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亮
(云南省个旧市第一中学)
直观图示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现场绘图为基础教学方式,配合讲授法,展示地理事物现象或揭示地理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直观图示法在教学过程中直观、明了,将深奥的理论或复杂的内容以图形、图表等浅显的形式表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该教学方法是地理课堂教学中常使用的方法之一,教师易画易用,随用随现,它既能充分发挥地图的教学功能,又能弥补教学挂图、地图册、插图等的不足。
大卫·哈维指出,一个模型可以是一种理论,或一条定律,或一种关系,或一种假说,或一方程式,或一条规则。地理模型是科学模型的一种具体形式,地理模型是现实世界的简化表达,地理模型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过程、把握地理联系。中学地理学科知识经由地理科学研究问题转化而来,诸多地理学科知识本质上属于地理模型。
将原版波利亚解题表简化为如下框图:
图1 简化的波利亚解题模型
1.湖泊形成的一般规律
早期地壳运动强烈,周围地势抬升,湖区受断裂作用下陷形成洼地(图2);由于气候湿润,降水量大于蒸发量,补给量大;地表径流汇集于洼地,积水成湖(图3)。
图2 湖盆示意图
图3 淡水湖示意图
2.湖泊由淡变咸
(湖泊形成后)后期气候变干旱,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大,湖泊盐度上升;入湖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或湖泊周边地势抬升、出水口被堵塞,湖水不能外泄,盐分不能排出;周围河流携带盐分继续注入湖泊;日积月累的蒸发,导致盐分积累,湖泊盐度上升,成为咸水湖(图4)。
图4 咸水湖示意图
3.典例解析
【例1】(2023年浙江高一)位于柴达木盆地南部的察尔汗盐湖是我国最大的盐湖,海拔2 670米,平均年降水量仅为23.3 mm,年均日照时数3 182.9 h,年8级大风日数可达25~75天,有格尔木河等10多条内陆河注入。该盐湖上形成厚厚的坚硬盐盖,蕴藏有丰富的氧化钠、氯化钾、氧化镁等无机盐。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直接修建在盐盖上。1958年国家决定在察尔汗盐湖附近建设钾肥生产基地。图5为察尔汗盐湖的位置图。
图5 察尔汗盐湖的位置图
图6 标准地层示意图
图7 褶皱示意图
图8 断层示意图
说明察尔汗盐湖的形成过程。
表1 借助波利亚解题表求解“说明察尔汗盐湖的形成过程”
1.判断地质构造
岩层有弯曲——背斜或向斜:甲为背斜,乙为向斜。有断层线——断层构造:岩层上下错位——地垒或地堑。
2.判断岩层新老关系
背中老,两翼新;向中新,两翼老。覆盖者新,被覆盖者老。(“上新下老”)切者新,被切者老。
3.岩层缺失的原因
该岩层形成时期发生了地壳抬升,没有沉积形成;或该岩层形成后地壳抬升,该岩层被侵蚀。
4.判断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是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如背斜山(谷)、向斜谷(山)、断层谷、断层崖、断块山等。
5.判断地壳运动状况
地壳下降,地势变得低洼,以沉积作用为主;地壳上升,地势变高,容易遭受侵蚀。反之亦然。
6.典例解析
【例2】(2020年全国卷Ⅲ)图9示意某地质剖面,其中①指断层。据此完成7,8题。
图9
7.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8.砂砾石层的下界为相对平坦而广阔的面。该面形成时期,所在区域可能
( )
A.地壳持续抬升,遭受侵蚀
B.地壳持续下降,接受沉积
C.地壳运动稳定,遭受侵蚀
D.地壳运动稳定,接受沉积
表2 借助波利亚解题表求解“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与地壳的运动状况”
直观图示法可以将一些抽象的地理事物运动变化规律形象地表示出来,降低教学难度,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直观图示法的实质是一种图文相互转化,图文之间的转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直观图示法丰富了课堂教学语言(文学语言、图示语言、数学语言),讲绘同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图示法有助于降低地理解题的门槛,借用图示不仅可以更加简单直接地刻画和表述问题,而且有助于探索新思路、新方法,记忆和理解知识,构建良好的解题直觉。
波利亚地理解题表的每个阶段都有提示语,对学生理解题目和寻找解题方向具有引导作用;依据波利亚解题表,学生更易理解解题思路的由来和形成过程;波利亚解题表事实上是一种思维模式,其引入和使用有助于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长期使用波利亚解题表的四个阶段“理解问题—制定方案—执行方案—回顾总结”,将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和学习习惯,如“执行方案”里“检验作答是否答非所问”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答错题、答错位”的情况等。
解题表与直观图示的有机融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促使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理解题目即是审题的过程,首先要识别问题的类型,这是答对题的基础;然后弄清楚条件,未知的条件是什么?已知的条件是什么?隐含的条件是什么?将文字语言转化为图示语言,看题想图、看题画图,从而达到简化题目的目的,即“以图示意”。教师课堂教学时边讲边绘,借助直观示意图分析题目,挖掘地理问题的本质,更加便于学生理解接受。
将上一步所绘制的直观图示,在脑海中与储存的“直观图示法”进行比对,识别是否能使用已有的“直观图示法”,如若是,则迁移解法;如若不是,则采用双向分析(由因及果+由果索因)等方法解答问题,思考是否已经使用所有已知条件、是否已经充分挖掘隐含条件、是否已经考虑相关知识点。
在思索好问题的解决方案后,在绘制好的直观图示旁梳理解题思路,再分点书写答案。此时,是将图示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的过程,即将绘制的直观图示转化为所需的答案;在图旁进行梳理方便检验思路是否合理,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锻炼;梳理完毕检验是否答非所问,包括答案是否与题目匹配、答案是否与答题区域匹配,再进行答案的书写;答案书写过程中注意分点答题和序号化,保持卷面整洁。
“借图发散”是指完成此题后,就题论题,每一道题目都是一个单独的案例,以此积累经验;就法论法,分析解决此题的方法有何利弊,讨论此法是否可以推广使用;就题论法,法从题出,题用法解,以点带面,学生由做一道题而会做一类题,从而提炼出属于自己的解题模式,对今后解答类似题目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