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婉君 黄小慧 楼国东
维生素B1是一种维持心脏、神经和消化系统正常功能的必需水溶性B族维生素。长期饮酒、厌食、禁食、妊娠剧吐、胃肠道疾病或手术可能导致维生素B1摄入不足,继而诱发脚气病甚至Wernicke-Korsakoff综合征[1]。严重的脚气病和Wernicke-Korsakoff综合征均需立即胃肠外给予大剂量维生素B1,纠正疾病引起的症状,降低患者死亡风险[2]。但胃肠外给予大剂量维生素B1可能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3]。部分药品生产企业的维生素B1注射液说明书建议维生素B1注射前需进行皮肤过敏试验,以防止严重过敏反应[4]。但FDA说明书和其他国内说明书未建议维生素B1注射液使用前需皮试[5-6]。因此,维生素B1注射液胃肠外大剂量给药前是否需要行皮肤过敏试验仍存在争议。另外,维生素B1注射液皮试阳性患者能否安全使用口服维生素B1制剂或其衍生物也是治疗过程中常面临的难题。本研究分析维生素B1注射液皮肤过敏试验结果和治疗安全性。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院应用维生素B1注射液进行皮试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科室、过敏史、皮试结果、使用情况、其他维生素B1制剂及衍生物使用情况、不良反应、嗜酸性粒细胞绝对数和百分比、嗜碱性粒细胞绝对数和百分比等。排除有维生素B1注射液皮肤过敏试验医嘱,但未执行;皮肤过敏试验结果未记录或不明确。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3 方法 维生素B1注射液采用原药做皮试,在注射前用0.9%氯化钠溶液将维生素B1注射液配置成10倍稀释液,取0.1 mL皮内注射,操作方法同青霉素皮试的规定[7]。进行皮试15~20 min后判断皮试结果,如皮丘较之前注射形成的皮丘直径扩大≥3 mm应判断为皮试阳性,伴有红晕或痒感更支持呈阳性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维生素B1注射液皮肤过敏试验人群特征 见表1。
表1 维生素B1注射液皮肤过敏试验人群特征
2.2 维生素B1注射液安全性 544例维生素B1注射液皮试阴性患者中,526例(96.69%)患者后续肌注维生素B1治疗,5例(0.95%)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根据诺氏评估量表评估后均为可能或很可能,其中1例为严重不良反应,表现为肌注后口齿不清、反应迟钝、四肢无力伴血压下降至89/60 mmHg,立即停用维生素B1,予肾上腺素0.5 mg肌内注射,0.9%氯化钠补液,面罩吸氧,1 h后恢复正常;4例为普通不良反应,均表现为皮疹。28例(5.32%)患者用药期间出现嗜酸性粒细胞绝对数或百分比升高,42例(7.98%)患者出现嗜碱性粒细胞绝对数或百分比升高。
2.3 皮试阳性患者使用其他维生素B1制剂安全性 112例维生素B1注射液皮试阳性患者中,有3例患者既往维生素B1皮试阴性,且肌内注射过维生素B1,未发生不良反应。59例(52.68%)皮试阳性患者,住院期间接受了其他维生素B1制剂治疗,其中26(23.21%)的患者使用维生素B1衍生物呋喃硫胺,24例(21.43%)患者口服含维生素B1的肠内营养,14例(12.50%)患者静脉滴注含维生素B1的复方水溶性维生素或肠外营养,7例(6.25%)患者口服维生素B1,均未发现不良反应。2例(3.39%)患者用药期间出现嗜碱性粒细胞绝对数或百分比升高。
过敏反应是维生素B1大剂量注射时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吞咽困难、面部浮肿、喘鸣等,严重者可能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国内外均有维生素B1注射液引起严重过敏反应的报道[3,8],但维生素B1引起过敏反应的总体发生率低。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在英国每给予500万个肌内注射剂量有1例过敏反应,每给予100万个静脉剂量有4例过敏反应[9-10],远低于青霉素的过敏发生率[11]。维生素B1注射液引起的严重过敏反应一旦发生,应立即停用维生素B1,用0.9%氯化钠溶液保持静脉通路通畅及补液,同时严密监测心率、血压、呼吸和氧饱和度;有血压明显下降者应尽早肌注肾上腺素;有皮肤黏膜症状、支气管痉挛表现者,可酌情给予H1受体拮抗剂、β2受体激动剂或糖皮质激素;出现心跳呼吸骤停时,应立即给予心肺复苏;抢救成功后,应持续监测生命体征、氧饱和度、尿量等至少12 h[12]。
皮肤过敏试验能够有效预测药物发生Ⅰ型过敏反应的可能性,降低发生过敏性休克等严重过敏反应的风险。因维生素B1注射液大剂量注射可能导致严重过敏反应,国内部分维生素B1注射液的说明书建议,维生素B1注射液给药前需进行皮肤过敏试验[4]。但《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未规定使用维生素B1注射液前需进行皮试[13]。国外指南和FDA说明书也均未建议维生素B1注射液给药前进行皮试,但建议在准备好过敏反应治疗措施的情况下使用,对怀疑维生素B1过敏或既往有维生素B1过敏史的患者,说明书建议可进行皮试[2,5]。本研究显示,维生素B1注射液皮试阳性率达17.07%,高于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的皮试阳性率(2%~6%)[14-15]。维生素B1皮试阳性患者中,有3例患者既往维生素B1皮试阴性,且肌内注射过维生素B1,未发生不良反应;有14例患者,皮试阳性后静脉滴注含维生素B1的水溶性维生素,未发生过敏反应。而皮试阴性后肌注维生素B1的患者中,过敏反应发生率为0.95%,其中1例在肌注30 min内发生严重过敏反应。提示,维生素B1皮试可能存在假阴性和假阳性现象,预测过敏反应的价值较低。
影响皮肤试验结果的因素较多,包括药物的理化性质、杂质、溶媒、皮试液的浓度等药物因素,患者疾病状态、用药史、性别、年龄、饮酒史、过敏史等患者因素和操作技术因素三类[16]。研究认为,维生素B1引起过敏反应的可能机制是其噻唑环结构不稳定,裂解产生噻唑或其他物质及制备过程中混入的杂质可能引起IgE介导的免疫反应[17]。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试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皮试阴性患者年龄高于阳性患者,女性皮试阳性率高于男性[18]。本研究显示,维生素B1皮试阳性患者的平均年龄比阴性患者约低10岁,女性患者皮试阳性率比男性患者高8.64%。这可能与女性和青年患者的皮肤对组胺的敏感性相对较高有关。本研究还发现妇科患者皮试阳性率较高,而普外科患者皮试阳性率较低。这可能与妇科患者主要为严重孕吐反应需补充维生素B1的妊娠期孕妇,孕激素改变可能导致皮试假阳性发生概率增加有关,而普外科患者用药简单,疾病复杂程度相对较低,皮试阳性率可能降低。研究发现,有过敏史者头孢菌素皮试阳性率明显高于无过敏史患者[19]。本研究显示,有过敏史患者维生素B1皮试阳性率与无过敏史患者皮试阳性率相当,提示过敏史可能不是维生素B1皮试阳性的危险因素。另外,通过维生素B1注射液制剂工艺的改良和规范的皮试制度管理和执行可能具有降低维生素B1皮试假阳性的效果。
为避免严重过敏反应,对既往有药物过敏反应的患者,一般不建议再次使用相同药物或与该药物致敏结构相同的药物。有文献报道,既往维生素B1注射液过敏性休克的患者,口服维生素B1未见过敏反应[20-21]。本研究发现,112例维生素B1皮试阳性患者中,有59例患者皮试阳性后口服维生素B1片、维生素B1衍生物呋喃硫胺片或含维生素B1的肠内营养制剂,均未发生不良反应,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也未见明显异常。提示,维生素B1注射液皮试阳性患者口服维生素B1片剂及其衍生物或其他含维生素B1制剂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用于该类患者补充维生素B1。这可能是因维生素B1在胃肠道胃黏膜通过磷酸化吸收,提高了药物的稳定性,防止过敏原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