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法:角色、秩序与能力

2024-04-17 04:40:48何欣
人力资源 2024年2期
关键词:失控管理者领导

何欣

管理是一种特定场景下的行为选择,人的性格、管理意识都会对外在行为带来影响。从性格上来说,温和与强势可以完美地存在于一个人的不同行为场景中。“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人的性格很难真正改变,但管理意识却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实践得到提高。决定管理者是否优秀的,不是性格,而是特定场景下内在管理意识所带来的行为选择。当我们接手一个团队之后,在制度与人性化的博弈中,如何建立团队管理的基本秩序?如何看待管理的角色、秩序、控制与能力,建立属于自己的“管理心法”?

管理水平取决于管理意识而非性格

十多年前的一场大型宣讲课上,一位“专家”亮出了四张图形——红色圆形、紫色三角形、橙色彩虹形、蓝色方形,号称只要你选出其中一个图形,他就能够判断出你的性格,进而推测你是否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众人一片哗然,但还是很快做出了选择。在后台统计数据的时候,这位“专家”振振有词地分析:红色代表激情、圆形代表没有边界,选此图的属于激情创意型人才;紫色代表稳定、三角形代表支撑,选此图的属于亲和互助型人才;橙色代表活潑、彩虹代表圆满,选此图的属于外向和谐型人才;蓝色代表权威、方形代表规则,选此图的多半是具有权威性且善于制定规则的人,是天生的管理型人才。结果一公布,现场选蓝色方形的人还不到10%。“专家”见状急忙往回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真正的管理者往往也是少数人,大部分人都需要修炼自己的领导力,所以来上课就对了,希望大家踊跃报后面的收费课程。”

当天,我和圈内不少朋友也参加了这场宣讲会,但有意思的是,很多组织绩效优秀的高管都没选蓝色方块,倒是不少普通员工选了该项。按照这位“专家”的解读,难道这些高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难道这群员工当中确实隐藏着大量“宝藏男孩”?还是说,公司HR在招聘时是闭着眼睛选人的?

五花八门的性格测评实在太多了,PDP、MBTI、九型人格、星座、血型、塔罗牌等等。先不谈准不准的问题,有一个重要的逻辑是:通过性格测评大致了解自己的个性倒是可以,但以此为依据判定自己是否适合做管理,甚至得出“什么性格的人适合做管理”的结论,那真就滑天下之大稽了。从现实角度想想,你周围同一职级的管理者,是不是性格各异?有简单粗暴但身居高位、深得老板重用的;也有亲切随和、人见人爱却得不到重用的。究其本质,管理者也是人,是人就有多样化的性格。而大量的管理实践也表明:决定管理者是否优秀的,不是性格,而是管理意识。很多管理者的弱势不是性格,而是缺乏必要的管理意识。

管理是“心与事”的结合

管理是一个系统,是“心与事”的结合,自有其内部秩序。一些专业导向者,人际敏感度不高,过于厌烦人情世故,但又很难逃出人的江湖;一些人际导向者,对人过于敏感,总喜欢以讨好换心,结果却失去了自己。

杭州一位女财务总监,待人和善,讲话客气,亲和力十足。但平时她给下属安排任务时,一旦下属不接受,她也不好意思勉强,导致事情没人办;她有心锻炼一些新人,但鼓励太多、关注太密,反而令新人压力太大,甩手不干了;她埋头工作了一年,但领导却不知道她的团队产出了什么,导致组织对她的评价不高。以此种种,她把问题都归结到自己的个性上,认为自己像个老好人,不够硬气,并打心底羡慕那些讲话有气场、做事魄力十足的管理者。

北京一位商场总经理,个性强势,经常在公开场合斥责员工,导致团队成员对其颇有微词;他有心搞团建,但员工坐在他这个“大老虎”身边,既不感动,也不敢动;他努力告诉自己要控制情绪,但一遇到下属做事不力时,瞬间又开始拍桌子骂人。为了改变自己的暴脾气,他买了一堆心理学书籍,时时告诫自己要控制情绪、不要发火。后来他确实读了不少书,心理学知识也足够丰富,但他却认为自己心理出了问题:他既想管人又想控制自己,到最后竟不知道应该“先迈哪条腿”了。

这两位都曾是我的学员,我告诉他们:不要试图反复修正自己的个性或行为。要认清两个事实:第一,你不是完人,不可能人人都喜欢你;第二,当你不再是自己的时候,领导力也就无从谈起。

“如果性格难以改变,该如何提高对应的管理意识?”这两位性格迥异的管理者受困于同一道难题。于是我分别给他们提出“风险对冲建议”:以良性的管理意识,对冲个性带来的管理风险。

对那位温和型的女财务总监而言,她的问题在于不知进退。针对她的症状我提出以下对策:

●用好岗位职权

通过考核来评估员工是否达成任务目标,并以此作为奖优罚劣的标准;对愿意主动承担临时任务的员工,在绩效奖励、树立榜样、发展机会等方面有意识地向其倾斜,并且公开给予表彰,以此引导其他员工效仿;对于必须完成的岗位任务,员工可以博弈但不能拒绝,该下决心时必须杀伐决断。

●多参与少干预

交给新人挑战任务之后,赋予其必要的资源,并告知其与上司对接的方式,然后就是适度放权与监控,而不是自己当保姆呵护着小孩子。

●善于传递进展,敢于借权

经常把工作进展汇报给上司,让上司既知道工作进程,也知道你付出的努力,同时更愿意赋予你资源;对于一些难搞的下属,必须充分搜集证据、传递自己的难处,对人才的选、育、用、留要获得上司和人力资源部的支持。

●以专业与勤奋赢得尊重

口才不够可以学、可以练,气场弱了有支持、有业绩就有底气。管理者不一定每个工作环节都比下属强,但要能指导下属的工作,从目标、成本、收益角度帮下属把好关;同时,对自己也要狠,自身工作的勤奋度应该成为下属的榜样。

而那位强势的商场总经理,他的问题在于不懂分寸。我给他的建议是:

●对事不对人

要不要公开骂人,这得分事儿。把握一个原则:重复、大多数人会犯错的事情,公开批评,目的是教育大家,这也是最好的培训;非重复、少数人易犯错的事情,私下打招呼,保全员工颜面。

●驾驭情绪,而不是控制情绪

情绪很难控制,与其控制发火,不如判断是否该发火。高明的管理者会把情绪当成一种管理工具来使用:如果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一笑了之;如果事情严重,那么必须发火以表达态度,甚至要发火让下属知道此事的严重性,不敢再犯。

●发火但不生气

这一点很难做到,但有一个原则:骂事不骂人。当你忍不住要骂人的时候,也只骂他所代表的工作,绝不骂他本人。比如,你可以骂工作进度为什么拖慢、成本为什么超标,但绝对不要用“自私”“愚蠢”“笨蛋”这样的字眼骂人。在你的心里,可以把员工的名字当成“张成本”“李人事”“刘财务”,如果真的忍不住,就骂他姓氏后面的工作。只要你不迁怒于人,就不会有敌人,也不会伤害到自己。懂分寸的管理者可以做到前一刻开会严肃认真,后一刻散会轻松活泼——因为他内心不怨恨人。

●关注氛围平衡

时刻关注周围的“空气”,如果团队压力大,你就应该面带微笑,适当开开玩笑,为大家纾解压力,而不应该板着脸进一步施压;酒桌上大家都不敢动筷子,你就开心地带动大家一起开动;万一大家玩嗨了心思收不回来,你就应该以高标准严要求给大家施加压力。要始终以自己的行为带动、平衡团队的氛围,而不是雪上加霜。

管理秩序不能随意颠倒

2021年春节,我见了一个许久不见的朋友。酒至半酣,他向我吐露了一段伤心往事。

三年前,他从北京回广东工作,接手了一个十多人的团队。由于上一任领导对团队比较严苛,他就想先给大家放松一下,让大家对他这个新领导建立起好印象。所谓“心事”,先处理心再处理事。员工考勤迟到、无理由请假、管理报表不提交,他主动帮忙“虚晃一枪”,找借口特批;绩效考核公司要求强制分布,他几乎都给打A,把难题抛给HR;员工外出办事、花销超标,甚至贴票招待亲友,他能给报的都给报,努力为大家“谋福利”。上述种种,员工私下对他颇为感谢。

但过了几个月,审计突然找到他,说通过后台数据、员工访谈,发现他的团队有一些问题,希望他立即整改,否则将在管理会上通报批评。由于审计属于公司的独立汇报团队,他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于是召开部门会议,严肃告知大家要收敛。大家当面都表示配合,但私下还是我行我素。于是,他找了几个反面典型痛骂了一顿。结果过了不到一星期,他的领导就向他表达了不满,原因是有员工写信投诉他,列举了他的“七宗罪”,其中有一条是“管理散漫,不遵守公司标准化要求”。让他痛苦的是,就在他被投诉的前两天,团队刚做完团建,他自认为跟这群“兄弟”亲密无间,结果这才过了几天,他就被“兄弟”举报了。伤心的他直呼“真心换不来真心”。

虽然往事已随风飘散,但那种被背叛的感觉、那种真心待人却被看作蠢蛋的痛苦,令他一直无法释怀。

这位朋友最大的问题就是一开始无原则地袒护大家,把舒适圈拓得太宽;后来他每收缩一寸舒适圈,就会有人觉得不舒服。但他们发现跟他说没用,因为毕竟他是按公司制度做事。问题是,之前他能在制度下“偷梁换柱”,现在无非是迫于审计的压力,那么为了恢复舒适圈,他们就想通过更大的领导向他施压,企图把他重新拉回舒适圈。这其中有一个“死结”:如果他迫于压力重回舒适圈,那么他将遭到审计的处罚;如果他按审计的要求执行,那么团队成员有可能继续投诉他。组织管理是建立在制度基础上的人性化管理,千万不可颠倒顺序。他错就错在颠倒了管理秩序。丧失了原则,何谈人性化管理?

关于制度与人性博弈下的团队管理,我对其基本秩序进行恰当的梳理:

●步骤一:制度为先

一个团队领导接手任何团队,首先需要建立且宣贯两类“制度”。一类是公司的硬性制度,包括目标、流程、奖罚三个要素,让大家清晰地知道工作的方向、标准,以及对应的奖罚策略,这部分是必须遵循、没有博弈可能性的;另一个是管理者本人对团队的软性要求,包括个性、倡导、反对三个要素,明确告知大家“我是谁”“我提倡什么”“我反对什么”,让大家了解你,且清楚应该如何和你打好配合。

●步骤二:心事同步

所谓“心事”,并不是忽略做事,以讨好换心,而是要收“三颗心”。前两颗心是“老员工的心”和“领导的心”,通过展示工作能力、彼此交流理解、关注培养发展等方式,让老员工和领导理解你,并在公开场合充分表达对你的支持;第三颗心才是“大家的心”,但要清楚,你无法讨好所有人,只有老员工、领导站在你这边,你才有可能获取尽可能多的支持。即便是必要的人员调换,也要得到老员工和领导的支持。

●步骤三:人性管理

在前两者有效实施的基础上,对团队进行多角度的人性化管理,包括尊重、激勵、发展三个方面。同时,要注意“激励”当中“谋福利”的真正意义:从“衣食住行”角度为团队争取开展工作的保障与资源,使团队保持旺盛的作战动力,而不是盲目放任、以权谋私。

失控下的控制权“保卫战”

小李是一家服装企业的基层员工,由于他2022年的个人业绩突出,公司领导将他从众多员工中提拔为部门经理。意气风发的他开始给团队定规则、立目标,希望尽快带着团队出成绩。但很快他就发现,很多员工不把他当回事:安排工作推三阻四、微信群发通知没人理、开会也被人抢话。有一回他急得拍桌子骂人,对方居然扬长而去。一怒之下,他放出狠话:不干就滚。结果真的有员工申请调岗甚至离职。团队不能失控,也不能无人做事,小李陷入了“管理的困境”。

小李面對的只是团队“失控”的场景之一。其实管理的“大型翻车现场”远不止于此。包括但不限于:接手新团队后,由于跟前任的领导风格不一致而带来团队的对抗;面临组织变革下的团队阻力,杀伐决断之后,却造成大量人才流失。“管理的困境”就是团队失控给管理者带来的挑战。

梳理一下,在以下三种情况下,团队很容易出现“失控”现象。一是中途接手:无论是内部调岗,还是外部空降,总之你接手了一个团队。你的管理风格跟前任明显不同,员工不适应。于是,有人离职,有人阳奉阴违,还有人观望。二是鸟枪换炮:你从员工升为领导,原先跟你平级的人内心失衡,认为你不过是“走狗屎运”,或断定你肯定干不好,进而带来情绪对抗或蔑视。三是组织变革:突然的文化融合或组织变革带来目标、工作流程、行事规范等的变化,导致员工不适应。

组织管理是制度基础上的人性化管理,但一旦团队“失控”,再强推制度只会带来逆反,员工会将对制度的怒火烧到管理者身上,进而带来更大的失控。组织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无论是中途接手新团队,还是从员工被提拔到领导岗位,又或者面对组织与文化的变革,管理者都将面临团队暂时“失控”的情况。如何在团队失控的情况下重获控制权、有效应对失控带来的压力?我们需要用好“两个人”、获得“两种支持”。

●第一个人:管理者本人

团队带头人对自己要狠,对大家的所有要求自己尽可能率先做到。例如,你希望大家早上9点前到岗,那么你最好8点50分赶到;如果你希望大家按新的流程办事,那么你最好先按新的流程动起来。由于团队观望或抵触情绪明显,很多人眼睛盯着团队领导,此刻管理者更要“慎独”,以自己公开的行为去引导,绝不能靠讲道理——行胜于言。

●第二个人:意见领袖

那些在团队中工作年限长、业绩优的员工,或在高层面前有一定影响力的老员工,都属于团队中的意见领袖。管理者应该努力取得这些人的公开支持,且使他们和你步调一致。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首先,管理者要以激励手段、以心换心获得对方的理解;其次,如果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做,就必须“安排”他们。上例中的小李在微信工作群里发通知没人理,那么他不妨直接@意见领袖A,请他马上在群里回复“收到”,以此带动更多人;开会时大家对新领导的想法不理解,那就事先安排意见领袖在会议上表态且给予支持。其中有一个底层逻辑:职场上所有的“不期而遇”,其实都是经过安排的。所以,管理者在用人时必须善于安排、敢于安排,不要奢望对方主动理解你——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第一种支持:客观支持

团队领导要多寻找自身行为的客观依据,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比如,公司要裁员,要求团队领导亲自操作本部门的裁员行为,那么最好的做法是依托岗位竞聘(多评委)、360评估、管理会议等,客观公正地进行裁员行为,减少主观性,避免遭人非议。一句话,一切都能从公司制度、流程层面找到依据,始终将自己放在客观导向的一边。

●第二种支持:主观支持

要争取两类人的支持:领导和HR。必须与直属领导站在一起,保持日常行为的对接。这样一来,即使遇到“失控”员工的反弹,最起码能够得到领导的理解,也能借到必要的资源;必须与HR站在一起,获取人力资源部门的提示、风险防范,确保所有行为合法、合规。

使用好“两个人”,获取“两种支持”,使团队重新回到自己的控制范围,是一种“灵活性”的体现。当“两个人”“两种支持”合二为一时,员工们就会发现,“趋势”是站在你这边的——你能率先垂范、客观公正,意见领袖公开支持你,公司领导与HR理解你。在这种背景下,员工们只能选择跟随这一“必然趋势”。

个人能力和组织能力的组合

几年前,朋友向我推荐了傅盛的一个专栏,提到傅盛在金山、360、猎豹等企业创业的经历,相当推崇他的“认知超越”理论。我详细听了一阵子,抓取了三个基本要素:首先,管理者要在业务关键点的认知上远超下属,才能引导业务方向;其次,要向下级不断传递理念,以保证其认知离你不远;最后,要求每个员工对自己业务的洞察力高于他人。这是一个典型的思维引领型管理者的人才管理策略,非常符合技术驱动、知识密集型行业的特点:管理者引领创意方向,确保下属与自己的步伐同频,打造认知优于竞争对手的团队。

我就“认知超越”理论和一些圈内人进行讨论,却发现部分人误读了“认知超越”的导向,他们认为管理者应该在对事物的看法上全面超越下属,拥有压倒性的技术与思维优势。我认为,这种“个人能力高于组织能力”的观点,是对管理者能力的严重误读,更忽略了对人才的使用。

管理者应该如何看待个人能力与组织能力?我梳理出能力建设系统的“三句箴言”:

●关于“长短板”:个人发挥长板,团队不能有短板

管理者要快速整合团队,善用团队力量补自己的短板。“选、用、育、留”的基本动作都是为了补团队短板、提高人效、完成业绩而出现的,不是为了单纯发挥个人能力。2022年世界杯,C罗“坐冷板凳”,葡萄牙惨遭摩洛哥淘汰,很多球迷彻夜难眠。其中虽然有教练用人不当之处,但反过来想,即便当时37岁的C罗能打满全场,难道就能保证葡萄牙队的整体配合不出问题吗?团队中的拔尖人物无法凭一己之力拯救整个团队的颓势,而管理的重要目的就是使团队作战能力均一,而非打造一两个“救世英雄”。C罗很优秀,但球队是否后继有人,是否有球员可以与其形成优势互补,才是管理者的用人之道。

●关于“三个看”:上看目标,下看团队,中看计划与执行

“看目标”要关注两点:方向与资源。方向不能错,还要善于借力。向上明确工作方向才能使能力发挥到对的地方,同时不要忘记借助必要的资源作为能力的辅助。

“看团队”也要关注两点:能力与关系。能力在于互补,关系在于带教和磨合。选人一定要以能力互补为第一出发点,人招来之后,就要做好能力的培养与关系的磨合,让大家默契度更高。

计划与执行是日常管理的关注点,在目标清晰、资源到位、能力互补、关系默契的基础上,效率与效能才会成倍提高。

●关于“专业力”:扶上马,送一程;学中干,干中学

“扶上马,送一程”意味着要善于组合人才的能力,才能做到让团队能力前程无忧;“学中干,干中学”意味着管理者要在实践中成长,相信“成长大于培养”,在实践中提升专业力。这就要求管理者在信息渠道、信息质量、信息密度上超越下属,多获取专业信息,提升信息质量,单位时间内提高高质量信息的密度,在战斗中实现“认知超越”。

凯文·凯利在《失控》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谁具有灵活的外在表现形式,谁就能获得回报——这正是进化的精髓所在。一副能适应环境的躯体,显然要比一副刻板僵硬的躯体更具优势。”在团队管理上,“能力组合”应该是管理者用人的第一思维——只要提到“能力”二字,一定要优先想起“组织能力”;只要遇到短板,一定要想到个人能力与组织能力的叠加,因为个人的背后是组织和团队。

作者 碧桂园集团原营销学院院长

猜你喜欢
失控管理者领导
一场吵架是如何失控的
定身法失控
趣味(语文)(2020年6期)2020-11-16 01:45:16
2016重要领导变更
军工文化(2017年1期)2017-03-14 10:11:20
领导致辞
印刷经理人(2016年9期)2016-12-20 16:02:55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44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中国卫生(2016年4期)2016-11-12 13:24:08
失控
中国储运(2015年3期)2015-11-22 08:57:12
失控的乌克兰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中国卫生(2014年4期)2014-12-06 05:57:02
给中青年管理者一片天地
中国卫生(2014年10期)2014-11-12 13: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