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心理课的“氛围感”

2024-04-16 07:12王华聪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6期

王华聪

摘要:心理课堂的“氛围感”能让学生触摸到自己的内心,挖掘出自己的潜能。教师创设心理课的“氛围感”,首先要进行恰当的课前调查,其次在确定课题时,应使用更加积极的词汇,再次,在选取课堂素材时,应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最后,要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和学生互动。这样才能让学生的体验、感受和认识转化为行动,让课堂充满“心理味”。

关键词:课前调查;课堂素材;课堂感受;课堂题目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4)06-0031-02

真实的课堂,是每一位心理教师所追求的目标。其中,真实指的是真实的情景,真实的体验和真实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将心理课堂变成充满“氛围感”的场域,只有这种真实的“氛围感”才能让学生触摸到自己的内心,挖掘出自己的潜能。那么,应当如何创造出心理课的“氛围感”呢?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在课前准备时,要积极地寻找课堂的起跑线,也就是进行恰当的课前调查,这样才能框定适合学生的内容,避免课堂内容无法聚焦,让学生找不到切入点,游离在课堂之外,无法真正體验课堂内容。比如“我和老师交朋友”一课,教师可观察学生平时和每一位老师的关系,有无和老师做朋友的意愿,如果有,和老师做朋友的过程中遇到的阻力是什么?和老师发生冲突又是怎样处理的?基于这些课前调查,寻找学生的真实经历并进行改编,运用到课堂中,让课堂“接地气”,也让学生真正“走进”课堂。反之,有的教师直接设定“学生一定愿意和老师做朋友,可能是不敢和老师交朋友才没有老师朋友”这一结论,让整堂课直接向着怎样和老师交朋友这一主题深入,完全没有基于学生的认知和经历,很难成为一节打动学生的好课。因此,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人际交往特点、生活经历等观察、研究,围绕课题做好充分全面的调研,是营造课堂“氛围感”的起点。

在拟定课堂题目时,应使用更加积极的词汇,这更容易激发人内心向好、向善的一面,让学生从简短的文字中就能获得一些成长的力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语言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暗示性,譬如对于一节目标为“会用适合的方法克服学习中的马虎问题”的心理课来说,课题选“告别小马虎”还是“我可以更细心”呢?答案必然是后者,因为看到“马虎”首先会让人想到自身的问题,聚焦于自身的不足,很难激起内心强烈的认同感,而“更细心”三个字则让人首先认可自己已经拥有一些积极的资源,接下来能带着自信去挖掘更多的潜能,自然而然更有动力。因此,更积极的课堂题目能够为课堂奠定主基调,让学生用更加乐观的态度看待生活问题,为整节课染上积极向上的色彩,润物细无声。

在选取课堂素材时,应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对生活情景进行合理的改造加工。对此,许多教师常用的做法是东拼西凑“一大盘”,最终课堂上什么都有,又什么都没有。活动看似热热闹闹,实则完全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不知课堂的走向,更不知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无论我们要选取的是什么活动、做的是什么视频,首先应基于学生的经历,只有切身的体验才能把学生带入其中。比如一节“给学习订个计划”的三年级心理课,教师设计了4个连环活动,分别是“马兰开花”分组、“击掌游戏”发现专注能挖掘自己的潜能,“摸高游戏”认识计划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心理小实验”体会要合理管理自己的时间,最后给出“马拉松夺冠的秘密”这一视频学习“分解目标法”。几个活动进行下来,看似氛围很好,学生参与得很积极,但是课程之后学生真的学会做学习计划了吗?学习计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些在课堂上完全没有落实。导致整节课都在说计划,为计划而活动,但实则在“计划”的边缘游走,从未真正触及核心,更难以让学生沉浸其中。

用适合学生的语言和学生进行互动,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互动时,如果只是在和学生“讲课”,那么学生一定是丰富了知识,减少了感受。而教师如果能轻松地和学生“聊天”,则一定能极大地激活学生的情绪脑,让他们沉浸在情景中。比如“你的心思我能懂”一课中,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共情的含义,使用下定义的方法直接告知:“共情,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然后带领学生直接进入“为什么共情”这一环节,学生在没有真正体验到共情是什么的情况下,就跳跃到了下一个环节,没有打好地基,就直接开始盖房,课堂效果可想而知。而另一位教师则用动画视频呈现情景,并辅以一段优美的语言:“在你伤心、苦闷的时候,共情不是我远远地看着你,而是我走近你,感受着你的感受,体验着你的痛楚……”,用学生耳熟能详的话与生活场景解读拗口的心理学术语,让学生一下子就走进画面,理解了什么是共情,课堂的“氛围感”应运而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明确提出,“心理课一定要防止学科化倾向”,避免枯燥的知识讲解,术语解读。这正是在提醒我们要多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而非知识讲解,这也是心理课堂与其他学科课堂最大的不同。

最后,心理课的“氛围感”不仅来自教师,更来自学生,有时,我们在授课时,如果真的点燃了学生心中的小火苗,他们自己就会把这把火“烧”起来,让课堂热烈起来。比如“我和老师做朋友”一课,教师在运用学生的生活事例作为素材进行改编,进行了“超人猜猜猜”“超人老师的一天”“真情时刻”等环节后,直接将科任教师一一请上讲台,进行“爱要大声说出来”这一环节时,学生纷纷拿出自己的花走向老师,并且和老师拥抱,表达心中的敬意和关怀,真正达到了发自内心与老师成为朋友的目的,也将课堂氛围推向高潮,让在场的老师和学生都沉浸其中。回观整节课,学生的体验,学生的感受,让学生的认识最终转化为行动,带动着整节课的节奏,也让课堂充满了“心理味”。