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珠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体内的胆红素代谢情况发生异常,导致血液中的胆红素含量明显增加,巩膜、皮肤和黏膜出现黄染的现象,在新生儿中极为常见。胆红素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产生一定程度的毒性,若没有及时治疗,病情严重者甚至会发生胆红素脑病,导致功能残疾和神经受损。目前,新生儿黄疸已成为我国儿科的一种多发病和常见病,由其引发的胆红素脑病容易导致新生儿出现智力低下、脑瘫、听力障碍等比较严重的后遗症,甚至会危及生命。因此,需要加强和重视新生儿黄疸的早期防治,避免发生核黄疸。本文详细介绍新生儿黄疸相关知识。
新生儿黄疸的主要致病因素
新生儿时期特有的胆红素代谢特点使其很容易发生黄疸,产后护理方法不正确及围生期的各种不利因素也容易引起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复杂多样,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类。
(一)生理性黄疸
1肝前因素
肝前因素即体内的胆红素生成量较多。成人每天的胆红素生成量只有3 .8毫克/千克,而新生儿每天的胆红素生成量高达8 .5毫克/千克,导致新生儿的胆红素生成量较多的原因有4种:①出生后氧分压会出现升高的情况,较多红细胞受到破坏,导致血氧含量明显升高;②新生儿的红细胞寿命明显短于成年人,只有7 0~9 0天;③新生儿骨髓的无效造血会生成较多的胆红素前体,肝和组织中有较多的血红蛋白;④新生儿在出生后的一个星期内,血红素加氧酶的活性最高,可以促进血红素进一步分解成胆绿素,加快血红素转变为胆红素,因此,与成人相比,新生儿生成胆红素的能力更强。
2肝性因素
肝性因素即肝功能尚未发育成熟,新生儿将肝细胞转化成胆红素的能力较弱,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能力较弱,缺乏胆红素受体蛋白。新生儿排泄胆红素的能力较弱,容易导致体内胆红素不断堆积。胎儿时期的肝脏供血主要依靠经过充分氧化的血,但在出生后则主要依靠氧含量较低的门静脉血,由于新生儿的脐血管在出生后会被结扎,不利于肝脏摄取、排泄和结合胆红素。
3肝后因素
肝后因素即新生儿特殊的肠肝循环。新生儿肠道中还没有建立和形成正常的菌群,无法将肠道中的胆红素进一步还原为胆素原,而且,新生儿肠道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具有较高的活性,可以把已经结合的胆红素进一步水解为葡萄糖醛酸,大大加重新生儿肝脏的负担。
基于上述原因,大约8 0 %的早产儿和6 0 %的足月儿会在出生后的2~5天出现黄疸。如果患儿属于生理性黄疸,且各方面情况良好,一般不需要进行特殊治疗。足月儿在出生后的1 0~1 4天内,黄疸可自行消退;早产儿在出生后的1 4~2 1天内,黄疸可自行消退。
(二)病理性黄疸
1感染
病毒感染主要包括E B病毒(人类疱疹病毒4型)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弓形虫感染、风疹病毒感染、甲型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等,病毒感染可直接损害肝细胞,降低肝细胞的功能。在细菌性感染中,以败血症引起的黄疸最为常见,据相关数据统计,大约2 8 .9 %的G +球菌感染及4 8 .7 %的G -杆菌感染可引发黄疸。另外,宫内感染可能使新生儿发生胆管炎、胆管闭锁及胆管纤维化,从而造成血中的胆红素含量明显升高。
2新生儿溶血病
①产妇和新生儿之间的R h系统血型不合或者A B O血型不合;②新生儿患有红细胞酶缺陷病;③新生儿患有红细胞形态异常的溶血性疾病。
3母乳性黄疸
产妇的母乳中含有孕二醇及β-葡萄糖醛酸苷酶等可使肝酶的活性受到抑制的物质,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快肠肝循环,导致胆红素的结合发生障碍。尽管母乳性黄疸属于病理性黄疸的一种,但如果新生儿除了黄疸以外没有其他症状,大部分新生儿的胆红素水平可在1~3个月内慢慢恢复正常。
4其他因素
①分娩因素:胎儿经产道娩出时,会受到挤压而出现头颅血肿、广泛皮下出血和颅内血肿等情况,血肿的吸收和消散会不断导致胆红素入血;②围产期因素:产妇如患有妊娠期高血压,可能导致新生儿发生窒息和宫内窘迫等;③药物因素:维生素K3、氯霉素、水杨酸类及利福平等多种药物均能竞争胆红素的白蛋白结合位点,使肝酶的活性受到抑制,从而造成血中的游离胆红素水平明显升高。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方法
(一)换血疗法
血液交换疗法是新生儿黄疸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治疗手段,能有效去除新生儿血液内的致敏红细胞、免疫抗体和红细胞血色素,减少溶血,避免发生红细胞血色素脑病。若患儿发生严重的宫内溶血,则需要及时给予换血治疗。最准确的治疗方法是迅速纠正患儿的贫血情况,如果患儿的间接胆红素水平大于2 0毫克/分升,就需要进行换血治疗。对黄疸患儿的静脉、外周静脉及动脉进行穿刺及插管,通过不同的血管束及输血,以维持患儿体内血流的一致性,防止管道阻塞,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管的刺激性,避免升高门静脉压力的波动性,确保新生儿生命体征的稳定。同时,需要实时控制血流的速度,以防止发生静脉血栓。血液交换疗法可以明显降低患儿血清中红细胞血色素的含量,但它可能会引起患儿出现体温过低、低血钙、感染和低血糖等情况,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需要确保患儿满足换血治疗的各项指征。
(二)照射疗法
照射疗法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一种常用、实用、有较高认可度和有效的方法,可以与间接红细胞血色素发生光化学反应,明显提高胆红素的水溶性,并可经尿液及胆汁排泄。但是在治疗期间,胆红素同分异构体在循环过程中不断积累和快速生成,容易引起幼儿核黄疸的发生。一般情況下,对患儿的头顶部给予蓝光照射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长时间高强度照射,患儿体内的血小板会出现变化,因此,治疗时应尽量将照射时间缩短,选择适度的光照强度,时刻注意观察新生儿的情况。
(三)药物疗法
可以使用小剂量的生理盐水及适量的腺苷蛋氨酸对新生儿进行灌肠治疗;可皮下注射锡中卟啉,联合静脉滴注维生素C和肝泰乐等;可服用中药制剂,如神曲消食口服液等。神曲消食口服液由白术、焦山楂、党参、焦神曲、茯苓、焦麦芽、木香、甘草、白芍、砂仁、醋延胡索等组成,具有独特的药效,可以有效治疗厌食、食量减少、食欲下降等病症,在解除患儿肠道痉挛的同时,还可明显增强胃肠动力,保护胃肠黏膜。
(四)高压氧疗法
新生儿体内的组织细胞均处于缺氧的状态,采取高压氧疗法能明显增加黄疸患儿肝脏中的血流量,增加血氧含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而且,高压氧疗法能明显增加肝酶的活性,提高新生儿肝脏摄取、排除和消化胆红素的能力,提高患儿肝脏代谢胆红素的能力,明显减少胆红素的再次吸收量,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五)血液制品疗法
白蛋白可以作为红细胞血色素的重要载体,减少新生儿血清内游离红细胞血色素的含量,减轻黄疸的症状,明显提高溶血性疾病的治疗效果。在输注球蛋白后,患儿的血清免疫球蛋白G的含量会明显升高,降低血液交换的次数,减少血型抗体。
(六)联合疗法
较严重的高红细胞血色素会使患儿的神经系统功能受到损害,可将照射疗法、药物疗法、水疗法等进行联合治疗,以提高疗效,防止神经功能受损。如联合使用水疗和妈咪爱,可以调整体内环境,水疗可以提高患儿的运动能力,改善血液循环状态和消化功能;利用蓝光照射治疗,可加快红细胞血色素的进一步氧化,并随尿液或汗液排出,改善血液循环,消退黄疸;触摸疗法通过抚触、按摩患儿黄疸病的相应部位,促进胃肠运动,加快排泄,降低红细胞血色素的含量。触摸疗法还可以改善新生儿主要器官的功能,减轻肠道及肝脏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