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春静,刘扬,张景梅,张博,马信,王雅茹,郭勤
(新疆理工学院 能源化工工程学院,新疆 阿克苏 843000)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高教〔2020〕3号)[1]的通知中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检验高等院校所有工作的根本标准就是“立德树人”成效。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是必须之举[2]。每个学科专业都有其自身的特色与优势,深入挖掘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知识体系中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丰富拓宽专业课程所传递的知识,立足于化学类课程所涉及的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高等院校通过课程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建设一流课程是应用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3]。本文结合新疆理工学院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化学类课程教学知识目标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职业认同感及科研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培养过程。通过完善课程体系、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创新培养模式等措施,构建“德育与智育”协同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实现“培养具有崇高理想信念、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心怀祖国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人才培养目标奠定基础。
目前,在教育部的大力倡导和积极推动下,很多高校已将课程思政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相继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例如:山东农业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就对在“立德树人”理念下农科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结合专业课程特点,从思政元素提炼、建立思政案例库、创新授课形式、组织报告会等方面展开了改革[4];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宦双燕课程团队对分析化学(1)思政育人元素的融入途径进行了探索,针对前期学科特点和学情分析,通过构建育人体系、聚焦思政元素、创建案例库等方式,将课程思政元素建立适用于工科专业学生的分析化学课程[5];中山大学化学学院张卓旻课程团队将思政元素融入分析化学本科毕业论文当中,把课程思政渗透到选题、实验方案设计以及最后的学位论文撰写等环节,形成了一套个性化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6]。因此,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教学相结合是成为学科、专业、课程良性发展的必备环节,各学科专业根据自身特点优势进行创新性案例建设,使人才培养体系更为完善。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7]。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方案要充分体现“创新型、应用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论课“模块化”,教室、实验室、中试车间“一体化”,凝练更多创新教书育人方法,如生产实习、毕业论文“双导师制”等。尽管在学校的大力鼓励推动下,围绕课程思政开展过诸多工作,如组织比赛、每门课程提交思政素材等等,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一些地方有待提升完善。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过程与课程思政内容不能有机融合。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不够,思政素养有待提升,目前对教师思政教学能力培训力度不够,部分教师有一定的排斥心理,不能充分理解其含义,导致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融入过于生硬、死板,往往是为了思政而思政,没有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二是缺少评价标准。目前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缺乏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尽管学校教务处大力推动,但效果却离最终目标相差甚远,究其原因是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尚未制定课程思政的评价指标,因此不利于课程思政的有序推进。此外,在学生层面也未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出台相关策略,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的化学类课程在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时也存在此类问题[8]。三是实验实践类课程缺乏思政元素。目前我校化学类课程对于课程思政的实施主要集中于理论课程教学,实验实践类课程开展较少,但基于理论联系实践的原理,任何理论知识只有反馈到实际操作中才会发挥其真正意义。基于OBE “反向设计、正向实施”的理念及化学类专业培养目标与方案的需求,化学类实验课程基本能够达到“德育”“认知”“能力”及“发展”四个维度的目标。因此,课程思政教育应使思政元素更具多元化、学生更有参与感,让学生在学习实验操作技能的同时懂得思政意义是明智之举[9]。
综上所述,建立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化学类课程思政体系,将其自然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为更好地建设专业、为培养服务于社会和新疆能源化工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我校建设成为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奠定基础。
课程体系建设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课程思政就不能只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而应融入到教学大纲、实验实践、教学研讨、考核评价等各个环节,如图1 所示。
教学大纲。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和载体是课程,而课程建设的根源就是教学大纲,教学大纲也是教学运行的依据[10]。实时更新完善教学大纲,有利于课程体系建设,能促进课程思政建设,助力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实验实践。实验实践类课程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探索精神、严谨细致态度的必备环节。但目前实验实践类课程教学面临准确提取化学实验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的挑战,主要表现为:(1)实验教学题材单一,学科之间相互交融的情况很少,往往是孤立进行,这样不利于学生对本专业形成整体认识;(2)教学内容过于陈旧,不能与当今科研领域的前沿结合,导致学生产生理论无法应用于实际的问题;(3)思政元素挖掘较少,与实际生活、当地特色结合力度不够,缺乏典型案例、特色案例,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入效果不佳,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11]。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改革优化,完善实验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模式,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例如,教育部组织开展了“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加,总结实践教学成果,把优秀成果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建立起良性的课程体系。
教学研讨。以四大化学任课教师为主构建集体备课制度和学科交流合作机制,为各学科教师提供交流和借鉴的平台,切入维度、切入路径、切入方式、达成目标是实施课程思政需要考虑的问题。
考核评价。工程教育认证中把以学生为主体、成果产出为导向(OBE)及持续改进作为核心理念,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因此,改变考核形式、注重过程性考核是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途径,健全过程性评价,使学生“身处其中”,而不是“置身事外”,替代以考试或一份实验报告定成绩的现状[12]。
凝练育人元素,形成课程思政案例库,组织征集和开发高质量、多形式的教学案例,特别是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开发一批党的创新理论主题案例,重建教学培养目标,创新教学方法。仅依靠理论课堂教学进行思政往往是比较单一且枯燥的,无法引起学生兴趣,思政融入也较为刻意,因此可丰富思政教学内容,使其多元化发展。例如案例解读,在教案和PPT 中引入课程思政元素,并将其与新疆特色联系起来,在课堂讲解时可与阿克苏的柯柯牙精神、胡杨精神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兴趣;课堂交流,在课堂提问、讨论和交流中,可适当增加课程思政问题或讨论议题;实地考察,通过组织第二课堂,带领学生参观一些具有思政元素的实验实践基地,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思政教育的力量;思政考核,布置思政随堂作业,或在阶段测试、期末考试中加入课程思政题目;反思总结,鼓励学生主动分享关于课程思政的学习心得,发现问题并自我提升;举办专题讲座,邀请专家、企业工程师、优秀校友讲述分享其奋斗经历和思想历程。
新工科背景下培养社会新需求、新技术、新发展、新产业的应用型人才是我校面临的巨大挑战。以新工科理念为指导,积极主动分析能源化工工程专业的现状及特点,探索能源化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行业背景知识丰富、工程实践能力较强、能胜任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13]。能源化工产业作为新疆的重点产业之一,目前存在产业链短、产品加工初级等问题。因此提升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使新疆能源化工产业整体的发展质量和技术水平提升是“十四五”期间的重点发展方向。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能源化工产业升级和技术革新的背景下,新疆能源化工企业急需大量服务本地区产业发展和技术转型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基于此,在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融入思政内容,培养能够扎根新疆、热爱新疆的高素质人才至关重要。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我校的办学方向,因此将课程思政引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懂得“自强不息、追求卓越”是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顺应教育发展规律,及时作出更新和改革是一门课程良性发展的必须之举,课程思政与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需要长期坚持,只有不断进行规划、实践、建设才能真正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四大化学教师为研究团队,组建课程思政专题讨论小组,制定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对教学大纲进行完善改革,如图2 所示。教学大纲以专业知识为主线,充分发掘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思政内容,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教学大纲中。根据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中拓宽思政元素涉及范围,将其从理论课延伸至实验实践类课程当中,培养学生科研探索、细致谨慎、求真务实的专业能力,以此达到全面育人的成效。
图2 “立德树人”理念下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思路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听讲的模式呈现,改革教学方式后,将教学模式从“讲解—接受”转变为“探索—发现”,如图3 所示。
图3 “立德树人”理念下的教学方式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可在课前、课中、课后等环节循序渐进地完成教学目标,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课前,教师可通过智慧树或雨课堂等信息化方式发布学习任务,学生进行预习学习;课中,学生可分组讨论,教师最后总结,并对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对思政内容进行引导、启发;课后,教师发布作业,作业形式可以多元化,如选择、填空、分析、讨论等。翻转课堂的方式可以在知识目标完成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自学能力、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考能力等。翻转课堂可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教师起引领作用。科研渗透式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所学知识实时更新,学生和教师共同进步,教师所传授的专业知识不再陈旧过时,而是与时代社会发展紧密联系。
建立以学生—任课教师—其他教师为主的评价体系,强化过程性考核,细化考核指标,如表1 所示。分析化学课程的过程性考核分为理论和实验实践类,理论课的过程性考核包括出勤、智慧树任务点学习、课堂互动(快速投票、抢答、头脑风暴等)、作业完成度、阶段性检测、小组研讨、学生课堂演示、思政效果等;实验课的过程性考核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课前主要考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实验预习、答疑情况,课中主要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小组成员的配合能力,以及对知识点所反映的思政内容的理解程度,课后考查包括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此外,学生对于整个教学过程也可提出评价,以此促进任课教师对教学进行完善。
表1 “立德树人”理念下教学成果评价体系
任课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要进行总结和自我评价,以此来促进课程的良性发展。此外,同行的评价也至关重要,学院教学办可制定量化指标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同时也可邀请专家、教学办主任、教研室主任及其他教师对特定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研讨分析。综上所述,建立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可有效沟通的平台,能够提升教学效果。
结合我校办学定位、专业特色、人才培养要求,准确把握化学类课程思政建设方向和要点,科学设计本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紧密融合在一起,形成教学理念,确定思政元素设计思路。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理念是协同育人,方法是显隐结合,强化教师队伍是主力军、课程建设是主战场、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设计合理的课程思政案例是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基础,案例要为课程教学服务、为育人服务,设计课程思政案例要尽可能以学校、新疆为素材,使之既具有学科背景又具有阿克苏特色、新疆特色。学科专业知识教学和课程思政育人有机融合,把化学教学与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教育融为一体。
化学类课程因其自身特点,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的思维方式、严谨细致的科研精神、逻辑思维能力、社会责任感等。有效发掘思政内容,强化过程引领,学生可通过课外阅读、自主学习、课堂讨论、网络交流等形式拓宽知识面,增加知识储备,提升专业水平。
建立并不断完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转变考核方式,以过程性考核为主,重点考查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参与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加大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有机结合的理解程度的考核力度。
利用化学类课程特点,延伸思政涉及范围,将思政元素拓展至实验实践、毕业论文、学科竞赛等方面,使思政元素无处不在,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不同专业之间的相互融合也十分重要,例如在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和食品检测专业的学生均需学习的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根据专业特色进行合理安排实验内容,凝练思政元素。
本文从“立德树人”理念出发,对我校化学类课程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通过重构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建立评价机制等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过程,切实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成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工程能力、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能力六个方面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