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语文教材功能,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4-04-17 13:51段丽波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4年3期
关键词:青树共同体中华民族

段丽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语文课程的使命之一,现行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和其他版块,对此多有体现。这一主题下的内容,旨在让学生明白各民族间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祖国的兴旺发达和进步离不开各民族的团结、互助,让学生受到熏陶,增强文化自信,自然达成语文课程“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大目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材功能,通过对相关内容的解析,采用讲解学习课文内容为主线,联系生活实际为辅线的学习方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于学生内心。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课《大青树下的小学》,就是教材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充分开发利用的课文。

一、课文内外厘民族,理清层次话团结

《大青树下的小学》文笔细腻,文字优美,描写了云南一所位于多民族聚居地的小学,学生来自不同村寨,民族不同,穿戴不同,语言不同,到这里学习就成了好朋友,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团结友爱,表达了作者自豪、赞美的感情。

课文共四个自然段,段落分明,层次清晰。第一自然段写了学生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其中写到了来大青树下的小学上学的学生有汉族的,傣族的,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同学们在一起读书学习,和睦相处,团结友爱。第二、三自然段写了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既描写了学生学习和玩耍的情景,又用小动物的活动衬托,展现校园的静和动。第四自然段以赞美的文字点题,以景物描写结尾,意味深长。

学习和解读课文,应让学生知道民族团结精神与自己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在我们身边:云南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学校里的师生就由十多个民族构成,老师与老师,同学与同学,老师与同学之间都团结友善,和睦相处,一起为建设我们美丽的校园添砖加瓦。笔者所在班级有53名学生,其中汉族18人,白族28人,彝族2人,纳西族1人,苗族1人,回族1人,傣族1人,普米族1人。这样的结构,为学生读课文悟民族团结提供了优良条件,为引导学生体会各民族同胞一起学习,一起游戏,团结友爱,亲如兄弟姐妹的情感准备了充足资源。

二、字词学习识民族,联想集景拓视野

教学时,基于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单元说明和学生的真实学情,笔者为让学生有最真实的体验,创设情境让少数民族学生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装来到学校,同学之间一起交流和学习,在关注语言表达的同时联想和父母上街赶集、赶会时的情景,落实情感目标,使民族团结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如在复习巩固生字词,导入新课中,让穿了民族服装的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民族服装,再利用课件展示其余民族服装的图片,以此来复习“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服装、穿戴、鲜艳,绚丽多彩”等词语。随后,让学生联想跟父母赶集见到的情景:头戴圆盘帽,身穿黑、红领褂,脚穿绣花鞋,腰间系一块五彩斑斓的绣花围腰,胸前佩戴“金花链”,卖手工刺绣品的有鹤庆白族妇女;女的戴盖头,男的戴白圆帽或绣花六棱帽,在街上开夫妻档牛肉饭馆的有回族人;头戴毡帽,摆地摊卖中草药材的有草海镇马厂彝族人;身穿火草衣,脚穿绣花鞋,腰间斜跨一个鹿皮包的有六合乡白依人……这样既复习了生字词,又让学生明白了鹤庆有白族、汉族、回族、纳西族、彝族、苗族、藏族等多个民族,大家虽然穿戴不同,语言也不尽相同,但人们相互尊重,守望相助,团结友爱。

三、场景描写感魅力,相互对比展自豪

课文描述的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学校,为了让学生感悟文中、生活中的民族团结,笔者设计了品读交流这一重点学习版块,分三个步骤,让学生交流“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怎样的小学,自己所在的又是一所怎样的小学:

第一步,感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环境美、服装美、特色美)。

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体现小学美丽的句子,然后交流汇报,直观感受“大青树下小学的美丽”。教师出示重点语句,相机点拨。第一句“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让学生想象大青树下的小学被烂漫山花重重包围,感受校园的环境美。第二句“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重点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绚丽多彩”的意思,并从中感受服装美。第三句“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墙上摇晃……”,启发学生思考省略号省略的内容,并联想学校的民族特色美。教师指导朗读,再次品味校园的美。之后,让学生联系课文说说自己所在小学的美表现在哪里,启发学生也从环境美、服装美、特色美等方面对比着说——环境美:校园干净整洁,宽敞明亮,一年四季花开不败,是一个花园式的学校;服装美:大家平时穿的是校服,整齐洁净,节日里穿民族服装显得艳丽多姿,给校园增添了几分美;特色美就更多了,比如每周三的大课间上,全校师生齐跳的自编自创的大课间操。

第二步,感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团结。

学生再读课文,找到描写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团结的小学的相关语句。学生分小组汇报交流朗读情况,教师出示重点语句,相机点拨。出示第一句“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这句话说明大青树下的小学里的学生虽然来自不同的民族,但是都在同一所学校里上学,而且还成了好朋友,可见这是一所团结的学校。第二句“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聲音真好听”,教师范读句子,将重音放在“不同民族”“同一间教室”“一起”这几个词上,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语体会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学生虽然民族不同,但团结友爱,不分彼此,是名副其实的一家人,继续证明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团结的小学。紧接着问:“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团结的学校,那我们自己的学校呢?”启发学生将文中的一些语句换一换,改成自己学校的,让学生明白,自己所在的学校,跟课文说的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样,美丽且团结。

第三步,感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欢乐。

用相同的方法,让学生找到描写欢乐的相关语句。教师出示课件,相机点拨。第一句“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第二句“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也赶来看热闹”,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情景,感受大青树下的小学里的同学有礼貌,爱祖国,在大青树下的小学上学是一件令人特别快乐的事。再让学生带着欢快的心情来朗读这两个句子。之后用以上的学习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欢乐的小学,那自己的小学呢?大家也向在校园里树上唱歌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门卫爷爷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课间大家在操场上拔河、踢足球、玩游戏,在不知不觉中夕阳夕照,放学的铃声响起……也生活在一所快乐的学校。

此外,为了达成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的目标,笔者还设计了揭示主题、升华情感的教学版块。这一版块的教学抓住重点句“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展开。根据学生自己的感受,回顾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怎样的小学,然后带着自豪、骄傲的情感读重点句,并引导学生说“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向阳而立的小学,一所温暖的小学”,从而明确,学校之所以会如此美丽、团结、欢乐,离不开各民族同学团结互助,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四、作业设计现意图,课后实践铸意识

三年级学生对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并不深入。为缩短文本与学生的距离,笔者让学生利用自己收集资料以及对文中新鲜感词句的理解,加深他们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励他们用实际行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体而言,笔者根据课文内容提取关键词,开展课内和课外两个活动。课内,让学生分小组展示自己收集的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美好生活图景。课外一是让学生留心观察公共场所或者搜索网络媒体,观察感受有关论述中华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图片、宣传栏、雕塑等,二是全校多民族师生齐跳别具特色的大课间操,三是让家长在节假日带着学生参观云南民族村,切身感受云南众多民族多姿多彩的聚居现状。课内展示民族团结、民族交融发展的生动缩影和课外多元化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中華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含义并用实际行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这一模块的教学,教师可结合实际多维发挥,如笔者所在的学校,依托校园内一座有百年历史的四合院,打造了一个有六个展厅的“中华文化园”,展厅主题分别为“物阜民丰富饶的鹤庆”“书墨飘香方寸斗室”“泉潭之乡工艺精”“仙鹤伴彩霞”“校友风采”“美丽的鹤庆我的家”,囊括了鹤庆县方方面面的民族文化。布置展室的过程中学生兴致高昂,来自草海镇马厂的学生带来了当地特产当归,新华的学生带来了银器工艺品九龙壶;来自金墩乡白族的学生带来了甸南新娘装和甸南刺绣,赵屯的学生带来了镇宅驱邪、免除灾害的白族瓦猫;来自六合乡的学生带来了彝族白依人火草布缝制的衣服;来自西邑镇的学生带来了傈僳族特制的美食干梨片……学生真正深入中华文化的海洋,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加深了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展厅的布置不但可以多次进行,也可以请学生观察后自主思索,看还能不能让内容更丰富生动。这样的实践性作业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提高表达能力的同时,又在他们心中埋下民族团结的种子,引领他们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精神品质,切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于心田。

五、结语

《大青树下的小学》不仅传授了语言知识,更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多元和谐的社会画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以悄然生根,充分实现了教材的编排意图:不仅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化知识,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情感,通过对语文教材的学习和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人生观,尊重和热爱传统文化。这样的教学路径,充分发挥语文教材功能,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能够在他们心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对于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猜你喜欢
青树共同体中华民族
爱的共同体
贵州省铝土矿采坑地质环境问题分析及恢复治理方法探讨——以清镇市麦格乡大青树铝土矿采坑为例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敏化”阅读味蕾 品赏新鲜词句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