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知识在高考试卷中的呈现及复习对策
——以2023 年新课标卷历史试题为例

2024-04-19 07:30刘建伦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4年1期
关键词:选项课程标准试题

刘建伦

(云南省楚雄市教科所)

笔者通过对2023 年新课标历史卷的仔细揣摩,发现试题与新教材课文内容的联系进一步加强,这应该引起注意。本文意在提醒各位一线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复习中,教材仍旧是极为重要的高考复习资料,是第一复习资料。任何脱离教材,无视教材的复习和训练都是非常危险的。

一、2023 年新课标卷对教材知识的考查特点

2023 年新课标卷对教材知识的考查力度是空前的,它呈现以下几个特征和指向。

1.对教材中集中文字表述段落的直接考查

这种考查立足于教材中某段集中的文字所叙述的历史内容,进行近距离的直接考查,基本上不扩展、不迁移,答案完全依据该段课文而得出。

例1.(2023·新课标卷·24)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 )

A.公共墓地出现

B.农业的产生

C.贫富分化加剧

D.文字的使用

该题考查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向高阶段发展的表现,依据教材中的相关表述,此题答案即可清晰得出。《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 页:“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这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他们通过战争不断争夺财富和权力,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通过这段文字表述,可非常明显地看出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文段中的“社会贫富分化”“私有制”“争夺财富”等关键词已经直接将答案指向“贫富分化加剧”,试题没有设置太大的思维深度和问题拐弯,基本上立足于学生对教材表述的理解记忆和熟悉程度。

例2.(2023·新课标卷·31)公元前18 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规定:“此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这一规定 ( )

A.强调波斯君主专制的权力来源

B.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

C.标榜亚述帝国君主的军事成就

D.规范了埃及对尼罗河流域的统治

与24 题相仿,该题的特点是对教材某段集中的课文表述内容的直接考查。即高考试题的问题设置依据课文的某一段集中的文字所表述的内容,所考查的知识具有直接性,基本上没有深度挖掘或广度延伸。《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4 页教材原文:“约公元前18 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国王是国家最高统治者,下有各类官员管理政务和军事。原来的城市大多失去独立的地位,成为必须服从国王命令、向宫廷纳供的地方行政单位。《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涉及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结构、婚姻、土地租赁和借贷等多个方面。它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如果学生对教材的内容表述烂熟于心,则该题的正确选项B 就很容易得出。而题干中的“公元前18 世纪”“西亚”“法典”等信息具有重要提示作用。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时空掌握,对于得出正确选项具有决定性意义。在这里,“公元前18 世纪”是时间,“西亚”是空间,“法典”是具体的历史事物特征。因此,精准记忆教材内容,对具体历史事物的时间、空间和历史事物属性特征有一个清晰的记忆,是正确选择的前提。学生一旦脱离了教材中该段文字的表述,是很难作出正确的选项判断的。

2.对教材中分散的相关文字表述的直接考查

此种考查仍是对教材知识的直接考查,但所涉及的知识不是集中在某一文段,而是分散在教材中,因而较之于前一种情形,难度略有提升。

例3.(2023·新课标卷·33)如图为1808 年欧洲的一幅时事漫画,名为《蛛网里的科西嘉蜘蛛》,图中心的“蜘蛛”代表法国,左上角的“苍蝇”是指英国。该漫画反映的是 ( )

A.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B.拿破仑战争的局势

C.拿破仑帝国的覆灭

D.英国推行绥靖政策

该题正确选项为B。得出此答案的关键仍然是对教材知识的精准把握。该题要求学生对政治漫画《蛛网里的科西嘉蜘蛛》主题作出判断,指出漫画所表达的历史事物。题干中“1808 年”具有决定性指向,据此可以依据教材知识逐项排除。“维也纳体系的建立”和“拿破仑帝国的覆灭”的时间在教材中都有直接的表述,都是1815 年,故排除A,C。英国推行绥靖政策是在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的1938 年前后,故不选D。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可知1808 年处于拿破仑战争期间,则正确答案为B。此题正确选项的确定主要是依据1808 年这个时间节点,再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史实表述,就可以轻松地将错误选项排除。如果没有对教材知识,特别是时间的精准记忆,则此题反倒成为一道难题。此题虽然直接考查了教材的知识表述,但是,所调用的知识是分散在教材的多个地方,而不是集中在某一文段,这就需要学生全面熟悉教材,并能灵活地将相关分散的知识聚合到一起。

3.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理解性考查

以上两种情况都是对教材知识的直接考查,还有一种情况是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运用考查,要求学生能够依据教材知识来分析历史现象,试题难度显著提高。

例4.(2023·新课标卷·28)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 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 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

A.朝贡贸易繁荣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C.白银大量流入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该题给出一个历史情境,15—16 世纪我国东南沿海某一个小渔村变成繁华市镇的情况。该题正确选项为C。因为教材中有关于16,17 世纪白银大量流入我国的叙述,据此可以间接推断出正确选项。而此题要最终确立选项,还需依据历史常识,逐个排除其他选项。“朝贡贸易繁荣”主要是明朝政府为了显示国威,向外不计成本地赏赐货物,这不可能导致一个地方的繁荣,故不选A。材料主要描述的是商业贸易的繁荣,缺乏与“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直接联系,故不选B。“海上丝绸之路”似乎与题干内容相关,但其兴起要远远早于明代,缺乏与15,16 世纪这一特定历史时间的直接联系,故不选D。只有15 世纪以来白银大量输入中国这一历史阶段特征性事物,才是促使沿海市镇繁荣的基本的历史背景和直接的推动因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3 页相关原文:“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此题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阶段特征前提下,客观地分析判断历史材料,结合教材相关表述,从而得出正确答案。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调用仍具有决定性意义,但这种知识调动与正确选项的确立,需要学生对教材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解运用能力。

4.对教材隐性知识的考查

以上几题所考查的知识在教材中有直接表述,因此是显性知识的考查。还有一种情况是所考查的知识并没有在教材中直接显示,而是隐藏在教材的相关知识表述中,属于隐性知识的考查。

例5.(2023·新课标卷·26)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 )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该题正确选项为B。试题考查汉朝“州”一级行政体制建立的影响,也就是说,东汉时期州一级行政设置被赋予越来越多的权力之后,最终不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巩固。关于这一制度,教材《选择性必修1》第6 页中有相关表述:“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这就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但是,这种表述与正确选项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而学生可以从“内轻外重、干弱枝强”挖掘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被破坏这一隐性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5.对教材所述知识的印证

该类试题的考查主题可以在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表述中得到印证,通过教材知识与试题材料情境的相互印证,学生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例6.(2023·新课标卷·32)有学者认为,直到13 世纪,拜占庭人才被迫接受如下现实:他们的皇帝已经不具备所称的“统治全人类”的能力,皇帝的许可与授权已失去意义。这可以用来说明( )

A.限制君主权力的思想广泛传播

B.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奥斯曼帝国形成

C.地中海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东罗马帝国疆域的缩减及国力损耗

该题考查拜占庭帝国的衰落,正确选项为D。相关知识在《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8~19 页中有如下表述:“拜占庭的连年征服战争消耗了自身的资源。……7 世纪中后期,帝国丧失了从叙利亚到北非的大片土地,仅保有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等地区。此后帝国一度复兴,但再也未能恢复鼎盛时期的疆域。”试题的主干含义是13 世纪时,随着拜占庭帝国的衰落,拜占庭人的帝国观念和意识发生改变。教材中的这段文字表述尽管与题干表达并不句句对应,但是,题干材料中拜占庭人国家意识观念的改变却是由于帝国疆域的缩小和统治力的丧失而导致的,这就印证了教材中关于拜占庭帝国资源消耗、疆域缩小的事实。而“东罗马帝国疆域的缩减及国力损耗”即可通过与教材的相互印证而顺理成章地成为正确选项。

类似的考查还出现在主观型材料题中,如2023 年新课标卷第44 题。该题考查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人民政权的选举情况。而教材《选择性必修1》第16 页“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一目中有充分的相关内容表述。教材叙述了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政权建设、抗日战争时期的边区政府及“三三制”原则、解放战争时期的政权建设等。课文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基层政权建设和选举制度,对学生理解其历史意义和影响有启发作用。学生只要熟悉该段课文内容,并实现理解运用,那么对于试题中“简析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范围调整的原因”“说明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制度的积极作用”两个设问就能轻松回答。

6.对教材知识的延伸和深度挖掘

例7.(2023·新课标卷·29)1910 年,长沙爆发抢米风潮。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谘议局致电军机处,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联名致电湖广总督瑞澂。瑞澂认为该士绅等“迹近干预”,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这表明 ( )

A.新政强化了清廷权威

B.谘议局架空了督抚权力

C.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

D.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

该题反映了清末预备立宪期间,湖南谘议局及乡绅请求处置湖南巡抚而与湖广总督瑞澂发生矛盾冲突的史事。材料较为隐晦地反映了在预备立宪运动影响下,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的政治新气象,同时也折射出满清顽固势力害怕民权发展,固执于专制统治的心态。《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2 页有如下表述:“在革命运动高涨之际,1906 年9 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为此,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但很快被证明此路不通。1911 年5 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该段课文隐含着这样一个事实,就是在预备立宪运动推动下,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文中“积极推进立宪运动”“请愿运动”“转而支持革命”等关键词句对于学生挖掘课文深意有重要提示作用。该考点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其实是对教材知识的深度挖掘和合理延展。

从以上新课标卷的考查特征来看,试题的命制对于教材的依托非常紧密,学生对教材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对于解读试题得出正确答案具有决定性意义。

二、教材使用建议

根据以上考查特点,笔者对2024 年高考复习的教材使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对标课程标准,弄清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高考试题也是依据课程标准来命制。教材内容的表述是课程标准中“内容要求”的具体呈现,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回扣一下课程标准,以凸显自己所讲授内容的主题含义,使之更紧密地吻合课标。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要求”的每一句话都应当问题化,学生能够做到用教材中的内容来回答“内容要求”,这样就能去粗存精,实现对要点知识的掌握。

2.精确分析课文表述,挖掘隐性知识,适当延伸知识范围

实现对课程标准“内容要求”所述知识要求的掌握之后,并不能真正应对高考题。因为教材中的相关知识表述比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要求”要精细丰富得多。历史知识的考查有时候很细微,甚至是依据教材微观知识细节来设置选项的,因此要引导学生对教材文段进行精细解读,解读的同时要强化记忆,加深印象。同时,对于教材知识所隐含的深层次寓意要发挥自己的历史专业功底,科学挖掘,有机引入,以提升学生认识水平。与教材知识相关的延伸性知识也可以适当介绍,以增长知识积累,拓宽视野。在此过程中,强制性地要求学生在教材上进行补充笔记和要点标注是非常重要的。

3.纲要与选择性必修内容融通归类

纲要内容与选择性必修内容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不可割裂。很多历史内容在纲要部分和选择性必修部分有重复性表述,而两者的具体叙述又不尽相同,学生复习起来感到繁杂而混乱。教师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组合,将纲要和选择性必修的相同内容进行重新编辑,归纳融通整合,删除多余重复的内容,化繁为简,突出主体,方便学生学习记忆。

4.熟记教材内容,实现自主表达

史学界有句老话“要做活学问,需下死功夫”,文史治学要有创新见解,需要依据坚固厚重的基本功,对于历史学科而言就是要记住大量的历史基本知识。为了让学生充分记牢并活用教材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竞赛性复述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自主表达是达到知识透彻掌握的有效途径。教师选择重要的课文,要求学生直接展开竞赛性的课文内容复述,倾听者可以看书,不断纠正错误。复述者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表达,不要机械记忆教材,复述中可以产生争论,进一步加深印象和理解。通过这种两人或多人组合的复述训练,学生就能实现知识的自主表达,并不断巩固活化。

5.强化教材中关于历史时空观念的表述

课程标准指出:“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近年来,历史时空观念的考查更加凸显,大部分选择题的题首都冠以某一个具体的时间点和历史时段,一些试题还赋予特定的地点即历史空间,这样,历史的时空就成为学生破解试题的钥匙。对于教材历史知识的掌握首先是时间和空间的定位,在此基础上的历史史实掌握才是有依托和能够运用的。因此,对于教材中大量的历史时间和空间表述,应做到全面强化,做到清晰无误,精准对应。

高考试题在课程标准精神的引领下不断提升发展,但是,以教材为载体的历史基础知识,却是学生历史素养和学科能力达成的前提,是其他一切素养和能力的立足点。回归教材、熟悉教材、理解教材、运用教材、超越教材,是我们高考复习不应忽略的几个重要环节。

猜你喜欢
选项课程标准试题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跟踪导练(四)
阅读理解
跟踪导练(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