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 欢
(西南交通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3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自此,乡村振兴战略已然成为新时期开展“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成为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建设的新方向。乡村振兴,是产业、生态、文化、组织、人才的全面振兴。其中,人才振兴是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动力与保障[2]。为此,乡村振兴需要把人才振兴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各种方式和多种途径吸引、培育各类优秀人才共同活跃在建设乡村、振兴乡村的舞台上。当前,在现有的乡村振兴政策描述与宏观文件中,人才振兴的重要性被多次强调,“人”的要素在乡村振兴中被赋予了重要的地位。然而,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乡村人才振兴事业的发展局面不容乐观,乡村人才短缺、人才素质低、结构不优、乡村老龄化趋势严重等人才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为此,紧扣农村人才这个关键,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3],也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前进方向。
乡村振兴是全国地域范围内的振兴,边远山区与贫困地区作为脱贫攻坚中难啃的硬骨头,也应该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和难点[4],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尽管在脱贫攻坚政策的驱动下,秦巴山区脱贫事业已于2020年取得了全面胜利,但就实现乡村振兴而言,秦巴山区整体仍面临众多问题,就人才振兴而言,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现实困境。
1.1 人口老龄化趋势严峻。近年来,汉中、安康、商洛三市65 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急剧攀升,人口老龄化情况不容乐观。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 年商洛市、安康市、汉中市三地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分别占人口总量的13.74%、14.94%、17.71%[5~7],安康市、汉中市已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且三市10年来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增幅显著,2020 年安康市全市总抚养比51.26%,人口红利已然消失。人口老龄化的持续加深以及人口红利的消失,改变了人口年龄结构,降低了人口素质,加重了乡村发展的压力,缩减了乡村人才振兴事业的人才来源,进一步加大了汉中、安康、商洛三市乡村发展的难度。
1.2 人才总量不足。长期且单向的城乡人才流动格局使得在年龄、教育程度、综合素质等方面占优势的农村优质人力大量涌入城市,加剧了乡村空心化程度[8],并持续加深了乡村人才短缺、人才总量不足的现状[9]。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汉中、安康、商洛三市流动人口数量剧增。大量的人口外流,进一步深化了三市人才总量不足的现状。以农村村级卫生组织情况为例,2020 年普查数据显示,汉中、安康、商洛三市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总数仅为2 644 人、2 054 人、2 448 人[10],以三市乡村常住人口为基数计算,大约每1 位医生或卫生员要为近600 人提供诊疗服务,这远远不能满足乡村人口的就医需求。
1.3 人才素质有待提升。汉中、安康、商洛三市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人口素质有待提升。数据显示,汉中、安康、商洛三市每10 万人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占比均低于10%,三市文盲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为5.20%、6.23%、3.79%。除此之外,三市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短缺现象严重。以汉中市农业发展领域为例,根据陕西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陕南地区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仅有1%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其余部分人员均为小学、初中及以下学历[11]。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低、整体人才素质低下以及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缺失,严重阻碍了三市乡村振兴的发展步伐。
1.4 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地区吸引力不足,加深了三市人才匮乏现状。首先,城乡发展不均衡所带来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是制约人才返乡、吸引外来人才入乡的首要阻力,数据显示,2020 年汉中、安康、商洛三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分别为2.88∶1、2.50∶1、2.47∶1,城乡差距严重挤压了人才向乡村流动的意愿,在理性及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人们更愿意选择留在城市打拼而并非回到农村。其次,陕南秦巴山区自然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恶劣的自然环境强化了人才外流的倾向。陕南秦巴山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是自然灾害高发片区,具有集中连片特困性以及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双重特征。陕西省地质部门地质灾害普查资料、陕南实际发生的地质灾害资料显示,陕南地区自然灾害发生率高,2002 ~2006 年间共发生滑坡3 798 次、泥石流314 次[12]。最后,软实力资源匮乏使得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大打折扣。行政地区基础设施、区域文化、公共服务等要素是构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13],是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汉中、安康、商洛三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文化服务等内容严重落后于陕西省平均水平。以三市公共图书馆建设数量为例,2020 年汉中、安康、商洛三市公共图书馆数量分别为12 个、11 个、8 个,平均而言每个县区内仅有1 个公共图书馆,乡村基本未建设公共图书馆。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水平在城乡、市区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才的流动。
为化解人才困境,结合陕南秦巴山区三市的实际情况,需大力推进乡村发展,提升地区吸引力;联合引借育留用,多举措实现人才振兴;发挥老年群体作用,实现老有所用;完善基础教育事业,提升地区人口素质,进而为陕南三市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1 推进乡村发展,增强地区吸引力。第一,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支柱型产业,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2020 年汉中、安康、商洛三市生产总值分别为1 593.40 亿元、1 088.78 亿元、739.49 亿元,除杨凌示范区外,三市生产总值在陕西省排名倒数。地区间较大的经济差距以及三市欠发达的经济状况都严重阻碍了人才向汉中、安康、商洛三地的流动。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为此,要因地制宜,结合地区资源禀赋、地理环境、发展历史等特点,明确能够发展的特色产业及支柱型产业,努力提升地区的经济实力,从而为人才向三地的流动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二,要完善地区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提升地区软实力。地区基础设施状况、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及质量是人口流动考虑的重要因素[13]。由于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故在地区收入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双重差异下,发达地区人口吸引能力显著,而小城市及乡村地区对人口的吸引力则表现出严重的不足。对此,要加强政府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上的财政投入力度,切实加强公共服务的供给,同时,应进一步明确公共服务质量标准,努力实现各片区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地区软实力,为人才向乡村流动提供重要软支持。第三,要严抓生态保护,改善人居环境。汉中、安康、商洛三地具有典型的环境脆弱性、自然灾害多发性、生态环境恶劣性。为此,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始终,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振兴互动发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逐步发展起一批能够与自然环境承载、区域要素禀赋相适应的特色产业。
2.2 联合引借育留用,多举措实现人才振兴。陕南秦巴山区人才振兴的实现,需要联合引、育、借、留、用等多重手段,满足乡村对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等多个层面的需求。三地应根据地区发展需要,大力引进、借入高素质、高层次对口人才,进而填补区域高素质人才缺口。同时,要设置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条件、培育机制及发展通道,在“引进来”的基础上尽可能实现“留下来”。外来人才的引进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但归根到底,乡村是农民的乡村,深入挖掘培养本土人才资源才是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14],广大农民群体作为乡村的主人,不仅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更应成为现代化农村的建设者。为此,要构建完善的农村人才培养体系,广泛组织本地农民参与,积极打造乡村人才培养基地、新型知识技能人才孵化机构,不断提高本地农民的综合技能,使其成为堪当乡村振兴重任的主力军,积极活跃在乡村建设舞台上。
2.3 发挥老年群体作用,实现老有所用。人口老龄化、乡村振兴的双重时代背景决定了老年人参与乡村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内生发展视角下,农村老年人构成了资源、参与、认同的共同载体[15],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岁月的沉淀,使得农村老年人经验丰富、人际关系广泛,对乡村知根知底,加之根系文化所带来的强烈地区认同感,使得乡村老年人有着更多参与乡村治理的优势,这对于提升乡村治理效果、效能均能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为此,应充分发挥农村老年群体在参与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将老年人口负担转变为宝贵的资源,真正实现老有所用,体现老年人的自身价值。首先,要充分认可老年人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不断调动老年人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其次,要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要畅通老年人参与乡村公共事务治理、担任村干部的机制,尽可能减少参与障碍,使有能力、有智慧的老年人能够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自身的智慧。最后,要畅通老年人进言献策的渠道,乡村建设重大决策要参考老年群体的意见,完善激励机制,鼓励老年群体广开言路,为更好地实现乡村治理进言献策。
2.4 完善基础教育事业,提升地区人口素质。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也是乡村振兴之大计,是解决乡村人才问题的根本之法。振兴乡村教育和教育振兴乡村二者相辅相成[16]。基础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而基础教育的重视与改善也必将推动乡村振兴事业的顺利开展。乡村基础教育的完善,能够广泛提高乡村人口综合素质,也必将会为乡村人才振兴的顺利实现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目前,陕南秦巴山区基础教育现状仍十分薄弱,2020 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汉中、安康、商洛三市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9.02 年、8.48 年、8.91 年,均低于全国平均受教育年限9.91 年[17]。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完善基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成为时代趋势。为尽快实现教育振兴,首先,要在思想上认识到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基础教育对地区发展及乡村振兴事业的重要意义。其次,要巩固并拓展脱贫攻坚顺利实现所带来的教育成果,要进一步落实国家帮扶机制,提升教育质量,打好乡村振兴的教育基础。要夯实保障义务教育的政策基础,根据当前的执行情况,将行之有效的特殊政策升级为常态化的制度安排,构建义务教育有保障的长效治理机制。再者,要完善乡村教育基础设施的配套,充分保障乡村学生学习的物质基础,修建乡村图书馆、阅读室,营造良好的乡村学习氛围。最后,要构建教育振兴工作体系,结合地区基础教育改革综合评价,建立健全上下贯通、一抓到底的乡村教育振兴工作体系,扎实推进教育公平,改善教育模式,完善教育体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树立全民终身学习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