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同化视域下国际学生实践教育探索

2024-04-18 00:17万永敏邢露萍刘芸秦海燕
高教学刊 2024年38期
关键词:国际学生趋同化实践教育

万永敏 邢露萍 刘芸 秦海燕

摘  要:趋同化视域下开展国际学生实践教育,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加强教育“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三部门发布的《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的重要举措。培养“知华友华亲华”来华留学生,加强中外学生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培育,推动文化冲突向文化融合转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实践价值。该文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充分考虑国际学生趋同化管理中的文化差异,坚持“同中有异、异中求同”的基本原则,构建“双向趋同”中外文化融合的实践教育有机体系理论,探索中外学生“同堂实习、同行实践”实践教育新模式,实现国际学生趋同管理和文化融合培养实践教育的新突破。

关键词:趋同化;国际学生;实践教育;同堂实习;同行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S2-0015-04

Abstract: International students' practical educ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convergence is an important directive spirit of strengthening the combination of "Going out and bringing in" of education, and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lement the Measures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School Recruitment and Training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ssu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other three departments.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to cultivat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who are knowledgeable, friendly and Sinophile towards China,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ternational vision of Chinese feelings, an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cultural conflict to cultural integration. Through systematic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uild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this paper fully consider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management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convergence, adheres to the basic principle of "seeking the same when there are differences", constructs the theory of the practical education organic system of "two-way convergence" of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on this basis, explores the practical education model of "practice in the same classroom and practice in the same profession" for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t has achieved a new breakthrough in the practice educ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ssimilation management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training.

Keywords: convergenc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practical education; same internship; same practice

“實践-认识-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的基本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对实践能产生推动作用,更好地指导实践是理论的最终目的。同时实践又是理论的基础和来源、出发点和归宿点,反过来对理论起决定性作用。实践必须在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更好进步,理论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不断发展日趋完善。

国内外学者对实践教育定义较多,均强调真实社会场景和学生体验参与,注重最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有机统一,实现受教育者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互动。清华大学老校长顾秉林院士指出高等教育中的实践教育是指围绕教育教学活动目的而开展的、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1]。当今社会已进入大数据智能化时代,元宇宙呼之欲来,实践教育也面临时与势的变化,必须因时而变因势而变,需要紧跟时代变化向“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发展转变。目前学者研究较多的是“四链”如何深度融合和有机衔接以期实现实践教育改革[2-4],但针对国际学生的实践教育改革创新文献报道较少。

一  趋同化管理理论与实践

随着我国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和“一带一路”倡议响应,来华留学生的规模不断扩大,2022年总数已近50万人。教育部2018年印发《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教外〔2018〕50号),提出高等学校应当建立健全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保障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健康发展和持续改进,持续推进中外学生管理和服务的趋同化。

所谓趋同化,是指对来华留学生的教学、研究、生活等趋向于与中国学生相同的管理。国内不少学者对来华留学生趋同化管理进行了大量深入研究,黄展等[5]详细分析了高校国际学生教育管理的趋同化理论与具体实践,刘鑫鑫等[6]结合清华大学国际学生管理实践从打造文化融合活动等方面提出趋同化管理的具体措施建议,黄凯锋等[7]结合上海交通大学的实践研究了留学生趋同化的管理机制,邓轶聪等[8]对来华留学生趋同化管理在“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了探讨,吴舒程等[9]通过对国内高校趋同化管理实践和探索中发现的问题从学生活动等方面进行总结思考并提出了建议和对策。国内学者研究聚焦于趋同化管理的理论较多,但国际学生趋同化管理相关研究在实践教育领域涉及较少。

在大学校园内和校园外让国际学生与中国学生享受同等“国民待遇”是趋同化管理的目标[10],管理模式趋同只是实现手段,文化融合趋同才是最终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的留学生们的回信中鼓励他们“多到中国各地走走看看,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因此在趋同化视域下应研究和完善增进文化交流的课程设计和实践基地建设,鼓励中外学生一起参加各类实践活动。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趋同化视域下国际学生实践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刚刚起步,虽然提出了鼓励国际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开展融合性的学生社团活动、组织假期社会实践和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等措施,但未从理论上进行详细论述,具体实践效果报道也极少。特别是中外学生在趋同化视域下一体化设计和运作实践教育未见报道,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均期待突破。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充分考虑国际学生趋同化管理中的文化差异,坚持“同中有异”“异中求同”的基本原则,国际学生实践教育也应加强“双向趋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二  趋同化视域下国际学生实践教育面临的挑战

综观国内外研究,目前实践教育还并未形成体系,行业发展还有不少短板,特别是“双向趋同”视域下国际学生实践教育还存在诸多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思想重视不够。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的回信中“希望大家多了解中国、多向世界讲讲你们所看到的中国”,这种了解和看到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创新创业竞赛,还要走入社会、走进企业、走进新农村进行社会认识实践和生产劳动实践,通过真实的场景,接触真实的案例,形成真实的认知,才能实现真实的传播效果和教育成果。许多高校教育管理者思想上认识还未完全到位,怕带国际学生下沉基层。目前国际学生实践教育高校需求侧和社会供给侧都有内生动力,但多数为单向发力,大多数停留于参观学习和认识实践,未能形成全链条全周期实践教育有机体系,多数满足于政府、园区、企业及高校的考核指标,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一定程度上也挫伤了国际学生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积极性。

二是指导师资不优。除少部分“双一流”高校国际学生生源较好,学校国际化程度较高,师资海外教育经历较多,学生直接归入专业学院管理外,多数地方高校还是专门成立国际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管理国际学生,生源大部分来自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申请者语言基础普遍不好,特别是汉语基础。由于语言基础、专业知识、文化差异等原因,目前国内高校国际学生培养教育的师资还十分欠缺,大部分高校还是限于汉语教师、专业课教师及管理老师,与国内学生聘请校外导师、企业导师加强实践教育等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校内教师的实践能力及指导实践能力均还存在较大差距,不愿意、不主动、不擅长指导国际学生实践情况客观存在。部分国际学生存在“等靠要”思想,单纯依赖学校和老師联系实习实践单位,假期也以旅游为主,未能主动联系企业和工厂了解真实的中国,需要进一步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三是保障力度不足。各校均十分重视中国学生实践教育,实践教学每年专门安排经费,纳入教学预算,特别是在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和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中,各校还出台不少奖励措施,每年开展大规模评比,年终纳入高质量考核清单,奖优罚劣,各专业学院积极性较高。针对实践教育活动的目的意义、组织办法、实施路径、师资规划和经费落实等保障措施,国际学生与中国学生相比还存在很大的政策落差,多数限于部分学院部分领导的认知推动,未形成体系化、制度化,未列入常规工作统筹谋划推进。这也与各校国际学生管理体系实行“条块结合”未完全理顺条块关系,纳入一体化管理有关。国际学生在实践教育经费保障上的趋同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需要顶层设计纳入学科建设一体化,实现人财物保障充足到位。

四是实施项目不多。目前国际学生实践教育项目更多偏向于第二课堂、文化节活动、旅游节活动和参观考察活动。高校多数时间组织国际学生参加政府企业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为满足装点门面需求,并未与中国学生实践教育趋同管理、一体设计、有序推进。中外学生实践教育被人为割裂开来,乡村振兴、文化下乡、科技宣讲、法律咨询、公益劳动、社区志愿服务和重走长征路等社会实践项目鲜有国际学生参与,远远没有达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留学生了解真实中国的要求。由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和企事业单位语言文化差异,目前专门针对国际学生建立的实践基地多限于政府主导的来华留学生创业园和引智基地、博物馆和文化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文化、体现中国最新发展成就的实践基地在对国际学生开放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障碍,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三  趋同化视域下国际学生实践教育理论探讨

衡量一个国家国际地位和教育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国际教育,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不仅改变社会教育观念,也给高等教育教学带来了冲击和机遇。国际学生承担着跨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必须正视中外文化差异,既坚持“同中存异”和“异中求同”,也坚持“双向趋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通过系列理论和实践设计促使国际学生深入学习中国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真实了解中国社会高质量发展现状,真实了解中国全面脱贫攻坚成果,真实了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真实了解中国人民群众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齐头并进现状,真实了解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全新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真实了解中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断提升对当代中国新发展理念的认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说,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国际学生实践教育在国内国际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必须研究国际学生来源国家多、语言基础参差不齐、专业学习无法与中国学生完全同班教学和实践教学基地不齐全等新情况新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用创新的“双向趋同”理论指导不断变化的新实践。因此在趋同化视域下应研究和完善增进文化交流的系统设计、师资配置、课程设置、制度完善和实践基地建设,鼓励中外学生一起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真正把国际学生的实践教育纳入常态化制度化运行。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国际学生数量近年来持续攀升,学校完全可以发动中外辅导员、专兼职班主任、专业任课教师及各条线和部门管理人员协同发力,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大张旗鼓宣讲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中国道路和中国力量,引导国际学生通过实践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走和平发展道路这六大特点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世界上任何国家现代化的根本差异。通过中外学生同堂实习、同行实践,可以使国际学生更好理解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当好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和平使者。

中国经济在全球新冠感染疫情大流行下保持正增长,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亟需吸引更多世界高素质高水平国际人才参与我国经济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学生已不满足于本专科学习,很多学生愿意继续深造,不少优秀国际学生愿意留华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这也为深化国际学生实践教育,推进国际学生在中国就业创业,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平等对话和友好交往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因此,构建中外文化融合的师资、课程、项目与基地的实践教育全生命周期有机体系,加强中外学生“同堂实习、同行实践”的理论和实践设计,是实现国际学生趋同化实践教育的现实路径和有效模式,可为补全课堂教学不足、加强实践教育提供可复制的经验,也为国际学生教育探索中国特色模式。

四  趨同化视域下国际学生实践教育实践探索

国际学生实践教育目前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各校做法不一,多以第二课堂、文化实践、参观考察等为主。如广东高校留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实行“政府、社会组织、高校和学生搭台,学生唱戏”[11]模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初步形成了“聚焦文化、突出实践、形成品牌、强调育人”的留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做法[12];北京科技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平台,构建起“学生主创-全员助创-红色领创-校企共创-敢闯会创”的五创协同创新创业育人机制[13];清华大学在人才培养中历来重视实践教育,其校风“行胜于言”就是最好的例证,顾秉林院士[1]对实践教育十分重视,担任校长期间号召在清华大学要大抓教学、社会、科研和生产四个方面实践教育,清华大学还从 2016年起举办“洞察中国”全球胜任力实践活动[6],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趋同化视域下国际学生实践教育在“双向趋同”理论指导下,应做好理论研究、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和整体推进,加强中外学生“同堂实习、同行实践”的实践设计,实现国际学生与国内学生趋同化实践教育,补全国际学生课堂教学不足、加强实践教育探索。具体来说,应主要在师资培养、课程建设、实践项目与实践基地上下功夫,完善实践教育环节文化融合,形成国际学生实践教育的有机体系。

一是加强师资培养。教师是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和创新链的“传动链”,是实践教育的核心力量。师资不仅指各专业课的任课教师,也包括国际学生所在学院的管理团队、学校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以及各类实践基地的校外导师。加强师资培养应注重源头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力量,注重教育教学环节对师资的实践教育培训和考核,大力倡导教师把课程搬到街道社区、企业工厂、乡村田野,以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教育培养国际学生,通过实践课堂使国际学生切实感受真实的中国。

二是加强课程建设。国际学生专业学习应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革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加大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建设,设置多种形式的实践课程,强化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应与中国学生联合开展体育、文化、旅游、参观和交流等活动,走进企业社区、机关部门,创造更多实习实践岗位,增加更多实习实践机会,加大更多实习实践考核,评选更多实习实践先进,在专业学习同时巩固汉语功底,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提高专业知识。努力做到学用结合,活学活用,即学即用。

三是加强实践项目建设。以往的国际学生实践教育虽然提出了鼓励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开展融合性的学生社团活动、组织假期社会实践和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等措施,但与快速发展的时代脱节,项目设计建设陈旧。应大胆解放思想,因时因势因地因校设计项目,所有环境保护、科技普及、公益服务、体验教育、志愿服务、社会调查、挂职锻炼和中外人文交流等实践项目,凡是不涉及保密的内容,均可以对中外学生一视同仁开放实践、共创共建。对了解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中国革命史的和平文化交流,更是要加大力度设计建设。

四是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外学生同行实践应加强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基地建设,特别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历史博物馆、反映革命历史的革命烈士纪念馆,要主动双向对接,发挥历史育人最大效应。现代农业日新月异,可以加强农业示范园基地建设,提高中外学生劳动育人实践效果。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举世瞩目,可为国际学生提供更宽视野回国推广,理应加强中外学生同行实践。高科技产业突飞猛进,也要努力开辟实践基地,让国际学生不仅可看可知,还能可学可用。

南京工业大学从2021年起开展“感知南京”中外学生同行实践活動,在课堂理论教学和第二课堂文化体育活动外,广泛组织中外学生走进南京非遗文化场所、历史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金陵十八景等著名风景名胜区,在南京特色产业企业、南京留学生创业园、校友高新技术企业等开展实践教育,加深了中外学生的文化融合和对南京城市的深入了解,深受中外学生欢迎,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也培育了一批能文能武的师资力量,增强了校地融合,很好地宣传了南京,为南京发展留住了国际化人才。

综上所述,开展趋同化视域下国际学生实践教育理论研究,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加强教育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三部门发布的《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对于培养“知华友华亲华”的来华国际学生,加强中外学生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培育,推动文化冲突向文化融合转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实践价值。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应充分考虑国际学生趋同化管理中的文化差异,坚持“同中有异、异中求同”的基本原则,构建“双向趋同”中外文化融合的实践教育有机体系理论,探索中外学生“同堂实习、同行实践”实践教育模式,实现国际学生趋同管理和文化融合培养实践教育的新突破。

参考文献:

[1] 顾秉林.加强实践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在清华大学第22次教育工作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6):1-5.

[2] 李依静,米莹,张超.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机衔接策略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22,39(3):58-61.

[3] 李滋阳,李洪波,范一蓉.基于“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高校教育管理,2019,13(6):95-102.

[4] 王永春,曲磊.基于校企协同创新视角的高职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探索[J].商业观察,2021(5):60-62.

[5] 黄展,刘晶.高校国际学生趋同化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6):68-71.

[6] 刘鑫鑫,钱婷.从文化冲突到文化融合:高校国际学生趋同化管理的策略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20(8):43-45.

[7] 黄凯锋,印超慧.高校国际学生趋同化管理机制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12):4-6.

[8] 邓轶聪,刘海天.“双一流”背景下来华留学生趋同化管理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探讨[J].经济师,2021(1):189-192.

[9] 吴舒程,张轮,刘欣.我国高校留学生趋同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17(8):1-3,16.

[10] 赵原.趋同化视阈下高校国际学生社团管理建设探析[J].百色学院学报,2015,28(6):138-141.

[11] 戴相斌.国际化背景下在华留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现状与思考[J].安康学院学报,2015,27(2):105-107.

[12] 刘毅,耿泽卿,朱伟.“双一流”背景下来华留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J].教育改革与发展,2022(13):70-72.

[13] 郭凯琳,苏烜.“一带一路”背景下来华留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神州学人,2022(9):9-12.

基金项目: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2023年度研究课题立项项目“‘一带一路中外学生同行实践研究”(23RWJL028);南京工业大学2022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一带一路”化工与建筑行业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项目“趋同化视阈下国际学生实践教育研究”(22ZX04);南京工业大学2023年校级党建“双十双百”书记项目“中外学生同行实践”(无编号)

第一作者简介:万永敏(1973-),男,汉族,四川达州人,工学硕士,副研究员,党总支书记。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国际学生趋同化实践教育
制度环境视角下高校基金会趋同化影响研究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实践教育模式
高校来华留学生趋同化管理的研究
论研究学习小组在大学生成才转型教育中的实践意义
工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实践教育的反思与出路
浅析师范生中国精神培育的路径
概率统计公共课程国际化教学实践
概率统计公共课程国际化教学实践
美国留学教育动向及影响因素探析
趋同是否正在发生?——欧盟公司治理趋同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