,不断增强乡村物流在运送过程中的效率,保障包装、运输资源能够充分合理地运用,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同时,驻村企业应采取更多主动节能技术措施,帮助驻村企业提高效率,提高可再生能源循环利用,达到低碳甚至零碳排放。
(四)推动乡村生态与致富结合,加快农村绿色经济发展
首先,要把生态乡村建设与发展生产、致富紧密结合,乡村绿色建设是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在乡村周边环境的改善与绿色经济的发展中,要实现跨越发展,便在于将周边人力、企业等各种资源聚拢,汇聚力量、技术、资金参与到绿色农业的发展治理之中,形成多元主体互动融合的长效治理机制。同时,在当前乡村生态与致富结合道路上,不仅需要当地居民的深入参与,还需要国家支持,发布调控政策进行协助治理,坚持林、农、牧等各业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立足林业管理的主责主业,创新生态管理机制、践行生态保护,并提升服务标准、强化工作举措,引进相关人才来带领当地林业部门根据森林生态的分布特点来切实落实精细治理林业发展举措。同时,还应当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下达的绿色环保践行理念,共建清洁美丽乡村,特别是在当前垃圾焚烧发电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乡村形象与低碳清洁、能源提供的关键一环,要将无害化、无废化、低碳节能的理念铭刻于心、践行于行。
四、结语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必须采取有效举措破除意识、制度、技术等困境,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大多数乡村产业依托于自然环境,只有充分参考周边生态系统的分布与特点,与经济发展结合,才能更好地发展。基于森林生态保护的发展成为我国林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应该坚持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执着与对创造美好生态社会的追求从思想上重视环保,深入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坚守创造洁净世界、创造绿水青山的信念,时刻牢记保护环境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无论身在何处都要始终坚持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执着与对创造美好生态中国的追求。
参考文献:
[1]霍松涛.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的困境和突破[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2(04):226+236.
[2]耿国彪.乡村振兴描绘现代新农村的美丽图景[J].绿色中国,2018(07):20-27.
[3]胡恒.用法治护航乡村生态振兴[J].农业知识,2021(03):52-53.
[4]李真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J].乡村科技,2019(07):51-52.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