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细节,优化0~3岁听障儿童亲子同训课堂

2024-04-18 03:53夏红娟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4年2期
关键词:牛牛小汽车积木

夏红娟

随着电子技术发展及针对特殊儿童的“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的号召提出,听障儿童接受听力补偿或听力重建的年龄趋向小龄化,进而越来越多的小龄听障儿童(小于3岁)进入康复机构,以亲子同训的模式进行听觉语言康复训练。笔者通过对一名22个月大的小龄听障儿童牛牛的两节教学同主题亲子同训课堂的介绍、反思与总结,分享我校在小龄听障儿童亲子同训方面的经验,以期帮助更多听障儿童全面康复,尽早融入正常的社会环境。

第一次亲子同训过程

游戏活动1:听一听,搭高高

我先拿出一盒积木放在桌子上,接着从盒中拿出一块积木放在耳边,示范听到鼓声就将手中的积木放在桌子上,然后再拿一块积木放在耳边,再次听到鼓声就将积木向上搭高。我刚示范两遍听声放物的游戏,牛牛就迫不及待地伸手要积木,我拿了一块给他,刚想提醒他先放在耳边听一听,听到鼓声再搭积木,结果牛牛一拿到积木就直接搭了起来,搭完又伸手去拿盒子里的积木,接着手一挥,把搭好的积木全部推倒,散落一地。我手忙脚乱地捡起来,说:“牛牛,要注意听哦,听到声音才可以放上去。”牛牛妈妈在一旁也批评道:“牛牛要听老师的话,不能把玩具扔到地上。”

为了让牛牛再次熟悉游戏规则,我又请妈妈做示范。牛牛看到妈妈拿积木,哭闹着要去抢。妈妈虽然嘴上说着“不能抢,看妈妈怎么做的”,但还是经不住牛牛的哭闹,顺手把积木给了他。牛牛拿到积木就开始自己玩了起来,我见状又给了妈妈一块积木,提醒牛牛注意看妈妈的操作,但牛牛只沉浸在玩积木的快乐中,丝毫不关注我们。

游戏活动2:听一听,什么车开来了

我心想小汽车和火车有趣又好玩,是牛牛非常喜欢的玩具(之前跟家长交流得知),这下他一定会好好配合。果然,当我一拿出小汽车,他就立马放下了积木,两眼直盯着小汽车。“叭叭叭,叭叭叭,小汽车开来了。”开始时,小汽车在我的手里,他小声地跟着我学了一遍“叭叭叭”。“牛牛,你来开小汽车。”话音刚落,他就快速拿过我手里的小汽车。我想,既然他感兴趣,正好让他发挥主动性去观察一下小汽车。没想到他拿起小汽车满教室跑。

“牛牛,坐下来听一听哦!”“牛牛,把小汽车给老师。”我和妈妈一番软磨硬泡,才好不容易把小汽车从他手里哄下来,又用好玩的动物玩偶吸引他重新坐回椅子上。接下来,我们开始练习辨听火车和汽车的拟声词。“牛牛,听一听,呜呜呜,什么车来了?”我指了指汽车又指了指火车,最后指向了火车。“再听一听,这次是什么车,叭叭叭。”我指了指火车,又指了指汽车,最后指向了汽车。示范一遍后,我怕他不理解,又示范了一次。“现在牛牛来听哦。”“叭叭叭,什么车来了?”我指指小汽车又指指火车,示意他告诉我这声音到底是小汽车还是火车发出来的。他依葫芦画瓢地学着我的动作指一下小汽车,再指一下火车。我又示范一次,但他还是在小汽车和火车之间随意指点,没有理解游戏规则。妈妈看他半天没明白也开始着急地教了起来。可是牛牛似乎更迷糊了,依然模仿着我们的动作,在火车和汽车之间指来指去。指了几次后,他也失去了兴趣,哭闹着离开座位,又在教室里跑来跑去。就这样,在牛牛的哭闹、抢玩具、随意乱跑以及我和妈妈不停地捡玩具中,一节课结束了。

教师反思

陈鹤琴说过:“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一直在琢磨这节课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并反复回忆和思考了这节课的细枝末节,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虽然备课时我对教学内容、教具选择及活动形式等做了认真的准备,但却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细微地方,如:教具的摆放位置,是靠近幼儿还是教师?家长示范何时进行,又该如何示范?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却可能会直接影响小龄听障幼儿的学习质量。另外,小龄听障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差,很容易转移注意力,而家长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课堂上我们未形成良好的配合。基于上述思考,我对同样主题的教学活动设计做了“五大改变”,进而有了第二次的课堂效果。

第二次亲子同训过程

游戏活动1:听一听,放一放

我事先把所有玩具都收到带盖子的玩具箱里,准备了一个带洞洞的小盒子,再将积木放在一个不透明的布袋里,尽量减少幼儿视线范围内玩具的数量。“妈妈坐坐好,给你一个积木听一听哦。”说完我从布袋里拿了一个积木给妈妈,并指着耳朵提醒妈妈将玩具放在耳边听,同时提醒妈妈与牛牛保持适当距离,使牛牛既能看清妈妈的操作,但又无法伸手够到妈妈手里的玩具。接着我来敲小鼓,妈妈听到鼓声就立刻将积木从洞洞放入盒子里。妈妈完成后,我大声表扬:“妈妈,真棒!”我又给了妈妈一个积木,这次是用动作提醒妈妈保持安静,将玩具放在耳边听,看到我和妈妈都安安静静地聆听,牛牛这次没有哭闹,而是认真看着我跟妈妈进行游戏。

经过三轮示范后,我发现牛牛有点着急了,嘴巴里開始哼哼,伸出小手想要玩具,于是我把一块积木递给牛牛,同时提醒妈妈协助他把积木放在耳边,等听到鼓声就将积木从洞洞放入盒内。第一次牛牛配合完成任务,我和妈妈立刻鼓掌表扬牛牛,趁热打铁地又拿给他一块积木,试图让牛牛独立完成。“牛牛,听!”一开始他没有反应,还是妈妈帮他把积木放到玩具箱里,直到第四次,牛牛终于能主动把积木放在耳边,听到声音后他回头看了我一眼,好像询问我他做得对不对。我连忙竖起了大拇指,牛牛开心地把玩具放到了箱子里,转过头又向我要积木。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得到鼓励的牛牛慢慢地学会了如何玩听放游戏,看到他玩得开心、听得认真,我心里涌起了一股成就感。

游戏活动2:听一听,什么车开来了

“叭叭叭,叭叭叭,我有一辆小汽车。”说完我没有立刻出示小汽车,而是等牛牛听到声音,注意力被我吸引过来。他环视了教室一圈,没有什么发现,用充满疑惑的眼神看向我。“叭叭叭,小汽车来了!”这时我从身后拿出玩具小汽车,他一下子就被吸引了,想伸手去抓小汽车。“叭叭叭,小汽车不见了。”我将手迅速背到了后面。“叭叭叭,小汽车出来了。”说着我又拿出了小汽车并沿着桌边开了起来。开完指定的路线后,我先是请妈妈同样沿着指定路线一边开一边说“叭叭叭”,牛牛在一旁也想开,便跟着学说起来:“叭叭。”“哇,牛牛说得真棒!”我把小汽车给了牛牛,鼓励其自由探索,并在一旁采用平行谈话的方式描述牛牛的行为。然后,我又按照出示小汽车的步骤出示了火车,和牛牛一起顺利完成了火车的辨听环节。过了一会儿,我摆放好小汽车和火车,邀请牛牛妈妈来示范。整个过程需要参与者注意听声音,先听再观察,然后指出对应的玩具。为了让牛牛看得清楚些,我提醒牛牛妈妈动作要稍微夸张且慢一些。“妈妈,听!呜——什么车开来了?”牛牛妈妈先看了看汽车和火车,然后慢慢指向火车。我及时给予肯定,并奖励妈妈可将火车从轨道上开下来一次。“叭叭叭,什么车开来了?”妈妈按照要求又重复指认了一次小汽车。我请妈妈带着牛牛做了两次后,就鼓励牛牛自己来完成。“牛牛,听!呜——什么车来了?”虽然牛牛一开始还是指错了,但没有再像上节课那样乱指一通,经过几次强化练习后,牛牛终于能区分火车声和汽车声了。

活动结束了,我没有像上次那样直接把玩具收起来,而是拿起小汽车先跟妈妈说了“拜拜”,然后看向牛牛,牛牛也学着妈妈挥起小手说:“拜拜。”将小汽车放进玩具箱后,我又拿起火车示意牛牛,没想到牛牛竟然主动拿起小火车轻轻地放到了玩具箱里。就这样,让我头疼不已的小龄亲子同训课堂,竟然如此轻松愉快地结束了。

教师反思

1.改变听的环境

听障幼儿在听力补偿或者重建初期,听觉记忆能力较弱,将“听”这个词放置在句末,更容易引起听障幼儿的听觉注意。同时加上“指耳朵”这个辅助动作提示,幼儿的注意力便被吸引到了声音上。小龄听障儿童的听觉水平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课堂中应保持一个相对安静的听觉环境。家长与教师尽量做到同一时间只有一人进行语言输出,这样幼儿更容易接受家长或者教师想对其输入的听觉信息。如果幼儿没有安静聆听的意识,这时候教师和家长可保持一定时间的安静,这比不停地大声提醒更能让小龄听障儿童快速安静下来并进入学习状态。

2.改变奖励玩具的先后顺序

小龄听障幼儿的有意听觉意识尚未建立起来,缺少听觉等待的耐心,注意力容易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物品或者事件上,从而忽视教师的听觉训练语言。教师应认真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点,提供他们感兴趣的教玩具或者设计其喜欢的游戏活动,将听觉训练融入其中,并让幼儿意识到游戏进行的前提就是必须注意聆听。第二节课中让幼儿手里只有一个玩具,是为了减少其他干扰。此时,幼儿要想得到新玩具就必须再次认真聆听教师的语言指令,这有助于激发幼儿主动聆听的意识。后面环节中我也时刻注意玩具的取放,避免干扰幼儿的注意力,同时邀请家长陪伴学习。幼儿在观察、模仿家长的行为的过程中,慢慢减少了抢夺玩具的行为,逐渐学会等待、聆听,更有耐心了解并遵守游戏规则。

3.改变示范方式

小龄听障幼儿语言、认知等方面发展相对滞后,因此活动中很多游戏规则不能仅通过抽象的语言向其解释清楚,这时教师可先指导家长成为游戏规范的示范者,如活动中当幼儿未能理解“听一听,什么车开来了”并指出对应车子时,第一节课教师的边说边示范容易让幼儿产生误解,以为是听到声音就指一指小汽车和火车,而不是听到“叭叭叭”指小汽车,听到“呜——”指火车。到了第二节课上,我及时做出改变,积极发挥家长的作用,先让其为小龄听障幼儿做正确示范,以帮助幼儿更清晰地理解游戏规则,从而更好地参与进来。当幼儿无法按照指令完成时,教师只需及时提醒家长进行积极强化,给予正确引导即可,不需有过多的动作及语言解释。

4.改变行为管理的方式

良好的自我行为管理能力是保证康复顺利进行的前提。在第一节课中,我不停地“管”,幼儿却并“不理会”,如:我一直不停地收拾幼儿乱放的玩具,幼儿却一直不停地抢玩具、丢玩具。第二节课中,我改变了策略,将“我管”變成“幼儿管”,我只是引导幼儿轻拿轻放玩具,让幼儿明白游戏结束,就要跟玩具说“拜拜”并将玩具放回原处等。这些良好的行为示范是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自我行为习惯的重要抓手,能保证幼儿更好地体验并参与游戏活动。

5.改变有声语言和教玩具的出场顺序

听觉障碍患者的第一障碍是听觉障碍,他们的言语障碍和语言障碍大都是听觉障碍引起的。改变有声语言及教玩具的出场顺序,遵循听觉优先的原则,即在出示教玩具之前,先用有声语言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对玩具产生期待,同时也能尽量为幼儿提供多次听觉刺激,丰富幼儿的听觉经验。如第二节课在小汽车出示前,教师先通过声音“叭叭叭”引起幼儿的注意,然后通过平行谈话等技巧丰富幼儿的听觉经验,让幼儿愿意听、喜欢听,最后学会听。

有人曾说:“细节差之毫厘,结果谬以千里。”面对听不懂、坐不住、说不出的小龄听障儿童以及缺乏专业康复理念和康复技巧的家长,康复教师作为亲子同训的主导者,除了需要设计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外,还需在训练过程中随时仔细观察幼儿及家长的反应,耐心引导幼儿和家长参与其中,同时关注教学中的每个细节,让小龄听障儿童在轻松愉快的亲子同训课堂中学会聆听、学会沟通,听觉、语言、言语、认知等各方面同时得到发展,早日融入正常的生活环境。

猜你喜欢
牛牛小汽车积木
可爱的小汽车
可笑的牛牛
这块积木能给我吗
小汽车
星钻积木
拼一拼
家乡的变化
顽皮的牛牛
牛牛的耳朵
有趣的积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