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类院校面向东盟新工科教育共同体建设的研究与探索

2024-04-19 04:48李志军钟明辉
大学教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新工科

李志军 钟明辉

[摘 要]在教育国际化和RCEP生效的背景下,针对外语类院校在面向东盟新工科教育共同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文章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提出“服务边疆、把小做大、对接东盟、把外做强”的改革思路,以及“统一认识、摆正定位,学科交叉、‘五位一体,分类分层、扩大范围,深挖潜能、资源整合”的创新举措,探索外语类院校面向东盟的新工科教育共同体建设。

[关键词]外语类院校;面向东盟;新工科;教育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1-0145-04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东盟国家逐渐成为全球重要经济的重要引擎之一。2021年9月,中国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2021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式上强调,展望后疫情阶段,中国政府将继续坚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落实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政策举措,深化同包括东盟在内的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合作。2022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为中国—东盟教育合作带来全新的机遇。广西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作为外语类院校,积极探索面向东盟新工科教育共同体的建设,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特色新工科人才。然而,我校在面向东盟新工科教育共同体建设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本文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深入探讨外语类院校在这一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思路和举措。

一、外语类院校在面向东盟新工科教育共同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面向东盟新工科教育合作的品牌急需打造

经过多年的国际化办学实践,外语类院校主要开展了文科类、语言类的教育合作,面向东盟新工科教育合作仍处于萌芽阶段,这主要是因为外语类院校在工程领域的实力相对薄弱,竞争力明显不足。因此,外語类院校迫切希望与东盟国家建立新工科教育合作战略联盟,通过打造联盟品牌,增强国际化办学的影响力。

(二)面向东盟新工科教育合作的人才培养创新不足

外语类院校在培养通晓东盟国家语种的人才和面向东盟的汉语人才方面表现出色,但在培养面向东盟新工科教育所需要的“专业+外语”复合型工科人才方面仍缺乏创新,导致所培养的人才质量不及预期,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缺乏市场竞争力。

(三)面向东盟新工科教育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一方面,东盟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教育更偏向商业化,而中国则更侧重公益性,这增加了进一步拓展东盟跨境教育合作的难度;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战略规划、政策制定和制度建设等领域的共识与合作深度仍然不够,合作模式千篇一律,难以取得理想效果。此外,教育标准、企业产品及技术研发合作的本土化进程仍需深入探索与研究。

(四)面向东盟新工科教育合作对企业资源的利用不足

作为外语类院校,企业资源介入工科教学的方式主要是支持教学和师资培训,对于面向东盟新工科教育,应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东盟企业资源,深入挖掘企业的人才需求、对人才输出的评价,以及国际化办学和本地化社会服务的效果,从而推动面向东盟新工科教育合作。

二、外语类院校面向东盟新工科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思路

(一)服务边疆,把小做大

作为外语类院校,小工科也可以发挥大作用,本文结合我校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学科交叉的特点,以行业协会商会为切入点,增加面向东盟的就业方向,深入挖掘东盟企业对于工程人才需求,创新“专业+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面向东盟的以产业为导向的工科专业“五位一体”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工程国际教育体系。

(二)对接东盟,把外做强

讲好中国工程故事,传播中国工匠精神。我校积极发挥地域优势和外语学科优势,推动东盟国家语言与工科的交叉融合。通过分层分级分步的策略,构建面向东盟国家的工科高校战略联盟,逐步增强该联盟的品牌影响力和实力。

三、外语类院校在面向东盟新工科教育共同体建设的举措

面向东盟新工科教育共同体建设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新工科人才,深化与东盟国家在工程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推进工程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并提升共同体成员国的工程教育质量,促进工程领域的发展与创新。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前期调研、联盟建设、服务东盟三个阶段做好充分准备(见图1),主要采取的创新举措如下:

(一)统一认识、摆正定位:牵头建立面向东盟的工科高校战略联盟

我校在国际化办学合作方面有着坚实的基础,曾连续两次荣登“中国民办大学国际化竞争力排行榜”300强榜首,并依据《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等方针政策,摆正自身定位,深化对国际合作的认识,牵头建立面向东盟的工科高校战略联盟,携手行业协会和优质企业,共同打造广西面向东盟的高等教育品牌。通过教育、产业、技术、人力资源、教育标准等方面的强强联合,我校致力于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技术技能人才,强调责任共担、人才共育、互利共赢,构建开放包容、多方共赢的合作格局。

我校的办学特色是“服务边疆、对接东盟、把小做大、把外做强”,以外语为优势学科,将东盟国家语言与工科专业相结合。在面向东盟的工科高校战略联盟中,我校积极推广学科交叉培养“专业+外语”复合型人才的特色做法和对外国际化办学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在面向东盟的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上,我校充分发挥专业交叉前期平台建设和外语专业的优势,为东盟国家的工科高校战略联盟提供人才外派、语言培训、合作科研等社会服务,进一步打造“留学广西”品牌。

(二)学科交叉、“五位一体”:联合培养“专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

我校积极走访东盟行业企业商会组织,深入了解企业人才需求;同时通过考察实习实践基地和对口就业单位,了解企业对人才输出的评价。此外,还走访了东盟国家的合作院校、海外实习实践基地及泰国曼谷“广外一条街”,评估国际化办学与本地化社会服务成效。同时,加强与广西区内高校的合作,共同建立面向东盟的工科高校战略联盟。

我校以学科交叉为突破口,重点培养“专业+外语”复合型人才。依托语言类专业的优势和校企合作资源,根据新工科人才所需的学科交叉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国际化视野等要求,构建了具有特色的民办外语类院校“五位一体”深度融合的新工科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科融合、产教融合、双创融合、科教融合和国际融合,全面深化人才培养的内涵。

1.学科融合。突出学科之间的融合,结合我校特色,重点推进面向东盟的工科与语言、贸易、艺术等领域的交叉融合。开设交叉学科课程,鼓励学生跨越学科界限,掌握跨学科知识和技能;鼓励开展跨学科研究课题和竞赛,鼓励学生参与跨学科研究,提高其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利用教师发展中心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园,打造跨学科协同创新平台,为不同学科间的合作提供有力支持。

2.产教融合。突出产业与教学之间的融合,结合学校特色,与知名企业展开合作办学,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与企业合作建立产教融合平台,共同推进人才培养、科研开发、技术转化等工作;在人才培养上实施双导师制,聘请企业、行业专家担任实践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东盟信息产业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机会。

3.双创融合。突出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工科专业人才。依托创新创业学院,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教育和培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为学生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助力其创新创业项目的成长,并提供资金、法律、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推进科技成果轉化和产业升级,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4.科教融合。倡导以产业创新需求为导向的主动科研,实现工程技术理论与产业基础性、战略性或前沿问题的对接,确保应用开发与产业市场化需求相匹配,解决技术创造发明与产业共性或关键技术问题,提升科研成果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并反哺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5.国际融合。突出面向国际的新工科人才培养,特别是加强与东盟的合作,积极走出国门,深入了解“一带一路”及东盟企业的人才需求,以面向东盟的就业为导向,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共建国际学院,并强化学科专业建设、学分转换与课程互认、教材资源共建共享、教师互聘以及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实现科研实验室和实习实践基地的共享,为新工科人才培养提供平台。

(三)分类分层、扩大范围:发挥区内高校各自优势

有的放矢地与东盟国家开展国际合作,结合其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按学科和教育水平进行分类分层,同时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策略,实现境内外“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外语类院校应优先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等经济、教育较发达的东盟国家合作,侧重采取“请进来”策略;另一方面,积极拓展与文莱、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等经济、文化、教育相对落后的东盟国家合作,侧重采取“走出去”策略,通过开展教育合作的方式输出教学、科研成果,以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充分发挥广西区内高校的学科优势,共同服务东盟国家,开展具有新工科背景和东盟特色的校企协同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师资培训,为与东盟国家的师资交流和合作做好充分准备。

(四)深挖潜能、资源整合:发挥企业在校校国际合作中的润滑剂作用

推进产教融合项目落地,深化项目化合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与东盟国家共建产业学院和校外实习实践基地,通过跨境产教融合,推动工科教育人才培养的创新。此外,通过外派师资或校内集中培训的方式,为“一带一路”企业提供东南亚语言短期培训服务,并开展校企协同项目,推动企业国际化办学进程。

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需要扩宽合作领域,从行业、协会、商会、校友会等多个方面入手,吸引更多东盟国家企业参与,联合“一带一路”建设企业,打通国际化办学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企带校”和“校带企”的良性互动,让校企合作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共同开拓东盟市场,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更大效能。

四、结语

在教育国际化和RCEP生效的背景下,广西外国语学院致力于创新“服务边疆、把小做大、对接东盟、把外做强”的办学特色,并积极探索建立面向东盟新工科教育共同体——面向东盟国家的工科高校战略联盟。我校以提升广西工程教育国际影响力和国家战略支撑能力为目标,着力构建面向东盟的以产业为导向的工科专业“五位一体”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工程教育体系,进一步拓宽国际合作的广度、延伸国际化合作的深度,加大国际合作的力度,并打造自身工科特色。依托联盟的力量,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为提升工程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外语”复合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 参 考 文 献 ]

[1] 邵琪,张义民.中国—东盟教育合作呈现新趋势[N].中国教育报,2022-06-09(9).

[2] 李小红,黄福艳.广西—东盟高等教育跨境合作的成就、挑战与构想[J].高教论坛,2019(10):50-54.

[3] 邱金林.职业教育国际化产教融合发展的探索与思考:基于构建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的职业院校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6):24-28.

[4] 刘琪.教育资源流动视角下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现状、问题与策略[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9,19(1):100-105.

[5] 项晓勤,陈华凌.“走出去”视角下职业教育国际化产教融合平台的构建研究[J].大学,2022(11):107-110.

[6] 蔡雅端,林清阳.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教育共同体建设策略探讨[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6(4):123-127.

[责任编辑:梁金凤]

猜你喜欢
新工科
新工科背景下传统计算机专业转型的思考
新工科背景下《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教学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非电类工科专业《电工电子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新工科形势下发动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对分理念的单片机工程项目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中南大学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新工科”背景下职业院校工程技术教育改革创新的思考
“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