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娟 皮婧炫 曾凡梅
做好幼小衔接是幼儿教育工作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责任的主要承担者,需全方位关注幼儿的身心发展,并指导家庭做好幼小衔接准备。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切实有效的家庭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平稳度过幼小衔接阶段、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从而顺利融入小学生活。接下来本文将深入探讨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策略,协助教师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实现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
一、增强衔接意识,做好家庭教育的旗手
(一)转变思想,提升家长认知力
在家长的观念里,大班是幼儿升小学前最关键的一年,做好幼小衔接的主要方式是让幼儿提前学习小学知识,这样才能跟上小学的学习节奏。有些幼儿园为了保住生源,相应地也会顺应局势,满足家长的需求,提前教授所谓的“知识”,让“小学化”现象愈演愈烈。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先转变家长的思想,让家长对幼小衔接有更为科学的认识,如引导他们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和需求,知道游戏是幼儿的生活和学习方式,避免将外显的知识技能与幼儿的综合能力发展画等号。幼儿园有责任通过家园共育指导家长,为家长提供正确的育儿知识,引导家长在科学的指导下帮助幼儿实现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
(二)传递理念,激发家长学习力
家长的认知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直接影响,但很多家长并不了解科学的育儿知识。面对这一情况,一方面,教师可召集家长开展幼小衔接专题会,为家长传递科学的幼小衔接理念,帮助家长厘清衔接思路;与家长共同制订可行的家庭教育计划,帮助家长缓解焦虑情绪。另一方面,也可邀请每位家长来幼儿园与教师做一对一座谈,针对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情况,制订个性化的教育方案,让家长能够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实施家庭教育。
(三)家园共育,助推家长行动力
在幼儿园,教师一方面需有策略地拓宽幼儿的认知范围,并致力于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言语表达、社会交往等各项能力;另一方面,幼儿园与小学之间也应保持紧密联系,必要时相互协作,达成工作目标的统一。家园共育是帮助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生活的良好途径,幼儿园要把握好时机,助推家长的行动力,引导家长坚持并实施科学的教育观念。特别是与老人一同居住的家庭,更是要做好家园共育,不可因老人的过度保护与包办代替而错失家庭教育的机会。教师可为每个家庭做出指导,如亲子共同制订成长计划,包括作息时间、学习内容与家庭劳动,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幼儿的兴趣,让幼儿自愿参与其中。
二、聚焦衔接重点,做好家庭教育的舵手
(一)注重身心准备
无论是成人还是幼儿,愉悦的心情和浓厚的兴趣都是做好事情的重要前提。幼儿园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可提醒家长在关注幼儿的各项入学准备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态度,激发幼儿对小学的向往之情。避免用“上小学就要守规矩了”“你再调皮,看以后的老师怎么教训你”这样的言辞吓唬幼儿。我们应该鼓励并给予幼儿一些称赞,如“你越来越像小学生了”或“你真的长大了”等,树立幼儿的自信心,让幼儿意识到自己的成长,进而对新的学习环境保持积极的态度。
对小学生活的向往是幼儿保持良好学习态度的前提。一般而言,幼儿对小学生活的了解和向往往往停留于表面,如背新书包、穿新校服、戴红领巾等。 这些入学愿望虽然稚嫩但很宝贵,家长应该极力保护这种积极性,因势利导,让幼儿感到进入小学是一件自豪且光荣的事情,对自己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萌发向往之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让正在上小学的邻居、亲属给幼儿说一说上小学的趣事;也可带幼儿到家附近的小学周边去逛一逛、走一走,让幼儿尽可能多地了解小学,提前感受和熟悉小学的校园和环境,唤起他们对小学生活的渴望。
(二)注重生活准备
除了激发幼儿对小学的向往,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学会放手,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技能和行为习惯,鼓励幼儿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摆放碗筷、洗手帕、扫地、扔垃圾、整理自己的房间等。家长还应帮助幼儿调整一日作息,共同制订作息时间表并认真执行,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提醒幼儿注意保护眼睛,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时,每次不超过15分钟;为幼儿提供个人生活管理的指导建议,引导幼儿学会根据需要喝水、增加或者减少衣服;等等。幼兒园的生活是保教结合的,而小学生活更多需要学生自我管理,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越强,越能适应小学的集体生活。
(三)注重社会准备
除此之外,家长还可鼓励孩子与不同年龄段的同伴交往,进一步拓宽幼儿的人际活动范围。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幼儿与同伴合作学习的能力,使他们能在游戏中顺利交流与合作。如:可经常带幼儿去小区的儿童乐园或者商场的大型游乐场所玩耍,认识不同的朋友;提醒幼儿在他人讲话时要耐心倾听,以示尊重,如果有自己的见解,可以在听完后再阐述;当幼儿与他人在玩玩具时产生争执,提醒幼儿与同伴友好协商,或选择轮流玩耍,又或与他们一同玩耍。家长与幼儿交流时,可选择坐着或蹲下,让幼儿感受到对自己的尊重;当幼儿表达了他们的看法和想法时,家长可先给予肯定,然后再给出改进的建议,这样会更容易被幼儿接受。
在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中,家长需要培养幼儿对规则的认识,同时尽量减少对幼儿使用负面的词汇,如“你怎么总是把玩具弄得满地都是?”“你能不能听话!”此外,家长需要对规则进行明确和正面的描述,让幼儿真正理解他们可以做的事情,而不仅仅是不能做的事情,如:“我知道你现在心情不好,但你不要乱发脾气,有什么事情我们可以好好说”,而不是“不要乱发脾气”,鼓励幼儿合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
(四)注重学习准备
做好入学准备,并不意味着让幼儿提前去学习小学的知识。家长要重视对幼儿兴趣和爱好的培养,因为拥有良好的学习能力远比掌握大量的知识更为关键。幼儿正处于好奇好问的阶段,家长面对幼儿的“十万个为什么”,应该展现足够的耐心,悉心解答幼儿的疑惑,或与幼儿共同查找相关资料并解决问题,不能随便找一个理由来搪塞他们。此外,还要鼓励幼儿学会独立思考,给予幼儿尝试的空间和机会,即使试错也没关系,激励他们在大胆尝试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幼小衔接阶段,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做的学习准备主要有以下几种。
1.经常带幼儿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参与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过程中重视对幼儿兴趣和爱好的培养。可多参加一些户外露营远足、参观博物馆、研学等活动,帮助幼儿开阔眼界,激发他们的各种兴趣,并为他们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
2.培养幼儿的倾听和表达能力。家长与幼儿共读故事后,可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阐述自己的观点。坚持每天与幼儿进行深入对话,如利用睡前时间陪幼儿聊一聊自己的所见所闻或生活中的小趣事。
3.培养幼儿爱阅读的好习惯。为确保幼儿有足够的时间阅读,并激发他们对阅读的热情,可在家中布置图书角,也可常去图书馆;鼓励幼儿独立阅读书籍或画册,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分享所读的故事,从而增强幼儿的阅读热情和理解力,并与教师及时交流幼儿的阅读情况。
4.帮助幼儿做好必要的书写准备。家长不应强迫幼儿提前写字,除非是幼儿自己有兴趣,但也不应让幼儿多次重复写同一字。在幼儿到小学的过渡阶段,主要任务是培养他们的书写兴趣,不应评价他们的书写是否标准或是否规整。
5.协助幼儿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如:可让幼儿根据家庭成员的需求准备餐具,根据玩具和物品的尺寸和形状收纳整理,或在户外露营时让他们参与帐篷的搭建等活动,让幼儿体验使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乐趣。
三、优化衔接策略,做好家庭教育的能手
(一)完善家庭教育指导组织管理机制
家、园、校、社之间的联动是实现良好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从多个角度共同探索幼小衔接的资源整合,对幼儿顺利进入小学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幼儿园要完善管理机制,形成点、线、面贯穿三年的家园沟通路径。所谓点,就是以班级为单位,点对点沟通;线,就是以年级组为单位,通过家长会、家长沙龙等多种方式,有侧重地宣传科学幼小衔接的理念;面,是以园所为单位开展专家讲座,帮助家长认识提前学习小学内容的危害,从而树立科学的衔接理念。
幼儿园还可审议每年大班重点衔接阶段的经验做法,摒除烦琐无效的环节,将好的经验进行提炼,汇编成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发给家长。并邀请小学教师加入家庭教育指导者行列,利用周边社区环境,合力为科学幼小衔接做正面宣讲。幼儿园要在联动中起到纽带作用,为家庭教育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积极吸纳更多的教育资源参与幼小衔接工作,促进幼小衔接体系的连贯性。
(二)重视家庭教育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幼儿教师要增强主动学习意识和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认同感,要将家庭教育指导的专业化发展纳入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中。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一来可以邀请幼小衔接方面的专家入园讲座和研讨,对教师进行专业引领,做好园内的主题教研活动,用教师丰富的理论知识解答家长在幼小衔接上的疑惑。二来可以请带过毕业班的骨干教师将自己的成功经验在教师队伍中分享,用已毕业幼儿的追踪案例来反思幼小衔接工作的成效。效果追踪不应局限于入小学的适应情况,还要看“三年级”现象,了解幼儿在养成良好学习习慣后,在没有超前学习的基础上是否还存在家长焦虑的“跟不上”问题。只有让教师夯实幼小衔接理论与实践经验,方可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三)丰富家庭教育指导创新内容形式
幼儿园在与小学对接开展联合教研或组织幼儿参观小学时,可邀请家长代表参与,走进活动现场,聆听不同学段教师的观点,做到不盲目跟风。还可开展大班和小学家长的经验分享会,让大班家长通过小学家长的分享,了解现今小学在入学适应阶段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育经验,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此外,还可利用公众号、家长群等平台,定期推送育儿的方法与策略的文章、好书和亲子互动游戏,鼓励家长自学《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家长宣传手册,提供具有权威性和教育意义的指导资料,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
科学幼小衔接对幼儿的终身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在幼小衔接的家庭教育指导中,我们一定要基于幼儿本位,把握幼儿的发展特点,家园协同、缓解衔接坡度,帮助幼儿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参考文献
[1] 雷秀荣.幼小衔接中的家校合作共育存在问题及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3(17):38-40.
[2] 曾灿. 幼儿园大班幼小衔接家庭教育指导现状与对策研究[D]. 南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