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霞 都红燕
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西场学校始建于1976年,学校在“七彩阳光”课程体系的引领下,以“三公里实践育人同心圈”实践育人项目为抓手,积极外联,创造条件,让学生在亲身经历、实际体验中认知、认同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校打破传统教学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和课程实施的边界,深度挖掘“实践育人”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环境等育人要素,创新协同培养体系,形成以学校为轴心的校外实践育人同心圈,内圈以学校为中心,在学校周边半径三公里内打造“宜学圈”,引导学生爱家乡、爱生活;外圈向外无限延伸,开展“行走课堂”,培育学生爱祖国、爱生命。实践育人同心圈的形成让课堂外延至更广阔的校外时空中,两大实践育人模式并行发展,使学生的探究与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激发与强化,逐步构建西场学校实践育人工作新生态。
打造“三公里宜学圈”。“三公里宜学圈”是我校创新综合实践学习机制的新样态,即将学校周边三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博物馆、展览馆、司法机关、科技产业、文化院团、街道社区、历史古迹、红色教育基地等场馆作为学校德育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结合重要节庆日、主题教育月、六大校園节日,开展综合实践学习、社区服务、公益行动、红领巾寻访等系列活动。引领师生在行走中学习,深入感受传统文化、科技力量、革命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
在探索与实践中,学校依靠名校长、名班主任、名师工作室的力量,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的研发与探索。学校围绕传统历史文化、科技工业文化、理想信念教育三个方面,精选学校周边三公里内适合的教育场馆、单位、社区,形成了低、中、高3条适用于不同学段的实践路线。三条路线考虑了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了契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学习目标,鼓励学生利用小组合作、资料分析、实地记录等方式,撰写研究型报告。学校利用红领巾讲解团的优势,积极联动宜学圈内实践育人基地,开展红领巾讲解员进社区、进场馆公益讲解活动,讲解内容秉承“认识本土、面向未来、了解民情、服务家乡”的原则,注重内容与学校德育目标的相互渗透和有机整合,达到互惠互助,共促共生的目的。在三公里宜学课程的实施中,学校积极发挥自身的桥梁作用,调动家长参与三公里宜学活动,使家长成为学生校外实践活动组织的主力军,逐渐促使家校达成育人共识,让学生在提升综合素养的同时,增进亲子感情、拉近家校距离。
创设“行走的课堂”校外实践育人课程。“行走的课堂”是学校为了解决校内德育场域封闭、学生价值困惑、知行分离等问题,依托研学、红领巾寻访等校外实践活动开展的校外实践育人课程。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正确指引下,学校整体把控,顶层规划,积极构建知与行相结合、研究性学习与探究体验相结合、综合实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相结合的行走课堂课程体系。学校主动链接研学基地与课程,依托河洛文化的深厚底蕴,围绕“养习惯、守规则、承传统、铭党恩、知奋发、立远志”6个德育目标,构建了六大主题行走课程,配套设计了20余条行走路线,引领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充分与本土文化对话,主动与传统文化互动,使学生行有所获、走有所感、研有所思、学有所成,以此来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了实践育人新载体。
“三公里宜学圈”与“行走的课堂”的建设与推广为西场学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长空间,学生有了看世界的机会,让学生在没有围墙的学校探索,在没有铃声的场馆学习,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思维能力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