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扬剧资源的语义关联构建与数据叙事

2024-04-17 08:05蔡宇航
艺术科技 2024年7期
关键词:扬剧叙事

摘要:目的: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渗透到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刻影响,导致传统戏剧扬剧逐渐在刻板的文化保护进程中失去方向,并且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各大领域人才紧缺,扬剧传承更是面临断代风险,文化传播覆盖面不断缩小,形势不容乐观,急需探索合适的发展策略。方法:文章对扬剧资源进行深层次的语义知识关联研究,分析扬剧资源知识结构,并探讨资源知识间的叙事逻辑,为搭建语义关联框架做铺垫,从数字技术角度出发,为扬剧在数字时代寻求新的传播方式。结果:基于叙事视角进行知识结构分析,确定核心资源作为语义关联实体对象,选取扬剧剧目为实例,基于语料整理、分析扬剧资源的知识结构和叙事逻辑,在复用CIDOC CRM本体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出适用于扬剧资源的语义关联模型。最后,选取扬剧现代剧目进行实证研究,实现扬剧资源的数据叙事,验证本研究的可行性。结论:将扬剧资源以叙事的方式进行语义关联,并进行可视化展示,符合新时期数字技术发展特色,通过文化与数字技术的融合,使观众保持良好的观看情绪,从而扩展扬剧的传播受众,为扬剧在新时期的传播与发展提供新思路。同时,研究还扩宽了本体理论的领域适用性,也为戏剧剧种资源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扬剧;CIDOC CRM;语义关联;叙事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7-00-04

0 引言

扬剧原名维扬戏,俗称扬州戏,是江苏扬州及其周边城市的传统戏剧。扬剧思想内涵丰富,叙事类型多样,文化气息浓厚,人文情怀浓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整个剧种处于濒危状态,急需采取抢救、保护措施[1]。数字人文领域的文本挖掘、知识梳理、数据表示与语义关联构建技术,有助于实现对扬剧特色资源的知识重组。通过灵活多样的可视化方法展现原本复杂、专业、晦涩的戏剧内容,有望为扬剧这种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动能。

1 相关研究

学界在中国传统戏剧这种相对小众且专业性较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积累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例如,孙传明运用知识表示、知识工程等技术,构建民俗舞蹈知识框架模型,为民俗舞蹈数字化保护提供了借鉴[2];翟姗姗以楚剧为例,提出基于语义出版技术的“非遗”数字资源共享,并进行语义关联和语义出版,验证语义出版技术在“非遗”数字资源共享中的可行性[3]。上述研究主要通过对相关领域资源的结构化和文本挖掘获取知识,利用本体进行知识表示,构建知识图谱,对于数据化时代戏剧资源的知识组织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叙事是指以语言、影像或其他载体再现在特定时空曾经发生的事情[4]。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不少人对内容繁杂且理解起来耗时费力的事物描述已失去耐心和兴趣,所以叙事的研究模式也从过去的传统叙事转变为现在的数据叙事。冯惠玲将非线性数字叙事与传统线性叙事作比较,得出前者可以产生新的知识聚合与传播[5]。胡亚敏认为,传统叙事的视角和叙述者不再处于叙事的焦点[6],而数据叙事强调通过技术媒介,简洁明了、完整地展现相应知识点,为受众提供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

当前,扬剧相关的文献资源、网络信息资源多为非结构化的离散数据,且数据错综复杂,知识结构杂乱松散,缺乏规范化与结构化的语义关联体系,受众无法理解、接受并逐渐失去兴趣。采用叙事的方式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将扬剧资源传达给受众,结合数字技术既可以将知识叙述清楚,又可以让受众眼前一亮,激发受众的兴趣。因此,本文以扬剧资源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数字化整理扬剧内外的多源信息,通过知识实体定义和属性定义搭建本体框架,实现扬剧资源的语义关联构建,在此基础上利用关联的语义资源从“戏里”“戏外”两种视角实现对扬剧资源的数据叙事及可视化展示。

2 扬剧资源知识结构分析和叙事逻辑分析

2.1 扬剧资源中的知识结构分析

戏剧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人物的情感和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从而给予观众强烈的精神震撼。戏剧的艺术形式包含很多内容,因本文着眼于叙事视角,所以着重选取作品、人物、组织、地点、时间、事件六个部分进行知识表示和语义关联构建。

2.2 扬剧资源知识中的叙事逻辑分析

本研究结合扬剧剧目《史可法——不破之城》,对剧目的相关信息进行语料摘取,分解语义,挖掘叙事逻辑,为扬剧资源本体的构建做铺垫。

语料:公元1645年,清军攻打扬州,南明兵部尚书史可法镇守扬州,抵御清军。结合三元组结构对上述语料进行信息拆分,并提取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如下:事件是清军攻打扬州;时间是1645年;出现两个组织,分别为清军、明军;地点是扬州;明军的领导者是史可法;史可法的职位是兵部尚书。

通过语料分析发现,在知识组织领域内,从多维角度对语料进行分解和语义关联组合,不但叙事视角多元,且叙事逻辑充分,传统形式很难直接展现这些内容之间的语义关联,从叙事的角度来探索戏剧资源的知识挖掘与语义关联,为戏剧资源知识组织领域的语义关联研究提供了思路,为构建本体模型做了铺垫[7]。

3 扬剧资源的本体构建

目前,在国内传统戏剧领域,暂未形成成熟且全面的本体模型。因此,为了解决戏剧本体语义知识组织构建的难题,提高信息的可重用性和数据集之间的互操作性,本文选择复用CIDOC CRM概念参考模型,以帮助揚剧资源进行知识表达、有效利用和传承。

确定扬剧资源中的实体类,需要对扬剧语料进行归纳总结,找出实例,并定义相应的实体类,见图1。

图1 概念及实体类

本研究将扬剧资源本体核心实体类总结为人物(crm:E21_Person)、组织(crm:E74_Group)、时间跨度(crm:E52_Time-span)、地点(crm:E53_Place)四类。其中,CRM是一个大型本体参考模型,其所包含的实体类较为宽泛,且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归类,又因为扬剧具有小众性、独特性,例如,人物(crm:E21_Person)在扬剧中可表示为现实中的人物(演员)和剧目中的人物(角色),所以并不能完全参照模型来定义实体类,需要根据扬剧的剧目以及剧目内容自定义出两个实体类,分别为事件(yzo:HE2_Activity)、作品(yzo:HE1_Work)。

如表1所示,人物作为展现资源关系关联的重要主题,需要进行归纳细分,例如在表示人物这一类中,角色与历史人物有时是同一个人,但二者是不同的概念,所以要特别区分。因此,根据已有信息,将人物分为演员(yzo:HE3_Performer)、角色(yzo:HE4_Role)、历史人物(yzo:HE5_Historical Figure)三个子类。

构建本体模型框架,使用Protégé构建扬剧领域资源本体,并进行实例填充,从模式层到实例层,实例与实体类一一对应,并在实例之间构建与实体类相同的语义关系,见图2。

4 扬剧《史可法——不破之城》的数据叙事实证研究

4.1 数据叙事及可视化

本研究选取扬剧现代剧目《史可法——不破之城》作为研究对象,该剧目是扬剧近代众多剧目中的优秀代表,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摘取剧目信息形成语料6:公元1645年,清军攻打扬州。时任南明兵部尚书的史可法镇守扬州,秉怀忠义,誓死不屈。结合上文分析的语义关联结构,从叙事角度展示扬剧资源间的语义关联。通过《史可法——不破之城》的知识信息以及语义关联,整合各个分散的知识之间语义关联的框架,最终形成图3。

由图3所示,对剧目的叙事可以从“戏里”“戏外”两个视角及其关联视角展开。

4.1.1 “戏里”叙事视角

从“戏里”角度出发,剧目所讲述的主要事件(activity)是清军攻打明扬州。由事件引申出时间和地点,从时间跨度(time-span)来看,该事件从1645年4月13日开始,一直持续到4月29日结束,并且事件发生的地点(place)为扬州。对事件进一步分析后发现,出现了两个主要组织,分别为清军(group-g1)、明军(group-g2),清军由领导人即历史人物(historical figure-h2)多铎带领攻打扬州,明军由领导人即历史人物(historical figure-h1)史可法带领在扬州抵御清军,两个组织相互对抗主导事件的发生。该事件被用作素材进行创作而后产生了作品(剧目)(work-w1)《史可法——不破之城》。在戏中,两个历史人物作为角色原型,以角色(role)的身份呈现给观众。本文为了更好地展示人物,让观众了解更全面,对人物的数据属性进行如下展示,如姓名、性别、生卒年、职位、籍贯,以便观众在了解人物、对人物产生兴趣时,可以快速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戏里”所表达的叙事主要是对剧目事件的描述,事件所关联的时间、地点相关信息的展示,以及知识间的关联。

4.1.2 “戏外”叙事视角

从“戏外”角度出发叙事,清军攻打扬州这一事件是历史上真实发生且存在过的事实,组织即剧团——扬剧研究所(group-g3)根据该史实改编创作了作品(剧目)《史可法——不破之城》(work-w1)。扬剧研究所的演员(performer-p1)李政成扮演了史可法(role-r1)这一角色,历史人物史可法(historical figure-h1)是这个角色的原型,并且带领明军对抗清军;演员张卓南(performer-p2)扮演了多铎(role-r2)这一角色,历史人物多铎(historical figure-h2)是这个角色的原型,并且带领清军攻打明军。这里为了方便理解,也展示出演员和角色的背景信息:姓名、性别。“戏外”所表达的叙事是包含剧团、演员、历史人物、作品等一系列与扬剧有关的对现实生活存在的人或事物的展示以及知识间的关联。

4.1.3 “戏里”“戏外”融合叙事视角

扬剧的展现通过演员的表演进行,以事件表达想要抒发的情感和思想,其中,演员扮演的角色通常主导事件的发生,剧中的事件无论是历史真实事件还是虚拟建构,都被用作题材或内容写进作品中。本文選取扬剧剧目《史可法——不破之城》,演员(戏外)扮演角色(戏里),历史人物(戏外)是角色(戏里)的原型,角色既在“戏外”也在“戏里”,将演员和历史人物带入角色中,事件开始发展并伴随出现时间、地点以及组织等相关知识。角色这一“桥梁”将戏外人与戏中人融合在一起,进而实现了“戏里”与“戏外”的连接。从宏观角度来看,作品也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想要体现情感和思想的事件被当作核心题材写进作品,并且作品由剧团创作而成,由剧团里的演员以表演的形式展现。通过人物与作品将现实与虚拟融合成一个完整的知识关联体系,在“戏里”与“戏外”之间构建了清晰的知识关联网络。

4.2 数据叙事分析

本文从叙事角度入手,对扬剧资源进行可视化研究,用讲故事的逻辑将扬剧资源以及资源间的联系以图谱的形式呈现给受众。选取扬剧剧目《史可法——不破之城》进行知识融合,很好地连接起扬剧的各类资源,将原本非结构化的离散数据通过“戏里”“戏外”两个视角融合关联,形成了一个简易清晰的知识网,构建了完整的语义关联体系。展示资源的数据属性,以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进行阶段式探索,在某一个感兴趣的知识节点进行停顿并深度探索,改变了扬剧只能观看和收听的模式,让人们可以从新的角度认识并了解扬剧,从之前的被动改为现在的主动,有效避免过去因扬剧表演时间长或表演内容深奥以及表演形式复杂而导致观众失去观看兴趣的问题。以讲故事的方式呈现各个资源之间的关联,可以让读者快速了解故事背景信息、相关情节人物以及事件的来龙去脉,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扬剧所要表达的信息,保持阅读热情。通过该方式调动读者的情绪,拓展读者范围,进而为扬剧进一步推广奠定基础。

5 结语

本文从叙事角度出发,分析扬剧资源知识结构和叙事逻辑,再调研并复用可复用本体模型,依据资源间的特殊关系制定了实体类以及面向叙事的属性定义,并以此构建本体模型,最后分析并结合扬剧资源人物、组织、事件三个子类之间的语义关系,实现了扬剧资源的语义关联展示。以扬剧剧目《史可法——不破之城》为例,很好地展示了扬剧资源“戏里”“戏外”的关系关联,可以直接描述故事,避免人们因产生厌烦情绪而失去了解、学习扬剧的兴趣,也为其他戏剧剧种在知识组织、知识关联方面的人文研究提供了参考。但扬剧作为一种戏剧剧种,单一性、特殊性较强,其他剧种资源间的关系可能更为复杂,未能形成统一的知识关联体系,未来将结合各个领域的多种问题作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侯西龙,谈国新,庄文杰,等.基于关联数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管理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9,45(2):88-108.

[2] 房小可.面向社会记忆重构的档案信息语义组织研究[J].档案学研究,2022,36(2):77-82.

[3] 翟姗姗,许鑫,夏立新,等.语义出版技术在非遗数字资源共享中的应用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7,61(2):23-31.

[4] 张斌,李子林.图档博机构“数字叙事驱动型”馆藏利用模型[J].图书馆论坛,2021,41(5):30-39.

[5] 冯惠玲.数字人文视角下的数字记忆:兼议数字记忆的方法特点[J].数字人文研究,2021,1(1):87-95.

[6] 胡亚敏.数字时代的叙事学重构[J].江西社会科学,2022,42(1):42-49,206.

[7] 韩牧哲,高劲松,方晓印,等.面向叙事的考古发掘登记资料的语义关联模型构建研究[J/OL].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1-19,[2024-03-15].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0.1478.G2.20230720.1026.002.html.

作者简介:蔡宇航(1999—),男,江苏南通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知识组织。

猜你喜欢
扬剧叙事
浅谈扬剧进校园
校本课程在中学音乐课堂中的开发与实践
——以扬剧为例
走进扬剧,传承地方传统文化
扬剧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建党伟业》的爱国情怀叙事与当代启示
平凡人悲凉的温情与温柔的绝望
论晚清史词的“词史”特质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略析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质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中的隐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