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志敏,孟 杭,李梦芳,拾丹丹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江苏徐州221000)
脑梗死作为脑血管疾病的一种常见类型,常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瘫现象,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身体功能[1]。目前现有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但许多患者仍然长期遭受残疾的困扰。因此,寻找更有效的康复方法以改善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功能成为临床和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循证护理作为一种基于最新的、最佳的、并已经证实有效的证据来为提供患者护理的方法,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2]。循证护理不仅能够保证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还可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而创新扩散理论作为一种描述和解释新想法和技术在特定社会群体中传播的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和推广最佳的临床实践[3]。本研究对创新扩散理论在循证护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探讨其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期望为临床提供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康复策略。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9年7月1日~2021年6月30日收治的脑梗死后偏瘫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2018版中华医学会脑卒中急诊急救中国专家共识[4]中的相关诊疗标准者,且在本院确诊为脑梗死后偏瘫患者;②通过头部CT扫描确认患者无颅内和蛛网膜下腔出血;③患者或其亲属已被告知并同意参与此项研究。排除标准:①患有心、肝、肾或其他重要器官功能严重受损者;②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者;③对本次研究的药物或治疗方法有过敏反应者;④不同意参与本项研究者。按照病床奇偶号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男20例、女21例,年龄55~71(62.47±5.38)岁;病程4~8(6.14±1.35)个月;体质量60~75(67.24±6.43)kg。观察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54~73(62.53±5.19)岁;病程4~9(6.21±1.28)个月;体质量59~76(66.85±6.47)k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循证护理,方法如下。提供健康教育,增强患者对脑梗死的认知与意识;进行心理疏导,确保患者及家属的合作态度和心理准备;针对治疗措施提供必要指导,如可能的康复训练或药物使用,并对患者进行定期观察,预防并及时处理并发症,如感染和渗血。
1.2.2 观察组 在常规循证护理基础上实施以创新扩散理论为基础的循证护理,方法如下。①制订方案阶段:成立专门的循证小组,其中包括神经科医生、护士、康复师和心理医生,共同研究创新扩散理论。对每例患者进行系统的神经功能评估,如四肢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肌张力和反射等。集成医学检查资料如脑MRI、CT扫描、血液检测等,以获取患者的详细病情。基于评估结果,制订具体、个性化的护理目标和方案。②循证阶段:首先,利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进行相关文献检索,选择近5年内发表的高质量、高影响因子的文章,特别是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实验等级别高的研究。对每篇文献进行详细阅读和提取关键信息,对比各篇文献中的治疗和护理效果,标记哪些方法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有效的。基于这些信息,整合所有有效方法,形成初步的治疗和护理流程。根据整合的结果,为每一步操作定义明确的目标、操作方法、预期结果等,确保其与最新的研究成果保持一致。最后,基于以往的经验和文献回顾,列出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并发症。对于每一种风险,制订详细的应对策略,包括怎样预防、怎样识别、怎样处理。所有小组成员需接受培训,确保他们熟悉该方案并在实践中正确执行。③总结经验阶段:定期组织案例讨论会,让前线护理人员分享特定案例和相关经验。根据实际的临床操作和患者反馈,对原有的护理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创立数据库,用于记录和存储每例患者的护理过程,以便于未来参考。④主观意愿阶段:定期与患者及家属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恐惧和期望。提供专业心理咨询,协助患者面对治疗的心理挑战。根据患者的喜好,调整护理环境,如选择特定的音乐或电视节目,创造舒适的护理氛围。⑤落实阶段:此阶段的核心是将前期制订的护理方案具体实施,确保患者得到最适当的护理与康复训练。在日常护理操作中,需帮助患者每日进行2~3次的四肢按摩和被动关节活动,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预防关节挛缩。为防止压力性损伤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帮助患者每2 h转变1次体位,若生命体征稳定,可以尝试让患者采取半坐卧位,增强呼吸功能。同时,协助患者进行口腔护理、饮食喂养和大小便管理。在饮食喂养方面,提供高蛋白、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饮食来满足患者的基础代谢和康复需求。考虑到有些患者可能存在吞咽困难情况,食物可调整为糊状,并通过添加适量的脂肪和蛋白质来增加食物的密度和营养价值,但应限制饱和脂肪的摄入以保护血管健康。为预防患者出现便秘情况,饮食中应补充足量的膳食纤维和水分。在康复训练中,早期康复应尽快开始,协助患者每日进行2次床上的四肢被动关节活动、平衡练习和肢体功能训练,每次30 min~1 h,随后,协助他们进行站立和行走训练,初始可能需助行器,从5~10 min增加到20~30 min,2次/d。之后还需帮助患者进行生活技能训练,如穿衣、进食、卫生习惯,1~2次/d,每次约30 min;而对于言语和吞咽困难的患者,需帮助进行语言和吞咽功能训练,1次/d,每次30 min。⑥评价阶段:利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的康复效果。对整个护理过程进行SWOT分析(优势、劣势、机会、威胁)。根据患者和家属的反馈,及时优化护理方案,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1.3 观察指标 ①神经功能受损:采用NIHSS[5]进行评估,该量表分为意识、握拳闭眼、强烈刺激、凝视功能、上肢肌力、面瘫、语言7项维度,总分为45分,分数越高表示神经功能受损越严重。②自我效能: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6]进行评估,该量表分为锻炼效能、补钙效能2项维度,共计10条评估项目,每条1~4分,总分为10~4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自我效能感越强。③运动功能:采用肢体运动功能量表(FMA)[7]进行评估,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运动功能越好。④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8]进行评估,分为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及躯体功能4项维度,共计74条评估项目,每条1~4分,总分为74~296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2.1 两组干预前后NIHSS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NIHSS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干预前后GSES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GSES、FMA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干预前后GQOLI-74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GQOLI-74评分比较(分,
脑梗死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其后遗症中的偏瘫现象常导致患者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造成患者的心理压力和社交障碍。近年来,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治疗逐渐得到重视[9]。尽管治疗手段不断完善和更新,包括药物、康复训练等,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0]。首先,传统治疗方法常常忽视患者整体生活质量的改善,仅关注生物医学指标。其次,一些治疗方案尚未充分考虑个体化需求,可能导致效果不佳。因此,开展以创新扩散理论为基础的循证护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理论强调通过科学方法,将最新的医学证据与患者个体情况相结合,以期提供更全面、更精准的护理。本研究结合创新扩散理论和循证护理,为脑梗死偏瘫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疗视角。不仅关注传统的疗效,更重视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自主性。通过实证的方法,确保了治疗的科学性和效果性,同时,创新扩散理论助力护理实践的个性化与精准化,进一步提升患者满意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循证护理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神经功能。与韩雪等[11]研究结果一致,再次验证了循证护理的有效性。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干预后,观察组在锻炼效能和补钙效能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意味着以创新扩散理论为基础的循证护理在提高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自理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更为明确的是,观察组自理能力在锻炼和补钙两个方面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增长,更是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真实自理能力的提高,与刘苗苗等[12]研究理论相吻合。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FMA和GQOLI-74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应用创新扩散理论为基础的循证护理不仅能提高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还为临床提供了有效的护理策略。此外,谢三红等[13]研究也验证了,应用以创新扩散理论为基础的循证护理在促进偏瘫患者运动康复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深入的数据比较和分析,为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循证护理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支持,其强大的优势在于直观地展现了以创新扩散理论为基础的循证护理,能够促进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提高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