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农林类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研究

2024-04-19 10:43代莉郭昌明曹倩倩张利军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教育新时代

代莉 郭昌明 曹倩倩 张利军

摘 要:理想信念教育是培养青年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环节。新时代,推动农林类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有利于遵循理想信念形成规律、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基于当下意识形态领域发生全新变化、新时代大学生群体呈现崭新特征、理想信念教育机制亟待建立的现实境遇,探索以增强价值认同为重要前提、以坚持守正创新为重要动力、以引导实践养成为重要目标的提升路径,成为推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应然选择。

关键词:新时代;农林类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推动农林类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大学生关注农林领域的发展需求,培育专业素养,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持。

一、价值意蕴

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政党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坚强有力、无往不胜;个体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能以惊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就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坚定理想信念是终身课题,需要常修常炼,要信一辈子、守一辈子。”

(一)开辟了马克思主义青年理想信念研究新境界

新时代推动农林类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工作,以马克思主义青年理想信念思想为理论遵循,将培育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青年作为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推动农林类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不仅是对青年学子个体成长的引导,更是在理念领域开辟了马克思主义青年理想信念研究的新境界。一方面,常态化制度化的教育将农林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纳入日常校园生活和学业体系,使之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这种全方位、系统性的教育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深入思考和实践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被融入实际问题的讨论中,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具现实意义的理念指引。另一方面,农林类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立思考。对理论体系的深入学习,大学生能够理解和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遵循理想信念养成规律

推动农林类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是遵循理想信念养成规律的重要实践。这一举措符合青年成长的心理和认知规律,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帮助其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常态化制度化的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在大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培养其理想信念。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价值观和信仰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的黄金时期。将理想信念教育纳入学校日常制度,可以确保大学生在这一时期接受系统、全面的教育,有助于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信仰体系。理想信念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逐步深化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理解。农林类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可以使大学生更深入了解农业和林业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乡村振兴和农业发展的热情,形成对农村事业的责任感。

(三)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前,思想文化多元多样多变凸显、交流交融交锋频繁,深深影响着青年对现实的认知和评价。常态化制度化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教育中的具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灵魂,将其融入农林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品德和信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共同富裕,通过常态化的理念教育,大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这些价值观的内涵,进而在思想观念上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体系。常态化制度化的理想信念教育还有利于促使大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社区服务等实践项目,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二、现实境遇

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格局。但同时,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发生全新变化、新时代大学生群体呈现崭新特征、理想信念教育机制亟待建立3个方面的现实境遇,需要用实践的、发展的眼光进行研判和把握。

(一)意識形态领域发生全新变化

马克思认为:“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的社会环境和现实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市场逐利性的挑战,传统的宣传管理方式面临迅猛发展的互联网变革的挑战。面对西方社会思潮的鼓吹与散播,少数青年容易迷失自我,在不断变迁的物质生活与社会环境中难以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这一变化在全球范围内涌现,对个体、社会和国家产生深刻影响。同时,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意识形态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和广泛。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崛起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格局,每个个体都成为信息的潜在传播者,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和随意化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新时代大学生群体呈现崭新特征

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经济全球化成为时代潮流、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新时代中国青年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面临着新的时代机遇。首先,新时代大学生群体的多元化特征凸显。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家庭状况的学生相互交流,形成了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其次,信息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信息获取和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大学生更容易获取全球范围内的信息,拥有更广阔的视野。社交媒体的兴起让大学生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同时也受到了信息过载和虚假信息的影响,对信息的辨别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最后,新时代大学生群体在思想观念上呈现出更加开放、前卫的特征。个体主义、自由思想、创新意识等在大学生中得到强调,他们更注重个性发展,更敢于表达独立见解。这种思想观念的开放性为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带来了理念多样化的挑战。

(三)理想信念教育机制亟待建立

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需要在遵循时代背景和青年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动态更新。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在推进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育人建设上,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共同努力,但受各种因素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家庭教育缺失、学校监管缺位、社会监督失职的情况,亟待整合分散力量。首先,理想信念教育机制的建立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深刻理解和内化这些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其次,理想信念教育机制的建立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关注个体发展规划和职业发展规划,使大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最后,理想信念教育应关注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他们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社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

三、提升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路径提升是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长期发展、稳步推进的重要保障。

(一)以增强价值认同为重要前提

推动农林类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以增强价值认同为重要前提是提升路径的重要方向。理想信念是包含价值体系的特定概念,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必须经历认知、认可再到内化的过程,以此引导青年价值认同和行为养成,提升理想信念教育成效。因此,推进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前提在于增强对理想信念的价值认同。一方面,深化教育内容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关键一环。课程内容应紧密结合农林特点,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业、林业中的实际应用。开设相关课程,深入解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业科技、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意义,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农林事业对社会的重要性,从而形成对理念信仰的价值认同。另一方面,强化教育体系也是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手段。学校应构建完善的理想信念教育体系,将其纳入学科体系、实践教育、社团组织等多个方面。开展专业素养培养、社会实践项目、理念探讨活动等,使学生在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体系中形成对农业、林业事业的价值认同,逐步树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

(二)以坚持守正创新为重要动力

推动农林类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以坚持守正创新为重要动力是提升路径的核心。虽然党在各历史时期对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但始终围绕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展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坚持守正是提升路径的基石。守正即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大学生在理念信仰上有根深蒂固的基础。教育内容应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解读,引导大学生从中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其树立坚定的理念信仰,为将来在农林领域贡献力量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创新是提升路径的关键。教育体系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变革和学生多元需求。可以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如在线教育、虚拟实践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创新教育内容,紧密结合农林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在坚持守正的同时,注重在创新中求变。

(三)以引导实践养成为重要目标

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的社会生活包括精神方面的意识形态,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理想信念是一整套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需要通过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予以检验。引导实践养成是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目标。参与农业、林业实践活动,可以使大学生亲身感受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林领域的重要性,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建立对农业、林业事业的信仰体系。同时,实践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理论知识虽然重要,但只有经过实践环节,大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和更好应用所学知识。参与农林实践项目、田间实习等,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技能水平,增强农业、林业专业素养,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四、结语

在推动农林类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中,坚持守正创新、引导实践养成成为关键动力。守正强调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农林传统,创新则意味着不断更新教育内容和方式。实践养成则是将理念信仰融入实际行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守正,可以使大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沐浴中形成对农林事业的深厚信仰,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可以拓展教育方式,引入现代科技手段,使理念信仰教育更贴近大学生生活。大学生亲身参与农业、林业实践项目,并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可以不断增强对农林领域的真实理解和认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4.

[2]李书民,王景隆,杜家方.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23(11):43-45.

[3]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实事求是担当作为 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N].人民日报,2021-09-02(002).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0.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157.

[责任编辑:朱松琳]

基金项目:2023 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2023SJGLX050Y);2020年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立项号:124和38)、2021年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021120029);2023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调研课题(SKL—2023—3)

作者简介:代莉(1981—),女,河南渑池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通信作者:张利军(1975—),女,河南洛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教育新时代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融入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几点思考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研究
对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反思与改进
高职辅导员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实施途径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媒体时代下的编辑工作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